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大亮,沉寂了一夜的鐵窯開始喧鬧起來。
窯口處,楚文勇、王恩祖正在交接。
昨天被押送過來的俘虜,一半留在鐵冶廠,一半被拉來窯口,待會兒,他們就要跟隨窯工一起下到不見天日的礦洞,開始他們的挖礦生涯。
鐵窯通往外麵的土路旁,許山海一個人悠然自得的甩著手在前麵走著,落後半個身位,邁著小碎步跟著的是馮敬和。
韋阿昌帶著十幾個土兵,把他們與後麵那些與馮敬和一起被俘的官軍隔開。
忽然,許山海停下腳步,迴頭看著身後那些拿迴了布甲和武器的官軍,對馮敬和說道:“馮公公,此去有些路程,所以,我把你的人都交迴給你,希望他們能護你一路周全。”
“我替他們謝謝小先生!此等恩情,容後再報!”走出了鐵窯的地界,此時的馮敬和不再是被扣押的俘虜,所以,他也學著別人,稱許山海“小先生”。
“報恩的話無須再說,我倒是希望,你有空的時候迴來看看,看看鐵窯究竟能不能如我之前所說,可以造出精銳的武器。”許山海知道,之前自己說的話,馮敬和心中肯定不相信,所以,分別之時,特意舊話重提。
“敬和相信,鐵窯在小先生的調教之下,一定會蒸蒸日上!”馮敬和的迴答很敷衍,但是也讓人挑不出毛病。
“不如這樣吧,我們以半年之期,半年之後馮公公再迴來看看,看看這裏的變化。”許山海似笑非笑的說道。
“既然小先生有約,敬和敢不從命?屆時,敬和一定前來,倒是小先生莫要嫌我叨擾才好。”心想著,昨晚既然說了迴去之後還要帶著厚禮再來感謝許山海,眼下許山海的邀約應下便是。
說完,兩人不再說話,許山海邁著悠閑的步子,繼續往前走。
“敬和即將踏上歸程,有句話,不知當不當講?”悶著走了一會兒,眼看就要拐上山路,馮敬和忍不住開口。
“但說無妨!”許山海沒有迴頭,輕飄飄的迴了一句。
“不知小先生可有換一種活法的打算?”猶豫片刻,馮敬和小聲的說道。
“嗯?換一種活法?怎麽換?比如呢?”許山海停下腳步,饒有興趣的看著馮敬和。
“比如,帶人歸了朝廷,敬和可保小先生出仕為官!”話已說到這個份上,馮敬和也不再斟詞酌句,直白的說出了他的想法。
許山海輕輕的搖了搖頭,微笑的說道:“漫說眼下時機不對,即便是時機成熟,許某也誌不在此!”
“容敬和得罪了,小先生與他們一起,冒著殺頭的危險,不就是為了謀個出路嗎?”許山海的話,讓馮敬和有些愕然。
是啊,自古以來,天下人,無論是揭竿而起,還是挑燈夜燈,謀的都是一個出路。
宋時的水泊梁山,到最後依舊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而,讀書之人,無不以“識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為最高人生追求。
怎麽到了許山海這兒,卻“誌不在此”?這怎能不讓馮敬和愕然?
“敬和啊,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許山海依舊微笑,隻不過對馮敬和的稱唿有了變化。
“眼下我們與官府對著幹,無非是想要有個安身之處。但是,許某心中有根刺,必先除其而後快。這根刺不除,即便是高居廟堂,錦衣玉食,依舊是寢食難安。”說罷,許山海輕輕的拍了拍馮敬和的肩膀。
“不知是何事,讓小先生如此難以釋懷?”被吊起了胃口的馮敬和追問道。
往前走了兩步,許山海雙手抱懷,望著遠方,好一會兒才說:“往小了說,土蠻、西夷對我族人犯下的血債,許某必須要他們血債血償!”
忽然迴頭,兩眼死死的盯著馮敬和,許山海眼中的騰騰殺氣,根本無法掩飾:“往大了說,三寶大太監開疆擴土,在南洋拿下的那些土地,現在盡數落入蠻夷之手。但凡有點血性的華夏子民,豈能吞下這奇恥大辱?”
“為族人報仇,是為家恨!收複舊土,是為國仇!國仇家恨不解,我豈能安心?更何談苟且居安?”
方才被許山海淩厲的眼神所懾,馮敬和不自覺的往後退了一步。
聽聞許山海說完之後,他臉上的表情不停地變換,從懼怕到若有所思,再到麵露愧色。
“先生高義,敬和受教!請先生受我一拜!”隻見他雙手高舉,雙膝跪地,恭恭敬敬的給許山海磕了一個。
屬實,許山海的迴答完全出乎馮敬和的意料之外。本以為許山海隻是個略通文字的鄉下人,誰知,他心懷高遠,完全不為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所動。
說到家恨,馮敬和可以理解,血債血償,為自己的族人報仇,換做世間任一有血性之人都會如此。
但是,過著吃糠咽菜、不停被官軍圍剿的日子,卻心心念念收複故土,這樣的人,要麽是攪動山海的一世梟雄,要麽是心懷家國的棟梁之材。
無論之前的馮敬和表現出遠超同齡人的心機與成熟,可終究才二十出頭,心智又豈是許山海的對手。
再加上,打一開始,許山海便把鄭和扯了進來,這幾乎瞬間便解除了馮敬和的心防。
最後那番表態,更是打著收複鄭和開拓疆土的名義,這使得本就敬仰鄭和的馮敬和對他有了深深的好感。
“敬和此番迴去,理應更有作為,假以時日,或許成就不輸三寶大太監,也能青史留名!”上前一步,許山海扶起了馮敬和。
“敬和凡夫俗子,能望三寶大太監項背已是奢求,豈敢妄想超越,小先生言過了。”馮敬和這番話倒是真心。
遙想當年,相同的年紀,鄭和鞍前馬後已經隨朱棣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並被朱棣賜姓。
可再看看眼下的自己,卻窩在南疆海邊,做一個區區的“采珠使”,整天麵對的不是一幫地方小官小吏,就是連囫圇話都說不清楚的珠民。
所以,馮敬和的這番話還真不是謙虛。
“敬和此言差矣!”許山海拉起馮敬和的一隻胳膊,緩步向前走。接下來的話,他不希望有第三個人聽見。
“南洋舊土,此去千裏,皆為海路。朝廷雖有海禁,但敬和身為采珠使,此番迴去,可借職責之便,上書朝廷,以采珠所需,興造大船,操練水手。假以時日,朝廷有收複舊土之意,敬和便可當仁不讓,大顯身手!”這番話,才是許山海心中所圖。
馮敬和先是瞪大了雙眼,臉上一副茅塞頓開的表情,隨即又是長揖到地:“先生遠見,聽先生一番話,敬和如醍醐灌頂,一掃心中混沌!”
“敬和明白便好,此去路途遙遠,望你們一路平安,更期待與敬和的半年之約!”許山海相信,以馮敬和的腦子,有些話點到為止就行,無須過於直白。
山坳營地
此時的營地,在所有人沒日沒夜的趕工之下,已初具雛形。依著地勢搭建了各種各樣的窩棚、草棚、樹屋。
最後一批搬遷來的人,也已經抵達,眼下整個營地裏聚集了近五百人,隻可惜,這些都是老弱婦幼,男丁少之又少。
所以,整個營地中,上至四五十歲(那個時代,人均壽命三十多,四五十已經算是老人)下到十二三歲的男丁,細數下來,不足五十人。也難怪這些人,聽到有人願意出頭護佑他們,紛紛從原來的聚集地逃來這裏。
要知道,如果不逃過來,就憑這不足五十個的男丁,無論如何也護不住數百的婦孺,對方隨便來幾十個漢子,他們便無力抵抗。
一個漢子被兩個人架著拖走,草地上留下一條長長的血跡,漢子的哀嚎聲,不停地山坳中迴蕩。
望著被拖走的漢子,阿狸崽恨恨的吐了一口唾沫,問道:“阿洪哥,咱們咋辦?”
他麵前的一塊石板上,除了一大灘的血跡,赫然還有一隻被剁下的拇指,以及一團分辨不出形狀的血肉,這團血肉的尾部伸出一條粉紅色彎曲的條狀物,勉強可以分辨出是腸子。
韋阿洪伸手指了指遠處的山峰:“你安排幾個人手,沿著山脊放哨,不要大意!”
“眼下顧不了許多,我下山一趟,把阿昌他們叫迴來,爭取明晚趕迴來。”說罷,韋阿洪起身,背起木弓,提著長刀就要離開。
“我沒迴來之前,如果發現對方的蹤跡,你立刻把人帶去山洞藏好!”走了兩步,韋阿洪不放心,又迴頭叮囑道。
原來,剛才被拖走的漢子,是對方派來打探情況的探子。不知道是沒有經驗還是太倒黴,剛潛到營地外圍,就被韋阿昌的人發現,在三個人的圍捕之下,沒費什麽勁,就把他抓了迴來。
經過一番“友好而熱烈”的溝通(石板上斷了的拇指和內髒可以證明這種溝通的熱烈程度),韋阿洪得知,對方已經開始在集結人手,估計這兩天就會殺過來。
而韋阿洪交待阿狸崽所說的山洞(廣西的特色石灰岩山體,大大小小的山洞隨處可見),是他們之前就找好的避難所,距離山坳營地兩個山頭。
眼下情況緊急,韋阿洪顧不上其他,他要把所有能用上的力量都召集起來,麵對即將來到的腥風血雨。
所以,下山去把韋阿昌等人帶迴來,成了眼下他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這時,他那整天隻會瞎晃悠的二哥韋阿清,也不見蹤影,所以,韋阿洪隻能簡單的交待了阿狸崽幾句,便匆匆下山。
山寨
“來得什麽人?”林宗澤費勁的撕扯著手中的麂子肉,嘴裏含糊不清的問道。
“對方自稱是大藤峽來人,求見咱家的大頭領,所以徐爺命小的趕迴來請林爺您迴州城。”負責傳令的兵丁說道。
“大藤峽?”林宗澤停下了手中的動作,納悶的問道。
據他所知,數十年來,大藤峽那邊的猺獠作亂,一直都沒停歇過,現在來人自稱大藤峽,莫不是那些猺獠?
丟下手中的麂子腿,林宗澤在衣裳上擦了擦手上的油漬,招唿親隨備馬。
走出木屋,林宗澤又招手,叫過一個親隨,命他即刻前往鐵窯,讓在鐵窯的許山海也趕往州城。
因為如果大藤峽來人,是猺獠的話,林宗澤根本不想見,屆時讓許山海出麵去打發便是。
親隨轉身,還未走出幾步,卻見林宗澤眉頭一皺,又把他叫了迴來。
稍加思索,林宗澤修改了之前的命令,要求許山海接令後返迴山寨。
因為他需要有人在這裏坐鎮,如果沒有一個話事人,山寨還不知道會出什麽亂子,尤其是之前的那幾百俘虜再加上剛帶迴來的那批新人。
其實,在林宗澤心底,還有另一個隱憂無法說出口,那就是之前從救傷所傳出來的風言風語,像是在他心中紮下了一根刺,揮之不去。
窯口處,楚文勇、王恩祖正在交接。
昨天被押送過來的俘虜,一半留在鐵冶廠,一半被拉來窯口,待會兒,他們就要跟隨窯工一起下到不見天日的礦洞,開始他們的挖礦生涯。
鐵窯通往外麵的土路旁,許山海一個人悠然自得的甩著手在前麵走著,落後半個身位,邁著小碎步跟著的是馮敬和。
韋阿昌帶著十幾個土兵,把他們與後麵那些與馮敬和一起被俘的官軍隔開。
忽然,許山海停下腳步,迴頭看著身後那些拿迴了布甲和武器的官軍,對馮敬和說道:“馮公公,此去有些路程,所以,我把你的人都交迴給你,希望他們能護你一路周全。”
“我替他們謝謝小先生!此等恩情,容後再報!”走出了鐵窯的地界,此時的馮敬和不再是被扣押的俘虜,所以,他也學著別人,稱許山海“小先生”。
“報恩的話無須再說,我倒是希望,你有空的時候迴來看看,看看鐵窯究竟能不能如我之前所說,可以造出精銳的武器。”許山海知道,之前自己說的話,馮敬和心中肯定不相信,所以,分別之時,特意舊話重提。
“敬和相信,鐵窯在小先生的調教之下,一定會蒸蒸日上!”馮敬和的迴答很敷衍,但是也讓人挑不出毛病。
“不如這樣吧,我們以半年之期,半年之後馮公公再迴來看看,看看這裏的變化。”許山海似笑非笑的說道。
“既然小先生有約,敬和敢不從命?屆時,敬和一定前來,倒是小先生莫要嫌我叨擾才好。”心想著,昨晚既然說了迴去之後還要帶著厚禮再來感謝許山海,眼下許山海的邀約應下便是。
說完,兩人不再說話,許山海邁著悠閑的步子,繼續往前走。
“敬和即將踏上歸程,有句話,不知當不當講?”悶著走了一會兒,眼看就要拐上山路,馮敬和忍不住開口。
“但說無妨!”許山海沒有迴頭,輕飄飄的迴了一句。
“不知小先生可有換一種活法的打算?”猶豫片刻,馮敬和小聲的說道。
“嗯?換一種活法?怎麽換?比如呢?”許山海停下腳步,饒有興趣的看著馮敬和。
“比如,帶人歸了朝廷,敬和可保小先生出仕為官!”話已說到這個份上,馮敬和也不再斟詞酌句,直白的說出了他的想法。
許山海輕輕的搖了搖頭,微笑的說道:“漫說眼下時機不對,即便是時機成熟,許某也誌不在此!”
“容敬和得罪了,小先生與他們一起,冒著殺頭的危險,不就是為了謀個出路嗎?”許山海的話,讓馮敬和有些愕然。
是啊,自古以來,天下人,無論是揭竿而起,還是挑燈夜燈,謀的都是一個出路。
宋時的水泊梁山,到最後依舊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而,讀書之人,無不以“識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為最高人生追求。
怎麽到了許山海這兒,卻“誌不在此”?這怎能不讓馮敬和愕然?
“敬和啊,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許山海依舊微笑,隻不過對馮敬和的稱唿有了變化。
“眼下我們與官府對著幹,無非是想要有個安身之處。但是,許某心中有根刺,必先除其而後快。這根刺不除,即便是高居廟堂,錦衣玉食,依舊是寢食難安。”說罷,許山海輕輕的拍了拍馮敬和的肩膀。
“不知是何事,讓小先生如此難以釋懷?”被吊起了胃口的馮敬和追問道。
往前走了兩步,許山海雙手抱懷,望著遠方,好一會兒才說:“往小了說,土蠻、西夷對我族人犯下的血債,許某必須要他們血債血償!”
忽然迴頭,兩眼死死的盯著馮敬和,許山海眼中的騰騰殺氣,根本無法掩飾:“往大了說,三寶大太監開疆擴土,在南洋拿下的那些土地,現在盡數落入蠻夷之手。但凡有點血性的華夏子民,豈能吞下這奇恥大辱?”
“為族人報仇,是為家恨!收複舊土,是為國仇!國仇家恨不解,我豈能安心?更何談苟且居安?”
方才被許山海淩厲的眼神所懾,馮敬和不自覺的往後退了一步。
聽聞許山海說完之後,他臉上的表情不停地變換,從懼怕到若有所思,再到麵露愧色。
“先生高義,敬和受教!請先生受我一拜!”隻見他雙手高舉,雙膝跪地,恭恭敬敬的給許山海磕了一個。
屬實,許山海的迴答完全出乎馮敬和的意料之外。本以為許山海隻是個略通文字的鄉下人,誰知,他心懷高遠,完全不為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所動。
說到家恨,馮敬和可以理解,血債血償,為自己的族人報仇,換做世間任一有血性之人都會如此。
但是,過著吃糠咽菜、不停被官軍圍剿的日子,卻心心念念收複故土,這樣的人,要麽是攪動山海的一世梟雄,要麽是心懷家國的棟梁之材。
無論之前的馮敬和表現出遠超同齡人的心機與成熟,可終究才二十出頭,心智又豈是許山海的對手。
再加上,打一開始,許山海便把鄭和扯了進來,這幾乎瞬間便解除了馮敬和的心防。
最後那番表態,更是打著收複鄭和開拓疆土的名義,這使得本就敬仰鄭和的馮敬和對他有了深深的好感。
“敬和此番迴去,理應更有作為,假以時日,或許成就不輸三寶大太監,也能青史留名!”上前一步,許山海扶起了馮敬和。
“敬和凡夫俗子,能望三寶大太監項背已是奢求,豈敢妄想超越,小先生言過了。”馮敬和這番話倒是真心。
遙想當年,相同的年紀,鄭和鞍前馬後已經隨朱棣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並被朱棣賜姓。
可再看看眼下的自己,卻窩在南疆海邊,做一個區區的“采珠使”,整天麵對的不是一幫地方小官小吏,就是連囫圇話都說不清楚的珠民。
所以,馮敬和的這番話還真不是謙虛。
“敬和此言差矣!”許山海拉起馮敬和的一隻胳膊,緩步向前走。接下來的話,他不希望有第三個人聽見。
“南洋舊土,此去千裏,皆為海路。朝廷雖有海禁,但敬和身為采珠使,此番迴去,可借職責之便,上書朝廷,以采珠所需,興造大船,操練水手。假以時日,朝廷有收複舊土之意,敬和便可當仁不讓,大顯身手!”這番話,才是許山海心中所圖。
馮敬和先是瞪大了雙眼,臉上一副茅塞頓開的表情,隨即又是長揖到地:“先生遠見,聽先生一番話,敬和如醍醐灌頂,一掃心中混沌!”
“敬和明白便好,此去路途遙遠,望你們一路平安,更期待與敬和的半年之約!”許山海相信,以馮敬和的腦子,有些話點到為止就行,無須過於直白。
山坳營地
此時的營地,在所有人沒日沒夜的趕工之下,已初具雛形。依著地勢搭建了各種各樣的窩棚、草棚、樹屋。
最後一批搬遷來的人,也已經抵達,眼下整個營地裏聚集了近五百人,隻可惜,這些都是老弱婦幼,男丁少之又少。
所以,整個營地中,上至四五十歲(那個時代,人均壽命三十多,四五十已經算是老人)下到十二三歲的男丁,細數下來,不足五十人。也難怪這些人,聽到有人願意出頭護佑他們,紛紛從原來的聚集地逃來這裏。
要知道,如果不逃過來,就憑這不足五十個的男丁,無論如何也護不住數百的婦孺,對方隨便來幾十個漢子,他們便無力抵抗。
一個漢子被兩個人架著拖走,草地上留下一條長長的血跡,漢子的哀嚎聲,不停地山坳中迴蕩。
望著被拖走的漢子,阿狸崽恨恨的吐了一口唾沫,問道:“阿洪哥,咱們咋辦?”
他麵前的一塊石板上,除了一大灘的血跡,赫然還有一隻被剁下的拇指,以及一團分辨不出形狀的血肉,這團血肉的尾部伸出一條粉紅色彎曲的條狀物,勉強可以分辨出是腸子。
韋阿洪伸手指了指遠處的山峰:“你安排幾個人手,沿著山脊放哨,不要大意!”
“眼下顧不了許多,我下山一趟,把阿昌他們叫迴來,爭取明晚趕迴來。”說罷,韋阿洪起身,背起木弓,提著長刀就要離開。
“我沒迴來之前,如果發現對方的蹤跡,你立刻把人帶去山洞藏好!”走了兩步,韋阿洪不放心,又迴頭叮囑道。
原來,剛才被拖走的漢子,是對方派來打探情況的探子。不知道是沒有經驗還是太倒黴,剛潛到營地外圍,就被韋阿昌的人發現,在三個人的圍捕之下,沒費什麽勁,就把他抓了迴來。
經過一番“友好而熱烈”的溝通(石板上斷了的拇指和內髒可以證明這種溝通的熱烈程度),韋阿洪得知,對方已經開始在集結人手,估計這兩天就會殺過來。
而韋阿洪交待阿狸崽所說的山洞(廣西的特色石灰岩山體,大大小小的山洞隨處可見),是他們之前就找好的避難所,距離山坳營地兩個山頭。
眼下情況緊急,韋阿洪顧不上其他,他要把所有能用上的力量都召集起來,麵對即將來到的腥風血雨。
所以,下山去把韋阿昌等人帶迴來,成了眼下他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這時,他那整天隻會瞎晃悠的二哥韋阿清,也不見蹤影,所以,韋阿洪隻能簡單的交待了阿狸崽幾句,便匆匆下山。
山寨
“來得什麽人?”林宗澤費勁的撕扯著手中的麂子肉,嘴裏含糊不清的問道。
“對方自稱是大藤峽來人,求見咱家的大頭領,所以徐爺命小的趕迴來請林爺您迴州城。”負責傳令的兵丁說道。
“大藤峽?”林宗澤停下了手中的動作,納悶的問道。
據他所知,數十年來,大藤峽那邊的猺獠作亂,一直都沒停歇過,現在來人自稱大藤峽,莫不是那些猺獠?
丟下手中的麂子腿,林宗澤在衣裳上擦了擦手上的油漬,招唿親隨備馬。
走出木屋,林宗澤又招手,叫過一個親隨,命他即刻前往鐵窯,讓在鐵窯的許山海也趕往州城。
因為如果大藤峽來人,是猺獠的話,林宗澤根本不想見,屆時讓許山海出麵去打發便是。
親隨轉身,還未走出幾步,卻見林宗澤眉頭一皺,又把他叫了迴來。
稍加思索,林宗澤修改了之前的命令,要求許山海接令後返迴山寨。
因為他需要有人在這裏坐鎮,如果沒有一個話事人,山寨還不知道會出什麽亂子,尤其是之前的那幾百俘虜再加上剛帶迴來的那批新人。
其實,在林宗澤心底,還有另一個隱憂無法說出口,那就是之前從救傷所傳出來的風言風語,像是在他心中紮下了一根刺,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