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在一個五口之家的大家庭, 家裏經營著一家販賣汽車產品周邊的小商鋪,因為店鋪門麵是自家的, 所以收入的錢都是淨賺。
也因此,她們家不算窮, 但因為有三個孩子,也算不上富。
她上麵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 她是家裏老麽。
人家都說,多女家庭如果有兒子,那必定是父母重男輕女,以後這家裏女兒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可是, 她覺得她的生活,其實還挺好的。
她父母是一對比較傳統的夫妻,在性/觀念上保守、在婚姻觀念上保守、在生兒育女觀念上也保守。
父親總說:「以前, 每個人家裏總歸是要有兒子的,因為我們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如果你們家沒有兒子, 就等於出了事沒有人替你們家打架,到時候別人今天占你們家一堵牆, 明天占你們家一塊地, 後天把垃圾堆你們家門口, 別看都是鄰裏鄉親,欺軟怕硬的時候, 絲毫不手軟。」
所以,後來, 哪怕是父母結婚搬進城裏住了,「必須有個兒子」的觀念還是深入人心地延續了下來。
可是,「認為兒子很重要」這樣根深蒂固的傳統想法,並不妨礙父母深愛著他們的親生女兒。
大姐、二哥和她,從小上著相同的小學、相同的初中和相同的高中,都因為學習不好上過新東方100人大課的補習班,然後都因為上補習班沒什麽起色於是被父母放棄了。
大姐復讀兩年沒考上大學,最終無奈上了個長春本地的大專,父親托表姑母的關係送她進了一家國企下屬單位當會計,一個月隻有2100元的工資,但五險一金齊全,又足夠清閑,很適合從小都懶惰的大姐。
二哥高考也不怎麽樣,同樣上了一個大專,畢業後靠母親家裏二舅叔的關係,進入醫院做醫療垃圾的迴收相關工作,據說收入還不錯,還因此結緣找到了老婆,是醫院換藥室的護士。
輪到自己時,父親著急了,一邊說著「這個家無論如何都必須出個本科生」,一邊找了表伯父谘詢,最終讓自己靠著練體育成功上岸體育特長生,來到了北川大學,並最終通過讀研留校做了體育老師。
從小到大,他們姐兄妹三人,父母一向是一視同仁,能幫的盡量會幫。
後來,二哥結婚的時候,父母攢了60萬給他在近郊還不錯的地方買了房。
而大姐結婚的時候,父母攢了20萬的嫁妝給大姐,還買了10萬的家電和生活用品一併帶去了大姐的新房。
網際網路上總會有人說:「父母嘴上說著愛你,說著一視同仁,分錢的時候不照樣大多都給了兒子?所以,不要自欺欺人了,你的父母就是一點都不愛你。」
她並不這麽認為。
當年大姐結婚時,麵對男方送來的20萬彩禮,父母一分錢沒要,母親更是當著大姐婆婆的麵就把存著彩禮的銀行卡直接給了大姐本人。
事後母親對自己說:「我要讓他們老黃家看著,彩禮錢我得要,一分不能少,這彩禮錢就當是倆孩子結婚懷孕的定金了,萬一我大女兒懷孕期間你兒子不老實,或者坐月子期間你兒子亂來的,我女兒要離婚,憑什麽白白被你兒子害得大了肚子?這定金就是你們家提前交的違約金。
但你兒子要是老老實實和我大女兒好好過,你放心,這錢我不沾惹一分,這錢就是以後倆人小家的生活資金,我趙梅有尊嚴,還沒窮到賣親生女兒補貼自個兒的程度。」
等輪到自己結婚的時候,父母按照和大姐同樣的規製對待自己。
是個普通人都應該知道,一個普通的家庭竭盡全力把三個學渣供成大學生有多麽困難。
不止如此,父母之後還攢出120萬分給他們三人結婚,在他們工作結婚後不但沒有問他們要過一分錢,還輪流幫大姐和二哥帶孩子。
在她看來,父母對二哥的「偏心」,隻是因為他們太過於傳統、太過於順應環境、太過於習慣不思考地遵循舊習而已。
所以,他們下意識地把兒子的婚姻大事放在心中一個很重的位置。
然後他們心想,在當今社會,一個正經人家的兒子如果沒有房子,除非去坑蒙拐騙,否則可能連門當戶對的媳婦都找不到。
而女兒呢?女兒就算沒有房子,也有很大機會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丈夫。
所以,他們選擇優先給二哥買了房子,因為他們覺得二哥的房子是結婚剛需。
然後,等真輪到大姐結婚時,他們又害怕大姐被夫家低看一眼,所以咬緊牙關掙錢,拿出30萬給大姐置辦嫁妝和家當。
他們確實沒有在婚姻大事上對兒子和女兒一視同仁。
他們確實重男輕女了。
可是,他們在他們的價值觀之下,對兒女確實已經盡力了。
每當有人質疑起父母對她和大姐的感情時,她隻需要迴想起母親照顧大姐坐月子時的辛苦、迴想起母親淩晨四點起床給大姐的女兒做輔食時辛苦的模樣、迴想起父親反覆叮囑二哥一定要幫襯她們姐妹、迴想起父親因為男鄰居對自己的一句有些下流的調侃就拿著凳子去和對方幹架時,她便不想再去質疑父母對他們的感情。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對於他們家,文明,也要一點點來。
她不想去埋怨和猜忌父母,她隻要做到從她這一代起,比父母更加先進、開明、自由和平等就好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也因此,她們家不算窮, 但因為有三個孩子,也算不上富。
她上麵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 她是家裏老麽。
人家都說,多女家庭如果有兒子,那必定是父母重男輕女,以後這家裏女兒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可是, 她覺得她的生活,其實還挺好的。
她父母是一對比較傳統的夫妻,在性/觀念上保守、在婚姻觀念上保守、在生兒育女觀念上也保守。
父親總說:「以前, 每個人家裏總歸是要有兒子的,因為我們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如果你們家沒有兒子, 就等於出了事沒有人替你們家打架,到時候別人今天占你們家一堵牆, 明天占你們家一塊地, 後天把垃圾堆你們家門口, 別看都是鄰裏鄉親,欺軟怕硬的時候, 絲毫不手軟。」
所以,後來, 哪怕是父母結婚搬進城裏住了,「必須有個兒子」的觀念還是深入人心地延續了下來。
可是,「認為兒子很重要」這樣根深蒂固的傳統想法,並不妨礙父母深愛著他們的親生女兒。
大姐、二哥和她,從小上著相同的小學、相同的初中和相同的高中,都因為學習不好上過新東方100人大課的補習班,然後都因為上補習班沒什麽起色於是被父母放棄了。
大姐復讀兩年沒考上大學,最終無奈上了個長春本地的大專,父親托表姑母的關係送她進了一家國企下屬單位當會計,一個月隻有2100元的工資,但五險一金齊全,又足夠清閑,很適合從小都懶惰的大姐。
二哥高考也不怎麽樣,同樣上了一個大專,畢業後靠母親家裏二舅叔的關係,進入醫院做醫療垃圾的迴收相關工作,據說收入還不錯,還因此結緣找到了老婆,是醫院換藥室的護士。
輪到自己時,父親著急了,一邊說著「這個家無論如何都必須出個本科生」,一邊找了表伯父谘詢,最終讓自己靠著練體育成功上岸體育特長生,來到了北川大學,並最終通過讀研留校做了體育老師。
從小到大,他們姐兄妹三人,父母一向是一視同仁,能幫的盡量會幫。
後來,二哥結婚的時候,父母攢了60萬給他在近郊還不錯的地方買了房。
而大姐結婚的時候,父母攢了20萬的嫁妝給大姐,還買了10萬的家電和生活用品一併帶去了大姐的新房。
網際網路上總會有人說:「父母嘴上說著愛你,說著一視同仁,分錢的時候不照樣大多都給了兒子?所以,不要自欺欺人了,你的父母就是一點都不愛你。」
她並不這麽認為。
當年大姐結婚時,麵對男方送來的20萬彩禮,父母一分錢沒要,母親更是當著大姐婆婆的麵就把存著彩禮的銀行卡直接給了大姐本人。
事後母親對自己說:「我要讓他們老黃家看著,彩禮錢我得要,一分不能少,這彩禮錢就當是倆孩子結婚懷孕的定金了,萬一我大女兒懷孕期間你兒子不老實,或者坐月子期間你兒子亂來的,我女兒要離婚,憑什麽白白被你兒子害得大了肚子?這定金就是你們家提前交的違約金。
但你兒子要是老老實實和我大女兒好好過,你放心,這錢我不沾惹一分,這錢就是以後倆人小家的生活資金,我趙梅有尊嚴,還沒窮到賣親生女兒補貼自個兒的程度。」
等輪到自己結婚的時候,父母按照和大姐同樣的規製對待自己。
是個普通人都應該知道,一個普通的家庭竭盡全力把三個學渣供成大學生有多麽困難。
不止如此,父母之後還攢出120萬分給他們三人結婚,在他們工作結婚後不但沒有問他們要過一分錢,還輪流幫大姐和二哥帶孩子。
在她看來,父母對二哥的「偏心」,隻是因為他們太過於傳統、太過於順應環境、太過於習慣不思考地遵循舊習而已。
所以,他們下意識地把兒子的婚姻大事放在心中一個很重的位置。
然後他們心想,在當今社會,一個正經人家的兒子如果沒有房子,除非去坑蒙拐騙,否則可能連門當戶對的媳婦都找不到。
而女兒呢?女兒就算沒有房子,也有很大機會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丈夫。
所以,他們選擇優先給二哥買了房子,因為他們覺得二哥的房子是結婚剛需。
然後,等真輪到大姐結婚時,他們又害怕大姐被夫家低看一眼,所以咬緊牙關掙錢,拿出30萬給大姐置辦嫁妝和家當。
他們確實沒有在婚姻大事上對兒子和女兒一視同仁。
他們確實重男輕女了。
可是,他們在他們的價值觀之下,對兒女確實已經盡力了。
每當有人質疑起父母對她和大姐的感情時,她隻需要迴想起母親照顧大姐坐月子時的辛苦、迴想起母親淩晨四點起床給大姐的女兒做輔食時辛苦的模樣、迴想起父親反覆叮囑二哥一定要幫襯她們姐妹、迴想起父親因為男鄰居對自己的一句有些下流的調侃就拿著凳子去和對方幹架時,她便不想再去質疑父母對他們的感情。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對於他們家,文明,也要一點點來。
她不想去埋怨和猜忌父母,她隻要做到從她這一代起,比父母更加先進、開明、自由和平等就好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