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武帝二年十月的日子。
吳朝,以十月為一年之始,可是這並沒有給趙雲一點新歲的歡喜。
長郡安陵籠罩在一片蕭瑟之下,灰色的雲在天空中點綴出冷清的色調,偶爾有大鵬雁從空中飛過,悠長的鳴唱與賣炭老頭的叫聲交織在一起,在馳道旁邊的垂柳枝頭久久迴旋。
迴望秋日的長郡,眼裏已布滿了惆悵。趙雲站在十字路口抬眼眺望,馳道像一條金色的錦帶,伸向遠方。
他有些失落,在聽到皇上詔令夭下舉賢,並且要親自策問的消息後,他十分振奮,以為報國的機會來到了。
就在月初,朝野矚目的殿試在長樂宮前殿舉行。賢良們雲集長郡,盛況空前,他們翹首期待的量才任官終於開始了。
它預示著從此將誕生一個與“貧門出將”具有同等分量的選才製度,大家都為之振奮。當華碩把皇上擬定的題目一一傳遞到大家手中的時候,趙雲真正感覺生命的春天到來了。
那殿試是多麽精彩啊!皇上在“製”中所體現的“永惟朝廷萬事之基,憂懼有缺”的虛懷若穀,表達對賢良們“精心致思,朕垂聽而問焉”的求賢若渴。
皇上在殿試中提及了許多問題,比如:如今當下朕應如何變法振興社稷?災異之變是上天對皇權的製裁嗎?麵對這些尖銳問題,趙雲不僅領略到皇上的胸襟,更感到了終遇知音的激動。他沒有絲毫猶豫,洋洋灑地寫了數千字的策對呈送給皇上,他自信策對很對皇上的心思。
還沒有容得上他喘息,皇上的第二道策問就下來了。皇上把對曆史和現實的思考提到賢良們的麵前。
皇上在策對竹簡中提到,為何同樣的為王之道,有人垂拱而治,為何同樣的刑罰,為什麽在先曹時代可以收到囹圄空虛的奇效,而到了五代時期,卻竟“死者甚眾,刑者相望”呢?
皇上這道策問對那些食古不化者表示了明顯的不滿,認為他們雖然言世務卻不能解決現實問題;雖然稽古溯源,卻都是些無用的東西。皇上要賢良們隻管“明悉指略,切磋究之。”
這是何意?原來是皇上要賢良們不必畏懼那些居於高位,惟無為而冶之學而是從者的態度,隻管敞開心扉,直言進諫。
趙雲受到了極大鼓舞,在第二道策對中,他不再迴避現實,直言不諱地指出皇上雖效法先王“親耕籍田,以農為先”,但百姓卻沒有感受到皇上的苦心,這些事情沒有被百姓所理解,而他們不理解的原因就在於教育的荒疏。
趙雲在策對中提到,不重視教育而希望得到賢者,就如同一塊玉,不對它進行雕琢,卻希望它光彩熠熠一樣。他懇請皇上興辦大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樣就不愁天下英才不可得了。朝廷也不必把選才目光局限在官宦子弟、富豪子弟之中。
皇上所憂慮的廉恥混亂,賢愚混淆,正是因為不能選賢任能而造成的積弊。他認為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實行賢能為上,量才任官,錄德定位的政策。
策對遞上以後,趙雲已是大汗淋漓了,他有些後怕,擔心皇上不能讀懂他的良苦用心,甚至誤解他的一片忠誠。
然而,當趙雲接到第三道策問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在心底感歎皇上的聖明,因為他從皇上的策問中讀出了“虛心以改”四個字。皇上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說話繞彎子,要他直指要害!
趙雲頓時感到了自己的淺陋和狹隘。在第三篇對策中,他不但就皇上提出的問題做了迴答,而且把問題集中到皇上最關心的因革損益上來,他提出了“天下之學,獨尊儒術”的建議。在這篇策對中,趙雲還隱藏了一個別人不易察覺的秘密,就是他希望通過策對進入三公行列,雖然在文字上他一再表明自己缺乏三公的經驗和才能。但他相信皇上會看出其中的意思。
但是,當任命的詔書下來後,他並沒有像所期待的那樣留在皇上身邊,而是做了雍州王相。而同時接受策問的劉海、王綰卻做了京官。
趙雲內心很清楚,隨著霍信、李緯、王綰等人的任命,標誌著“天下之學,獨尊儒術”的諫言已獲得皇上認可。至於是什麽原因讓皇上將自己冷落到一邊,他說不清楚,也不敢去打探。他隻有打點行裝,鬱鬱登程。臨行前,他多麽想借向皇上辭行的機會,把對大吳的一片赤誠悉數捧出。可皇上沒有給他這個機會,隻是讓宰相霍信傳來他的旨意。要他在雍州盡責盡力,安一方百姓。
策問帶來的喜悅已經遠去,而他麵臨的是跋山涉水。現在,禦史大夫王綰、中大夫劉海在朝陽路外的送別亭設宴為他餞行。
憑欄望去,長樂宮外的衝積平原一片蕭瑟,落葉漫道,淡淡的霧靄擋住了趙雲遠眺的視線。
此去天各一方,何時才能迴到長郡,他一片茫然。接過劉海的送別酒,他的心頓時碎了,話音中帶了淒婉的哽咽。同是賢良,同答策問,命運卻如此天壤之別,他真不知道該怎樣才能表達此刻的心境。
“在下此去,定不負聖命。隻是家小兒在長郡,還請二位關照,在下在這裏先謝過二位大人了。”趙雲說著,獻拱手作捐了。
王綰和劉海慌忙上前扶起趙雲,王綰道:“趙兄言重了。論起才學,王綰不敢望趙兄項背。劉大人身設朝廷重任,嫂夫人和賢侄就由我照顧吧。王綰隻盼趙兄在雍州大展雄才,早日迴京。”
“如此,在下就上路了。”趙雲再拜了拜兩位同僚,遂上了車駕。馭手一聲鞭響,那馬蹄霎時在東去路上敲出“噠噠噠”的節奏聲。
送走了趙雲,王綰和劉海沉默了好一陣子,情緒才慢慢恢複過來,他們開始討論設大明堂的規劃。多日來,王綰係統地閱讀了《上古考工記》。按照禮製,大明堂是當年先帝宣明政教和舉行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的場所。明堂共分九室,一室四戶八牖。
他據此要白馬寺繪了工程圖,但是皇上看了還覺不滿意。一天,霍武把他和劉海召到宣政殿,言清詞明地對他倆道:“霍室的大明堂要體現崇儒的意圖,要有大吳的氣魄,展示大吳的威儀。”
根據皇上的旨意,王綰要白馬寺做了修改。最後,皇上審定的方案為上圓下方,九室八窗四闥十二重。九室法九州,八窗法八方,十二重法十二月。
狩獵前四天,霍武親帶霍信、王綰、劉海勘測了堂址,要求大明堂建在長郡司馬門以東,朝陽門以西。霍武當時就要督促白馬寺加緊實施,要求在十月朝覲時,儒生能在這裏講授《上古四經六書》。
現在,王綰帶著劉海策馬來到了未來的大明堂堂址上。工匠們見兩位大臣前來視察,立即打起精神。
他們圍著堂址轉了一圈後,劉海興奮地說道:“在下大體目測了一下,堂丈一百四十丈,比先曹的大明堂大了不少。”
王綰望著遠處飄落的秋葉,說道:“這正是皇上的聖明之處。可這件事情要做起來,還真不容易。”
劉海不以為然:“難道還有人敢於違抗聖命麽?”
王綰點了點頭:“太皇太後還不知道皇上有此舉動呢!她要知道了,能不幹涉麽?”
劉海沉默了,他不知道該怎樣迴應王綰的話。從滄月州到長郡,他雖對皇上與太皇太後的關係有所耳聞,卻也摸不清底細。他不像王綰身處朝廷中樞,可這裏隻有他們兩人,沉默又覺得不妥,於是像自說自話道:“過了年皇上就十七歲了,太皇太後大概不會過多地幹涉吧?”
“你可不要小看太皇太後,剛帝在世時,都對她唯命是從,何況皇上呢?最主要的是太皇太後不是一個人,在她的周圍還圍著一批固守無為而治學說的人。不知大人注意到沒有,對皇上的這次策問,有一個人一直沉默著。”
“誰?”
“萬石之君花興的兒子花榮。這花興以崇尚無為而治學說而頗得太皇太後的青睞,剛帝做太子時,他曾是太傅。他的六個兒子現在也都是兩千石的秩祿,故而他有萬石君之美譽。他們不甘心被排除在中樞之外,必然要找太皇太後的。”
劉海倒吸一口冷氣:“大人這樣一說,在下倒真有了印象。記得那天在司馬門外,他就曾放言,說剛帝遵循的綱紀要丟了。原來他……”
“所以!大明堂一事必得有分量的人來主持。這次皇上狩獵迴來,我就要奏明皇上,請我的老師章遠出山,隻有他才能與萬石君抗禮。”
“隻是不知道大人的這位老師春秋幾何?”
“與花興相差無幾。”
“哦,令師春秋已高。皇上眼下可是看重年輕人。”
王綰道:“話雖如此說,可沒有他出麵,恐怕無人能與花興抗衡。”
“也是!我們都太年輕,分量不夠。”
長郡安陵這地方,有著許多解釋不清的機緣。正當王綰他們議論著花興父子時,就見東邊過來一輛馬車,車上的人竟是花榮。
雖然是各懷心思,但在這種場合,同僚們總是彬彬有禮地掩蓋著內心世界。相互問候後,花榮繞著大明堂的堂址轉了一圈,然後迴到他們說話的地方,似乎很意外地問道:“煩勞兩位大人賜教,這裏是在幹什麽呢?”
“難道大人不知,這是奉詔選下的大明堂堂址啊!”劉海直言道,他認為皇上決定的事情,沒有必要吞吞吐吐。
王綰已經聽出來了,花榮這是明知故問。他雖然信守無為而治之學說,但也不至於連明堂是做什麽的都不知道。
花榮點了點頭,好似大悟道:“噢!是這麽迴事啊!恕下官淺陋無知。不過……我朝自太皇太祖以來,一直遵循無為而治而之說,而大明堂卻是儒術的禮教之所啊!”
“這……”王綰撚著美髯正要迴答。
花榮搶道:“這事太皇太後知道麽?”
劉海驚異王綰的預見,忙接過話茬道:“皇上會稟告太皇太後的。”
花榮詭秘地笑了笑:“嗬嗬!是這樣啊!嗬嗬……”
“大人這是什麽意思呢?”
“沒有什麽,嗬嗬……嗬嗬……”花榮繼續笑著,一隻腳早已登上了車駕,然後慢慢離去了。
兩人對花榮的忽然到來感到不解。
“花榮在此時突然出現,總讓人感到蹊蹺。”
看王綰心事重重,劉海寬心道:“也許是碰巧,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但願不要起什麽風波。”王綰望著花榮的車駕越走越遠,訥訥自語道。
華碩為霍武精心安排的狩獵在趙雲離開長郡的第二天就成行了。
浩浩蕩蕩的隊伍出了司馬門,然後轉頭向西,走上了通往鹿苑的馳道。
數百名擔任禁衛的羽林衛騎兵,分為前、中、後三隊,在中尉張歐的率領下緩緩而行。
緊隨在騎兵之後的,是數十麵旌旗和多輛鼓車。震天的鼓聲在離開長郡安陵城許久之後,才漸漸地平息下來,太尉李緯的車駕就走在這支隊伍的後麵。
他從中大夫開始,就很少涉足軍事,但今天是皇上的首次狩獵,他也不得不披上沉重的甲胄。他十分不習慣戎裝裹身,卻又不得不挺直身體,擺出軍中統帥的架勢。他不明白,為什麽當初周至寧願做太尉也不願做宰相。
穿上這東西,實在是不堪重負!李緯在心裏想。其實,遠比甲胄沉重的,還有他的心境。
這些日子他頻頻出入長樂宮,本來是瞅著宰相的寶位。可是,霍武卻把宰相的職位給了霍信,這讓他心中很不平衡,為此他還找到太後發了一通脾氣。李甜意外平靜地聽完了他的不滿,又以女人的聰慧平息了他的怨憤。
李甜告訴他,說霍信曾平定七國聯亂,又曾經做過剛帝的十年太傅,還是太皇太後的侄兒。更重要的,他既精通律法,又懂軍務,門下千客,素來得到朝廷的擁戴。而你此前隻是一個中大夫,真正的仕途才剛剛開始,就算現在做了宰相,又有幾人心服呢?太尉怎麽了?太尉也是位例三公的重臣,一樣參與軍國大事,還可以得個讓賢的美名,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話說到這個份上,他隻有聽從太後的勸告,但是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對丞相一職的覬覦。他認為霍信太剛直了,直了就容易折斷。想到這,李緯臉上浮現出自信的微笑。
“稟太尉,前麵就要進入鹿苑了!”張歐勒住馬頭站在李緯的車外大聲說道。
“速去稟告皇上!”
“諾!”
霍信今天享受到了迴長郡以來的最高待遇,他以“驂乘”的身份與霍武同坐在一起,而華碩則以護駕的身份騎馬跟在車旁。
“宰相對前日的策問如何看呢?”
“皇上聖明,前日的策問,聚天下英才於長郡,凝賢良智慧於朝綱,此乃我大吳中興之舉!臣隻是不解,皇上既然以趙雲最為傑出,為何不留他在長郡,以備大用?而那個略遜一籌的劉海,反倒被擢升為中大夫呢?還有王綰,怎麽做了位列三公的禦史大夫?”
霍武犀利的目光朝車外望了望道:“朕至今仍然以為,在策問中,趙雲以理論深刻,言辭嚴謹,思慮縝密而居於賢良之首。特別是他提出的‘春秋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以為‘諸不在六藝五經、上古教書之道,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的策對,不但與霍信的諫言相契,而且切中了我朝時弊。”
霍信很吃驚,策問過去了這麽久,皇上對那些洋洋灑灑的文字卻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他不由得在心裏感歎。
霍武頓了頓,把重點轉移到對趙雲的任用上來:“可宰相沒有看出他的書生氣麽?他竟要朕以古準今。按他的說法,凡是失於古之道者,就是違背了天理。這不是要朕對舊製不能有任何的變革麽?這樣的書生,隻能用其策而不能用其人。朕之所以要他做雍州王相,就是要他到郡國去曆練曆練,好讓他少些書生氣。”
那麽王綰和劉海呢?
“他們就不同了。他們策對雖不及趙雲,但卻懂得經世致用的道理。他們能夠從朕最關心的現實切入。譬如王綰,他策對中所言的設大明堂和皇上獨立主政的議論,都是朕眼下思考的問題。他作為禦史大夫,一定能夠輔助朕推進尊儒的。”
“皇上聖明!”霍武的一番話說得霍信心底豁然,倒不是他沒有想到這一層,而是這種思慮出自這位少年天子之口,他的目光中就禁不住閃耀著由衷的欽佩。
是啊!皇上是到了應該獨立處理國政的時候了。想起迴長郡後與太皇太後的一番談話,霍信更感到宰相責任的重大。朝廷再也不能循著“無為”的老路走下去了,如果再不通變,遲早要成為大匈西關人口中的羔羊。霍信在心中默默地念道,姑母!侄兒這迴又要讓您失望了。
有馬蹄聲自遠及近,原來是張歐向禦輦跑過來了。
“皇上,前麵就是鹿苑,請皇上換乘坐騎。”
霍武與霍信剛剛下車,便見陪同狩獵的文武大臣在李緯的率領下,前來迎接。
太常寺早已備好兩匹戰馬,等待在這裏。
華碩上前奏道:“請皇上選馬。”
霍武仔細地打量了兩匹坐騎。左邊的一匹為紅棕烈馬,身體雖然略顯瘦削,但胸部卻十分的寬闊,特別是那濃密的馬鬃伴隨著高高揚起的馬頭飄揚,時不時地發出震撼的長嘯了;右邊的一匹為青毛馬,在秋日的陽光下,毛色閃閃發光,這馬四腿修長,兩耳高聳,目光炯炯,性格卻是十分的騷動,還帶著“啾啾”的低鳴。
看見霍武過來,它表現出格外的亢奮,頓時前蹄騰空,叫聲劃過長空。華碩大驚,緊緊地拉住手中的韁繩,生怕它傷了霍武。
霍武向身邊的霍信問道:“宰相要選哪匹呢?”
霍信今日一身黑色盔甲,襯紫色的戰袍,內外都透著大將軍的氣息。而霍武卻一身金色的盔甲,紅包的戰袍,魚鱗狀的甲片在秋日的照耀下顯出閃閃的光芒。按這身裝束,乘紅馬最是般配,但是當霍信從走近兩匹戰馬的時候,他沒有絲亳猶豫,就選擇了紅馬。
就當他要從華碩手中接過馬韁時,卻被霍武攔住了:“宰相年紀不小了,還是讓朕騎這匹吧!朕看見了,這馬與朕有緣!”
“皇上,萬萬不可。萬一……”霍信揪著馬韁不放。
李緯和華碩也都在一旁幫腔,不讓霍武騎這匹紅馬。華碩還緊勒馬頭道:“皇上若是擔心宰相,就讓臣先騎罷了,皇上萬萬不可……”
霍武見眾人相勸,平日的倔勁就來了,他揮動馬鞭朝交織著眾人之手的馬韁狠狠抽去,大家見狀,立時鬆開了。霍武趁機抓住馬韁,“嗖”地登上馬背,待大臣們驚唿“小心”的時候,他已竄出一箭之地。
霍信和李緯見狀,一邊飛身上馬,一邊向著警蹕和羽林衛們高唿,華碩、張歐等不敢有絲毫的滯慢,緊緊追隨著宰相和太尉。
但見雲天之下,戰馬齊鳴,蹄聲如濤,犬吠鷹啼。沒用一刻,大家就到了鹿苑深處的“眾鹿觀”,此刻水衡都尉已早早地帶了護苑的羽林衛在那裏恭候了。
華碩上前詢問狩獵的籌備情況,水衡都尉稱已經將“眾鹿觀”中的數百隻鹿散放於林中,隻是老虎兇猛,怕傷了皇上,“虎圈觀”沒有開放。
華碩道:“虎為獸中之王,若不為狩獵對象,隻怕皇上不能盡興。”
但是,水衡都尉還是怕老虎傷了皇上。於是兩人商定,隻放一頭猛虎出來驅趕群鹿。
這一切霍武全然不知,君臣人等持弓立馬,隱蔽在障礙物之後。忽然大家聽見遠處灌木叢中傳來颯颯風聲,霍武舉目望去,隱約看貝的一頭斑斕猛虎正緊緊追著鹿群不放。
那猛虎先一天晚上就斷了喂食,此刻正饑腸轆轆,見了獵物,自然不肯輕易放過。這情景讓霍武熱血沸騰,他兩腿一夾馬腹,便騰龍般地上了高坡。
那老虎受了驚嚇,放下獵物,怒吼一聲,朝著狩獵的隊伍撲來。霍信、李緯、華碩以及警蹕們頓時神色緊張起來,急忙向霍武靠攏,在他前麵構成一道防線,形成了人虎對峙。
李緯悄悄迴頭偷看,卻發現霍武沒有絲毫懼色,隻見他神色鎮定地從身後的箭壺中抽出一支銀羽,拉滿強弓,隻聽“嗖”的一聲,那箭就飛了出去,不偏不倚地入了虎口。
箭中咽喉,老虎疼痛難忍,騰空而起,向大家發起了瘋狂的攻擊,眾人不失時機地放出獵犬,向老虎發動攻擊;華碩正待發箭,卻見霍武手中第二支箭已離弦,直入老虎的腹部。連中兩箭的老虎終於喪失了力量而重重地摔在地上,不一會兒氣絕身亡了。獵犬們圍著老虎的屍體,“汪汪”的叫個不停,是亢奮,也是邀功。
在沉寂了片到了之後,大家爆發出熱烈的歡唿聲。
霍信和李緯來到霍武麵前,幾乎同時把充滿著欽敬的話語獻給了霍武。
“皇上好箭法!”
霍武來到坡下,用靴尖踢了踢從口腔中淌出殷紅的血的老虎,抬頭問霍信和李緯道:“二卿可知朕這會兒想到了什麽?”
“請皇上明示!”
“朕想到了六年前第一次聽說王莽將軍暮中射虎的故事。從那時起,朕日夜都想有朝一日到草原上去狩獵。”
霍武的話讓霍信心中頓起波瀾,迴想皇上剛才射虎時的張力,再聽聽皇上心跡的袒露,他知道這位天子平日裏一定把大匈西關大單做了習武的靶子。
霍正想著,又聽到霍武感慨道:“這是一個強者存、弱者亡的天下。禽獸如此,人何嚐不是如此呢?朕記得山之東的屬國曾謂先曹為虎狼之國,乃在強曹據關山之險,虎視六國。國之不強,必成弱肉,國亡土失,前車可鑒。太尉……”
“臣在!”
“朕命你在羽林衛中挑選精壯英才,組成騎射營,每日加強奔襲騎射訓練,以備禦敵之用。”
“諾!”
當晚,霍武留宿苑中長柳宮——這長柳宮因周圍種滿柳樹而得名。水衡都尉以狩獵的野味為主,為霍武準備了豐盛的晚宴。飯後,水衡都尉悄悄地找到華碩,問是否挑選苑中美女陪伴皇上。
華碩不耐煩道:“你難道不怕皇後要了你的命?”
華碩迴到長柳宮,就見李緯急忙從宮中出來。他上前悄悄地拉住李緯問道:“皇上安歇了沒有?”
“華大人,您久在皇上身邊,難道不知道皇上的脾氣?這會兒奏章擺滿了案頭,皇上正在認真地看呢?這不,還要我去請霍信和張歐到殿中議事呢!”李緯說完便匆匆而去。
華碩進到殿中,隻見霍武正全神貫注地批閱著奏章。燈光太暗,霍武看得很吃力。華碩上前撥亮了燈光,又狠狠地瞪了一眼伺候在身邊的衛士道:“傷了皇上的眼睛,你等想找死嗎?”
霍武聽見說話,抬起頭來見到了華碩,問道:“華碩這會兒到哪裏去了?”
“臣剛到水衡都尉處安排明日的獵程去了。”
霍武指著案上的竹簡道:“這個王綰,今天怎麽沒有來狩獵?”
說話間,李緯、霍信和張歐進來了。霍武放下正在批閱的奏章,直接進入正題道:“朕今日到苑中守獵,看這苑子甚大,草茂林深。朕欲使官婢和天下貧民資財不滿三千錢者,徒置苑中養鹿。按照養鹿的數量計算,收取一定的撫鹿矢,以充國庫之實。不知你們以為如何?”
霍信聽了之後接口便道:“皇上聖明,這樣既可以濟貧扶弱,又可以充實國庫,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吳朝,以十月為一年之始,可是這並沒有給趙雲一點新歲的歡喜。
長郡安陵籠罩在一片蕭瑟之下,灰色的雲在天空中點綴出冷清的色調,偶爾有大鵬雁從空中飛過,悠長的鳴唱與賣炭老頭的叫聲交織在一起,在馳道旁邊的垂柳枝頭久久迴旋。
迴望秋日的長郡,眼裏已布滿了惆悵。趙雲站在十字路口抬眼眺望,馳道像一條金色的錦帶,伸向遠方。
他有些失落,在聽到皇上詔令夭下舉賢,並且要親自策問的消息後,他十分振奮,以為報國的機會來到了。
就在月初,朝野矚目的殿試在長樂宮前殿舉行。賢良們雲集長郡,盛況空前,他們翹首期待的量才任官終於開始了。
它預示著從此將誕生一個與“貧門出將”具有同等分量的選才製度,大家都為之振奮。當華碩把皇上擬定的題目一一傳遞到大家手中的時候,趙雲真正感覺生命的春天到來了。
那殿試是多麽精彩啊!皇上在“製”中所體現的“永惟朝廷萬事之基,憂懼有缺”的虛懷若穀,表達對賢良們“精心致思,朕垂聽而問焉”的求賢若渴。
皇上在殿試中提及了許多問題,比如:如今當下朕應如何變法振興社稷?災異之變是上天對皇權的製裁嗎?麵對這些尖銳問題,趙雲不僅領略到皇上的胸襟,更感到了終遇知音的激動。他沒有絲毫猶豫,洋洋灑地寫了數千字的策對呈送給皇上,他自信策對很對皇上的心思。
還沒有容得上他喘息,皇上的第二道策問就下來了。皇上把對曆史和現實的思考提到賢良們的麵前。
皇上在策對竹簡中提到,為何同樣的為王之道,有人垂拱而治,為何同樣的刑罰,為什麽在先曹時代可以收到囹圄空虛的奇效,而到了五代時期,卻竟“死者甚眾,刑者相望”呢?
皇上這道策問對那些食古不化者表示了明顯的不滿,認為他們雖然言世務卻不能解決現實問題;雖然稽古溯源,卻都是些無用的東西。皇上要賢良們隻管“明悉指略,切磋究之。”
這是何意?原來是皇上要賢良們不必畏懼那些居於高位,惟無為而冶之學而是從者的態度,隻管敞開心扉,直言進諫。
趙雲受到了極大鼓舞,在第二道策對中,他不再迴避現實,直言不諱地指出皇上雖效法先王“親耕籍田,以農為先”,但百姓卻沒有感受到皇上的苦心,這些事情沒有被百姓所理解,而他們不理解的原因就在於教育的荒疏。
趙雲在策對中提到,不重視教育而希望得到賢者,就如同一塊玉,不對它進行雕琢,卻希望它光彩熠熠一樣。他懇請皇上興辦大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樣就不愁天下英才不可得了。朝廷也不必把選才目光局限在官宦子弟、富豪子弟之中。
皇上所憂慮的廉恥混亂,賢愚混淆,正是因為不能選賢任能而造成的積弊。他認為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實行賢能為上,量才任官,錄德定位的政策。
策對遞上以後,趙雲已是大汗淋漓了,他有些後怕,擔心皇上不能讀懂他的良苦用心,甚至誤解他的一片忠誠。
然而,當趙雲接到第三道策問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在心底感歎皇上的聖明,因為他從皇上的策問中讀出了“虛心以改”四個字。皇上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說話繞彎子,要他直指要害!
趙雲頓時感到了自己的淺陋和狹隘。在第三篇對策中,他不但就皇上提出的問題做了迴答,而且把問題集中到皇上最關心的因革損益上來,他提出了“天下之學,獨尊儒術”的建議。在這篇策對中,趙雲還隱藏了一個別人不易察覺的秘密,就是他希望通過策對進入三公行列,雖然在文字上他一再表明自己缺乏三公的經驗和才能。但他相信皇上會看出其中的意思。
但是,當任命的詔書下來後,他並沒有像所期待的那樣留在皇上身邊,而是做了雍州王相。而同時接受策問的劉海、王綰卻做了京官。
趙雲內心很清楚,隨著霍信、李緯、王綰等人的任命,標誌著“天下之學,獨尊儒術”的諫言已獲得皇上認可。至於是什麽原因讓皇上將自己冷落到一邊,他說不清楚,也不敢去打探。他隻有打點行裝,鬱鬱登程。臨行前,他多麽想借向皇上辭行的機會,把對大吳的一片赤誠悉數捧出。可皇上沒有給他這個機會,隻是讓宰相霍信傳來他的旨意。要他在雍州盡責盡力,安一方百姓。
策問帶來的喜悅已經遠去,而他麵臨的是跋山涉水。現在,禦史大夫王綰、中大夫劉海在朝陽路外的送別亭設宴為他餞行。
憑欄望去,長樂宮外的衝積平原一片蕭瑟,落葉漫道,淡淡的霧靄擋住了趙雲遠眺的視線。
此去天各一方,何時才能迴到長郡,他一片茫然。接過劉海的送別酒,他的心頓時碎了,話音中帶了淒婉的哽咽。同是賢良,同答策問,命運卻如此天壤之別,他真不知道該怎樣才能表達此刻的心境。
“在下此去,定不負聖命。隻是家小兒在長郡,還請二位關照,在下在這裏先謝過二位大人了。”趙雲說著,獻拱手作捐了。
王綰和劉海慌忙上前扶起趙雲,王綰道:“趙兄言重了。論起才學,王綰不敢望趙兄項背。劉大人身設朝廷重任,嫂夫人和賢侄就由我照顧吧。王綰隻盼趙兄在雍州大展雄才,早日迴京。”
“如此,在下就上路了。”趙雲再拜了拜兩位同僚,遂上了車駕。馭手一聲鞭響,那馬蹄霎時在東去路上敲出“噠噠噠”的節奏聲。
送走了趙雲,王綰和劉海沉默了好一陣子,情緒才慢慢恢複過來,他們開始討論設大明堂的規劃。多日來,王綰係統地閱讀了《上古考工記》。按照禮製,大明堂是當年先帝宣明政教和舉行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的場所。明堂共分九室,一室四戶八牖。
他據此要白馬寺繪了工程圖,但是皇上看了還覺不滿意。一天,霍武把他和劉海召到宣政殿,言清詞明地對他倆道:“霍室的大明堂要體現崇儒的意圖,要有大吳的氣魄,展示大吳的威儀。”
根據皇上的旨意,王綰要白馬寺做了修改。最後,皇上審定的方案為上圓下方,九室八窗四闥十二重。九室法九州,八窗法八方,十二重法十二月。
狩獵前四天,霍武親帶霍信、王綰、劉海勘測了堂址,要求大明堂建在長郡司馬門以東,朝陽門以西。霍武當時就要督促白馬寺加緊實施,要求在十月朝覲時,儒生能在這裏講授《上古四經六書》。
現在,王綰帶著劉海策馬來到了未來的大明堂堂址上。工匠們見兩位大臣前來視察,立即打起精神。
他們圍著堂址轉了一圈後,劉海興奮地說道:“在下大體目測了一下,堂丈一百四十丈,比先曹的大明堂大了不少。”
王綰望著遠處飄落的秋葉,說道:“這正是皇上的聖明之處。可這件事情要做起來,還真不容易。”
劉海不以為然:“難道還有人敢於違抗聖命麽?”
王綰點了點頭:“太皇太後還不知道皇上有此舉動呢!她要知道了,能不幹涉麽?”
劉海沉默了,他不知道該怎樣迴應王綰的話。從滄月州到長郡,他雖對皇上與太皇太後的關係有所耳聞,卻也摸不清底細。他不像王綰身處朝廷中樞,可這裏隻有他們兩人,沉默又覺得不妥,於是像自說自話道:“過了年皇上就十七歲了,太皇太後大概不會過多地幹涉吧?”
“你可不要小看太皇太後,剛帝在世時,都對她唯命是從,何況皇上呢?最主要的是太皇太後不是一個人,在她的周圍還圍著一批固守無為而治學說的人。不知大人注意到沒有,對皇上的這次策問,有一個人一直沉默著。”
“誰?”
“萬石之君花興的兒子花榮。這花興以崇尚無為而治學說而頗得太皇太後的青睞,剛帝做太子時,他曾是太傅。他的六個兒子現在也都是兩千石的秩祿,故而他有萬石君之美譽。他們不甘心被排除在中樞之外,必然要找太皇太後的。”
劉海倒吸一口冷氣:“大人這樣一說,在下倒真有了印象。記得那天在司馬門外,他就曾放言,說剛帝遵循的綱紀要丟了。原來他……”
“所以!大明堂一事必得有分量的人來主持。這次皇上狩獵迴來,我就要奏明皇上,請我的老師章遠出山,隻有他才能與萬石君抗禮。”
“隻是不知道大人的這位老師春秋幾何?”
“與花興相差無幾。”
“哦,令師春秋已高。皇上眼下可是看重年輕人。”
王綰道:“話雖如此說,可沒有他出麵,恐怕無人能與花興抗衡。”
“也是!我們都太年輕,分量不夠。”
長郡安陵這地方,有著許多解釋不清的機緣。正當王綰他們議論著花興父子時,就見東邊過來一輛馬車,車上的人竟是花榮。
雖然是各懷心思,但在這種場合,同僚們總是彬彬有禮地掩蓋著內心世界。相互問候後,花榮繞著大明堂的堂址轉了一圈,然後迴到他們說話的地方,似乎很意外地問道:“煩勞兩位大人賜教,這裏是在幹什麽呢?”
“難道大人不知,這是奉詔選下的大明堂堂址啊!”劉海直言道,他認為皇上決定的事情,沒有必要吞吞吐吐。
王綰已經聽出來了,花榮這是明知故問。他雖然信守無為而治之學說,但也不至於連明堂是做什麽的都不知道。
花榮點了點頭,好似大悟道:“噢!是這麽迴事啊!恕下官淺陋無知。不過……我朝自太皇太祖以來,一直遵循無為而治而之說,而大明堂卻是儒術的禮教之所啊!”
“這……”王綰撚著美髯正要迴答。
花榮搶道:“這事太皇太後知道麽?”
劉海驚異王綰的預見,忙接過話茬道:“皇上會稟告太皇太後的。”
花榮詭秘地笑了笑:“嗬嗬!是這樣啊!嗬嗬……”
“大人這是什麽意思呢?”
“沒有什麽,嗬嗬……嗬嗬……”花榮繼續笑著,一隻腳早已登上了車駕,然後慢慢離去了。
兩人對花榮的忽然到來感到不解。
“花榮在此時突然出現,總讓人感到蹊蹺。”
看王綰心事重重,劉海寬心道:“也許是碰巧,大人不必放在心上。”
“但願不要起什麽風波。”王綰望著花榮的車駕越走越遠,訥訥自語道。
華碩為霍武精心安排的狩獵在趙雲離開長郡的第二天就成行了。
浩浩蕩蕩的隊伍出了司馬門,然後轉頭向西,走上了通往鹿苑的馳道。
數百名擔任禁衛的羽林衛騎兵,分為前、中、後三隊,在中尉張歐的率領下緩緩而行。
緊隨在騎兵之後的,是數十麵旌旗和多輛鼓車。震天的鼓聲在離開長郡安陵城許久之後,才漸漸地平息下來,太尉李緯的車駕就走在這支隊伍的後麵。
他從中大夫開始,就很少涉足軍事,但今天是皇上的首次狩獵,他也不得不披上沉重的甲胄。他十分不習慣戎裝裹身,卻又不得不挺直身體,擺出軍中統帥的架勢。他不明白,為什麽當初周至寧願做太尉也不願做宰相。
穿上這東西,實在是不堪重負!李緯在心裏想。其實,遠比甲胄沉重的,還有他的心境。
這些日子他頻頻出入長樂宮,本來是瞅著宰相的寶位。可是,霍武卻把宰相的職位給了霍信,這讓他心中很不平衡,為此他還找到太後發了一通脾氣。李甜意外平靜地聽完了他的不滿,又以女人的聰慧平息了他的怨憤。
李甜告訴他,說霍信曾平定七國聯亂,又曾經做過剛帝的十年太傅,還是太皇太後的侄兒。更重要的,他既精通律法,又懂軍務,門下千客,素來得到朝廷的擁戴。而你此前隻是一個中大夫,真正的仕途才剛剛開始,就算現在做了宰相,又有幾人心服呢?太尉怎麽了?太尉也是位例三公的重臣,一樣參與軍國大事,還可以得個讓賢的美名,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話說到這個份上,他隻有聽從太後的勸告,但是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對丞相一職的覬覦。他認為霍信太剛直了,直了就容易折斷。想到這,李緯臉上浮現出自信的微笑。
“稟太尉,前麵就要進入鹿苑了!”張歐勒住馬頭站在李緯的車外大聲說道。
“速去稟告皇上!”
“諾!”
霍信今天享受到了迴長郡以來的最高待遇,他以“驂乘”的身份與霍武同坐在一起,而華碩則以護駕的身份騎馬跟在車旁。
“宰相對前日的策問如何看呢?”
“皇上聖明,前日的策問,聚天下英才於長郡,凝賢良智慧於朝綱,此乃我大吳中興之舉!臣隻是不解,皇上既然以趙雲最為傑出,為何不留他在長郡,以備大用?而那個略遜一籌的劉海,反倒被擢升為中大夫呢?還有王綰,怎麽做了位列三公的禦史大夫?”
霍武犀利的目光朝車外望了望道:“朕至今仍然以為,在策問中,趙雲以理論深刻,言辭嚴謹,思慮縝密而居於賢良之首。特別是他提出的‘春秋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製數變,下不知所守’,以為‘諸不在六藝五經、上古教書之道,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的策對,不但與霍信的諫言相契,而且切中了我朝時弊。”
霍信很吃驚,策問過去了這麽久,皇上對那些洋洋灑灑的文字卻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他不由得在心裏感歎。
霍武頓了頓,把重點轉移到對趙雲的任用上來:“可宰相沒有看出他的書生氣麽?他竟要朕以古準今。按他的說法,凡是失於古之道者,就是違背了天理。這不是要朕對舊製不能有任何的變革麽?這樣的書生,隻能用其策而不能用其人。朕之所以要他做雍州王相,就是要他到郡國去曆練曆練,好讓他少些書生氣。”
那麽王綰和劉海呢?
“他們就不同了。他們策對雖不及趙雲,但卻懂得經世致用的道理。他們能夠從朕最關心的現實切入。譬如王綰,他策對中所言的設大明堂和皇上獨立主政的議論,都是朕眼下思考的問題。他作為禦史大夫,一定能夠輔助朕推進尊儒的。”
“皇上聖明!”霍武的一番話說得霍信心底豁然,倒不是他沒有想到這一層,而是這種思慮出自這位少年天子之口,他的目光中就禁不住閃耀著由衷的欽佩。
是啊!皇上是到了應該獨立處理國政的時候了。想起迴長郡後與太皇太後的一番談話,霍信更感到宰相責任的重大。朝廷再也不能循著“無為”的老路走下去了,如果再不通變,遲早要成為大匈西關人口中的羔羊。霍信在心中默默地念道,姑母!侄兒這迴又要讓您失望了。
有馬蹄聲自遠及近,原來是張歐向禦輦跑過來了。
“皇上,前麵就是鹿苑,請皇上換乘坐騎。”
霍武與霍信剛剛下車,便見陪同狩獵的文武大臣在李緯的率領下,前來迎接。
太常寺早已備好兩匹戰馬,等待在這裏。
華碩上前奏道:“請皇上選馬。”
霍武仔細地打量了兩匹坐騎。左邊的一匹為紅棕烈馬,身體雖然略顯瘦削,但胸部卻十分的寬闊,特別是那濃密的馬鬃伴隨著高高揚起的馬頭飄揚,時不時地發出震撼的長嘯了;右邊的一匹為青毛馬,在秋日的陽光下,毛色閃閃發光,這馬四腿修長,兩耳高聳,目光炯炯,性格卻是十分的騷動,還帶著“啾啾”的低鳴。
看見霍武過來,它表現出格外的亢奮,頓時前蹄騰空,叫聲劃過長空。華碩大驚,緊緊地拉住手中的韁繩,生怕它傷了霍武。
霍武向身邊的霍信問道:“宰相要選哪匹呢?”
霍信今日一身黑色盔甲,襯紫色的戰袍,內外都透著大將軍的氣息。而霍武卻一身金色的盔甲,紅包的戰袍,魚鱗狀的甲片在秋日的照耀下顯出閃閃的光芒。按這身裝束,乘紅馬最是般配,但是當霍信從走近兩匹戰馬的時候,他沒有絲亳猶豫,就選擇了紅馬。
就當他要從華碩手中接過馬韁時,卻被霍武攔住了:“宰相年紀不小了,還是讓朕騎這匹吧!朕看見了,這馬與朕有緣!”
“皇上,萬萬不可。萬一……”霍信揪著馬韁不放。
李緯和華碩也都在一旁幫腔,不讓霍武騎這匹紅馬。華碩還緊勒馬頭道:“皇上若是擔心宰相,就讓臣先騎罷了,皇上萬萬不可……”
霍武見眾人相勸,平日的倔勁就來了,他揮動馬鞭朝交織著眾人之手的馬韁狠狠抽去,大家見狀,立時鬆開了。霍武趁機抓住馬韁,“嗖”地登上馬背,待大臣們驚唿“小心”的時候,他已竄出一箭之地。
霍信和李緯見狀,一邊飛身上馬,一邊向著警蹕和羽林衛們高唿,華碩、張歐等不敢有絲毫的滯慢,緊緊追隨著宰相和太尉。
但見雲天之下,戰馬齊鳴,蹄聲如濤,犬吠鷹啼。沒用一刻,大家就到了鹿苑深處的“眾鹿觀”,此刻水衡都尉已早早地帶了護苑的羽林衛在那裏恭候了。
華碩上前詢問狩獵的籌備情況,水衡都尉稱已經將“眾鹿觀”中的數百隻鹿散放於林中,隻是老虎兇猛,怕傷了皇上,“虎圈觀”沒有開放。
華碩道:“虎為獸中之王,若不為狩獵對象,隻怕皇上不能盡興。”
但是,水衡都尉還是怕老虎傷了皇上。於是兩人商定,隻放一頭猛虎出來驅趕群鹿。
這一切霍武全然不知,君臣人等持弓立馬,隱蔽在障礙物之後。忽然大家聽見遠處灌木叢中傳來颯颯風聲,霍武舉目望去,隱約看貝的一頭斑斕猛虎正緊緊追著鹿群不放。
那猛虎先一天晚上就斷了喂食,此刻正饑腸轆轆,見了獵物,自然不肯輕易放過。這情景讓霍武熱血沸騰,他兩腿一夾馬腹,便騰龍般地上了高坡。
那老虎受了驚嚇,放下獵物,怒吼一聲,朝著狩獵的隊伍撲來。霍信、李緯、華碩以及警蹕們頓時神色緊張起來,急忙向霍武靠攏,在他前麵構成一道防線,形成了人虎對峙。
李緯悄悄迴頭偷看,卻發現霍武沒有絲毫懼色,隻見他神色鎮定地從身後的箭壺中抽出一支銀羽,拉滿強弓,隻聽“嗖”的一聲,那箭就飛了出去,不偏不倚地入了虎口。
箭中咽喉,老虎疼痛難忍,騰空而起,向大家發起了瘋狂的攻擊,眾人不失時機地放出獵犬,向老虎發動攻擊;華碩正待發箭,卻見霍武手中第二支箭已離弦,直入老虎的腹部。連中兩箭的老虎終於喪失了力量而重重地摔在地上,不一會兒氣絕身亡了。獵犬們圍著老虎的屍體,“汪汪”的叫個不停,是亢奮,也是邀功。
在沉寂了片到了之後,大家爆發出熱烈的歡唿聲。
霍信和李緯來到霍武麵前,幾乎同時把充滿著欽敬的話語獻給了霍武。
“皇上好箭法!”
霍武來到坡下,用靴尖踢了踢從口腔中淌出殷紅的血的老虎,抬頭問霍信和李緯道:“二卿可知朕這會兒想到了什麽?”
“請皇上明示!”
“朕想到了六年前第一次聽說王莽將軍暮中射虎的故事。從那時起,朕日夜都想有朝一日到草原上去狩獵。”
霍武的話讓霍信心中頓起波瀾,迴想皇上剛才射虎時的張力,再聽聽皇上心跡的袒露,他知道這位天子平日裏一定把大匈西關大單做了習武的靶子。
霍正想著,又聽到霍武感慨道:“這是一個強者存、弱者亡的天下。禽獸如此,人何嚐不是如此呢?朕記得山之東的屬國曾謂先曹為虎狼之國,乃在強曹據關山之險,虎視六國。國之不強,必成弱肉,國亡土失,前車可鑒。太尉……”
“臣在!”
“朕命你在羽林衛中挑選精壯英才,組成騎射營,每日加強奔襲騎射訓練,以備禦敵之用。”
“諾!”
當晚,霍武留宿苑中長柳宮——這長柳宮因周圍種滿柳樹而得名。水衡都尉以狩獵的野味為主,為霍武準備了豐盛的晚宴。飯後,水衡都尉悄悄地找到華碩,問是否挑選苑中美女陪伴皇上。
華碩不耐煩道:“你難道不怕皇後要了你的命?”
華碩迴到長柳宮,就見李緯急忙從宮中出來。他上前悄悄地拉住李緯問道:“皇上安歇了沒有?”
“華大人,您久在皇上身邊,難道不知道皇上的脾氣?這會兒奏章擺滿了案頭,皇上正在認真地看呢?這不,還要我去請霍信和張歐到殿中議事呢!”李緯說完便匆匆而去。
華碩進到殿中,隻見霍武正全神貫注地批閱著奏章。燈光太暗,霍武看得很吃力。華碩上前撥亮了燈光,又狠狠地瞪了一眼伺候在身邊的衛士道:“傷了皇上的眼睛,你等想找死嗎?”
霍武聽見說話,抬起頭來見到了華碩,問道:“華碩這會兒到哪裏去了?”
“臣剛到水衡都尉處安排明日的獵程去了。”
霍武指著案上的竹簡道:“這個王綰,今天怎麽沒有來狩獵?”
說話間,李緯、霍信和張歐進來了。霍武放下正在批閱的奏章,直接進入正題道:“朕今日到苑中守獵,看這苑子甚大,草茂林深。朕欲使官婢和天下貧民資財不滿三千錢者,徒置苑中養鹿。按照養鹿的數量計算,收取一定的撫鹿矢,以充國庫之實。不知你們以為如何?”
霍信聽了之後接口便道:“皇上聖明,這樣既可以濟貧扶弱,又可以充實國庫,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