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嚴峻的局麵,不用太後強調,在座之人,也知道大明的宗藩,再不改變,麵臨的結局就是,要麽大明被拖死,要麽宗藩被餓死。


    朱元璋自己苦了一輩子,生怕自己的兒孫再受苦,於是不讓他們習四民之業,給莊田,給?米養起來。


    這怪不得老朱,他在世時,兒孫隻有不到百人,大明那麽大的地方,養起來毫不費力,誰知道兩百多年下來,各地藩王宗親無所事事,專職造人。


    到大明中期的弘治年間,各地宗親的?米,就開始供應不足,嘉靖皇帝自己是藩王上來的,對宗藩事務,還過問一下。


    到了萬曆皇帝,就徹底擺爛,孫承宗說:“請大家翻到第二頁……”


    周王忙翻到第二頁,見上麵寫著幾組數據:嘉靖四十四年,宗藩祿米占全國田賦的三成左右,萬曆二十二年,宗藩祿米就占到了六成;到三十二年,十年間,祿米支出就超過了田賦收入。


    最後一項是天啟七年的數據,正是剛才孫閣老念的那一欄,周王暗暗心驚,他見會場上,再也無人質疑這些數據,便乖乖閉嘴,想聽聽這些太後倚重的“顧問”們,要怎麽改革宗藩。


    溫體仁舉手發言:“其實,萬曆中期,朝廷就放開了,對奉國中尉以下的宗親,科舉入仕的限製,準予他們入學應舉。


    自萬曆二十一年來,禮部前後舉行過八次宗親科舉,但考取進士的,隻有十二人……”


    坐在上首的太後聽了,十分感興趣,對身後的法容道:“下來把這些人的資料拿給本宮看看,對這些力爭上遊的宗親,要量才錄用。”


    周王在旁邊聽了,心裏動了動,見太後又轉過頭,繼續聽官員們的發言。


    正在發言的,是次輔韓爌,他道:“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今大明宗室,五世以下,盡為奉國中尉,此策甚為不妥。


    應該執行嫡長子繼承製,自將軍以下,隻有嫡支繼承爵位,其他子弟則廢除爵位……”


    周王心裏咯噔一下:這位是個狠人,不愧是次輔,真敢說啊,他這一刀砍下來,周王府有封爵的人,不到一千人!一下子砍掉八成還多!


    沒了爵位,就沒了祿米,這些人靠什麽活?


    不用周王開口,三輔袁可立就問出了他想問的話,韓爌顯然還沒想好,他很光棍地道:“大家一起討論啊……”


    這時候,坐在遠處的一位紅袍官員,舉手發言。


    周王低聲問平安:“萬歲爺,這位是誰?”


    平安也低聲道:“叔祖爺爺,他是燕京大學校長,徐光啟。”


    周王坐直身子,隻聽徐光啟道:“臣建議,對這些失爵的宗親,就該將他們與大明的百姓一同視之,讓他們從事四民之業來養活自己。


    比如說,這些宗親,可以佃租族中的公田,或者,朝廷分給每人一百畝的永業田……或免稅三代,三代後,要如百姓一樣交納田賦……”


    戶部尚書郭允厚舉手發言道:“子先的建議是好,本官問一下,土地哪裏來?”


    今日的大明,土地兼並嚴重,好地都握在世家大戶手裏,連在京的幾位王爺的莊田都湊不出來,再到哪裏去拿地來分給這些宗親耕種?


    徐光啟也學韓爌的樣子,放下手上的材料,笑著道:“這不是正在討論麽?”


    周王越聽越心冷,他望向對麵的三位王爺,卻見他們也皺著眉頭不出聲,顯然也沒什麽好辦法。


    他又偷偷地望向太後,卻見太後不動聲色地,望了一眼桂王右邊的位置,周王順著太後的目光望過去,隻見那裏坐著一位黑袍和尚。


    太後的顧問小組裏,還有和尚!


    然後,周王就看見,那黑袍和尚微微點了點頭,隨即舉手發言道:“土地的問題,貧僧有點淺見。”


    眾人都望向他,黑袍和尚雙手合十,聲音清亮地道:“貧僧兩次去遼東,見遼南複州、金州的沿海地區,地勢平坦,有大片遼東漢人開墾過的土地……”


    周王實在忍不住了,這是要將大明尊貴的皇室宗親,流放到遼東苦寒之地,再被女真人殺光的節奏!


    他憤怒地敲了敲桌子,打斷了那和尚的話:“和尚,遼東有建奴……”


    對麵的信王忙勸住他:“周王別擔心,隻是討論而已。”


    周王一發言就後悔了,他想起自己的初衷,隻聽不說,隻因為看到會場上平和的氣氛,他就有些忘形了。


    那黑袍和尚衝著周王點點頭,又道:“周王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周王是否知道,目前我大明在遼南的控製區,已經延伸到蓋州,東江鎮在蓋州,駐有重兵。


    遼南大片的土地丟荒,正好可以將無地可分的皇室宗親,遷到那裏,貧僧的意見,隻是提出來討論,周王不必緊張。”


    周王低下頭,心裏冷笑:又不是你家親戚,你當然不緊張。


    想到太後的那個眼神,周王拱拱手,識相地閉了嘴。


    就聽郭允厚笑道:“大師的意見,倒是提供了一條思路,遼東苦寒,南方也行嘛,海南、安南、雲南、緬甸,莊稼兩熟、三熟,都是好地方嘛。”


    眾人都點頭,周王不出聲,冷眼看著,隻見一位陌生的官員舉手要發言。


    平安貼心地為周王介紹道:“叔祖爺爺,這位是吏部尚書王永光……”


    王永光道:“既然放開將軍以下的四民之業,對考取進士的宗室讀書人,也應該一視同仁,隻以能力授官,不應有身份歧視……


    萬曆朝雖然放開了奉國中尉以下的宗室科舉,但規定宗室進士,一不能任京官,二不能任四品以上的高官,限製了宗室子弟讀書進學的熱情。”


    總算有人為宗室說了句良心話,周王向這位吏部尚書,投去感激的目光。


    徐光啟又舉手發言了,他說:“宗室子弟,還可以考燕京大學嘛,在燕京大學,既可以鑽研學問,又可以學到謀生技能,優秀人才還可以參加朝廷的選拔,單單是戶部下麵的一個官店係統,全國就需要多少優秀人才?”


    徐光啟的發言,啟發了眾人的思路,戶部尚書郭允厚補充道:“子先說得有道理,戶部已經提交了建立中央銀行的項目,隻因缺少會計人才,目前還擱置著呢。”


    一位三十來歲的官員,人雖然瘦小,卻聲如洪鍾:“工部下屬的廠礦,急需管理人才……”


    平安低聲對周王道:“他是盧象升……”


    溫體仁也道:“禮部興辦新式學校,急需教員;興辦官府醫院,需要大夫……”


    周王聽了,心裏才敞亮了一些,宗親們要是能從事這些職業,也不失為一條出路,看孫閣老拿出來的數據,舉大明之力,也養不起這些皇室宗親了,再不找出路,他們隻有餓死的份。


    他看了一圈,隻有兵部不需要人。


    嗯,對大明宗室來說,兵部是一個敏感的部門,朝廷剛剛鎮壓了西北三王的叛亂。


    怪不得次輔兼兵部尚書袁可立,一直不發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