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薔低頭沉思半晌,心裏掰起指頭在算手上的牌:廠衛剛遭受重創,重建廠衛並恢複戰力,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內操軍在太上皇手裏,從上次的嘩變來看,張勝還沒有能力掌握內操軍;
京營成了勳貴養老院,急需整頓,工部那邊的新式火槍還無法量產,黑火藥的配方還需要優化……
算來算去,自己手裏還真沒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軍隊,一旦有藩王作亂,本來就很脆弱的大明,不用李自成造反,不用滿清入侵,自己就能把自己打沒了。
此時此刻,確實不宜動藩王。
“兩位大人老成謀國,說得極是,關於福王的處罰,下來再討論。”張薔讓法容拿迴那張統計表,她拿起來揚了揚,“這筆錢怎麽分配,本宮記得當初曾讓郭大人牽頭出一份方案?”
郭允厚從袖中抽出一份折子,為難地說:“地方府督與戶部的意見很難統一,老臣這份方案,很不成熟,不好遞上去。”
“哦,看來,是利益分配不均,各方還沒有擺平,”張薔把一遝折子,連同自己畫的那張統計表,一起裝進匣子,推迴去,“戶部牽頭,組織相關人員,再商議,本宮給幾點意見。”
黃立極和郭允厚立即站起來聆聽。
“第一,官店的收入,地方要拿大頭,用於興修水利、教育投入、賑災救濟、新作物推廣和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
第二,官店的經營人員,盡量雇用地方官員的親族和家人,算是給官員們的一點福利,這些人員隨著官員的升遷而變動,也方便後來的人監督前麵之人,避免像以前那樣,新舊交替中湮滅掉。
第三,既然是官店,當然要經營官府專賣的鹽鐵酒茶,擔負起推廣新農具和新作物的責任,更要在荒年,協助朝廷賑災……
第四,管店收入的使用情況,納入地方官員的考核項目中。
第五,允許還沒有開設官店的府縣,酌情開設官店。
其他細節,你們下去補充,本宮先講這三點,這些折子,郭大人先拿迴去,下次再送來材料,希望按各省匯總後,附上這樣一張統計表,而不是讓本宮來作統計……”
“臣慚愧,”郭允厚雙手接過法容遞上來的匣子,“謹記太後的旨意,這就迴去處置。”
捧著匣子,與黃立極一起告辭,二人走出乾清宮,都鬆了一口氣。
黃立極這個首輔,自魏忠賢倒台後,一直當得戰戰兢兢,新天子登基,太後秉政後,他基本上在內閣打醬油,就是想看這位年輕太後的笑話。
不止是他,次輔施鳳來,以及今年新入閣的其他閣臣,於政事方麵,真是沒什麽建樹。
神宗朝的李太後,還有張居正撐腰,大家都在翹首以盼,這位年輕的張太後,要選誰做本朝的張居正呢?
黃立極適逢其會,但他選擇了不作為,今日,太後的表現,給他上了一課,內閣眾人,再站在幹岸上看戲,估計離罷官也不遠了。
於是他主動對郭允厚道:“郭大人,您們戶部幾時安排討論會?本官也來聽聽,前段日子,對清查官店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幫上忙,讓郭大人受累了。”
郭允厚心裏冷笑:這是看到清查出這麽多銀子,想來分功勞來了?
“下午,下官迴去就開會討論,大人能來麽?”他不客氣地問道。
“能!”黃立極迴答得很痛快,絲毫也不覺得郭允厚的態度不好。
下午,由郭允厚牽頭,戶部左右侍郎,和十三省清吏司的主事參與討論,關於地方官店的收益,該如何分配的問題。
首輔黃立極、和十三道禦史應邀列席會議,禦史們對清理官店,本來就議論紛紛,多數人的意見是,朝廷的行為是在與民爭利。
新天子繼位,太後奉命秉政,既不關注遼東的建奴,又不關注國內頻繁的天災,卻先關注做生意的官店,根本就是舍本逐末。
更有人懷疑,太後會不會處理政事啊?
許多禦史都擬好了彈章,想規勸太後,把精力放到政事上來,最好恢複到天啟初年那種“眾正盈朝”的局麵,處理政事,還得是兩榜進士出身的讀書人。
今日來列席會議,禦史們是抱著批評的態度來的。
當會議主持人郭允厚,一份份地公布各地發迴來的清理結果時,禦史們聽得義憤填膺,不等會議結束,一封封花團錦簇的彈章,已經在心中醞釀而成,半年的彈章任務,都能完成了。
可惜,他們隻是列席會議,沒有發言權。
當郭允厚宣讀完太後對今日會議的幾點意見後,禦史們再也坐不住了,根本忍不到散會,就要擼起袖子提意見了。
有年輕的禦史氣得麵紅耳赤,揮著手大喊:“成何體統?成何體統?讓地方官行商賈之事,簡直有辱斯文!”
還有人一臉擔憂:“還要在沒官店的府縣,開設官店,明晃晃地與民爭利,朝廷連臉麵都不要了麽?”
雲南道禦史楊維垣,幾年前為了巴結魏忠賢,出麵彈劾楊漣等,後來在崔呈秀的授意下,彈核裕安太後,以前還是裕妃的張薔兩宗罪。
要不是朱由校護著,張薔就要再次被打入冷宮,兒子被奪走,再也別想翻身。
後來,見沒有扳倒張薔,他又輾轉托到劉鳴謙的名下,向裕妃示好,被張薔以“後妃不得幹政”的理由,給駁了迴去。
如今裕妃升級為裕安太妃,魏公公縮在太上皇身邊,隻求活命,楊給垣同其它閹黨成員一樣,惶惶不可終日。
思來想去,索性豁出去,搏個直臣的名聲,最好能挨幾下廷杖,求得青史留名。
挨過廷杖,對於大明文官來說,是值得他們驕傲一輩子的事,大明官員的價值觀,就是這麽扭曲。
今日,見現場的同仁們群情激奮,他覺得,這是他搏取直名的一個好機會,於是他不甘示弱,站起來大聲道:“太後如此行事,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
吾等身為大明官員,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太後將大明帶入深淵!”
一言既出,滿堂寂靜,楊維垣見自己的話,起到了石破天驚地效果,心裏七上八下的打鼓,麵上卻裝得十分平靜,仿佛為了天下蒼生,他已經拋棄了身家性命,準備赴死!
內操軍在太上皇手裏,從上次的嘩變來看,張勝還沒有能力掌握內操軍;
京營成了勳貴養老院,急需整頓,工部那邊的新式火槍還無法量產,黑火藥的配方還需要優化……
算來算去,自己手裏還真沒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軍隊,一旦有藩王作亂,本來就很脆弱的大明,不用李自成造反,不用滿清入侵,自己就能把自己打沒了。
此時此刻,確實不宜動藩王。
“兩位大人老成謀國,說得極是,關於福王的處罰,下來再討論。”張薔讓法容拿迴那張統計表,她拿起來揚了揚,“這筆錢怎麽分配,本宮記得當初曾讓郭大人牽頭出一份方案?”
郭允厚從袖中抽出一份折子,為難地說:“地方府督與戶部的意見很難統一,老臣這份方案,很不成熟,不好遞上去。”
“哦,看來,是利益分配不均,各方還沒有擺平,”張薔把一遝折子,連同自己畫的那張統計表,一起裝進匣子,推迴去,“戶部牽頭,組織相關人員,再商議,本宮給幾點意見。”
黃立極和郭允厚立即站起來聆聽。
“第一,官店的收入,地方要拿大頭,用於興修水利、教育投入、賑災救濟、新作物推廣和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
第二,官店的經營人員,盡量雇用地方官員的親族和家人,算是給官員們的一點福利,這些人員隨著官員的升遷而變動,也方便後來的人監督前麵之人,避免像以前那樣,新舊交替中湮滅掉。
第三,既然是官店,當然要經營官府專賣的鹽鐵酒茶,擔負起推廣新農具和新作物的責任,更要在荒年,協助朝廷賑災……
第四,管店收入的使用情況,納入地方官員的考核項目中。
第五,允許還沒有開設官店的府縣,酌情開設官店。
其他細節,你們下去補充,本宮先講這三點,這些折子,郭大人先拿迴去,下次再送來材料,希望按各省匯總後,附上這樣一張統計表,而不是讓本宮來作統計……”
“臣慚愧,”郭允厚雙手接過法容遞上來的匣子,“謹記太後的旨意,這就迴去處置。”
捧著匣子,與黃立極一起告辭,二人走出乾清宮,都鬆了一口氣。
黃立極這個首輔,自魏忠賢倒台後,一直當得戰戰兢兢,新天子登基,太後秉政後,他基本上在內閣打醬油,就是想看這位年輕太後的笑話。
不止是他,次輔施鳳來,以及今年新入閣的其他閣臣,於政事方麵,真是沒什麽建樹。
神宗朝的李太後,還有張居正撐腰,大家都在翹首以盼,這位年輕的張太後,要選誰做本朝的張居正呢?
黃立極適逢其會,但他選擇了不作為,今日,太後的表現,給他上了一課,內閣眾人,再站在幹岸上看戲,估計離罷官也不遠了。
於是他主動對郭允厚道:“郭大人,您們戶部幾時安排討論會?本官也來聽聽,前段日子,對清查官店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幫上忙,讓郭大人受累了。”
郭允厚心裏冷笑:這是看到清查出這麽多銀子,想來分功勞來了?
“下午,下官迴去就開會討論,大人能來麽?”他不客氣地問道。
“能!”黃立極迴答得很痛快,絲毫也不覺得郭允厚的態度不好。
下午,由郭允厚牽頭,戶部左右侍郎,和十三省清吏司的主事參與討論,關於地方官店的收益,該如何分配的問題。
首輔黃立極、和十三道禦史應邀列席會議,禦史們對清理官店,本來就議論紛紛,多數人的意見是,朝廷的行為是在與民爭利。
新天子繼位,太後奉命秉政,既不關注遼東的建奴,又不關注國內頻繁的天災,卻先關注做生意的官店,根本就是舍本逐末。
更有人懷疑,太後會不會處理政事啊?
許多禦史都擬好了彈章,想規勸太後,把精力放到政事上來,最好恢複到天啟初年那種“眾正盈朝”的局麵,處理政事,還得是兩榜進士出身的讀書人。
今日來列席會議,禦史們是抱著批評的態度來的。
當會議主持人郭允厚,一份份地公布各地發迴來的清理結果時,禦史們聽得義憤填膺,不等會議結束,一封封花團錦簇的彈章,已經在心中醞釀而成,半年的彈章任務,都能完成了。
可惜,他們隻是列席會議,沒有發言權。
當郭允厚宣讀完太後對今日會議的幾點意見後,禦史們再也坐不住了,根本忍不到散會,就要擼起袖子提意見了。
有年輕的禦史氣得麵紅耳赤,揮著手大喊:“成何體統?成何體統?讓地方官行商賈之事,簡直有辱斯文!”
還有人一臉擔憂:“還要在沒官店的府縣,開設官店,明晃晃地與民爭利,朝廷連臉麵都不要了麽?”
雲南道禦史楊維垣,幾年前為了巴結魏忠賢,出麵彈劾楊漣等,後來在崔呈秀的授意下,彈核裕安太後,以前還是裕妃的張薔兩宗罪。
要不是朱由校護著,張薔就要再次被打入冷宮,兒子被奪走,再也別想翻身。
後來,見沒有扳倒張薔,他又輾轉托到劉鳴謙的名下,向裕妃示好,被張薔以“後妃不得幹政”的理由,給駁了迴去。
如今裕妃升級為裕安太妃,魏公公縮在太上皇身邊,隻求活命,楊給垣同其它閹黨成員一樣,惶惶不可終日。
思來想去,索性豁出去,搏個直臣的名聲,最好能挨幾下廷杖,求得青史留名。
挨過廷杖,對於大明文官來說,是值得他們驕傲一輩子的事,大明官員的價值觀,就是這麽扭曲。
今日,見現場的同仁們群情激奮,他覺得,這是他搏取直名的一個好機會,於是他不甘示弱,站起來大聲道:“太後如此行事,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
吾等身為大明官員,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太後將大明帶入深淵!”
一言既出,滿堂寂靜,楊維垣見自己的話,起到了石破天驚地效果,心裏七上八下的打鼓,麵上卻裝得十分平靜,仿佛為了天下蒼生,他已經拋棄了身家性命,準備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