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嫻皇貴妃
阿婆主穿成令妃,懟死如懿姐妹團 作者:眉間點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後身為上一屆的宮鬥冠軍,並不甘心在慈寧宮養老,還想選一個聽話的皇後來掌管後宮。
先是急招嫻貴妃,對她一陣敲打,看她有沒有覬覦後位之心。如懿說話滴水不漏,討了太後的歡心。
太後又派人請皇上去慈寧宮說話。
“純貴妃病了那麽久,皇帝一直不曾去鍾粹宮探望。那日之事並非是純貴妃一人的過錯,隻因後位空懸引得後宮妃嬪爭相追逐,為穩固後宮,皇帝還是盡早立後才是!”
皇上知道太後說的在理,更知道太後說這番話背後的用意,拒絕道:“孝賢皇後剛剛崩逝不久,朕實在是沒有心思考慮立後之事,還是等孝賢皇後喪期過了之後,再商議此事吧。”
近些時日,皇上因為孝賢皇後喪儀之事處置了很多妃嬪大臣,太後都看在眼裏,不想在這種事上觸皇上的黴頭。不過多勉強,退一步道。
“皇帝對孝賢皇後的思念之心,哀家能夠理解,既然皇帝暫時沒有立後的心思,那就依皇帝所說等喪期過了再說。隻是後宮總要有人打理才行,依哀家的意思,皇帝可以先冊封一位攝六宮事的皇貴妃為好。”
太後接著道:“純貴妃是貴妃的位份育有三子,又有孝賢皇後的舉薦,經過此遭,必定洗心革麵。皇上不如冊封她為皇貴妃打理宮務?”
皇上搖頭反對道:“純貴妃耳根子軟,被人一吹捧就得意的忘乎所以。這樣沒有謀算的人怎能擔得起皇貴妃的重任?朕倒是覺得嫻貴妃更合適一些。”
“眼下金川戰事已起,朕有意派訥親去平亂。”
皇上屬意於如懿在太後的意料之中,可皇上突然提起訥親,還讓訥親去打仗,著實驚到了太後。
太後忙道:“以訥親的才能,皇上讓他當個先鋒之類的還可以,讓他指揮大軍太勉強了。訥親不是統帥之才,還是將他留在宮中更穩妥一些。”
“誰也不是生來就能做統帥,朕已經下旨了。”皇上堅持道。
太後無可奈何,最後提醒皇上道:“哀家知道你和嫻貴妃的情意,可是一個皇後,若沒有足夠顯赫的家世,家中沒有能建功立業的男丁,還沒有子嗣傍身。在這宮中,隻怕是不好服眾,也坐不穩皇後之位!”
皇上不以為意,道:“皇額娘放心,若是嫻貴妃不能忍受辛苦,不能擔此大任便是她無能,出了事端,朕不會看在少年的情分上偏袒於她。可是同樣的,朕給了訥親平定金川戰事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若他不能把握也是他的無能!”
話已至此,也沒什麽好說的了,皇上告辭離開慈寧宮。
太後望著皇上離去的背影,感慨道:“皇上再也不是剛剛登基之時,會聽從哀家建議的年輕帝王了!”
不久之後,皇上下旨晉升烏拉那拉.如懿為攝六宮事皇貴妃。
消息傳到延禧宮,禁足許久的海蘭鬆了一口氣,喜道:“還好沒有連累姐姐,皇上到底是對姐姐有情意,看來,這皇後之位已經是姐姐的囊中之物。真是太好了!”
葉心不解的道:“既然皇貴妃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下任皇後,為何皇貴妃娘娘不去向皇上求情,即便不能解除您的禁足,好歹也來延禧宮看看您,或者派人來送個東西傳句話也行啊。”
海蘭立即怒道:“胡說什麽?姐姐沒有被我連累已是萬幸,怎麽能在這個當口上違背皇上的旨意,這不是給宮中那些覬覦後位的人留把柄嗎?!”
“本宮和姐姐之間姐妹情深,便是一年不見又如何?你再說這些挑撥之言,本宮可要把你趕出延禧宮了!”
嘉嬪得知如懿被封為皇貴妃,暗恨如懿奸詐,來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過嘉嬪有孕在身,又是玉氏貴女,複寵輕而易舉,宮中時日漫長,有的是機會過招!
純貴妃則是更加篤定,害自己和永璋的人,也有如懿的份。隻能忍下這份不甘和恥辱,以待來日。
春嬋看著無悲無喜的嬿婉,問道:“主兒,皇上不是把愉嬪禁足了嗎,滿宮裏的人都知道愉嬪對皇貴妃忠心不二,為什麽皇貴妃的地位一點不受影響?”
嬿婉笑道:“你自己細數數,滿宮裏的高位妃嬪。純貴妃雖然位份高又有子嗣,但她不是八旗出身的女子。嘉嬪是外族,做個寵妃已是最好的出路,怎麽敢妄想皇後之位?!”
“愉嬪雖然有個五阿哥,但她本身並沒有多少恩寵,又對皇貴妃忠心耿耿,自然不會覬覦後位。舒嬪家世才貌都好,可惜出自葉赫那拉一族,又是太後的人,皇上防她還來不及,怎麽會考慮她?”
“算來算去,就隻剩下皇貴妃一個人選,她又在皇上心中有些地位,皇上自然隻能選她當皇後了。”
春嬋聽了擔心道:“可是皇貴妃一直對主兒有成見,說話總是陰陽怪氣夾槍帶棒的,若她真的當了皇後,我們以後豈不是沒有好日子過了?”
嬿婉不這樣想,道:“從前,宮中有孝賢皇後打理,出了什麽事都有孝賢皇後擔著。可她成了六宮之主後,若再出什麽事,可就是她不稱職了。本宮倒想看看,她和孝賢皇後孰優孰劣?”
“再者,宮中多得是人不服她這個皇貴妃,要咱們著什麽急?咱們就等著看好戲吧。”
春嬋笑道:“可不是?進忠公公遞話過來,說已經在鍾粹宮、延禧宮和啟祥宮都安插進了人手。愉嬪自然是喜不自勝,純貴妃和嘉嬪可都已經記恨上皇貴妃了!”
嘉嬪臨近生產,玉氏又派使者來覲見,為了顧及玉氏的顏麵,皇上便解了嘉嬪的禁足,複了她的妃位。
皇貴妃的冊封禮結束之後,除了尚在禁足的愉嬪之外,宮中妃嬪都去翊坤宮請安。如懿坐在主位上,心中很是得意,道。
“再過幾日,皇上請的安吉大師會來到宮中,你們若是想要祝禱,可以去安華殿祈福。”
先是急招嫻貴妃,對她一陣敲打,看她有沒有覬覦後位之心。如懿說話滴水不漏,討了太後的歡心。
太後又派人請皇上去慈寧宮說話。
“純貴妃病了那麽久,皇帝一直不曾去鍾粹宮探望。那日之事並非是純貴妃一人的過錯,隻因後位空懸引得後宮妃嬪爭相追逐,為穩固後宮,皇帝還是盡早立後才是!”
皇上知道太後說的在理,更知道太後說這番話背後的用意,拒絕道:“孝賢皇後剛剛崩逝不久,朕實在是沒有心思考慮立後之事,還是等孝賢皇後喪期過了之後,再商議此事吧。”
近些時日,皇上因為孝賢皇後喪儀之事處置了很多妃嬪大臣,太後都看在眼裏,不想在這種事上觸皇上的黴頭。不過多勉強,退一步道。
“皇帝對孝賢皇後的思念之心,哀家能夠理解,既然皇帝暫時沒有立後的心思,那就依皇帝所說等喪期過了再說。隻是後宮總要有人打理才行,依哀家的意思,皇帝可以先冊封一位攝六宮事的皇貴妃為好。”
太後接著道:“純貴妃是貴妃的位份育有三子,又有孝賢皇後的舉薦,經過此遭,必定洗心革麵。皇上不如冊封她為皇貴妃打理宮務?”
皇上搖頭反對道:“純貴妃耳根子軟,被人一吹捧就得意的忘乎所以。這樣沒有謀算的人怎能擔得起皇貴妃的重任?朕倒是覺得嫻貴妃更合適一些。”
“眼下金川戰事已起,朕有意派訥親去平亂。”
皇上屬意於如懿在太後的意料之中,可皇上突然提起訥親,還讓訥親去打仗,著實驚到了太後。
太後忙道:“以訥親的才能,皇上讓他當個先鋒之類的還可以,讓他指揮大軍太勉強了。訥親不是統帥之才,還是將他留在宮中更穩妥一些。”
“誰也不是生來就能做統帥,朕已經下旨了。”皇上堅持道。
太後無可奈何,最後提醒皇上道:“哀家知道你和嫻貴妃的情意,可是一個皇後,若沒有足夠顯赫的家世,家中沒有能建功立業的男丁,還沒有子嗣傍身。在這宮中,隻怕是不好服眾,也坐不穩皇後之位!”
皇上不以為意,道:“皇額娘放心,若是嫻貴妃不能忍受辛苦,不能擔此大任便是她無能,出了事端,朕不會看在少年的情分上偏袒於她。可是同樣的,朕給了訥親平定金川戰事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若他不能把握也是他的無能!”
話已至此,也沒什麽好說的了,皇上告辭離開慈寧宮。
太後望著皇上離去的背影,感慨道:“皇上再也不是剛剛登基之時,會聽從哀家建議的年輕帝王了!”
不久之後,皇上下旨晉升烏拉那拉.如懿為攝六宮事皇貴妃。
消息傳到延禧宮,禁足許久的海蘭鬆了一口氣,喜道:“還好沒有連累姐姐,皇上到底是對姐姐有情意,看來,這皇後之位已經是姐姐的囊中之物。真是太好了!”
葉心不解的道:“既然皇貴妃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下任皇後,為何皇貴妃娘娘不去向皇上求情,即便不能解除您的禁足,好歹也來延禧宮看看您,或者派人來送個東西傳句話也行啊。”
海蘭立即怒道:“胡說什麽?姐姐沒有被我連累已是萬幸,怎麽能在這個當口上違背皇上的旨意,這不是給宮中那些覬覦後位的人留把柄嗎?!”
“本宮和姐姐之間姐妹情深,便是一年不見又如何?你再說這些挑撥之言,本宮可要把你趕出延禧宮了!”
嘉嬪得知如懿被封為皇貴妃,暗恨如懿奸詐,來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不過嘉嬪有孕在身,又是玉氏貴女,複寵輕而易舉,宮中時日漫長,有的是機會過招!
純貴妃則是更加篤定,害自己和永璋的人,也有如懿的份。隻能忍下這份不甘和恥辱,以待來日。
春嬋看著無悲無喜的嬿婉,問道:“主兒,皇上不是把愉嬪禁足了嗎,滿宮裏的人都知道愉嬪對皇貴妃忠心不二,為什麽皇貴妃的地位一點不受影響?”
嬿婉笑道:“你自己細數數,滿宮裏的高位妃嬪。純貴妃雖然位份高又有子嗣,但她不是八旗出身的女子。嘉嬪是外族,做個寵妃已是最好的出路,怎麽敢妄想皇後之位?!”
“愉嬪雖然有個五阿哥,但她本身並沒有多少恩寵,又對皇貴妃忠心耿耿,自然不會覬覦後位。舒嬪家世才貌都好,可惜出自葉赫那拉一族,又是太後的人,皇上防她還來不及,怎麽會考慮她?”
“算來算去,就隻剩下皇貴妃一個人選,她又在皇上心中有些地位,皇上自然隻能選她當皇後了。”
春嬋聽了擔心道:“可是皇貴妃一直對主兒有成見,說話總是陰陽怪氣夾槍帶棒的,若她真的當了皇後,我們以後豈不是沒有好日子過了?”
嬿婉不這樣想,道:“從前,宮中有孝賢皇後打理,出了什麽事都有孝賢皇後擔著。可她成了六宮之主後,若再出什麽事,可就是她不稱職了。本宮倒想看看,她和孝賢皇後孰優孰劣?”
“再者,宮中多得是人不服她這個皇貴妃,要咱們著什麽急?咱們就等著看好戲吧。”
春嬋笑道:“可不是?進忠公公遞話過來,說已經在鍾粹宮、延禧宮和啟祥宮都安插進了人手。愉嬪自然是喜不自勝,純貴妃和嘉嬪可都已經記恨上皇貴妃了!”
嘉嬪臨近生產,玉氏又派使者來覲見,為了顧及玉氏的顏麵,皇上便解了嘉嬪的禁足,複了她的妃位。
皇貴妃的冊封禮結束之後,除了尚在禁足的愉嬪之外,宮中妃嬪都去翊坤宮請安。如懿坐在主位上,心中很是得意,道。
“再過幾日,皇上請的安吉大師會來到宮中,你們若是想要祝禱,可以去安華殿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