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桂帶出去的火器,都是小型火器,對付大規模的騎兵衝鋒,還得要大炮。


    張薔對工部興建鋼鐵廠的事,抓得很緊,老尚書李從心已經年近七十,精力有限,張薔根據前世的記憶,直接要求,把督臨清倉的盧象升調迴中央,準備讓他牽頭,在全國各地興建鋼鐵廠。


    後來才知道,盧象升已經於六月份遷大名知府,八月加山東按察副使,已經是正四品高官。


    做為天啟二年的進士,短短四年,就升為正四品,這速度,說是坐火箭也不為過,另一方麵也說明,這人確實有能力。


    張薔要將他調迴來,升工部右侍郎,專管鋼鐵廠建設,這樣的人才,不用可惜了。


    首輔兼吏部尚書黃立極,正在夾著尾巴做人,哪裏敢反對張薔的提議,張薔從沒有調閱過戶部的檔案,他不知道太後是如何知曉盧象升這人的。


    但不妨礙他動作很快,十天之內就準備好相關資料,安排了廷推,將盧象升調了迴來。


    盧象升一年之內連升三級,連他自己都有點蒙,隻能歸功於老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報到後,先來拜見老尚書,李從心的條案上擺著幾塊鐵疙瘩,他對著盧象升招手道:“建鬥,你來看看這幾塊鐵疙瘩有何差別?”


    盧象升在臨清管理倉庫的時候,也接觸過毛鐵、精鐵和鋼鐵,他把每一塊鐵疙瘩拿起來仔細甄別,最後指著一塊蘇鋼說:“迴大人,下官覺得,這塊鋼鐵的品質最好。”


    李從心哈哈笑道:“建鬥果然有眼光,這塊是蘇鋼,工部每年要從南方商人手裏,購入大量的蘇鋼,浪費銀錢不說,還要受製於人。


    所以,太後特意點名將你調迴來,要選一塊合適的地方,先建一座大型的鋼鐵廠,專門冶煉蘇鋼,甚至比蘇鋼還要好的鋼材。”


    盧象生不解地問:“太後為何要建鋼鐵廠?煉那麽多鋼鐵用得完麽?”


    李從心揮手讓公廳裏的書吏和長隨都下去,這才壓低聲音對盧象升道:“建鬥也知道,遼東的建奴越來越強大,而我大明缺少馬匹,練不成遼東那樣的騎兵,除了築城固守,很難打敗東虜。


    不管是築城還是練騎兵,都要耗費大量的銀錢。


    太後說,能對付大規模騎兵的,隻有火炮,而鑄造火炮,離不開鋼鐵,這是其一。


    其二,太後還說:大明的百姓,許多人還在用木質的工具耕地,這樣的效率太慢了。要推廣鐵製農具,鐵鍁、鐵鋤頭、鐵鏵犁,甚至鐵鐮,幹起活來比木質工具快十倍不止。


    有了鐵質農具,百姓種十畝地的功夫,能種十五畝地,還愁吃不飽飯麽?


    大明目前生產的鐵器,不管是品質還是數量,遠遠不夠軍工和民用的需求,而且鋼鐵這樣的戰略物質,必須掌握在官府手裏。


    建鬥啊,這項艱難的任務,就交給你了,至於怎麽走,還得靠你自己蹚。”


    這很麽蹚?盧象升表示很迷茫,他一個讀聖賢書出身的文官,讓他去經營這些奇技淫巧之事,他誌不在此啊。


    而且,他也不知道怎麽做啊。


    好在李從心給他指了一條路:“下午,本官往宮裏遞牌子,太後說了,你一迴來,就讓你入宮去見她,放心,太後定有詳細的懿旨給你。”


    盧象升更疑惑了,看李尚書一個老臣,提起太後之時,臉上的恭敬不像是裝出來的,據他所知,秉國的那位裕安太後,隻有二十來歲的年紀,為何連李從心這樣的重臣,對她都心服口服?


    下午,盧象升就得到了答案。


    李從心的牌子一遞進宮,立即就得到了迴複:“下午辛時一刻,到酉時一刻,著工部尚書李從心,與新任工部右侍郎盧象升,入乾清宮西側殿議事。”


    未時正,盧象升隨著李從心,就到乾清宮等著了,西側殿進門左手邊的倒座房,用來供等待的官員休息。


    二人被請進休息廳,太監送上茶水點心,盧象升見茶幾上有幾份邸報,李從心隨手拿起一份遞給他:“這是新出的報紙,上麵都是各地的新聞,建鬥可以看看。”


    盧象升心想,這不就是邸報麽?坐下來細看,內容卻與邸報不同,不但有官府的消息,還有來自民間的消息,往後翻看,居然還有一篇介紹泰西數字的文章。


    他十分好奇,也坐下仔細閱讀起來。


    第一篇就是天子朱慈煌,撥內帑銀子,補發延綏三鎮軍餉的報道,而且一撥就是九十萬兩,真是大手筆。


    李從心見他咂舌,低聲為他解惑道:“建鬥可知,這銀子是怎麽來的?”


    “不是內帑銀子麽?”


    “不,這是太後在莊子裏開設的兩間作坊、京城裏太上皇賞賜的一間皇店、還有在南京與人合開的肥皂廠,這幾家廠子這幾年賺的銀子,這是太後的內帑。


    原來的內帑,還在太上皇手裏呢。”


    盧象升驚得張大了嘴,忙又閉上,點點頭,低頭去繼續看那報紙。


    “綠色通道?”他想,太後又來這一招,上半年就用過一次,現在又用。


    再一看,卻是除了往京師運糧的糧商,享受綠色通道的待遇外,凡是往山西、甘肅、陝西運糧的糧商,通通享受綠色通道的待遇,在哪個地區出了問題,當地的官府要負責賠償。


    另外,凡是運往邊鎮的軍糧,還能換取三倍的鹽引或茶引,運往陝西、山西等受災地區府縣的官店,換取雙倍鹽引或茶引。


    三倍鹽引?盧象升瞪大了眼睛,太後這不是胡鬧麽?禦史們也不上書勸勸太後?


    他實在沒忍住,轉頭問正在專心看報紙的李從心:“大人,您是四朝老臣了,太後如此作為,您怎的不勸勸?聽說孫閣老還是太後的顧問,怎麽也……”


    李從心指著下一條新聞道:“建鬥看完這條再說。”


    盧象升耐著性子往下看:陝西道禦史吳牲,攜二十萬賑災款,前往陝西賑災:


    “陝西北部,山西南部地區,自今年二月起,滴水未下,五月、八月又遭受兩次蝗災,九月地震,田野裏的草根樹皮都被食禁,人相食……”


    李從心探過頭來,低聲道:“白水縣饑民王二,率眾攻入縣城,殺知縣張耀鬥,如果再沒有糧食運過去,陝西就要大亂啊。


    與平亂的費用比起來,三倍的鹽引算什麽?反對這項決策的禦史,都跟著吳牲振災去了!


    太後說,官員要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的疾苦,大明需要真正能做實事的人,那種‘平日袖手談心性,臨終一死報君王’的官員,大明不需要!”


    盧象升道一聲“慚愧”,為自己剛才升起的,對太後的埋怨之心,感到羞愧。


    李從心勸慰道:“建鬥剛迴京,凡事多看多聽多問,太後有一句話,本官是極讚同的: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那些上書的禦史們,都被放出去“調查研究”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菊南山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菊南山下並收藏穿越大明之秉國太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