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她忘了去買手絹,反而抱了本書迴家。趁爸媽沒注意塞在枕頭底下。其中一頁他幫她劃了線,正是孩子們背的那首《迴鄉偶書》。晚上她在昏暗的燈光下,用手指一個一個點著字,迴想著讀音,試圖辨認出不同的字形,卻不知道什麽時候就睏倦得睡了過去,醒來已是天光大亮,爸媽早就出海去了。
「我不行,」她苦惱地在院外跟他抱怨,「我不喜歡看字,太難了。」她撓撓頭,「但我喜歡算帳,我平時幫我爸媽賣魚算的帳,很快的,從來都沒錯過。」
「那你也多少學一點寫字,」他就耐心地說,「學了夠用的字,你就可以算更多想算的帳。」
「哪有那麽多帳可算。」她不以為意,「一天天的翻來覆去就那麽幾個錢。」
他就笑了,「當然有,」他看著她,「你應該多學文化,將來走出這個小漁村,去看更大的世界。」
她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這樣的想法,她總是默默地在心裏藏著,從來沒跟任何人說過,更沒有人會跟她提起這樣的話。
「真的嗎?」她欣喜地問,但又立刻失望起來,「你不是從外麵來的嗎?外麵肯定沒什麽好的,你才會願意來我們這個破地方。」
他一愣,就自嘲地笑了笑,「我隻是暫時落腳,還會走的。」
「迴家嗎?」她好奇地問。
他搖頭。
「那你一輩子都不迴家?」
他沒有迴答。
後來迴想起奮不顧身跟他離開小漁村的那一年,即使過去了半輩子,她還是連那天的天氣,她穿的什麽衣服,家門口晾曬的魚簍擺了幾個都記得清清楚楚。
全村的人都知道,老喬家的姑娘跟那個比自己大十幾歲的教書先生私奔了。
她爸媽曾指著她的鼻子罵,讓她走出這個家就永遠不要再迴來。
但很多年後,她不僅迴來了,還大刀闊斧地教村裏的漁民改變經營方式,讓很多因為漁獲越來越少或是身體承受不住勞累而分文無收的漁民也重新賺到了錢。大家都知道她在城裏開廠子,爭先恐後地以能給她進貨為榮。雖然父母臨終前也還在念叨喬家絕了後,但她再也不在意。
「我感謝你爸一輩子。」孟顯榮去世之後,她每每在和女兒們敘舊時要拎出來說一遍。「要是沒有他,我可沒有勇氣走出我們村,更沒有機會學識字算數。」
他懂得她的天分。雖然她不懂遣詞造句做文章,繁體的喬字學了好幾天才學會寫,還嫌喬海雲三個字筆畫太多,一輩子都寫一手極其難看的狗爬字。但她腦袋聰明,學算盤,沒幾下就上手,學記帳,很快就有模有樣。他鼓勵她去學,去試,甚至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時候,支持她從體製內出來下海,從無到有做起一個冷凍廠。
而他自始至終都是她的後盾,是個被笑話「吃軟飯」的隻會咬文嚼字的教書先生。
「其實你爸隻是大智若愚,」她笑稱,「他的才華可不能用在每天看帳本上麵。」
兩個人攜手走過了一輩子的風雨,從未紅過臉。
她更是從未想過,在他去世十年之後,會有一群陌生人上門,毫無徵兆地把他不為她所知的往事,堂而皇之地攤開在她麵前。
他從來沒跟她說過孟家村到底在什麽位置,也沒提起過他父母家人,她自當是戰亂時的生離死別,從未再問。
孟以安和陶姝娜從派出所迴到家,已是午夜。派出所查了那幾個人的籍貫,看了身份證,那個老頭的名字叫孟辰良,出生於四七年,按他的說法,他爸在他五歲左右就離開老家,再也沒有音訊。孟顯榮是在五五年左右到小漁村教書的,時間算是對得上。
那個中年男人是孟辰良的兒子,叫孟小兵,聽說報警第一時間他就要跑,是因為他沒帶身份證。民警問他身份證號,他支支吾吾不說,最後發現還有案底,兩年前因為盜竊罪坐過牢。小夥子和那個小男孩都是他兒子,一個十九歲,一個七歲,不是同一個媽生的。
孟以安雖然心裏明白了原委,但還是咬定她們一家人完全不知道這是怎麽迴事,民警也拿他們沒辦法,說認親這種事,他們也管不了,既然人家不認,那你們就迴老家唄。
從派出所出來,那老頭就問孟以安要錢。
「幹什麽?」孟以安奇道。
「迴家的火車票。」老頭說。「你不給我們就不迴。」
「我給你們就迴?」孟以安問,「隻要你們不來騷擾我媽,我可以給。」
總算把這堆從天而降的麻煩送走了,孟以安和陶姝娜迴到家發現全家人都沒睡,都在等著她們。
「媽怎麽說?」孟以安問兩個姐姐。兩人都搖頭。
孟以安進屋,老太太還是一個人坐在輪椅上一言不發。孟以安就在她旁邊坐下來,手放在她膝頭。
「媽,」她說,「雖然這個事出得突然,但你也別太放在心上。聽那人說,爸和他媽是包辦婚姻,解放以後不算數的那種。我猜,爸背井離鄉,也應該是這個原因吧。」
老太太動了動眼珠子,終於吐出一句話。
「還在世嗎?」
孟以安知道她指的是誰,便答,「他媽活了八十九歲,今年去世了,遺囑裏麵提到爸,他們才拖家帶口上門來找的。」
老太太愣了許久,下頜的皺紋抖了又抖,顫顫巍巍地落下一滴淚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我不行,」她苦惱地在院外跟他抱怨,「我不喜歡看字,太難了。」她撓撓頭,「但我喜歡算帳,我平時幫我爸媽賣魚算的帳,很快的,從來都沒錯過。」
「那你也多少學一點寫字,」他就耐心地說,「學了夠用的字,你就可以算更多想算的帳。」
「哪有那麽多帳可算。」她不以為意,「一天天的翻來覆去就那麽幾個錢。」
他就笑了,「當然有,」他看著她,「你應該多學文化,將來走出這個小漁村,去看更大的世界。」
她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這樣的想法,她總是默默地在心裏藏著,從來沒跟任何人說過,更沒有人會跟她提起這樣的話。
「真的嗎?」她欣喜地問,但又立刻失望起來,「你不是從外麵來的嗎?外麵肯定沒什麽好的,你才會願意來我們這個破地方。」
他一愣,就自嘲地笑了笑,「我隻是暫時落腳,還會走的。」
「迴家嗎?」她好奇地問。
他搖頭。
「那你一輩子都不迴家?」
他沒有迴答。
後來迴想起奮不顧身跟他離開小漁村的那一年,即使過去了半輩子,她還是連那天的天氣,她穿的什麽衣服,家門口晾曬的魚簍擺了幾個都記得清清楚楚。
全村的人都知道,老喬家的姑娘跟那個比自己大十幾歲的教書先生私奔了。
她爸媽曾指著她的鼻子罵,讓她走出這個家就永遠不要再迴來。
但很多年後,她不僅迴來了,還大刀闊斧地教村裏的漁民改變經營方式,讓很多因為漁獲越來越少或是身體承受不住勞累而分文無收的漁民也重新賺到了錢。大家都知道她在城裏開廠子,爭先恐後地以能給她進貨為榮。雖然父母臨終前也還在念叨喬家絕了後,但她再也不在意。
「我感謝你爸一輩子。」孟顯榮去世之後,她每每在和女兒們敘舊時要拎出來說一遍。「要是沒有他,我可沒有勇氣走出我們村,更沒有機會學識字算數。」
他懂得她的天分。雖然她不懂遣詞造句做文章,繁體的喬字學了好幾天才學會寫,還嫌喬海雲三個字筆畫太多,一輩子都寫一手極其難看的狗爬字。但她腦袋聰明,學算盤,沒幾下就上手,學記帳,很快就有模有樣。他鼓勵她去學,去試,甚至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時候,支持她從體製內出來下海,從無到有做起一個冷凍廠。
而他自始至終都是她的後盾,是個被笑話「吃軟飯」的隻會咬文嚼字的教書先生。
「其實你爸隻是大智若愚,」她笑稱,「他的才華可不能用在每天看帳本上麵。」
兩個人攜手走過了一輩子的風雨,從未紅過臉。
她更是從未想過,在他去世十年之後,會有一群陌生人上門,毫無徵兆地把他不為她所知的往事,堂而皇之地攤開在她麵前。
他從來沒跟她說過孟家村到底在什麽位置,也沒提起過他父母家人,她自當是戰亂時的生離死別,從未再問。
孟以安和陶姝娜從派出所迴到家,已是午夜。派出所查了那幾個人的籍貫,看了身份證,那個老頭的名字叫孟辰良,出生於四七年,按他的說法,他爸在他五歲左右就離開老家,再也沒有音訊。孟顯榮是在五五年左右到小漁村教書的,時間算是對得上。
那個中年男人是孟辰良的兒子,叫孟小兵,聽說報警第一時間他就要跑,是因為他沒帶身份證。民警問他身份證號,他支支吾吾不說,最後發現還有案底,兩年前因為盜竊罪坐過牢。小夥子和那個小男孩都是他兒子,一個十九歲,一個七歲,不是同一個媽生的。
孟以安雖然心裏明白了原委,但還是咬定她們一家人完全不知道這是怎麽迴事,民警也拿他們沒辦法,說認親這種事,他們也管不了,既然人家不認,那你們就迴老家唄。
從派出所出來,那老頭就問孟以安要錢。
「幹什麽?」孟以安奇道。
「迴家的火車票。」老頭說。「你不給我們就不迴。」
「我給你們就迴?」孟以安問,「隻要你們不來騷擾我媽,我可以給。」
總算把這堆從天而降的麻煩送走了,孟以安和陶姝娜迴到家發現全家人都沒睡,都在等著她們。
「媽怎麽說?」孟以安問兩個姐姐。兩人都搖頭。
孟以安進屋,老太太還是一個人坐在輪椅上一言不發。孟以安就在她旁邊坐下來,手放在她膝頭。
「媽,」她說,「雖然這個事出得突然,但你也別太放在心上。聽那人說,爸和他媽是包辦婚姻,解放以後不算數的那種。我猜,爸背井離鄉,也應該是這個原因吧。」
老太太動了動眼珠子,終於吐出一句話。
「還在世嗎?」
孟以安知道她指的是誰,便答,「他媽活了八十九歲,今年去世了,遺囑裏麵提到爸,他們才拖家帶口上門來找的。」
老太太愣了許久,下頜的皺紋抖了又抖,顫顫巍巍地落下一滴淚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