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兵的事我們之後和匈奴問題一起講,這裏先按下不表】
——匈奴?
匈奴能有什麽事情?
韓信直接迷惑地蹙起了眉,和循聲望過來的劉邦目光交錯,兩個人都是丈二摸不著頭腦。
就那種被始皇帝派蒙恬北卻七百餘裏的存在?能被戰國時期不少實力較弱的國家都爆錘一通的存在?
這有什麽好擔憂的?難道後世子孫不爭氣,讓匈奴發展起來了嗎?
兩個迷之自信的人這般地想著。
【首先第一步要做的是勉農。
我們先前提到過,文帝寬和的,自十三年起免除田租的政策,給國家帶來的反而是國庫空缺但富商豪強崛起。
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劉啟登基的元年就宣布恢復田稅的徵收,雖然也保持在一個放眼全封建時代都很低的三十稅一的標準,但總的而言有利於國庫的增長,以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國家對於土地的控製力,打擊並抑製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勢力。
而為了彌補田稅加重的農民負擔,劉啟又新增加了一項政策:允許農民流動,開墾富饒土地,使國家與農民之間盡可能得到雙贏。
比起文帝注重節省民力,不多加幹預的保守的重農政策,劉啟的勉農政策更進了一步:他非常注重國家行政力和市場對於經濟的影響。
比如,中三年「禁酤酒」,後二年「禁內郡食馬粟」,後三年「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麵對自然災害,他的態度基本是讓國家強製力介入到農業生產的過程之中,以更好更合適地促進農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他常被一些史家批評,不如親爹「恭儉」的一些舉措:前六年「伐馳道樹,殖蘭池」,中四年「置德陽宮」,還有徵調民力修建陽陵。聽起來是不是為了享樂,很不顧百姓死活的樣子?
真的是這樣的嗎?劉啟他是這樣奢侈的人嗎?作為一個非常難得的,從小在富貴中長大卻依舊能夠做到「循古節儉,宮女不過十餘,廄馬百餘匹」的皇帝,他是這樣奢侈的人嗎?
當然不是啊——劉啟這些的行為,都不是按徭役算的,是工程項目啊,給錢的項目工程!
並且考慮到這些工程的開展,很多在景帝本紀的記錄中是和自然災害在同一行的,我們也許可以大膽類比一下——劉啟這樣的行為,某種意義上不就是早期的,以工代賑嗎?
在國家遇到天災,社會產生流民的時候開展大型工程,通過錢財招募這些社會閑散人士,一方麵為宮殿陵寢這樣的國家級別的麵子工程找到了合適的勞動力,一方麵又防止了這些社會閑散人士因為日子過不下去而聚集形成民變。
不得不說,劉啟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啊。】
劉恆在聽到經濟的時候就跟著精神一振,他還記得自己不久之前被長安列侯封君竟然都隻能去借高利貸參軍的震撼,之後就想著要不要提前照抄一下兒子的經濟政策。
現在終於來了!
「國家行政力……也就是說,法令?」
結合後麵後世人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劉啟下達的禁令,劉恆仔細地揣測起那幾個不是很明白的詞彙。
「也就是說,不能完全地放任,不能把經濟全部交給到百姓的手中……朝廷在必要的時候需要進行幹預?」
他算是明白為什麽原來的自己沒有用這一套了,畢竟這確實就不是黃老之術的路子,而是法家學說的理念。
至於更後麵的徵調民力,以工代賑,劉恆跟著天幕的思路走了一下:讓百姓能夠多有點事幹,讓他們不要閑著沒事就形成小團夥,隨時準備著幹點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
……行的,可以的,好像確實是兒子這一套比較管用。
而劉啟的關注點卻不在具體這些政策上——了解未來的自己的思想就足夠了,這些政策肯定會被親爹提前實施的就不必費盡腦汁去記啦——而是關注到了對未來自己節儉的誇獎。
「父皇,你看,我真的沒有驕奢淫逸——」他扯了扯劉恆的袖子,無師自通了一種後世俗稱為撒嬌的本領:「所謂國家級別的麵子工程,兒臣覺得,應該指的是皇帝應當有著屬於自己的權威和地位。」
「既然諸侯王膽敢冒用天子的儀仗都是僭越,那麽就證明了皇帝需要與旁人不同的權威。」
「要是連皇帝住的地方都破破爛爛的,還沒有大臣的來的豪華。他不會覺得說,皇帝節儉得令人感動,反而會瞧不起皇帝,覺得都沒有他過得舒服吧。」
【除了農業以外,工商業的發展更是劉啟改革的重點。
文帝對工商業的放任政策使得工商業迅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農業人口的迅速減少,盡管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到底隻讓大臣們討論了一番,而沒能討論出什麽實際的操作。
同時,雖然工商業經濟相當繁榮,但由於廢除了關稅,鑄幣權也被放開,中央朝廷在這樣的情況下,壓根沒從中收穫什麽利益。
麵對這樣的局勢,七國之亂結束後的不久,劉啟就借著加強國防的理由,「復置諸關」,從發達的商業中分了一杯羹。
此外,他在中六年「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通過法律收迴了國家鑄幣權,一方麵藉此充實國庫,另一方麵也沉重打擊以鑄幣獲利的商人地主以及諸侯王。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匈奴?
匈奴能有什麽事情?
韓信直接迷惑地蹙起了眉,和循聲望過來的劉邦目光交錯,兩個人都是丈二摸不著頭腦。
就那種被始皇帝派蒙恬北卻七百餘裏的存在?能被戰國時期不少實力較弱的國家都爆錘一通的存在?
這有什麽好擔憂的?難道後世子孫不爭氣,讓匈奴發展起來了嗎?
兩個迷之自信的人這般地想著。
【首先第一步要做的是勉農。
我們先前提到過,文帝寬和的,自十三年起免除田租的政策,給國家帶來的反而是國庫空缺但富商豪強崛起。
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劉啟登基的元年就宣布恢復田稅的徵收,雖然也保持在一個放眼全封建時代都很低的三十稅一的標準,但總的而言有利於國庫的增長,以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國家對於土地的控製力,打擊並抑製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勢力。
而為了彌補田稅加重的農民負擔,劉啟又新增加了一項政策:允許農民流動,開墾富饒土地,使國家與農民之間盡可能得到雙贏。
比起文帝注重節省民力,不多加幹預的保守的重農政策,劉啟的勉農政策更進了一步:他非常注重國家行政力和市場對於經濟的影響。
比如,中三年「禁酤酒」,後二年「禁內郡食馬粟」,後三年「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麵對自然災害,他的態度基本是讓國家強製力介入到農業生產的過程之中,以更好更合適地促進農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他常被一些史家批評,不如親爹「恭儉」的一些舉措:前六年「伐馳道樹,殖蘭池」,中四年「置德陽宮」,還有徵調民力修建陽陵。聽起來是不是為了享樂,很不顧百姓死活的樣子?
真的是這樣的嗎?劉啟他是這樣奢侈的人嗎?作為一個非常難得的,從小在富貴中長大卻依舊能夠做到「循古節儉,宮女不過十餘,廄馬百餘匹」的皇帝,他是這樣奢侈的人嗎?
當然不是啊——劉啟這些的行為,都不是按徭役算的,是工程項目啊,給錢的項目工程!
並且考慮到這些工程的開展,很多在景帝本紀的記錄中是和自然災害在同一行的,我們也許可以大膽類比一下——劉啟這樣的行為,某種意義上不就是早期的,以工代賑嗎?
在國家遇到天災,社會產生流民的時候開展大型工程,通過錢財招募這些社會閑散人士,一方麵為宮殿陵寢這樣的國家級別的麵子工程找到了合適的勞動力,一方麵又防止了這些社會閑散人士因為日子過不下去而聚集形成民變。
不得不說,劉啟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啊。】
劉恆在聽到經濟的時候就跟著精神一振,他還記得自己不久之前被長安列侯封君竟然都隻能去借高利貸參軍的震撼,之後就想著要不要提前照抄一下兒子的經濟政策。
現在終於來了!
「國家行政力……也就是說,法令?」
結合後麵後世人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劉啟下達的禁令,劉恆仔細地揣測起那幾個不是很明白的詞彙。
「也就是說,不能完全地放任,不能把經濟全部交給到百姓的手中……朝廷在必要的時候需要進行幹預?」
他算是明白為什麽原來的自己沒有用這一套了,畢竟這確實就不是黃老之術的路子,而是法家學說的理念。
至於更後麵的徵調民力,以工代賑,劉恆跟著天幕的思路走了一下:讓百姓能夠多有點事幹,讓他們不要閑著沒事就形成小團夥,隨時準備著幹點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
……行的,可以的,好像確實是兒子這一套比較管用。
而劉啟的關注點卻不在具體這些政策上——了解未來的自己的思想就足夠了,這些政策肯定會被親爹提前實施的就不必費盡腦汁去記啦——而是關注到了對未來自己節儉的誇獎。
「父皇,你看,我真的沒有驕奢淫逸——」他扯了扯劉恆的袖子,無師自通了一種後世俗稱為撒嬌的本領:「所謂國家級別的麵子工程,兒臣覺得,應該指的是皇帝應當有著屬於自己的權威和地位。」
「既然諸侯王膽敢冒用天子的儀仗都是僭越,那麽就證明了皇帝需要與旁人不同的權威。」
「要是連皇帝住的地方都破破爛爛的,還沒有大臣的來的豪華。他不會覺得說,皇帝節儉得令人感動,反而會瞧不起皇帝,覺得都沒有他過得舒服吧。」
【除了農業以外,工商業的發展更是劉啟改革的重點。
文帝對工商業的放任政策使得工商業迅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農業人口的迅速減少,盡管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到底隻讓大臣們討論了一番,而沒能討論出什麽實際的操作。
同時,雖然工商業經濟相當繁榮,但由於廢除了關稅,鑄幣權也被放開,中央朝廷在這樣的情況下,壓根沒從中收穫什麽利益。
麵對這樣的局勢,七國之亂結束後的不久,劉啟就借著加強國防的理由,「復置諸關」,從發達的商業中分了一杯羹。
此外,他在中六年「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通過法律收迴了國家鑄幣權,一方麵藉此充實國庫,另一方麵也沉重打擊以鑄幣獲利的商人地主以及諸侯王。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