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大明!


    但天幕很明顯聽不見他的祈禱。


    【最後一個有名的景帝,是清景帝光緒,這位仁兄的事跡相信學過初中歷史的人都有所耳聞,這裏不多加敘述了,因為有點敏感。


    他最後是37歲被宣布因病去世,但真正死因很可能是被毒死,死後在掌權太後的操控下扶立了侄子溥儀即位,後來發生了什麽更是眾所皆知,我們更不論述】


    【所以啊,我們總結一下這些景帝的人生歷程,可以說各有各的悲劇,總的而言都是早死多病繼承人波折的倒黴蛋。


    橫向對比,混的最好的果然還得是屬老劉家祖傳強運的劉啟。


    雖然他常年被人銳評:往上比不過他爺爺漢高祖,他爹漢太宗文皇帝,往下比不過他兒子漢世宗武皇帝,他曾曾孫子漢中宗宣皇帝。


    成功在上下五代明君的隊列中當上了西漢廟號守門員,幹的比他好的有廟號,沒有的就不給。


    甚至因為他兒子的後代裏還分別又出了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和漢昭烈帝劉備。這兩個人分別建立了東漢和蜀漢,相繼給漢朝強行續命。


    雖然前者時長後者時短,但到底能死灰復活兩次,不得不讓人調侃一句他「為國生子」。


    但這些調侃的說法並不意味著劉啟的政績是不及格的,是平庸的,乃至於一些很離譜的人宣稱的,完全模仿著他爹的路子在走,換誰上接手漢文帝留下的家業都能續出個文景之治來。


    太可樂了,家人們!


    劉啟之所以沒拿到廟號,那是因為他的競爭對手都是些什麽樣的存在啊!


    西漢四個能拿廟號的皇帝,基本上都是排皇帝排行榜的時候,能競爭前十五的熱門選手,尤其是劉邦和劉徹,他倆甚至能基本穩定前五。


    劉啟這個廟號守門員的水平,那可不能叫做及格線標準,拿他來做及格線,那自古以來沒多少個及格的皇帝了。


    硬要說的應該是——那四個都能進前十五,他卡位第十六吧】!


    第4章


    「父wa——皇。」


    原本注視著光幕細細品味著後世的風波和漢家幾世的榮光的劉恆,在這聲和光幕比起來顯得有些微弱的童聲中迴過神來,望向了門口。


    努力試圖繃著一張稚嫩的小臉,但依舊難掩睡眼惺忪的孩子規規矩矩地走了進來,正是之前被他派近侍喊來的太子劉啟。


    年僅九歲的孩子,跟著祖母和母親舟車勞頓、千裏迢迢從代國趕到帝國的中心長安,還沒來得及好好休息就被封為太子。一番周折勞心勞力,好不容易能睡個好覺,又被他精力充沛的親爹派人從睡夢中揪起來的小孩不敢對一向很有威嚴的親爹有所抱怨,但一開口差點又喊出沒改口之前的稱唿。


    這確實是腦子還懵著的沒清醒過來。


    劉恆迴憶了一下之前光幕放送的英朗青年,再看看眼前望著天幕,有點好奇但還有些沒睡好的蔫巴的小孩,懷揣著一些難言的懷疑人生和因光幕而起的憐子之心,他伸手把孩子抱起來放在了膝上。


    ……還別說,這孩子有點墜手,是實心的崽。


    「好好看著,仔細聽著。」


    他也不知道這孩子未來怎麽長成那樣的,希望天幕能給他個方向,最好替他好好激勵一下太子……劉恆也默默祈禱。


    很明顯,老劉家人的運氣確實是比老朱家的要稍微好上那麽一點。


    【說到漢景帝,我們肯定要提的是文景之治。太著名的治世了,後世有些治世被評論時都要拿來和文景比一比——對,這裏說的就是明朝的仁宣之治,被評價為如果不是這倆皇帝死的太早,說不定可以和文景比隆】


    朱瞻基:……別再戳人傷疤了!我知道自己活的短了!已經在讓太醫負責調養了!


    【但很遺憾的一點,也正因為文景之治的名聲赫赫,以至於劉啟整個人鮮明的個人特色都被這樣的治世所掩蓋。


    人們在提及他時,大多認為他和他爹一樣,都是那種信奉黃老之學,休養生息、無為而治攢出來的治世。


    這樣的誤解一直上溯,甚至最終能夠上溯到《漢書》。


    西漢最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雖然本人對孝景皇帝的為人不太感冒,但到底還是中肯且貼切地在《史記》的自序中論述他為「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紀第十一」。


    而東漢初年的杜篤在《漢都賦》中更是直言「德隆於太宗,財衍於孝景」。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漢朝人對劉啟的普遍認識還在於銳意進取的富國強兵的有為帝王】


    雖然缺乏了開頭的一些信息補充,對於突然接觸的天幕信息還多少有些茫然的劉啟敏銳地捕捉到了最後的關鍵詞。


    他仰頭去看他爹,一雙原本還帶著困意的眼睛現在終於精神了,亮晶晶地閃著:「天幕在誇我嗎?」


    劉恆麵帶微笑地揉了揉他細軟的頭髮,輕輕點頭。


    【但是情況到了班固開始寫《漢書》的時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儒家學說的影響已經深入人心,再加上班固本人尊漢情結的濃厚,他在為劉啟作本紀的時候就大刀闊斧,簡直堪稱重塑了孝景皇帝的歷史形象,將他改寫為仁厚的有德之君。他將對劉啟富國、平藩的功績和刻削的性格缺陷一併隱去,並成功的加上了一句其實不如不加的,影響了幾千年來歷史對劉啟評價的評語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笙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笙閑並收藏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