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通往蒼龍縣的官道上,林銘一身粗布衣裳,把發髻梳的高高的,腳穿旅鞋一副遊學文士打扮,他目光堅毅,眼神澄澈,身板挺直,步履均勻的前行。他身後跟著一頭老驢,驢背上扶著一個粗布包裹,裏麵裝著他從林江那裏卷來的金銀財物、換下的衣服以及必要的幹糧。
老驢是林銘在山腳下用大黑馬跟一個阿伯換的。他依然記得那天阿伯用看傻子一樣的眼神看著他,一邊嘴裏還叨念著:“你是遇到老朽心善,跟你這後生投緣,不然老朽可舍不得將這老夥計換給你,這可是老朽的得力助手呀,跟了老朽多年,你可以要好好待它呀!”一邊趕也似的將林銘和他的老夥計目送出家門。
一個做工精美用料卻一般的水囊露在外麵接受陽光的溫暖而尤為顯眼,另一側掛一把套著漂亮劍鞘的長劍,劍柄朝向後方。劍的擺放充分保證自己的主人不能在第一時間將它拿在手裏,後麵的追來的人卻可以輕鬆夠到。雖然有諸多的不合理,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造型很好看,配合著前麵緩慢踱步的文士,美好的意境油然而生。
這樣一人一驢在官道上緩慢的趕路,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指指點點,品頭論足自是不會少的,有欣賞的,有嘲笑的,有非議,有向往,有崇拜也有不屑,不同的人在這裏看不到不同閃光點。這些給林銘造不成困擾,該趕路就趕路,該歇腳就歇腳,該端著就端著。老驢更不用說,自從跟了這個年輕人,自己也從繁重的家庭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吃得好,睡得好,至於背上馱這點東西太輕鬆了。最主要每天還有那麽多關注的眼光,這一天受到的關注比它之前一輩子的驢生加起來還要多,它都已經感覺驢生達到了高潮。以前的它隻能百忙中抽空吃點粗料,現在走在路上,路邊的草它也挑最嫩最芯尖的含一小撮做做樣子。
距離珍寶閣被搶,高手被殺已經過去十多天了,一切也漸漸地歸於平靜。鎮西軍出動大部隊配合州郡兵丁剿滅了一直盤踞在各個交通隘口、險地附近的山匪賊寇;流竄多時逍遙法外江洋大盜、亡命之徒紛紛被緝拿歸案;橫行鄉裏的村霸都窩在家裏瑟瑟發抖等待命運的審判或者幸運的垂暮;無惡不作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街頭混混要麽收起尾巴龜縮在洞裏,要麽在官府的大牢裏勝利會師。交通要道有官兵把守,城頭街巷有衙役巡訪,整個社會為之清明,人們紛紛為之叫好,心裏有沒有默默的說珍寶閣早就該被搶被殺隻有人們知道。
帶來便利和安全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必要的出行成本,進出城,通過山峽隘口要接受嚴格檢查和嚴厲盤問成為必不可少的流程,給出行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麵對這些的困擾的時候隻能乖乖配合,心裏有沒有問候珍寶閣也隻有自己知道。
林銘也麵對同樣的困擾,隻是時間也過去十多天,官兵和衙役已經可以熟練掌握各種操作手法,上下官員與首領也達成了基本的共識。經過嚴格的盤查林銘已經走出了檢查最為嚴密的地區,怎麽看他都是一個酷愛雲遊的文士,文文弱弱的,不是一個什麽正經的武者。
經過幾天的行走,林銘終於到了目的地,不是三河壩村,是隔壁村的一個叫寒水寺的寺廟。這裏是三河壩村和隔壁村陳家村共同建造的寺廟,好像也是兩個村的分界。寒水寺依水而建,順著小山的山勢,寺廟的主殿建在山頂上,半山腰各種閣殿供奉著各路神佛,在水邊建有一個用石板鋪就的廣場,每每有什麽大型活動就在廣場上進行。
經常聽大人們講起寒水寺的故事,鼎盛時期香客爆滿,遇到重要的節日擠都擠不進去。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佛事不興,寒水寺漸漸地沒落,高僧大能相繼圓寂或出走,到後來隻剩一兩個甘於寂寞的師傅。小時候,林銘跟爺爺到過一次寒水寺,偌大的寺廟和殿宇隻有一個近乎失明的老和尚帶著一個小沙彌在此經營。老和尚靠著給附近鄉民做法事、寺廟偶爾的香火錢及出租房間給過往商旅歇腳的收入艱難地維係著寺廟的基本運行和日常維護,日子也是過的緊巴巴的。
小小年紀的林銘沒有見過寒水寺的鼎盛,自然也沒有辦法理解老和尚心中的淒苦及香客的不勝唏噓。至今林銘還記得當初爺爺帶著他找老和尚辦事的時候,長滿老人斑的道一老和尚咧著僅剩兩三顆大黃牙的嘴,說著含糊不清的話,濃密的白胡子在下巴一抖一抖的。老和尚在那小沙彌的攙扶用那渾濁得毫無光彩的眼球打量了他好久,輕輕歎了口氣說了句:“是個好孩子,會有出息的!”
有了那句話作為鋪墊,原來隻要三個銅板的法事,爺爺因為高興整整給了五個銅板的高價。為此林銘還耿耿於懷了好久,須知多了兩個銅板,對於一個土裏刨食的老人可是一整天的勞作。因為小林銘不相信幾近於瞎,走路要人扶的老和尚能看到什麽,更別說看出什麽了,純粹是說句好話讓主顧開心多掏錢的把戲罷了。
林銘走到寺廟的門口,氣勢恢弘的牌坊上長滿了苔蘚,應該好久沒有清理打掃了,整個建築群也比十幾年前更加的凋敝了,唯有掩映的古樹越發的翠麗和高大。
就在林銘打量著這建築群的片刻時間,一個中年和尚已經走到了近前,雙手合十,佛號響起:“阿彌陀佛,這位施主遠道弊寺不知所謂何事?”
“大師傅,我本是附近鄉民,小時家中長輩在貴寺許下心願,離鄉多年,偶然經過此地,一來貴地為諸位佛主添點香油以了他日之願,以續今日之緣,二來想在貴寺逗留幾日不知方便與否?”林銘說話間就將一塊五兩左右的銀錠塞到了中年和尚手裏。
正在打量著林銘的中年和尚突然感受到入手沉甸甸帶著體溫的銀錠,臉上露出更加佛性笑容:“阿彌陀佛,施主與我佛有緣,請隨我來吧!”
老驢馱著林銘的包裹亦步亦趨的跟在後麵,就這樣二人一驢緩緩的走向依舊寶相莊嚴的主殿。林銘將老驢係在山頂小廣場旁的一棵老樹下,隨後跟著中年和尚走向大殿。一個坐在蒲團上瞌睡的老和尚突然醒了過來,抬起頭朝外張望,並開口道:“慧來,可是有貴客到訪?”
聽到老和尚的問詢,慧來和尚快步走到和尚麵前將林銘的訴求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未置可否,隻是抬頭看了看已經走到近前的林銘。說是看是不準確,確切的說是感知來人的存在,因為老和尚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隻剩下枯老的眼皮遮蓋下深陷的眼窩。老和尚輕微的搖了搖頭,什麽也沒有說又耷拉下頭陷入了睡眠中。
“阿彌陀佛,施主勿怪,我師傅已經老了,經常這樣!”慧來和尚在一旁不好意思道。
林銘沒有說話,隻是笑了笑,因為他已經認出來,那個老和尚就是當年的道一老和尚,那個騙他爺爺多付兩個銅板的和尚,隻是十多年過去了,他更老了。
老驢是林銘在山腳下用大黑馬跟一個阿伯換的。他依然記得那天阿伯用看傻子一樣的眼神看著他,一邊嘴裏還叨念著:“你是遇到老朽心善,跟你這後生投緣,不然老朽可舍不得將這老夥計換給你,這可是老朽的得力助手呀,跟了老朽多年,你可以要好好待它呀!”一邊趕也似的將林銘和他的老夥計目送出家門。
一個做工精美用料卻一般的水囊露在外麵接受陽光的溫暖而尤為顯眼,另一側掛一把套著漂亮劍鞘的長劍,劍柄朝向後方。劍的擺放充分保證自己的主人不能在第一時間將它拿在手裏,後麵的追來的人卻可以輕鬆夠到。雖然有諸多的不合理,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造型很好看,配合著前麵緩慢踱步的文士,美好的意境油然而生。
這樣一人一驢在官道上緩慢的趕路,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指指點點,品頭論足自是不會少的,有欣賞的,有嘲笑的,有非議,有向往,有崇拜也有不屑,不同的人在這裏看不到不同閃光點。這些給林銘造不成困擾,該趕路就趕路,該歇腳就歇腳,該端著就端著。老驢更不用說,自從跟了這個年輕人,自己也從繁重的家庭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吃得好,睡得好,至於背上馱這點東西太輕鬆了。最主要每天還有那麽多關注的眼光,這一天受到的關注比它之前一輩子的驢生加起來還要多,它都已經感覺驢生達到了高潮。以前的它隻能百忙中抽空吃點粗料,現在走在路上,路邊的草它也挑最嫩最芯尖的含一小撮做做樣子。
距離珍寶閣被搶,高手被殺已經過去十多天了,一切也漸漸地歸於平靜。鎮西軍出動大部隊配合州郡兵丁剿滅了一直盤踞在各個交通隘口、險地附近的山匪賊寇;流竄多時逍遙法外江洋大盜、亡命之徒紛紛被緝拿歸案;橫行鄉裏的村霸都窩在家裏瑟瑟發抖等待命運的審判或者幸運的垂暮;無惡不作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街頭混混要麽收起尾巴龜縮在洞裏,要麽在官府的大牢裏勝利會師。交通要道有官兵把守,城頭街巷有衙役巡訪,整個社會為之清明,人們紛紛為之叫好,心裏有沒有默默的說珍寶閣早就該被搶被殺隻有人們知道。
帶來便利和安全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必要的出行成本,進出城,通過山峽隘口要接受嚴格檢查和嚴厲盤問成為必不可少的流程,給出行造成了極大的困擾,麵對這些的困擾的時候隻能乖乖配合,心裏有沒有問候珍寶閣也隻有自己知道。
林銘也麵對同樣的困擾,隻是時間也過去十多天,官兵和衙役已經可以熟練掌握各種操作手法,上下官員與首領也達成了基本的共識。經過嚴格的盤查林銘已經走出了檢查最為嚴密的地區,怎麽看他都是一個酷愛雲遊的文士,文文弱弱的,不是一個什麽正經的武者。
經過幾天的行走,林銘終於到了目的地,不是三河壩村,是隔壁村的一個叫寒水寺的寺廟。這裏是三河壩村和隔壁村陳家村共同建造的寺廟,好像也是兩個村的分界。寒水寺依水而建,順著小山的山勢,寺廟的主殿建在山頂上,半山腰各種閣殿供奉著各路神佛,在水邊建有一個用石板鋪就的廣場,每每有什麽大型活動就在廣場上進行。
經常聽大人們講起寒水寺的故事,鼎盛時期香客爆滿,遇到重要的節日擠都擠不進去。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佛事不興,寒水寺漸漸地沒落,高僧大能相繼圓寂或出走,到後來隻剩一兩個甘於寂寞的師傅。小時候,林銘跟爺爺到過一次寒水寺,偌大的寺廟和殿宇隻有一個近乎失明的老和尚帶著一個小沙彌在此經營。老和尚靠著給附近鄉民做法事、寺廟偶爾的香火錢及出租房間給過往商旅歇腳的收入艱難地維係著寺廟的基本運行和日常維護,日子也是過的緊巴巴的。
小小年紀的林銘沒有見過寒水寺的鼎盛,自然也沒有辦法理解老和尚心中的淒苦及香客的不勝唏噓。至今林銘還記得當初爺爺帶著他找老和尚辦事的時候,長滿老人斑的道一老和尚咧著僅剩兩三顆大黃牙的嘴,說著含糊不清的話,濃密的白胡子在下巴一抖一抖的。老和尚在那小沙彌的攙扶用那渾濁得毫無光彩的眼球打量了他好久,輕輕歎了口氣說了句:“是個好孩子,會有出息的!”
有了那句話作為鋪墊,原來隻要三個銅板的法事,爺爺因為高興整整給了五個銅板的高價。為此林銘還耿耿於懷了好久,須知多了兩個銅板,對於一個土裏刨食的老人可是一整天的勞作。因為小林銘不相信幾近於瞎,走路要人扶的老和尚能看到什麽,更別說看出什麽了,純粹是說句好話讓主顧開心多掏錢的把戲罷了。
林銘走到寺廟的門口,氣勢恢弘的牌坊上長滿了苔蘚,應該好久沒有清理打掃了,整個建築群也比十幾年前更加的凋敝了,唯有掩映的古樹越發的翠麗和高大。
就在林銘打量著這建築群的片刻時間,一個中年和尚已經走到了近前,雙手合十,佛號響起:“阿彌陀佛,這位施主遠道弊寺不知所謂何事?”
“大師傅,我本是附近鄉民,小時家中長輩在貴寺許下心願,離鄉多年,偶然經過此地,一來貴地為諸位佛主添點香油以了他日之願,以續今日之緣,二來想在貴寺逗留幾日不知方便與否?”林銘說話間就將一塊五兩左右的銀錠塞到了中年和尚手裏。
正在打量著林銘的中年和尚突然感受到入手沉甸甸帶著體溫的銀錠,臉上露出更加佛性笑容:“阿彌陀佛,施主與我佛有緣,請隨我來吧!”
老驢馱著林銘的包裹亦步亦趨的跟在後麵,就這樣二人一驢緩緩的走向依舊寶相莊嚴的主殿。林銘將老驢係在山頂小廣場旁的一棵老樹下,隨後跟著中年和尚走向大殿。一個坐在蒲團上瞌睡的老和尚突然醒了過來,抬起頭朝外張望,並開口道:“慧來,可是有貴客到訪?”
聽到老和尚的問詢,慧來和尚快步走到和尚麵前將林銘的訴求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未置可否,隻是抬頭看了看已經走到近前的林銘。說是看是不準確,確切的說是感知來人的存在,因為老和尚的眼睛已經看不見了,隻剩下枯老的眼皮遮蓋下深陷的眼窩。老和尚輕微的搖了搖頭,什麽也沒有說又耷拉下頭陷入了睡眠中。
“阿彌陀佛,施主勿怪,我師傅已經老了,經常這樣!”慧來和尚在一旁不好意思道。
林銘沒有說話,隻是笑了笑,因為他已經認出來,那個老和尚就是當年的道一老和尚,那個騙他爺爺多付兩個銅板的和尚,隻是十多年過去了,他更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