原本君臣和睦,孜孜圖治一片和諧的景泰朝,氣氛突然冷峻了下來。
朱祁鈺:?等會,我好像,剛剛才意氣風發打算勵精圖治讓大明過得更好的?結果告訴我我哥復辟了?
王文最難以接受得滿臉黑氣,那種被噁心到接近想吐的情感,促使著他差點沒忍住再跟朱祁鈺當場再上諫一次——他原本以為堡宗最多不過是借著自己正統身份攪風攪雨吧。
誰知道他竟然還能復辟?
嚴管,必須嚴管!
就連相對比較偏向朱祁鎮的老臣,王直和胡灐都不由一驚:他們最多隻是想要讓皇位留在上皇一脈,至於讓朱祁鎮繼續迴來做皇帝?
額……那就大可不必了……給自己挑領導為什麽不要好的要個爛的……
默默無言之間,君臣相對卻心下默契地定下了一條共識:等那邊朱祁鎮迴來之後,絕對要對他嚴加控製了。
—
如果說景泰那邊的氣氛是平靜之下的波濤洶湧,朱元璋這邊就是突然被炸開了鍋。
朱元璋:什麽復辟?怎麽復辟的?堡宗那混帳玩意怎麽還沒被弄死?
朱棣的思維和親爹擦出了同樣激進的火花:乖孫啊,你怎麽沒把這混帳弄死的?
你怎麽沒弄死啊——!
—
朱瞻基:……不要再一次提醒我這個好兒子被弄死了啊……(痛苦扭曲)
【正統之時吏治敗壞之嚴重,使得時人都稱之為「在官既無廉恥之心,蒞政唯肆貪淫之誌,釀成汙濁之風」。可以景泰的性格,他卻是看不下去這樣烏煙瘴氣的朝廷的。
他認為「國家以民生為重,君臣以政理為先。政失其理,民生何由而遂?」,所以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澄清吏治,加強對官員的監督與約束。
永樂原本定下的由吏部主管官員選補的製度,在宣宗年間因為大臣會保情況的出現,被官員逐漸破壞,以至於官場上奔競請託之風盛行。】
朱瞻基一驚:「等會?怎麽又在朕手上發生問題了?」
一些高位官員們半是尷尬,半是遺憾地私下看了幾眼:這樣的事情現在還沒發生過,之後估計也不會再發生了。雖然澄清吏治固然是好事,但不知道為什麽,有一種被後世人嫌棄的羞愧。
【於是景泰先是下令停止保舉之法,恢復洪武、永樂年間的舊例。之後又聽從吏部給出的修改意見,綜合考慮了吏部公推的公正性和大臣保舉的廣泛性,進一步將官員選拔製度進行了調整。
除了吏部正常補缺以外,要求布政使和按察使這兩個特殊的職位,必須要由三品以上的官員聯名推薦作保,以提高官員的質量。】
朱棣發現了不太對勁的地方:「為什麽後世人要把爹你的年號和永樂並列?」
如果按照他之前的推斷,這個永樂的年號應該是他兒子的啊?
那他呢?他去哪兒了?
該不會……他心裏突然一咯噔,難道他身體不好,不幸早逝嗎?
但是不對啊!天幕不是還誇他「五次北征,六師屢出,漠北塵清」的嗎?北征既然都能有了五次,他在位肯定不會短啊!
朱元璋也有點慌。他之前才因為那句對太宗文皇帝的誇讚,在心裏為這確實幹得不錯有他親爹風範的兒子加了不少的分,覺得雖然之前沒考慮過,但現在培養一下老四也不是不行。
結果現在告訴他這兒子可能命壽不豐?聯想到之前朱棣由於貪嘴,吃多了生芹大病一場的經歷,饒是堅毅如朱元璋都覺得自己可能受不了這份打擊。
「沒事,沒事,你都能五次北征了,一定活的不算短……之前那什麽三朝的,可能把年號的順序說反了!你才是那永樂皇帝,建文是高熾那孩子!」
他越說反而覺得越有點道理,「啪」地一聲拍在自己腿上:「沒錯,肯定是天幕把順序說反了。就你這性格,哪裏像是想得出建文這種年號的人?肯定是高熾那孩子,他那麽愛看書,他才是建文!」
父子倆短暫達成了共識,堅決拒絕考慮朱棣短命這個想想就荒謬的可能。!
第32章
【調整了官員選拔的條例,再加上朱祁鈺本人對選賢舉能的重視以及官員風氣建設的關注,景泰一朝湧現出了不少賢臣能臣,被人稱為「朝多直臣」。】
朱祁鈺強行使自己從對垃圾哥哥的詬病中掙脫出來,關注的目光落在天幕上。
能預言未來的大好的事情,別完全被一個晦氣的傢夥困住。
朱祁鈺:讓我看看我未來挑了哪些賢臣能臣。
【最為出名的當然是於謙。他和景泰之間門的關係,真的能夠稱得上一句,是明朝罕見的正麵雙向奔赴的君臣和睦。
土木堡之變之後,五十一歲的於謙由於當時硝煙四起的危機局勢,堪稱破格地,以一個相對年輕的年紀位列九卿高位,步入中樞係統,甚至管理的還是兵部這樣足夠敏感與關鍵的部門。
而在北京保衛戰之後,於謙力挽天傾的功勞和他過往不畏權貴,中正清肅的品行,成功使得他的威望達到了頂點,甚至連作為吏部尚書的王直都甘願退居二線,以之為文官之首。
可是這樣的赫赫聲名,隨之而來的就是過於龐大的壓力——於謙是熟讀經史的人物,他深知鳥盡弓藏的故事,早在景泰給予他豐富賞賜的時候就進行了推辭,之後更是多次上書請求退休以頤養天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朱祁鈺:?等會,我好像,剛剛才意氣風發打算勵精圖治讓大明過得更好的?結果告訴我我哥復辟了?
王文最難以接受得滿臉黑氣,那種被噁心到接近想吐的情感,促使著他差點沒忍住再跟朱祁鈺當場再上諫一次——他原本以為堡宗最多不過是借著自己正統身份攪風攪雨吧。
誰知道他竟然還能復辟?
嚴管,必須嚴管!
就連相對比較偏向朱祁鎮的老臣,王直和胡灐都不由一驚:他們最多隻是想要讓皇位留在上皇一脈,至於讓朱祁鎮繼續迴來做皇帝?
額……那就大可不必了……給自己挑領導為什麽不要好的要個爛的……
默默無言之間,君臣相對卻心下默契地定下了一條共識:等那邊朱祁鎮迴來之後,絕對要對他嚴加控製了。
—
如果說景泰那邊的氣氛是平靜之下的波濤洶湧,朱元璋這邊就是突然被炸開了鍋。
朱元璋:什麽復辟?怎麽復辟的?堡宗那混帳玩意怎麽還沒被弄死?
朱棣的思維和親爹擦出了同樣激進的火花:乖孫啊,你怎麽沒把這混帳弄死的?
你怎麽沒弄死啊——!
—
朱瞻基:……不要再一次提醒我這個好兒子被弄死了啊……(痛苦扭曲)
【正統之時吏治敗壞之嚴重,使得時人都稱之為「在官既無廉恥之心,蒞政唯肆貪淫之誌,釀成汙濁之風」。可以景泰的性格,他卻是看不下去這樣烏煙瘴氣的朝廷的。
他認為「國家以民生為重,君臣以政理為先。政失其理,民生何由而遂?」,所以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澄清吏治,加強對官員的監督與約束。
永樂原本定下的由吏部主管官員選補的製度,在宣宗年間因為大臣會保情況的出現,被官員逐漸破壞,以至於官場上奔競請託之風盛行。】
朱瞻基一驚:「等會?怎麽又在朕手上發生問題了?」
一些高位官員們半是尷尬,半是遺憾地私下看了幾眼:這樣的事情現在還沒發生過,之後估計也不會再發生了。雖然澄清吏治固然是好事,但不知道為什麽,有一種被後世人嫌棄的羞愧。
【於是景泰先是下令停止保舉之法,恢復洪武、永樂年間的舊例。之後又聽從吏部給出的修改意見,綜合考慮了吏部公推的公正性和大臣保舉的廣泛性,進一步將官員選拔製度進行了調整。
除了吏部正常補缺以外,要求布政使和按察使這兩個特殊的職位,必須要由三品以上的官員聯名推薦作保,以提高官員的質量。】
朱棣發現了不太對勁的地方:「為什麽後世人要把爹你的年號和永樂並列?」
如果按照他之前的推斷,這個永樂的年號應該是他兒子的啊?
那他呢?他去哪兒了?
該不會……他心裏突然一咯噔,難道他身體不好,不幸早逝嗎?
但是不對啊!天幕不是還誇他「五次北征,六師屢出,漠北塵清」的嗎?北征既然都能有了五次,他在位肯定不會短啊!
朱元璋也有點慌。他之前才因為那句對太宗文皇帝的誇讚,在心裏為這確實幹得不錯有他親爹風範的兒子加了不少的分,覺得雖然之前沒考慮過,但現在培養一下老四也不是不行。
結果現在告訴他這兒子可能命壽不豐?聯想到之前朱棣由於貪嘴,吃多了生芹大病一場的經歷,饒是堅毅如朱元璋都覺得自己可能受不了這份打擊。
「沒事,沒事,你都能五次北征了,一定活的不算短……之前那什麽三朝的,可能把年號的順序說反了!你才是那永樂皇帝,建文是高熾那孩子!」
他越說反而覺得越有點道理,「啪」地一聲拍在自己腿上:「沒錯,肯定是天幕把順序說反了。就你這性格,哪裏像是想得出建文這種年號的人?肯定是高熾那孩子,他那麽愛看書,他才是建文!」
父子倆短暫達成了共識,堅決拒絕考慮朱棣短命這個想想就荒謬的可能。!
第32章
【調整了官員選拔的條例,再加上朱祁鈺本人對選賢舉能的重視以及官員風氣建設的關注,景泰一朝湧現出了不少賢臣能臣,被人稱為「朝多直臣」。】
朱祁鈺強行使自己從對垃圾哥哥的詬病中掙脫出來,關注的目光落在天幕上。
能預言未來的大好的事情,別完全被一個晦氣的傢夥困住。
朱祁鈺:讓我看看我未來挑了哪些賢臣能臣。
【最為出名的當然是於謙。他和景泰之間門的關係,真的能夠稱得上一句,是明朝罕見的正麵雙向奔赴的君臣和睦。
土木堡之變之後,五十一歲的於謙由於當時硝煙四起的危機局勢,堪稱破格地,以一個相對年輕的年紀位列九卿高位,步入中樞係統,甚至管理的還是兵部這樣足夠敏感與關鍵的部門。
而在北京保衛戰之後,於謙力挽天傾的功勞和他過往不畏權貴,中正清肅的品行,成功使得他的威望達到了頂點,甚至連作為吏部尚書的王直都甘願退居二線,以之為文官之首。
可是這樣的赫赫聲名,隨之而來的就是過於龐大的壓力——於謙是熟讀經史的人物,他深知鳥盡弓藏的故事,早在景泰給予他豐富賞賜的時候就進行了推辭,之後更是多次上書請求退休以頤養天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