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的頭顱被作為贈送給朝臣和軍隊的禮物,勝利的集團們歡唿雀躍著為他們「迷途知返」的陛下慶賀,撕咬下早該奪迴的榮光。沒看見潛在笑意下的寒意。


    【哪怕麵對的是自己同母的胞弟都沒有憐憫】


    幹出了刺殺朝臣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之後,毫無反省之意的胞弟躲藏在自己府邸的深處,偏心的母親幾近大怒地在他麵前為小兒子辯護與偏袒著。


    順從孝道安靜聆聽,微笑迎合著的皇帝點著頭,轉手是藉此為由對諸侯王的權力大削特削,弟死而地五分。


    【哪怕麵對的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會動搖】


    被他曾經立為太子又寄託過希望的年輕人,在他麵前俯首著,是在垂泣著嗎?還是內心怨恨著呢?


    為了他最終擇定的繼承人,上頭有一個當過太子地位穩固還有不少勢力相隨的長兄,這會是什麽樣的困擾啊……


    所以他滿懷愛子之心地下令,為了一個兒子,殺了另一個兒子。


    他愧疚過嗎?


    【意誌仿佛鋼鐵般堅毅的君主】


    【什麽叫做布義行剛?這就叫布義行剛。】


    很顯然他不會啊。!


    第5章


    天幕的聲音盡管聽不出來後世人的性別,但那激昂的語氣,那鼓舞的腔調,很難不讓人聽出裏麵的感慨與讚嘆,甚至能讓人為之一顫。


    劉邦隻感覺自己隨著那一句句的感嘆,仿佛血液之中都有什麽滾燙的東西在逐漸跟著沸騰,跟著燃燒。


    是那種莫名的意誌,支撐著他年少時孤身闖蕩江湖,拜在張耳門下為客;支撐著他毅然決然義釋囚犯,避禍芒碭;支撐著他果斷以沛縣為基揭竿而起,響應著陳涉張楚的旗幟踏上了七年征程的第一步。


    從默默無聞的沛縣小吏再到最終富有海內的天下共主。


    這足夠了嗎?劉邦問自己,不,還不足夠。


    他要的不是一句共主,他想做的是「皇帝」。


    有些時候你真的不由感嘆起遺傳的偉大,仿佛有什麽說不清道不明的,精神上的特質真的也能隨著血脈傳承下去。


    一代代的渴望與期許,一步步地添磚加瓦,構築起最後的大廈。


    劉邦眨了眨眼睛。


    劉邦:所以說啊,劉啟這好孩子才像是我親生的啊!劉盈你小子給乃公我去學習一下啊!


    —


    不知道自己在隔壁世界,某種意義上喜提「好聖孫」稱號的劉啟正在和他爹小眼對大眼。


    孝文皇帝多生性節儉,嚴苛自律的人啊,後妃連衣服都不得拖地,維帳上麵連花紋都不繡,樸素節儉到苛待自己,結果上來就給他看了一眼親兒子美華服的模樣。


    至於後麵什麽殺恩師,削弟地,甚至為了一個兒子弄死另一個兒子的,在他看來都不如這件事來的大。


    畢竟後三者的理由給出的明明白白:


    他的臣子希望讓他割地去解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贏下的戰爭;他的胞弟驕橫不法嚴重危及了皇帝的統治;他的廢太子因為其本身存在就是對真正繼承人的一種威脅


    ——這些理由難道還不夠說服他嗎?難道還不夠向劉恆證明未來劉啟的心性嗎?


    所以他依舊是笑著的,如果不是眉眼彎彎間陰沉沉一陣黑氣:「來,告訴父皇,是最近生活有什麽不便了嗎?花費難道哪裏有苛刻你嗎?


    怎麽別的學的都挺活靈活現的,不學了他的節儉了呢!


    「父皇——!您,您聽我解釋——後人不是也說了我沒有驕奢淫逸嗎!也說了我那樣做是為了帝國的顏麵!」


    雖然年紀尚小,但從小就挺愛讀書,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劉啟腦子確實是靈活的,雖然被他爹恐嚇地有點害怕,但危機之中他還是果斷抓住了為自己辯護的重點。


    ——雖然他也不知道帝國的顏麵是個什麽解釋。


    劉恆眯起眼睛,對著兒子的腦殼不輕不重彈了一下,看著他嗷地一聲捂住額頭,裝作可憐兮兮地地小心看過來。


    「等後人說完我們再好好來聊聊什麽叫做為君者要寡慾慎行。」


    —


    【要具體說明漢景帝的功績,我們首先得從漢初的社會背景以及劉啟的個人經歷開始講起。


    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最初在沛縣揭竿而起,響應著陳勝、吳廣起義建立起的張楚政權的口號,開啟了他個人的反秦生涯。


    又在秦亡,被封為漢王之後,在漢初三傑的輔佐之下東出漢中,經歷了五年戰爭最終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於漢五年登基成為了皇帝,建立了漢帝國的雛形。


    那些一路上跟著他南征北戰過來,對他忠心耿耿又立下了無數戰功的將士們也隨之錦鯉躍龍門,通過軍功授爵製完成了階級跨越,並通過高帝五年詔對戰後問題的處理,成功塑造出了一個龐大而驚人的漢初軍功受益階層。


    這個階層,上至漢初的三公九卿,列侯功臣,下至地方太守,鄉族豪強。以追隨著劉邦的軍吏卒集團為主體,通過戰後豐厚的賞賜與優待,擁有著強大的政治勢力和經濟基礎的同時,還具備了高等的社會身份。


    他們通過早年親近的社會關係以及婚姻、師徒、交友等等方式,彼此之間相互扶持,相互幫助,日漸成為了漢初朝堂的主體。


    刨除掉帶著這個集團開創了基業,所以比例高達96%的漢高祖,我們可以看見,在呂惠執政期間,他們在三公九卿、王國相、郡太守這樣的高位上占據了81%的比例,到了文帝,這個數字依舊高達50%。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笙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笙閑並收藏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