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石全和三位族長,撲通撲通跪倒在張九德的馬前,哀求道:“求大人,讓我們村子裏的青壯,入土為安……他們是為了保護村裏人,才丟掉性命的,求大人給他們留一個全屍……”
顧守真從小到大,沒有見過這人間疾苦,此時忍不住要上前為村民們求情。
陳烔上前一步,將張九德護在身後,道:“張大人已經與爾等,申明利害,防治疫病,還不是為了爾等……”
張九德搖手製止了他,溫言對方石全道:“不燒也可以,但必須挖六尺以上的深坑掩埋,埋得淺了,也容易傳染疫病。”
幾人聞言,不停地磕頭道謝:“謝謝大老爺,謝謝青天大老爺……”
忙不迭地去組織人手挖坑,生怕晚一步,大老爺就反悔了。
…………………………
處理完現場,已經到了下午未時末,日頭偏西,災民們今日,是趕不到安置點了。
張九德正準備留下兩名錦衣衛,明日護送這批災民到安置點,鞏縣知縣駱士弘,帶著幾名衙役前來迎接欽差大人。
駱士弘三十多歲,是開平一年的進士,眼看著在鞏縣的三年任期將滿,他正謀算著調迴京城,誰知就遇上孟津渡決口這樣的災難。
他原本蓄有一篷漂亮的齊胸美髯,災難發生後,忙得沒時間打理,隻好剪成了三縷短須。
駱士弘不會騎馬,坐的是騾子拉的馬車,他身邊,跟著一位綠袍的青年官員,不知是八品還是九品,因為這時代,八九品官員的服飾相同。
駱士弘上前見禮後,那位綠袍官員也上前見禮:“下官戶部觀政士羅明祖,見過大人……”
原來是吏部派下來的觀政進士,嚴格來說,他們還不算八品、九品官,因為他們還沒有授官,但中了進士,就是上岸進了體製內,所以,他們也穿末品官服。
張九德還了禮,指著災民對駱士弘說:“你來得正好,這些災民,正要送去安置點,他們剛遭了劫匪,又死了幾個青壯,正是人心惶惶之時,請駱大人安排人員護送。”
駱士弘在半道上,就知道有百姓遭了劫匪,也知道了京營剿匪的經過,但他沒想到,欽差大人剛好路過。
縣內治安不靖,是他這個知縣失職,雖然這是災年,但今年的考績成績,別想得中上了。
心裏暗叫倒黴,麵上卻還是積極迴應道:“勞大人操心,護送災民,是下官份內之事,此地離安置點,還有二十七八裏,災民們在山野 裏,露宿了十幾日,衣食不周……待本官去勸勸他們。”
張九德揮手,讓他自去,那戶部觀政士羅明祖,衝著他拱拱手,亦步亦趨地跟在絡士弘後麵,走了。
張九德本來還想問問他,觀了幾天政的感想,見他“觀政”去了,隻得做罷。
駱士弘走到災民中間,方石全這個裏正,是認得他的,見了他,真跟見了父母一樣,比在張九德麵前,親切多了。
災民們一邊給他磕頭,一邊大哭,白家村的族長哭喊道:“大老爺,白家村可遭了難了,連一半人都沒有逃出來啊……”
這樣淒慘的場麵,黃河決口以來,駱士弘見多了,他硬起心腸道:“孟津渡決河,下遊二十個縣,村村被淹,家家死人,但你們不是逃出來了麽?逃出來了,就好好活下去!
太後接到決河的消息,連夜發下懿旨,要求立即建立災民安置點,安置點裏,不但有棚子住,還免費施粥,還有惠民醫館,給大家治病……
安置點離此地,還有二十多裏,與其住在野外,蚊叮蟲咬的,還不如連夜趕到安置點,去了那裏,有熱粥喝……”
方石全帶頭高唿道:“謝謝青天大老爺……”
駱士弘深諳“恩出於上”的官場潛規則,他向北方拱拱手,道:“安置點,是太後下旨設立的。”
又朝著十幾丈外,張九德站立的方向,拱了拱手:“帶著錢糧,前來賑災的,是張大人,爾等要感謝,是太後,是張大人……”
方石全又帶頭高唿:“謝太後恩典!謝張大人恩典!謝青天大老爺恩典……”
絡士弘一揮手:“行啦,趕緊起身趕路吧。”
留下幾個衙役護送災民,自己陪著張九德,向安置點而去。
曹變蛟也領著京營兵迴營,他們的營地,也在縣城。
鞏縣的縣城,地勢較高,沒有被淹,災民安置點,就建在縣城後麵的兩座山丘之上。
山上的樹木,已經被砍倒,順著山勢,就地取材地搭建了一排排的木頭棚子。
駱士弘陪著張九德一行,來到安置點考察。
“鞏縣是上縣,”絡士弘邊走,邊匯報情況,“總人口十六萬五千三百多人……災民們還沒有全部下山,無法統計準確的傷亡人數。
災民安置點,共劃定了三個區域,兩處城外的山丘,另一處,設置在城裏。”
張九德知道,有錢有勢的人家,不願意在城外,與普通百姓住在一起,想住到縣城裏去,就得付錢,這是曆來的規矩,當地衙門得到一筆收入,也有錢來支撐賑濟的開銷。
當然,這也是貪汙的重災區。
“搭建棚子,請的是災民中的青壯,”駱士弘指著夕陽下正在勞作的民夫道,“他們每日城,有三十文工錢,那些打雜的青壯婦女,每日也有十五文工錢。”
正走著,前麵一間棚子裏,有人叭地扔出來一團垃圾,駱士弘的臉,立即就掛不住了,他身邊的隨從,正要上前嗬斥,就聽棚子裏傳來一陣打罵聲。
“說了你無數次了,怎麽就記不住呢?差爺天天敲著銅鑼喊,‘垃圾要丟到垃圾站’,你隨手就往外丟,被差爺看見了,又得罰一百文錢!
老子辛辛苦苦,一天才賺三十文,你這個敗家娘們……”
接著傳來女人的哭喊聲,估計是挨打了,然後,就見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子,從棚子裏竄出來,飛快地撿起那團垃圾,鑽進門簾裏去了。
駱士弘苦笑著對張九德道:“自他們住進來,就天天講,日日講,總有人不守規矩,不得不罰重一些。”
張九德卻讚許道:“亂世用重典,要求嚴格點,是對的……人多的地方,病疫自然會多,特別現在是大夏天,一不小心,就會流行大瘟疫,所以,要嚴格按照《救災備要》上的要求,將次生災害,降到最低。”
走到第一排棚子的最後,駱士弘指著幾處較大的棚子,介紹道:“按朝廷發下來的圖紙,安置區修建了公廁、開水房、洗浴室,又沿著棚子後麵,挖了排水溝,用來排放生活汙水。”
一處棚子前,災民們正在排隊領粥,又是那種摻了魚粉和野菜的,黑乎乎的粥,沒有賣相,但聞起來挺香,吃起來有鹽有味的,比許多百姓在家裏,吃得還好。
這種摻了海味的粥,運到陝西的時候,張九德已經調迴北京,他隻聽說有窮京官,跑到城外的粥廠喝粥,今兒見了,忍不住對駱士弘道:“給本官來一碗。”
駱士弘卻以為,他要檢查粥的濃稠,心裏暗自慶幸:幸虧他早有交待,今日的粥,沒有克扣糧食,不怕檢查。
忙將張九德一行,請到粥廠裏麵的一張桌椅上坐下,讓隨從去盛了幾碗粥,用托盤裝著送來,還故意將筷子,插在粥上,示意那筷子,立在粥上不會倒。
張九德端起碗,輕輕喝了一口,鹹鹹的,味道說不上好,僅能裹腹而已。
顧守真從小到大,沒有見過這人間疾苦,此時忍不住要上前為村民們求情。
陳烔上前一步,將張九德護在身後,道:“張大人已經與爾等,申明利害,防治疫病,還不是為了爾等……”
張九德搖手製止了他,溫言對方石全道:“不燒也可以,但必須挖六尺以上的深坑掩埋,埋得淺了,也容易傳染疫病。”
幾人聞言,不停地磕頭道謝:“謝謝大老爺,謝謝青天大老爺……”
忙不迭地去組織人手挖坑,生怕晚一步,大老爺就反悔了。
…………………………
處理完現場,已經到了下午未時末,日頭偏西,災民們今日,是趕不到安置點了。
張九德正準備留下兩名錦衣衛,明日護送這批災民到安置點,鞏縣知縣駱士弘,帶著幾名衙役前來迎接欽差大人。
駱士弘三十多歲,是開平一年的進士,眼看著在鞏縣的三年任期將滿,他正謀算著調迴京城,誰知就遇上孟津渡決口這樣的災難。
他原本蓄有一篷漂亮的齊胸美髯,災難發生後,忙得沒時間打理,隻好剪成了三縷短須。
駱士弘不會騎馬,坐的是騾子拉的馬車,他身邊,跟著一位綠袍的青年官員,不知是八品還是九品,因為這時代,八九品官員的服飾相同。
駱士弘上前見禮後,那位綠袍官員也上前見禮:“下官戶部觀政士羅明祖,見過大人……”
原來是吏部派下來的觀政進士,嚴格來說,他們還不算八品、九品官,因為他們還沒有授官,但中了進士,就是上岸進了體製內,所以,他們也穿末品官服。
張九德還了禮,指著災民對駱士弘說:“你來得正好,這些災民,正要送去安置點,他們剛遭了劫匪,又死了幾個青壯,正是人心惶惶之時,請駱大人安排人員護送。”
駱士弘在半道上,就知道有百姓遭了劫匪,也知道了京營剿匪的經過,但他沒想到,欽差大人剛好路過。
縣內治安不靖,是他這個知縣失職,雖然這是災年,但今年的考績成績,別想得中上了。
心裏暗叫倒黴,麵上卻還是積極迴應道:“勞大人操心,護送災民,是下官份內之事,此地離安置點,還有二十七八裏,災民們在山野 裏,露宿了十幾日,衣食不周……待本官去勸勸他們。”
張九德揮手,讓他自去,那戶部觀政士羅明祖,衝著他拱拱手,亦步亦趨地跟在絡士弘後麵,走了。
張九德本來還想問問他,觀了幾天政的感想,見他“觀政”去了,隻得做罷。
駱士弘走到災民中間,方石全這個裏正,是認得他的,見了他,真跟見了父母一樣,比在張九德麵前,親切多了。
災民們一邊給他磕頭,一邊大哭,白家村的族長哭喊道:“大老爺,白家村可遭了難了,連一半人都沒有逃出來啊……”
這樣淒慘的場麵,黃河決口以來,駱士弘見多了,他硬起心腸道:“孟津渡決河,下遊二十個縣,村村被淹,家家死人,但你們不是逃出來了麽?逃出來了,就好好活下去!
太後接到決河的消息,連夜發下懿旨,要求立即建立災民安置點,安置點裏,不但有棚子住,還免費施粥,還有惠民醫館,給大家治病……
安置點離此地,還有二十多裏,與其住在野外,蚊叮蟲咬的,還不如連夜趕到安置點,去了那裏,有熱粥喝……”
方石全帶頭高唿道:“謝謝青天大老爺……”
駱士弘深諳“恩出於上”的官場潛規則,他向北方拱拱手,道:“安置點,是太後下旨設立的。”
又朝著十幾丈外,張九德站立的方向,拱了拱手:“帶著錢糧,前來賑災的,是張大人,爾等要感謝,是太後,是張大人……”
方石全又帶頭高唿:“謝太後恩典!謝張大人恩典!謝青天大老爺恩典……”
絡士弘一揮手:“行啦,趕緊起身趕路吧。”
留下幾個衙役護送災民,自己陪著張九德,向安置點而去。
曹變蛟也領著京營兵迴營,他們的營地,也在縣城。
鞏縣的縣城,地勢較高,沒有被淹,災民安置點,就建在縣城後麵的兩座山丘之上。
山上的樹木,已經被砍倒,順著山勢,就地取材地搭建了一排排的木頭棚子。
駱士弘陪著張九德一行,來到安置點考察。
“鞏縣是上縣,”絡士弘邊走,邊匯報情況,“總人口十六萬五千三百多人……災民們還沒有全部下山,無法統計準確的傷亡人數。
災民安置點,共劃定了三個區域,兩處城外的山丘,另一處,設置在城裏。”
張九德知道,有錢有勢的人家,不願意在城外,與普通百姓住在一起,想住到縣城裏去,就得付錢,這是曆來的規矩,當地衙門得到一筆收入,也有錢來支撐賑濟的開銷。
當然,這也是貪汙的重災區。
“搭建棚子,請的是災民中的青壯,”駱士弘指著夕陽下正在勞作的民夫道,“他們每日城,有三十文工錢,那些打雜的青壯婦女,每日也有十五文工錢。”
正走著,前麵一間棚子裏,有人叭地扔出來一團垃圾,駱士弘的臉,立即就掛不住了,他身邊的隨從,正要上前嗬斥,就聽棚子裏傳來一陣打罵聲。
“說了你無數次了,怎麽就記不住呢?差爺天天敲著銅鑼喊,‘垃圾要丟到垃圾站’,你隨手就往外丟,被差爺看見了,又得罰一百文錢!
老子辛辛苦苦,一天才賺三十文,你這個敗家娘們……”
接著傳來女人的哭喊聲,估計是挨打了,然後,就見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男子,從棚子裏竄出來,飛快地撿起那團垃圾,鑽進門簾裏去了。
駱士弘苦笑著對張九德道:“自他們住進來,就天天講,日日講,總有人不守規矩,不得不罰重一些。”
張九德卻讚許道:“亂世用重典,要求嚴格點,是對的……人多的地方,病疫自然會多,特別現在是大夏天,一不小心,就會流行大瘟疫,所以,要嚴格按照《救災備要》上的要求,將次生災害,降到最低。”
走到第一排棚子的最後,駱士弘指著幾處較大的棚子,介紹道:“按朝廷發下來的圖紙,安置區修建了公廁、開水房、洗浴室,又沿著棚子後麵,挖了排水溝,用來排放生活汙水。”
一處棚子前,災民們正在排隊領粥,又是那種摻了魚粉和野菜的,黑乎乎的粥,沒有賣相,但聞起來挺香,吃起來有鹽有味的,比許多百姓在家裏,吃得還好。
這種摻了海味的粥,運到陝西的時候,張九德已經調迴北京,他隻聽說有窮京官,跑到城外的粥廠喝粥,今兒見了,忍不住對駱士弘道:“給本官來一碗。”
駱士弘卻以為,他要檢查粥的濃稠,心裏暗自慶幸:幸虧他早有交待,今日的粥,沒有克扣糧食,不怕檢查。
忙將張九德一行,請到粥廠裏麵的一張桌椅上坐下,讓隨從去盛了幾碗粥,用托盤裝著送來,還故意將筷子,插在粥上,示意那筷子,立在粥上不會倒。
張九德端起碗,輕輕喝了一口,鹹鹹的,味道說不上好,僅能裹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