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叔”,正是出身晉王府的朱審熇,他隨著晉王世子逃出王府,一路輾轉到達陝西,在西安城外被俘。
“……幸好當時遇上的,是三邊總督楊鶴,”朱審熇心有餘悸地道,“要是遇上洪剃頭,吾等哪裏還有命在?”
朱逢煜聽得心驚膽戰,他終於知道,周王為何不反抗了,洛陽福王一家,好歹保住了命,西北三王,連命都沒了,大明從此,沒有晉王、沒有代王,也沒了秦王……
朱審熇望著河南的這支宗親,羨慕地說:“還是周王爺識時務,看看你們,一家人整整齊齊地在一起,還有地方官府接送,住驛站,睡熱炕,無人打罵……”
說著說著,竟哭了起來,伸出滿是凍瘡的手,擦著眼淚道:“我們是一群俘虜,那些官兵,動不動就罵我們是反賊……
雖然沒戴鐐銬,卻是睡在野地裏,自己拾柴燒熱水,每餐兩個黑饃一碗粥……
從西安出發裏,晉宗還有四百多人,看看現在,不到兩百人了……”
聽完這話,朱逢煜心裏對周王嫡宗的恨意,消散了大半,人就怕對比,雖然他們不能留在河南老家,但與晉王府這支宗親相比,他們可幸福太多了。
大年三十這日,三支遷徙的隊伍,來到了登州,待遇差別不要太明顯,朱逢煜的族人,住在城西的驛站裏,接待他們的,是登州巡撫孫元化。
孫巡撫發表了熱情的講話,讓他們安心住在登州,等到開海,就送他們去金州,金州那邊的官府,已經為他們修整好村子,隻等他們一到,就能分配土地。
他們在金州分到的土地,不是每人一百畝,而是每人兩百畝!還免稅三年!
族人們一路哭喪著的臉,總算露出了笑模樣,連朱逢煜都在暗暗算計著,自家兄弟十一人,大小五十二口,能分到……一萬多畝地?
哎瑪,怎麽沒有早點來?他老子的一條命,換一萬多畝地,值了!
福王四萬畝莊田,惹得天怒人怨,在遼東,他一家人就能分到一萬畝地,還免稅三年,他真後悔沒有早點來,窩在開封城裏,一家人吃糖咽菜的,還吃不飽,有什麽意思?
晉王宗親和秦王宗親,據說被安排到一個軍營裏,這是被看管起來了,不知道給分到哪個村子?
朱逢煜一族人,在登州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春節,此間,又遇到幾支從山東過來的王室宗親,這些人離遼東近,知道那邊土地肥沃,全是衝著每人兩百畝地去,主動要求遷過去的。
開平三年三月十五,朱逢煜和他的族人,來到遼南金州地區的一個村子。
據當地接待他們的官員講,這裏以前是一個漢人村子,老酋屠殺漢人時,村子裏的人死的死,逃的逃,這裏成了一座空村,村子裏的土地,也丟荒了。
去年,登州府派人修整了這些村子,隻等著他們這些移民來重新耕種。
村裏的房子,全是用土坯搭建的,村中間那座最大的院子,分給了族長朱逢煜。
因為在開封的時候,族人們因為輔國將軍的死,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到金州,朱逢煜就提議分宗,對方也不示弱,於是分成了兩支小宗,各過各的日子。
這天,有差役來通知朱逢煜,官府分配了耕牛、種子和農具,讓他帶人到金州城領取。
朱逢煜召集了族中青壯,趕著馬車向城裏去,在路上,他遇到了正在修路的朱審熇等人,畢竟兩百多年前是一家,他上前關切地問:“叔,你們沒分到地啊?”
朱審熇正推著一車砂石,在輔設路麵,見到了親戚,他停下車,苦笑著道:“我們沒有你們那麽好命,要先幹兩年苦役,才能獲得平民身份,然後才能分地……”
朱逢煜隻好安慰他道:“叔別急,兩年辰光很快的,這地方地廣人稀,有的是地兒。”
“地是多,分起來也很快的,”朱審熇道,“我在這路上,日日見著內地來的移民,拖家帶口的來分地,估計兩不了兩年,金州這邊的土地,就分完了,再要地,得往北邊複州去……”
朱逢煜也壓低聲音,用手指了指北邊,問道:“叔,那邊離東虜,是不是很近?萬一……”
“那不能,”朱審熇搖頭否定道,“聽說東江鎮的區域,已經擴展到三岔河一線,東虜已經退到海州以北,離金州遠著呢……
還聽說,蓋州城上,架著二十幾門火炮呢,東虜根本不敢靠近……”
兩人正說話,就見一隊五十多人的騎兵,嗒嗒嗒地從路基上跑過,朱逢煜十分緊張,低聲問:“這些騎兵往哪裏去?是不是有土匪?”
朱審熇望著那隊騎兵的身影,滿眼的羨慕:“這些是東江鎮的巡邏兵,看見沒?一水兒火銃,三百步外殺人,聽說比東虜的重箭還厲害!”
朱逢煜來到金州城,這裏是軍管區,沒有縣衙,隻有一個類似縣衙的辦事處,負責給他們發放種子和農具。
除了傳統的小麥和菽類,朱逢煜還領到了珍貴的新作物種子:十斤玉米、二十斤紅薯、二十斤土豆,和三本《種植手冊》。
負責發放這些種子的書吏警告他:“這些種子,不準偷吃,要全部種到地裏,秋天,官府會按市場價收購,到時你們都能掙錢!”
朱逢煜忙將這些珍貴的種子,放到自己的馬車上,決定迴村後,按照《種植手冊》上講的法子,親自試種,不能讓其他人給糟蹋了。
耕牛太少,朱家村總共隻領到一頭耕牛,朱逢煜見城外的野地裏,有個自發形成的牛馬市場,心想自己家一萬多畝地,沒有三五頭牛,哪裏耕得過來?
於是跟同來的兩個弟弟商量,自己掏錢,買了兩頭耕牛,其他青壯見了,也湊錢買了兩頭牛,商量著幾家人一起用。
他們已經從混吃等死的大明宗親,蛻變成關注土地,關注三餐四季的普通百姓。
朱逢煜覺得,好像也沒什麽難的?
……………………………………
開平三年三月初三,是個好日子,北京城,禮部貢院,正在舉行一場恩科考試。
這是一場特殊的考試,參考人員,是來自各地的宗室子弟。
過去兩年,宗室震蕩,晉、代、秦、周等國初強藩,除國的除國,整改的整改,連帶著其它宗藩,不得不跟著整改。
一直不動如山的潞王府,也被迫退出了三萬頃莊田,布政使司衙門,又多出三萬頃紅線土地,用來安置周王府那些,無資格授地的遠支宗親,將他們變成了自食其力的農民。
為了安撫宗室子弟,宗人府提議,為他們開一界恩科,朝廷六部,在這兩年的宗室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分到了羹,所以對宗人府的提議,都投了讚成票。
連一向要在雞蛋裏挑骨頭的禦史,也無人上折子反對,生怕太後將他們推到前線去,直麵宗室們的怒火。
這些養尊處優的宗室子弟,無法與普通讀書人相比,如果讓他們與普通人一樣,參與正規的科舉考試,今日來應試的六百多人,估計能考中秀才的都沒幾個。
所以,他們的試卷是量身定製的,根本就是一張雜卷,有問一匹馬,每日需多少草料的;有問去年冬天,當地的米價的;有問打造一隻鳥籠子,需要什麽材料,如何製作的……
也有四書五經上的問題,比如:《大學》的第一段話是什麽?《論語》中“知之”一篇,講了什麽道理?
擔任本次主考官的,是禮部侍郎錢謙益,副主考有兩位:燕京大學山長徐光啟、禮部主事朱慎?。
朱慎?是天啟二年,唯一考中進士的宗室子弟,張薔知道他的身份後,先是將他提為中書舍人,這次,又將他提為禮部主事,協助主持這界恩科。
朱慎?看到由太後審核過的試卷,羞愧地對兩位考官道:“這樣的題目,連縣試都不會考……”
“……幸好當時遇上的,是三邊總督楊鶴,”朱審熇心有餘悸地道,“要是遇上洪剃頭,吾等哪裏還有命在?”
朱逢煜聽得心驚膽戰,他終於知道,周王為何不反抗了,洛陽福王一家,好歹保住了命,西北三王,連命都沒了,大明從此,沒有晉王、沒有代王,也沒了秦王……
朱審熇望著河南的這支宗親,羨慕地說:“還是周王爺識時務,看看你們,一家人整整齊齊地在一起,還有地方官府接送,住驛站,睡熱炕,無人打罵……”
說著說著,竟哭了起來,伸出滿是凍瘡的手,擦著眼淚道:“我們是一群俘虜,那些官兵,動不動就罵我們是反賊……
雖然沒戴鐐銬,卻是睡在野地裏,自己拾柴燒熱水,每餐兩個黑饃一碗粥……
從西安出發裏,晉宗還有四百多人,看看現在,不到兩百人了……”
聽完這話,朱逢煜心裏對周王嫡宗的恨意,消散了大半,人就怕對比,雖然他們不能留在河南老家,但與晉王府這支宗親相比,他們可幸福太多了。
大年三十這日,三支遷徙的隊伍,來到了登州,待遇差別不要太明顯,朱逢煜的族人,住在城西的驛站裏,接待他們的,是登州巡撫孫元化。
孫巡撫發表了熱情的講話,讓他們安心住在登州,等到開海,就送他們去金州,金州那邊的官府,已經為他們修整好村子,隻等他們一到,就能分配土地。
他們在金州分到的土地,不是每人一百畝,而是每人兩百畝!還免稅三年!
族人們一路哭喪著的臉,總算露出了笑模樣,連朱逢煜都在暗暗算計著,自家兄弟十一人,大小五十二口,能分到……一萬多畝地?
哎瑪,怎麽沒有早點來?他老子的一條命,換一萬多畝地,值了!
福王四萬畝莊田,惹得天怒人怨,在遼東,他一家人就能分到一萬畝地,還免稅三年,他真後悔沒有早點來,窩在開封城裏,一家人吃糖咽菜的,還吃不飽,有什麽意思?
晉王宗親和秦王宗親,據說被安排到一個軍營裏,這是被看管起來了,不知道給分到哪個村子?
朱逢煜一族人,在登州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春節,此間,又遇到幾支從山東過來的王室宗親,這些人離遼東近,知道那邊土地肥沃,全是衝著每人兩百畝地去,主動要求遷過去的。
開平三年三月十五,朱逢煜和他的族人,來到遼南金州地區的一個村子。
據當地接待他們的官員講,這裏以前是一個漢人村子,老酋屠殺漢人時,村子裏的人死的死,逃的逃,這裏成了一座空村,村子裏的土地,也丟荒了。
去年,登州府派人修整了這些村子,隻等著他們這些移民來重新耕種。
村裏的房子,全是用土坯搭建的,村中間那座最大的院子,分給了族長朱逢煜。
因為在開封的時候,族人們因為輔國將軍的死,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到金州,朱逢煜就提議分宗,對方也不示弱,於是分成了兩支小宗,各過各的日子。
這天,有差役來通知朱逢煜,官府分配了耕牛、種子和農具,讓他帶人到金州城領取。
朱逢煜召集了族中青壯,趕著馬車向城裏去,在路上,他遇到了正在修路的朱審熇等人,畢竟兩百多年前是一家,他上前關切地問:“叔,你們沒分到地啊?”
朱審熇正推著一車砂石,在輔設路麵,見到了親戚,他停下車,苦笑著道:“我們沒有你們那麽好命,要先幹兩年苦役,才能獲得平民身份,然後才能分地……”
朱逢煜隻好安慰他道:“叔別急,兩年辰光很快的,這地方地廣人稀,有的是地兒。”
“地是多,分起來也很快的,”朱審熇道,“我在這路上,日日見著內地來的移民,拖家帶口的來分地,估計兩不了兩年,金州這邊的土地,就分完了,再要地,得往北邊複州去……”
朱逢煜也壓低聲音,用手指了指北邊,問道:“叔,那邊離東虜,是不是很近?萬一……”
“那不能,”朱審熇搖頭否定道,“聽說東江鎮的區域,已經擴展到三岔河一線,東虜已經退到海州以北,離金州遠著呢……
還聽說,蓋州城上,架著二十幾門火炮呢,東虜根本不敢靠近……”
兩人正說話,就見一隊五十多人的騎兵,嗒嗒嗒地從路基上跑過,朱逢煜十分緊張,低聲問:“這些騎兵往哪裏去?是不是有土匪?”
朱審熇望著那隊騎兵的身影,滿眼的羨慕:“這些是東江鎮的巡邏兵,看見沒?一水兒火銃,三百步外殺人,聽說比東虜的重箭還厲害!”
朱逢煜來到金州城,這裏是軍管區,沒有縣衙,隻有一個類似縣衙的辦事處,負責給他們發放種子和農具。
除了傳統的小麥和菽類,朱逢煜還領到了珍貴的新作物種子:十斤玉米、二十斤紅薯、二十斤土豆,和三本《種植手冊》。
負責發放這些種子的書吏警告他:“這些種子,不準偷吃,要全部種到地裏,秋天,官府會按市場價收購,到時你們都能掙錢!”
朱逢煜忙將這些珍貴的種子,放到自己的馬車上,決定迴村後,按照《種植手冊》上講的法子,親自試種,不能讓其他人給糟蹋了。
耕牛太少,朱家村總共隻領到一頭耕牛,朱逢煜見城外的野地裏,有個自發形成的牛馬市場,心想自己家一萬多畝地,沒有三五頭牛,哪裏耕得過來?
於是跟同來的兩個弟弟商量,自己掏錢,買了兩頭耕牛,其他青壯見了,也湊錢買了兩頭牛,商量著幾家人一起用。
他們已經從混吃等死的大明宗親,蛻變成關注土地,關注三餐四季的普通百姓。
朱逢煜覺得,好像也沒什麽難的?
……………………………………
開平三年三月初三,是個好日子,北京城,禮部貢院,正在舉行一場恩科考試。
這是一場特殊的考試,參考人員,是來自各地的宗室子弟。
過去兩年,宗室震蕩,晉、代、秦、周等國初強藩,除國的除國,整改的整改,連帶著其它宗藩,不得不跟著整改。
一直不動如山的潞王府,也被迫退出了三萬頃莊田,布政使司衙門,又多出三萬頃紅線土地,用來安置周王府那些,無資格授地的遠支宗親,將他們變成了自食其力的農民。
為了安撫宗室子弟,宗人府提議,為他們開一界恩科,朝廷六部,在這兩年的宗室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分到了羹,所以對宗人府的提議,都投了讚成票。
連一向要在雞蛋裏挑骨頭的禦史,也無人上折子反對,生怕太後將他們推到前線去,直麵宗室們的怒火。
這些養尊處優的宗室子弟,無法與普通讀書人相比,如果讓他們與普通人一樣,參與正規的科舉考試,今日來應試的六百多人,估計能考中秀才的都沒幾個。
所以,他們的試卷是量身定製的,根本就是一張雜卷,有問一匹馬,每日需多少草料的;有問去年冬天,當地的米價的;有問打造一隻鳥籠子,需要什麽材料,如何製作的……
也有四書五經上的問題,比如:《大學》的第一段話是什麽?《論語》中“知之”一篇,講了什麽道理?
擔任本次主考官的,是禮部侍郎錢謙益,副主考有兩位:燕京大學山長徐光啟、禮部主事朱慎?。
朱慎?是天啟二年,唯一考中進士的宗室子弟,張薔知道他的身份後,先是將他提為中書舍人,這次,又將他提為禮部主事,協助主持這界恩科。
朱慎?看到由太後審核過的試卷,羞愧地對兩位考官道:“這樣的題目,連縣試都不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