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槐樹溝
重生四九城之大院頑主兒 作者:五虎臨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鍾躍民他們下鄉的地方叫做槐樹溝。
原本以為,這裏肯定是種滿了大槐樹,所以才有這麽個名字的。
可當鍾躍民他們來到槐樹溝的時候,卻發現這裏整村也沒有幾棵槐樹。
等到鍾躍民和鄭桐他們這夥兒四九城的哥們兒都安頓下來後,過來主動幫著他們收拾住處的村長康大滿也跟他們解釋了個大概。
他們這村子的這一支血脈,都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那邊過來的。
祖祖輩輩雖然在這兒已經生活了幾百年了,但槐樹溝這個村子名字卻一直傳了下來。
鍾躍民他們很多哥們兒,祖籍要麽是湖南,要麽是江西,還有一部分是陝北的。
說實話,這些哥們兒的父輩祖輩多多少少也都提過洪洞大槐樹這麽個事兒。
但是呢,像他們這些哥們兒的家庭,基本後來都搬到了四九城了,杯酒釋了兵權,但卻也大都還能轉業迴各個崗位上。
所以平日裏,這幫小子也沒有多少和父輩接觸閑談的時間,就算有點兒空閑,也基本都是聽老一輩大談往日輝煌。
鍾躍民來到這兒後,倒是跟這個村長康大滿混了個熟絡。
他們也沒有遇到像寧遠那邊的下馬威,所以這幫知青和村民打起交道來也算和睦。
不過這日子也著實是枯燥和單調。
鍾躍民本身就是對什麽都特別感興趣的性子,所以在四九城的時候,還沒折騰起來的那些安分上學時光裏。
四處搜羅著看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書,真是從詩詞歌賦,到曆史人文,還有中外文學名著都有涉獵。
以往在四九城裏,和一幫子哥們兒整日瞎混,茬架拔份,溜冰拍妞兒,雖然也不算什麽長進,但多少也算過的充實。
來到這兒以後,整日裏就是下地勞作,每天天一亮就是開墾荒地,天一黑就是睡覺。
對於鍾躍民這種性子來說,這簡直就是煎熬。
於是趁著每天一會兒空閑,鍾躍民和鄭桐倆人就往康大滿家裏跑。
先是追問了這村名的來曆,也就是洪洞大槐樹的典故傳聞。
這些事情,或許在其他哥們兒看來,毫無意義與興趣。
但對於鍾躍民和鄭桐來說卻是異常吸引。
這個傳說,年代過於久遠了,久遠到甚至就在這一個小小的村子裏都分裂出來了好幾個故事版本。
但大部分的流傳,都是從明朝初年開始的。
元末也是一個頗為混亂的世道,各路義軍起兵抗元。
別說中原地帶了,就連向來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江南都是餓殍遍地。
明太祖朱元璋不就是幾乎全家都被餓死,才投身義軍的麽。
饑餓,戰亂,瘟疫,各種天災人禍之下,使得中原人口銳減。
十室九空,白骨露於野,百裏無雞鳴,真不是一句誇張的形容詞。
等到朱元璋坐穩了天下後,自然就要麵臨治理天下的難題了。
這第一點,就是人口分布極為不均衡的問題。
山西號稱表裏山河,幾乎每逢戰亂之年,這裏就是天然的庇護所。
所以,到了洪武年間,山西地帶人口稠密到令人咋舌的程度。
而中原一帶卻是地廣人稀,所以,這一次在我國曆史中雖然規模不算最為浩大,但持續時間和向外輸出影響卻最為深遠的移民運動便開始了。
當時的洪洞縣不僅人口多,而且交通方便,離黃河不遠,往北可以走山西的大路,往南可以通向河南、山東等地。
更關鍵的是,洪洞縣靠近太行山,地理位置相對安全,很多逃難的百姓都跑到這裏避難,導致這裏人口“爆棚”。
朱元璋一看,這地方簡直是天然的“移民庫”,於是他下令,把洪洞的百姓分配到各地。
不隻如此,到了後來,洪洞縣幾乎成為了集中轉運地。
每一批被征集押送過來的百姓,都要在這裏進行點驗和分配,然後抽簽發往全國各處。
800多個姓氏從這裏蔓延出去,前後數十年,六七百萬人四散分離。
如今說來,聽的更多是豪邁壯舉,但對於當時之人,卻如同深淵煉獄。
官府下了命令後,百姓們必須服從,否則就會被當成抗命處理。為了防止百姓逃跑,官兵們甚至會在夜裏突襲,把人從家裏抓走。
很多家庭因為移民政策被拆散,有的父母和孩子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甚至一輩子再也沒見過麵。
更令人心酸的是,時代背景之下,大家隻能靠步行,有些地方路途遙遠,要走幾百甚至上千公裏。
沿途缺水少糧,很多人因為饑餓、疾病或者山賊的襲擊,沒能活著到達目的地。
當時的朝廷為了政權穩固,不至於移民到各地的百姓宗族之間報團,又形成一個個地方豪族強閥。
所以,各項命令下達的毫無人情可言。
同姓之人不許分配至同一個地方。
這種死命令,根本就不是以人情所能鬆動的。
所以,一家子,可能兄弟四五個的,為了還能同往一處,便直接各自改性。
分明是親兄弟卻直接變成了四五個不同的姓氏。
就這樣,很多原本單一的姓氏,逐漸發生了變化,也讓後來的族譜變得更加複雜。
比如,陳,程,成,等往上追溯,很可能老祖都是一家的。
這也成為中原姓氏演變繁雜最為關鍵的一次過程。
鍾躍民和鄭桐聽的極為入神。
這當然隻是一些大概,康大滿這麽些天給這倆城裏娃講述的時候,更多的是講那些悲戚的分離故事。
鍾躍民和鄭桐自然也是照單全收。
有這麽倆忠實的聽眾,康大滿自然是心情暢快。
跟這些城裏娃娃的關係也親近了不少。
平日裏對他們也算照顧有加。
甚至一時興起,還講起來了很多山裏的傳聞。
這些事情可比那些曆史典故更加吸引人。
他們是少年心性,雖然說是打倒一切封*迷*。
但山村之中,這些傳聞就是層出不窮的。
這兩天,康大滿見著的確也沒什麽再多講的後,也顧不得大環境的不允許,悄悄咪咪的帶著鍾躍民和鄭桐,在自家屋子裏,講起來了山裏的荒墳!
原本以為,這裏肯定是種滿了大槐樹,所以才有這麽個名字的。
可當鍾躍民他們來到槐樹溝的時候,卻發現這裏整村也沒有幾棵槐樹。
等到鍾躍民和鄭桐他們這夥兒四九城的哥們兒都安頓下來後,過來主動幫著他們收拾住處的村長康大滿也跟他們解釋了個大概。
他們這村子的這一支血脈,都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那邊過來的。
祖祖輩輩雖然在這兒已經生活了幾百年了,但槐樹溝這個村子名字卻一直傳了下來。
鍾躍民他們很多哥們兒,祖籍要麽是湖南,要麽是江西,還有一部分是陝北的。
說實話,這些哥們兒的父輩祖輩多多少少也都提過洪洞大槐樹這麽個事兒。
但是呢,像他們這些哥們兒的家庭,基本後來都搬到了四九城了,杯酒釋了兵權,但卻也大都還能轉業迴各個崗位上。
所以平日裏,這幫小子也沒有多少和父輩接觸閑談的時間,就算有點兒空閑,也基本都是聽老一輩大談往日輝煌。
鍾躍民來到這兒後,倒是跟這個村長康大滿混了個熟絡。
他們也沒有遇到像寧遠那邊的下馬威,所以這幫知青和村民打起交道來也算和睦。
不過這日子也著實是枯燥和單調。
鍾躍民本身就是對什麽都特別感興趣的性子,所以在四九城的時候,還沒折騰起來的那些安分上學時光裏。
四處搜羅著看了不少亂七八糟的書,真是從詩詞歌賦,到曆史人文,還有中外文學名著都有涉獵。
以往在四九城裏,和一幫子哥們兒整日瞎混,茬架拔份,溜冰拍妞兒,雖然也不算什麽長進,但多少也算過的充實。
來到這兒以後,整日裏就是下地勞作,每天天一亮就是開墾荒地,天一黑就是睡覺。
對於鍾躍民這種性子來說,這簡直就是煎熬。
於是趁著每天一會兒空閑,鍾躍民和鄭桐倆人就往康大滿家裏跑。
先是追問了這村名的來曆,也就是洪洞大槐樹的典故傳聞。
這些事情,或許在其他哥們兒看來,毫無意義與興趣。
但對於鍾躍民和鄭桐來說卻是異常吸引。
這個傳說,年代過於久遠了,久遠到甚至就在這一個小小的村子裏都分裂出來了好幾個故事版本。
但大部分的流傳,都是從明朝初年開始的。
元末也是一個頗為混亂的世道,各路義軍起兵抗元。
別說中原地帶了,就連向來被稱為魚米之鄉的江南都是餓殍遍地。
明太祖朱元璋不就是幾乎全家都被餓死,才投身義軍的麽。
饑餓,戰亂,瘟疫,各種天災人禍之下,使得中原人口銳減。
十室九空,白骨露於野,百裏無雞鳴,真不是一句誇張的形容詞。
等到朱元璋坐穩了天下後,自然就要麵臨治理天下的難題了。
這第一點,就是人口分布極為不均衡的問題。
山西號稱表裏山河,幾乎每逢戰亂之年,這裏就是天然的庇護所。
所以,到了洪武年間,山西地帶人口稠密到令人咋舌的程度。
而中原一帶卻是地廣人稀,所以,這一次在我國曆史中雖然規模不算最為浩大,但持續時間和向外輸出影響卻最為深遠的移民運動便開始了。
當時的洪洞縣不僅人口多,而且交通方便,離黃河不遠,往北可以走山西的大路,往南可以通向河南、山東等地。
更關鍵的是,洪洞縣靠近太行山,地理位置相對安全,很多逃難的百姓都跑到這裏避難,導致這裏人口“爆棚”。
朱元璋一看,這地方簡直是天然的“移民庫”,於是他下令,把洪洞的百姓分配到各地。
不隻如此,到了後來,洪洞縣幾乎成為了集中轉運地。
每一批被征集押送過來的百姓,都要在這裏進行點驗和分配,然後抽簽發往全國各處。
800多個姓氏從這裏蔓延出去,前後數十年,六七百萬人四散分離。
如今說來,聽的更多是豪邁壯舉,但對於當時之人,卻如同深淵煉獄。
官府下了命令後,百姓們必須服從,否則就會被當成抗命處理。為了防止百姓逃跑,官兵們甚至會在夜裏突襲,把人從家裏抓走。
很多家庭因為移民政策被拆散,有的父母和孩子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甚至一輩子再也沒見過麵。
更令人心酸的是,時代背景之下,大家隻能靠步行,有些地方路途遙遠,要走幾百甚至上千公裏。
沿途缺水少糧,很多人因為饑餓、疾病或者山賊的襲擊,沒能活著到達目的地。
當時的朝廷為了政權穩固,不至於移民到各地的百姓宗族之間報團,又形成一個個地方豪族強閥。
所以,各項命令下達的毫無人情可言。
同姓之人不許分配至同一個地方。
這種死命令,根本就不是以人情所能鬆動的。
所以,一家子,可能兄弟四五個的,為了還能同往一處,便直接各自改性。
分明是親兄弟卻直接變成了四五個不同的姓氏。
就這樣,很多原本單一的姓氏,逐漸發生了變化,也讓後來的族譜變得更加複雜。
比如,陳,程,成,等往上追溯,很可能老祖都是一家的。
這也成為中原姓氏演變繁雜最為關鍵的一次過程。
鍾躍民和鄭桐聽的極為入神。
這當然隻是一些大概,康大滿這麽些天給這倆城裏娃講述的時候,更多的是講那些悲戚的分離故事。
鍾躍民和鄭桐自然也是照單全收。
有這麽倆忠實的聽眾,康大滿自然是心情暢快。
跟這些城裏娃娃的關係也親近了不少。
平日裏對他們也算照顧有加。
甚至一時興起,還講起來了很多山裏的傳聞。
這些事情可比那些曆史典故更加吸引人。
他們是少年心性,雖然說是打倒一切封*迷*。
但山村之中,這些傳聞就是層出不窮的。
這兩天,康大滿見著的確也沒什麽再多講的後,也顧不得大環境的不允許,悄悄咪咪的帶著鍾躍民和鄭桐,在自家屋子裏,講起來了山裏的荒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