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你放心吧,我會壯烈地……犧牲的!到時再努一把力,賺個追封再給咱家撈個爵位!況且宮裏吃的穿的實在不能更爽,這麽享受一兩年,這輩子也值了啊!
這一夜皇帝似乎和餘貴人相談甚歡。第二日時,他果然賞賜下一大桌子菜品送去餘氏宮中,晌午過後,又下旨道:「昭王行至潼關病篤,遣禦醫、宮人前往服侍,可待病愈後再入長安。」
張太後如釋重負。
皇上是個什麽性子她再清楚不過。讓他對昭王既往不咎是不可能的。南巡遇刺後迴京就立即傳了昭王,除了賜死還能是個什麽意思?如今允許昭王暫緩進宮……
恩,從死刑變死緩。
至少算是有了點生機啊!再等些日子,皇上心一軟,興許就能讓昭王迴北地了。
如此一來餘貴人得幸與皇帝,在太後跟前也成了香餑餑。
在潼關住著的昭王很快迎來了皇上的禦醫,也迎來了太後遣去探望的內臣。昭王殘廢了好些年,身體很不理想,禦醫們倒診出了一大堆毛病,也沒法子扣個欺君。太後的心腹們給昭王帶的密信就是勸他安分守已,並命他寫折子懺悔當年與皇上不和的罪過。
與此同時,吐蕃迎親的使臣不日即將到達。比起昭王,皇上似乎更重視和親大事,一直在與臣子商討典儀與國書交涉。
聽聞,吐蕃的讚普王,願意奉上昆侖山出產的一半鐵與銅。
這其中的利益交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張太後許久不管朝政,對吐蕃和親的事連打聽都不敢,後知後覺地聽說了這些之後,隻暗自欣喜,想皇上至少這一年都不會有心思管昭王了。
李純則派了禮部侍郎趙仁康並內府宦官前去驛站,接應遠方的使者。
那個地方,其實是距離潼關很近的……
直到十一月底,使者入宮朝拜時,跟隨的禮部侍郎趙大人,當眾稟報昭王在潼關病重不治,業已甍逝的消息。
此事在朝堂掀起軒然大波,七年前奪嫡之爭的餘波,終於在此刻爆發出來。皇帝雖曾與昭王不和,如今還是當朝宣召了追封事宜,將他尊為忠敬王葬入帝陵,亦沒有提到南巡時遇到的刺殺與昭王之間的牽扯。
縱然給足了死後哀榮,張太後聽聞這一切時仍舊暴病不起。數日之後她從昏迷中醒來,下旨命令宮人準備車輦,想要去武夷養病。
皇帝隨即準許,並將此前十分得太後喜愛的餘貴人一同放逐武夷,削去她的位分,命她從此貼身服侍太後。餘貴人雖然無關痛癢,也被朝臣們看做皇帝對昭王一黨的徹底清洗。連太後他都狠心不做挽留,曾經盛寵過的餘貴人也說棄就棄了,從前和昭王有過牽扯的人又該如何呢?
多年以來,曾和昭王交往過的世家們都小心翼翼地行事。如今他們更加忐忑了。
心中的不安總是無用的,很快,皇帝罷黜了幾位當朝大員,都是或多或少與昭王有舊情的。在貶官的同時他還升了幾人,為首的便是禮部侍郎,趙婕妤之父,此次負責迎接吐蕃使臣的禮官。
侍郎再往上便是尚書了,禮部尚書大人雖然年紀大了,但依舊做著他的尚書,皇帝認為這樣的人很適合禮部職位。他給趙侍郎的職位是金陵府尹,品秩不變,且還從京官外放了。
不過,從清水衙門變成重權實缺……
此舉引人注目以至於大家忽視了與趙大人一同得到加恩的臣子們。
「父親的確沒有什麽才華,但很擅長做些令人頭疼的繁瑣事情,畢竟在禮部幹了這麽多年……」趙寶音在棋盤山落下一子:「不過皇上這樣的封賞叫臣妾受寵若驚……」
昭王之死……所有人都知道,昭王不會吃禦醫的藥,也不會輕易接受任何來自宮廷的東西。皇帝下旨命昭王暫緩進京時,給他送來了數位禦醫、幾十名醫女以及據說十分會照料病人的姑姑宮女們。這麽一大群人幾乎把潼關那不大的府邸塞得溢出來,昭王本就神經緊張,日夜防著這些人,沒有精力顧及其他。
他當然會認為,真要動手的話肯定就是這些人了。他還會左思右想,揣度皇帝的心思,因為太後給他送了信勸他「和解」,宮中又傳來消息說,皇上迷戀那位餘氏。那是他們的人。
而禮部侍郎一行舉著豪華繁瑣的儀仗路過的時候,一眾官員們前往潼關府邸歇腳。他們在後院整頓許多器物,因著是兩國聯姻,雙方使臣帶去互贈的東西也都別有寓意。其中最為貴重的是皇帝親賜四吉物,寶瓶、蝙蝠、鯉魚、佛手。除此之外還有一百來箱金銀器皿……
東西堆滿了府邸,偏偏查驗時少了幾樣。趙侍郎還向昭王借了好些禦用之物臨時頂上……
在這種混亂中,昭王自個兒的東西被混進什麽,多了或是少了,短時間內也不易察覺了。
況且就算被察覺了,那些所謂的「迎使」、「宦官」等,全是身懷絕技的武士,倒是趙侍郎,朝中出了名老實本分沒能耐的文人,做個幌子最好不過。
李純聽了噗嗤一笑:「你和你父親其實很像外人看來庸庸碌碌,實則總有看不見的長處。音音,多虧了你呢……」
這一夜皇帝似乎和餘貴人相談甚歡。第二日時,他果然賞賜下一大桌子菜品送去餘氏宮中,晌午過後,又下旨道:「昭王行至潼關病篤,遣禦醫、宮人前往服侍,可待病愈後再入長安。」
張太後如釋重負。
皇上是個什麽性子她再清楚不過。讓他對昭王既往不咎是不可能的。南巡遇刺後迴京就立即傳了昭王,除了賜死還能是個什麽意思?如今允許昭王暫緩進宮……
恩,從死刑變死緩。
至少算是有了點生機啊!再等些日子,皇上心一軟,興許就能讓昭王迴北地了。
如此一來餘貴人得幸與皇帝,在太後跟前也成了香餑餑。
在潼關住著的昭王很快迎來了皇上的禦醫,也迎來了太後遣去探望的內臣。昭王殘廢了好些年,身體很不理想,禦醫們倒診出了一大堆毛病,也沒法子扣個欺君。太後的心腹們給昭王帶的密信就是勸他安分守已,並命他寫折子懺悔當年與皇上不和的罪過。
與此同時,吐蕃迎親的使臣不日即將到達。比起昭王,皇上似乎更重視和親大事,一直在與臣子商討典儀與國書交涉。
聽聞,吐蕃的讚普王,願意奉上昆侖山出產的一半鐵與銅。
這其中的利益交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張太後許久不管朝政,對吐蕃和親的事連打聽都不敢,後知後覺地聽說了這些之後,隻暗自欣喜,想皇上至少這一年都不會有心思管昭王了。
李純則派了禮部侍郎趙仁康並內府宦官前去驛站,接應遠方的使者。
那個地方,其實是距離潼關很近的……
直到十一月底,使者入宮朝拜時,跟隨的禮部侍郎趙大人,當眾稟報昭王在潼關病重不治,業已甍逝的消息。
此事在朝堂掀起軒然大波,七年前奪嫡之爭的餘波,終於在此刻爆發出來。皇帝雖曾與昭王不和,如今還是當朝宣召了追封事宜,將他尊為忠敬王葬入帝陵,亦沒有提到南巡時遇到的刺殺與昭王之間的牽扯。
縱然給足了死後哀榮,張太後聽聞這一切時仍舊暴病不起。數日之後她從昏迷中醒來,下旨命令宮人準備車輦,想要去武夷養病。
皇帝隨即準許,並將此前十分得太後喜愛的餘貴人一同放逐武夷,削去她的位分,命她從此貼身服侍太後。餘貴人雖然無關痛癢,也被朝臣們看做皇帝對昭王一黨的徹底清洗。連太後他都狠心不做挽留,曾經盛寵過的餘貴人也說棄就棄了,從前和昭王有過牽扯的人又該如何呢?
多年以來,曾和昭王交往過的世家們都小心翼翼地行事。如今他們更加忐忑了。
心中的不安總是無用的,很快,皇帝罷黜了幾位當朝大員,都是或多或少與昭王有舊情的。在貶官的同時他還升了幾人,為首的便是禮部侍郎,趙婕妤之父,此次負責迎接吐蕃使臣的禮官。
侍郎再往上便是尚書了,禮部尚書大人雖然年紀大了,但依舊做著他的尚書,皇帝認為這樣的人很適合禮部職位。他給趙侍郎的職位是金陵府尹,品秩不變,且還從京官外放了。
不過,從清水衙門變成重權實缺……
此舉引人注目以至於大家忽視了與趙大人一同得到加恩的臣子們。
「父親的確沒有什麽才華,但很擅長做些令人頭疼的繁瑣事情,畢竟在禮部幹了這麽多年……」趙寶音在棋盤山落下一子:「不過皇上這樣的封賞叫臣妾受寵若驚……」
昭王之死……所有人都知道,昭王不會吃禦醫的藥,也不會輕易接受任何來自宮廷的東西。皇帝下旨命昭王暫緩進京時,給他送來了數位禦醫、幾十名醫女以及據說十分會照料病人的姑姑宮女們。這麽一大群人幾乎把潼關那不大的府邸塞得溢出來,昭王本就神經緊張,日夜防著這些人,沒有精力顧及其他。
他當然會認為,真要動手的話肯定就是這些人了。他還會左思右想,揣度皇帝的心思,因為太後給他送了信勸他「和解」,宮中又傳來消息說,皇上迷戀那位餘氏。那是他們的人。
而禮部侍郎一行舉著豪華繁瑣的儀仗路過的時候,一眾官員們前往潼關府邸歇腳。他們在後院整頓許多器物,因著是兩國聯姻,雙方使臣帶去互贈的東西也都別有寓意。其中最為貴重的是皇帝親賜四吉物,寶瓶、蝙蝠、鯉魚、佛手。除此之外還有一百來箱金銀器皿……
東西堆滿了府邸,偏偏查驗時少了幾樣。趙侍郎還向昭王借了好些禦用之物臨時頂上……
在這種混亂中,昭王自個兒的東西被混進什麽,多了或是少了,短時間內也不易察覺了。
況且就算被察覺了,那些所謂的「迎使」、「宦官」等,全是身懷絕技的武士,倒是趙侍郎,朝中出了名老實本分沒能耐的文人,做個幌子最好不過。
李純聽了噗嗤一笑:「你和你父親其實很像外人看來庸庸碌碌,實則總有看不見的長處。音音,多虧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