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坐落於一個山坳中,這裏距離渠黎鎮約莫十五、六裏路,由於不在官道附近,山上又隻有一條小徑與外界連通,所以,幾乎不被世人所知。
寺中,平日裏隻有兩個出家人,年紀大的法名“濟通”,幾年前,由廣東一路西來,最終在這裏落了腳。
另一個年紀小的,法名“永信”,是濟通經過梧州府時,在城外路邊撿的一個孤兒。
崇善寺說是一座寺廟,但是,攏共才四間屋子,除了正中間稱之為大殿的泥屋,屋頂有瓦片,其餘的屋子都是茅草做頂。
大殿中央的蓮花座上,供奉著一尊半人高的泥胎釋迦摩尼像。由於殿中光線昏暗,佛像年代久遠,表麵斑駁,幾乎看不出原本的顏色。
佛像前的供案,搖搖欲墜,上麵擺了幾個土陶香爐,裏麵插滿了香燭燃燼後留下的木棍。
整個大殿中,除了一個碩大的樹墩上,放著一隻木魚,地上丟著兩個稻草編成的蒲團之外,再無他物。
此時的宋大,仔細的綁好腳上的草鞋,叮囑了渾家幾句,轉身出了茅屋。
出來沒幾步,遇上正好從大殿中出來的濟通,宋大趕忙雙手合十,與濟通見禮。
側身讓過濟通之後,他才邁開步子,朝山下走去。宋大要迴渠黎鎮打探一番,看看現在鎮上的情況。
數日前,前來圍剿山中營寨的官軍,半夜裏,突然襲擾了渠黎鎮,不但肆意搶奪財物,害人性命,更是放火燒了鎮上的榨油坊。
油坊中本就堆滿了易燃之物,借助夜裏的風勢,不一會兒,便引燃了旁邊的鋪麵,於是乎,鎮上的半條街全都燒了起來。
那一夜,整個鎮上,到處都是哭喊聲、尖叫聲,衝天的火光,印紅了整個夜空。
幸好,肉鋪在街道另一邊,因為有官道相隔,火勢才沒蔓延過來。由於害怕,宋大根本不敢開門,隻能把耳朵貼在門縫上,聽著外麵街上的動靜。
直到空氣中傳來濃濃的焦糊味,他終於下了決心,讓渾家把孩子叫醒,慌忙中拿了幾件衣物,打開後門,趁著夜色,逃離了渠黎鎮。
平日裏,因為要收豬,宋大時常往鄉下跑,所以,鎮子周邊的十裏八村沒有他不熟的地方。
兩三年前,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隱藏在山坳中的崇善寺,借著歇腳進到寺中,順便結識了濟通。
雖然因為生計,宋大殺豬無數,但是骨子裏充滿了對“世道輪迴”、“因果報應”的畏懼。
所以,結識了濟通之後,隻要是在周圍收豬,哪怕是繞上一些路,他都會給濟通帶點鹽巴之類的生活所需,手頭寬裕時,還會提上一小罐香油,在佛前供上一盞燈,算是減輕一點自己所造的殺業。
正因有了這樣一層關係,從鎮上逃出來之後,宋大想到的第一個落腳點便是這崇善寺。
這邊廂,被呂耀輝嚇了一跳的王恩祖,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把剛才心裏的不痛快發泄出來,嘴裏不停地罵罵咧咧。
“喲嗬~~狗毛,你什麽時候,嘴碎得跟個婆娘似的?”看著一反常態的王恩祖,呂耀輝也不惱怒,笑意盈盈的奚落起他來。
“你再不閉嘴,我可就走了啊?那壇酒,我跟瘋子一人一半喝完。”說完,呂耀輝拔腿,作勢要走。
“你們兩個狗屁東西!有酒還藏起來?獨吃獨生瘡!”聽到有酒,王恩祖更加惱怒,指天懟地的跳著腳。
“想喝嗎?想喝就跟大爺走~~~”呂耀輝迴頭,滿臉促狹的表情。
跟著呂耀輝緊走幾步,王恩祖突然停了下來,嘴裏嘟囔了一句,轉身又往迴走。
“狗毛,你……?“走了幾步,呂耀輝扭頭發現,王恩祖並沒有跟上來,反而是轉身朝操練場走去,不禁疑惑起來。
“你們喝吧,我還要盯著俘虜,方才小先生走的時候說了,要是俘虜出了什麽事,三哥定不饒我。”王恩祖頭也不迴的說道。
“走?”
“他去哪裏了?”呂耀輝從王恩祖的話語中聽出了一絲不尋常。
“他和大錘、大驢,帶了百十人,說是去鐵窯。”王恩祖停下了腳步,答道。
“哦,還有那個小垌主也帶了人,跟他們一塊兒去了。”王恩祖伸手指了指山穀出口的方向。
聽了王恩祖的話,呂耀輝心中暗道:“不好!”二話不說,轉身就走。
一路小跑,剛到溪流邊,呂耀輝便遠遠的看到,吳立峰抱著酒壇子,慢悠悠的朝自己走過來。
“瘋子,酒不喝了,你趕緊招唿幾個人手,跟我一起去鎮上!”跑上前去,呂耀輝一把拽住吳立峰的衣袖,焦急的說道。
“去鎮上幹嘛?”吳立峰被呂耀輝突如其來的話語,弄得一頭霧水。
“你跟我去鎮上,然後,如此這般……”呂耀輝湊近他的耳邊,一陣低語。
隨著呂耀輝的話語,吳立峰原本輕鬆、不羈的表情,慢慢的沉了下來,之後便是陰冷……。
岜盆鐵窯
“爹,老三帶人去助戰,這都幾天了還沒消息,要不要派人去打探一下?”
鐵窯外的一棟木屋,鐵窯窯主吳慶貴與他的二兒子吳盛富剛吃過晚飯。
端起下人剛送上來的茶水,吳慶貴慢悠悠的喝了一口,說道:“官軍已經把那夥暴民堵在山裏,取勝是遲早的事。鋒兒帶人去,不過是壯壯聲勢,有啥好擔心的?”
“我倒不擔心三弟有啥危險,隻不過,他把窯上的人都帶走了,時日一長,兒子擔心壓不住窯上的那幫憨憨。”看到吳慶貴氣定神閑的樣子,吳盛富訕訕的答道。
“壓不住?”吳慶貴臉上露出輕蔑的笑容。
“晌午,你哥不是抓了兩個挑頭鬧事的家夥嗎?現在人怎麽樣了?”吳慶貴放下手中的茶碗,挑眉問道。
看著垂手而立的二兒子,吳慶貴心中暗自歎息。
他屬實有些想不通,自己這三個兒子,一奶同胞,性格卻大相徑庭。
大兒子吳盛全,生性暴烈,且不通情理,與人交往,往往是一言不合就動手,連兩個親弟弟都不放過,所以,二兒子吳盛富和三兒子吳盛鋒,從小就沒少挨他的拳頭。
二兒子吳盛富,膽小懦弱,不但做事毫無章法,還錙銖必較,吳慶貴真不知道他這種性格是接了誰?
吳慶貴最喜歡的三兒子吳盛鋒,該軟的時候軟,該硬的時候硬,並且十分擅長籠絡身邊人。既懂得在大哥的拳頭下服軟,對待那些窯工又極其心狠手辣。
“那兩個憨憨被大哥狠狠地打了一頓,一直在樹上吊著呢。大哥的意思是,明天要當著所有人的麵,把他們活埋了,看誰還敢再鬧事?”想到吳盛全那缽頭大的拳頭,吳盛富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顫。
確實,吳盛全的兇名,在窯工中無人不知,再聯想到之前因為反抗,而被吳盛全弄死的十幾個窯工,想必早已成了累累白骨。
“有你大哥在,你還擔心啥?真要擔心的是後麵,那個閹人弄來的死囚,一百多號人,沒一個是善茬。”說到這裏,吳慶貴的眉角不自覺的一挑。
五年前,自己剛接下鐵窯不久,就被那個名叫馮敬和的太監,以礦監的身份,敲詐了一大筆銀兩,以至於鐵窯差點開不下去。並且,之後的兩年裏,每年的春、秋兩季,那個太監都會按時帶人前來,以“征收礦稅”之名,從吳慶貴這裏搜刮一筆銀兩。
直至兩年前,泰昌帝登基,天下所有“礦監”、“稅監”全部取消,各種以朝廷名義的“采榷”一律停止,吳慶貴才鬆了一口氣,過了兩年的安生日子。
誰知,幾個月前,從礦監搖身變為合浦“采珠使”的馮敬和又帶人找上門來,虛情假意的提出,要在鐵窯旁,與吳慶貴合辦鐵冶廠。
一個兇名在外的太監,帶著官府的兵丁,跑來與自己“合辦”鐵冶廠,這算哪門子的“商議”?吳慶貴心中除了叫苦不迭,臉上卻還要時時刻刻的陪著笑臉。
雖說馮敬和不再頂著“礦監”的頭銜,還一再強調,由自己掏腰包與吳慶貴合辦鐵冶廠,可是,吳慶貴再不開眼,也不敢指望他馮敬和真的會掏錢。
月前,馮敬和又一次出現在鐵窯,這一次,他不但帶了數十兵丁,還帶來了二十多個由廣東韶州府(今廣東省韶關市)召來的炒鐵大工,跟著一起到來的還有,一百多背枷戴鐐的囚犯。
此番來到的馮敬和,倒也沒怎麽為難吳慶貴,隻在剛到的那天,把他叫過去問了一番話,之後便不再搭理,一門心思的帶著他的人,在鐵窯後麵建鐵冶廠。
一個月不眠不休的趕工,眼見鐵冶廠即將搭建完工,吳慶貴心中不安的感覺越發強烈。
這些日子,他絞盡了腦汁也想不出,身為太監的馮敬和出於何種目的,要辦這麽一個鐵冶廠。
假如是為了錢財,以他從皇城裏出來的太監身份,無論走到哪兒,當地的大小官員,誰不上杆子去巴結?何須用這種方式?可是,如果不為錢財,他一個從京師出來的太監,幹嘛到這荒山野嶺來建個鐵冶廠?
之前吳慶貴還當建鐵冶廠是馮敬和為了敲詐銀兩,故意找的由頭,心中也做好了破財的準備,反正這幾年,被馮敬和刮走銀兩又不是一次兩次。
直到年後,馮敬和浩浩蕩蕩的帶著炒鐵大工和囚犯出現時,吳慶貴心裏才真的慌了。他不知道,接下來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麽?自己苦心經營的鐵窯會不會被馮敬和奪走?
相比起鐵窯的歸屬,隻是跟在官軍後麵搖旗呐喊(起碼吳慶貴是這麽認為)的三兒子,吳慶貴自然不擔心他會有危險。
“那爹爹的意思是……?”吳盛富小心的問道。
思索片刻,吳慶貴說道:“你帶兩個人,給我時刻盯著後麵那個閹人,有什麽風吹草動,趕緊迴來告訴於我。”
從渠黎鎮到鐵窯,總共三十多裏地,許山海和他的人,足足走了一個多時辰,此刻依舊還在路上。
由於要通行拉鐵料、石炭的牛車,這條土路比一般的山間小道寬了許多,土路中間還留下了兩道深深的車轍。
夕陽西下,山間小道,道旁,兩百多人的隊伍停了下來,所有人,各自找了地方,或坐或躺。許山海則坐在道邊的土堆上,拿著韋阿昌遞過來的水囊大口的喝著。
“小先生!”鄭偉義從隊伍後麵走了過來。
“問過那小子了,他說再走七八裏就到鐵窯。”鄭偉義往前方指了指。
“好!傳話下去,我們歇一刻鍾就出發,天黑前趕到鐵窯。”許山海掀起衣裳下擺,不停地給自己扇著風。
忽然間,一陣馬蹄聲由遠而近,隊伍後麵傳來一陣騷動……
寺中,平日裏隻有兩個出家人,年紀大的法名“濟通”,幾年前,由廣東一路西來,最終在這裏落了腳。
另一個年紀小的,法名“永信”,是濟通經過梧州府時,在城外路邊撿的一個孤兒。
崇善寺說是一座寺廟,但是,攏共才四間屋子,除了正中間稱之為大殿的泥屋,屋頂有瓦片,其餘的屋子都是茅草做頂。
大殿中央的蓮花座上,供奉著一尊半人高的泥胎釋迦摩尼像。由於殿中光線昏暗,佛像年代久遠,表麵斑駁,幾乎看不出原本的顏色。
佛像前的供案,搖搖欲墜,上麵擺了幾個土陶香爐,裏麵插滿了香燭燃燼後留下的木棍。
整個大殿中,除了一個碩大的樹墩上,放著一隻木魚,地上丟著兩個稻草編成的蒲團之外,再無他物。
此時的宋大,仔細的綁好腳上的草鞋,叮囑了渾家幾句,轉身出了茅屋。
出來沒幾步,遇上正好從大殿中出來的濟通,宋大趕忙雙手合十,與濟通見禮。
側身讓過濟通之後,他才邁開步子,朝山下走去。宋大要迴渠黎鎮打探一番,看看現在鎮上的情況。
數日前,前來圍剿山中營寨的官軍,半夜裏,突然襲擾了渠黎鎮,不但肆意搶奪財物,害人性命,更是放火燒了鎮上的榨油坊。
油坊中本就堆滿了易燃之物,借助夜裏的風勢,不一會兒,便引燃了旁邊的鋪麵,於是乎,鎮上的半條街全都燒了起來。
那一夜,整個鎮上,到處都是哭喊聲、尖叫聲,衝天的火光,印紅了整個夜空。
幸好,肉鋪在街道另一邊,因為有官道相隔,火勢才沒蔓延過來。由於害怕,宋大根本不敢開門,隻能把耳朵貼在門縫上,聽著外麵街上的動靜。
直到空氣中傳來濃濃的焦糊味,他終於下了決心,讓渾家把孩子叫醒,慌忙中拿了幾件衣物,打開後門,趁著夜色,逃離了渠黎鎮。
平日裏,因為要收豬,宋大時常往鄉下跑,所以,鎮子周邊的十裏八村沒有他不熟的地方。
兩三年前,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隱藏在山坳中的崇善寺,借著歇腳進到寺中,順便結識了濟通。
雖然因為生計,宋大殺豬無數,但是骨子裏充滿了對“世道輪迴”、“因果報應”的畏懼。
所以,結識了濟通之後,隻要是在周圍收豬,哪怕是繞上一些路,他都會給濟通帶點鹽巴之類的生活所需,手頭寬裕時,還會提上一小罐香油,在佛前供上一盞燈,算是減輕一點自己所造的殺業。
正因有了這樣一層關係,從鎮上逃出來之後,宋大想到的第一個落腳點便是這崇善寺。
這邊廂,被呂耀輝嚇了一跳的王恩祖,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把剛才心裏的不痛快發泄出來,嘴裏不停地罵罵咧咧。
“喲嗬~~狗毛,你什麽時候,嘴碎得跟個婆娘似的?”看著一反常態的王恩祖,呂耀輝也不惱怒,笑意盈盈的奚落起他來。
“你再不閉嘴,我可就走了啊?那壇酒,我跟瘋子一人一半喝完。”說完,呂耀輝拔腿,作勢要走。
“你們兩個狗屁東西!有酒還藏起來?獨吃獨生瘡!”聽到有酒,王恩祖更加惱怒,指天懟地的跳著腳。
“想喝嗎?想喝就跟大爺走~~~”呂耀輝迴頭,滿臉促狹的表情。
跟著呂耀輝緊走幾步,王恩祖突然停了下來,嘴裏嘟囔了一句,轉身又往迴走。
“狗毛,你……?“走了幾步,呂耀輝扭頭發現,王恩祖並沒有跟上來,反而是轉身朝操練場走去,不禁疑惑起來。
“你們喝吧,我還要盯著俘虜,方才小先生走的時候說了,要是俘虜出了什麽事,三哥定不饒我。”王恩祖頭也不迴的說道。
“走?”
“他去哪裏了?”呂耀輝從王恩祖的話語中聽出了一絲不尋常。
“他和大錘、大驢,帶了百十人,說是去鐵窯。”王恩祖停下了腳步,答道。
“哦,還有那個小垌主也帶了人,跟他們一塊兒去了。”王恩祖伸手指了指山穀出口的方向。
聽了王恩祖的話,呂耀輝心中暗道:“不好!”二話不說,轉身就走。
一路小跑,剛到溪流邊,呂耀輝便遠遠的看到,吳立峰抱著酒壇子,慢悠悠的朝自己走過來。
“瘋子,酒不喝了,你趕緊招唿幾個人手,跟我一起去鎮上!”跑上前去,呂耀輝一把拽住吳立峰的衣袖,焦急的說道。
“去鎮上幹嘛?”吳立峰被呂耀輝突如其來的話語,弄得一頭霧水。
“你跟我去鎮上,然後,如此這般……”呂耀輝湊近他的耳邊,一陣低語。
隨著呂耀輝的話語,吳立峰原本輕鬆、不羈的表情,慢慢的沉了下來,之後便是陰冷……。
岜盆鐵窯
“爹,老三帶人去助戰,這都幾天了還沒消息,要不要派人去打探一下?”
鐵窯外的一棟木屋,鐵窯窯主吳慶貴與他的二兒子吳盛富剛吃過晚飯。
端起下人剛送上來的茶水,吳慶貴慢悠悠的喝了一口,說道:“官軍已經把那夥暴民堵在山裏,取勝是遲早的事。鋒兒帶人去,不過是壯壯聲勢,有啥好擔心的?”
“我倒不擔心三弟有啥危險,隻不過,他把窯上的人都帶走了,時日一長,兒子擔心壓不住窯上的那幫憨憨。”看到吳慶貴氣定神閑的樣子,吳盛富訕訕的答道。
“壓不住?”吳慶貴臉上露出輕蔑的笑容。
“晌午,你哥不是抓了兩個挑頭鬧事的家夥嗎?現在人怎麽樣了?”吳慶貴放下手中的茶碗,挑眉問道。
看著垂手而立的二兒子,吳慶貴心中暗自歎息。
他屬實有些想不通,自己這三個兒子,一奶同胞,性格卻大相徑庭。
大兒子吳盛全,生性暴烈,且不通情理,與人交往,往往是一言不合就動手,連兩個親弟弟都不放過,所以,二兒子吳盛富和三兒子吳盛鋒,從小就沒少挨他的拳頭。
二兒子吳盛富,膽小懦弱,不但做事毫無章法,還錙銖必較,吳慶貴真不知道他這種性格是接了誰?
吳慶貴最喜歡的三兒子吳盛鋒,該軟的時候軟,該硬的時候硬,並且十分擅長籠絡身邊人。既懂得在大哥的拳頭下服軟,對待那些窯工又極其心狠手辣。
“那兩個憨憨被大哥狠狠地打了一頓,一直在樹上吊著呢。大哥的意思是,明天要當著所有人的麵,把他們活埋了,看誰還敢再鬧事?”想到吳盛全那缽頭大的拳頭,吳盛富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顫。
確實,吳盛全的兇名,在窯工中無人不知,再聯想到之前因為反抗,而被吳盛全弄死的十幾個窯工,想必早已成了累累白骨。
“有你大哥在,你還擔心啥?真要擔心的是後麵,那個閹人弄來的死囚,一百多號人,沒一個是善茬。”說到這裏,吳慶貴的眉角不自覺的一挑。
五年前,自己剛接下鐵窯不久,就被那個名叫馮敬和的太監,以礦監的身份,敲詐了一大筆銀兩,以至於鐵窯差點開不下去。並且,之後的兩年裏,每年的春、秋兩季,那個太監都會按時帶人前來,以“征收礦稅”之名,從吳慶貴這裏搜刮一筆銀兩。
直至兩年前,泰昌帝登基,天下所有“礦監”、“稅監”全部取消,各種以朝廷名義的“采榷”一律停止,吳慶貴才鬆了一口氣,過了兩年的安生日子。
誰知,幾個月前,從礦監搖身變為合浦“采珠使”的馮敬和又帶人找上門來,虛情假意的提出,要在鐵窯旁,與吳慶貴合辦鐵冶廠。
一個兇名在外的太監,帶著官府的兵丁,跑來與自己“合辦”鐵冶廠,這算哪門子的“商議”?吳慶貴心中除了叫苦不迭,臉上卻還要時時刻刻的陪著笑臉。
雖說馮敬和不再頂著“礦監”的頭銜,還一再強調,由自己掏腰包與吳慶貴合辦鐵冶廠,可是,吳慶貴再不開眼,也不敢指望他馮敬和真的會掏錢。
月前,馮敬和又一次出現在鐵窯,這一次,他不但帶了數十兵丁,還帶來了二十多個由廣東韶州府(今廣東省韶關市)召來的炒鐵大工,跟著一起到來的還有,一百多背枷戴鐐的囚犯。
此番來到的馮敬和,倒也沒怎麽為難吳慶貴,隻在剛到的那天,把他叫過去問了一番話,之後便不再搭理,一門心思的帶著他的人,在鐵窯後麵建鐵冶廠。
一個月不眠不休的趕工,眼見鐵冶廠即將搭建完工,吳慶貴心中不安的感覺越發強烈。
這些日子,他絞盡了腦汁也想不出,身為太監的馮敬和出於何種目的,要辦這麽一個鐵冶廠。
假如是為了錢財,以他從皇城裏出來的太監身份,無論走到哪兒,當地的大小官員,誰不上杆子去巴結?何須用這種方式?可是,如果不為錢財,他一個從京師出來的太監,幹嘛到這荒山野嶺來建個鐵冶廠?
之前吳慶貴還當建鐵冶廠是馮敬和為了敲詐銀兩,故意找的由頭,心中也做好了破財的準備,反正這幾年,被馮敬和刮走銀兩又不是一次兩次。
直到年後,馮敬和浩浩蕩蕩的帶著炒鐵大工和囚犯出現時,吳慶貴心裏才真的慌了。他不知道,接下來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麽?自己苦心經營的鐵窯會不會被馮敬和奪走?
相比起鐵窯的歸屬,隻是跟在官軍後麵搖旗呐喊(起碼吳慶貴是這麽認為)的三兒子,吳慶貴自然不擔心他會有危險。
“那爹爹的意思是……?”吳盛富小心的問道。
思索片刻,吳慶貴說道:“你帶兩個人,給我時刻盯著後麵那個閹人,有什麽風吹草動,趕緊迴來告訴於我。”
從渠黎鎮到鐵窯,總共三十多裏地,許山海和他的人,足足走了一個多時辰,此刻依舊還在路上。
由於要通行拉鐵料、石炭的牛車,這條土路比一般的山間小道寬了許多,土路中間還留下了兩道深深的車轍。
夕陽西下,山間小道,道旁,兩百多人的隊伍停了下來,所有人,各自找了地方,或坐或躺。許山海則坐在道邊的土堆上,拿著韋阿昌遞過來的水囊大口的喝著。
“小先生!”鄭偉義從隊伍後麵走了過來。
“問過那小子了,他說再走七八裏就到鐵窯。”鄭偉義往前方指了指。
“好!傳話下去,我們歇一刻鍾就出發,天黑前趕到鐵窯。”許山海掀起衣裳下擺,不停地給自己扇著風。
忽然間,一陣馬蹄聲由遠而近,隊伍後麵傳來一陣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