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檢來到前廳拜見戚百威,看到戚百威端坐主位,他立刻鞠躬致意,戚百威讓其就座後,對他說道:“七月十五是你正式拜師的日子,所需物品我已經命人盡數備齊,因為考慮到你父母已逝,我就代你父母行長輩之責,陪同你前往蔡府行拜師禮。”
周檢感激地點點頭,道:“多謝戚老爺關懷。”
戚百威滿意地點點頭,道:“很好,你既然已經明白,那就準備一下吧。七月十五那天,我會親自和你一同前往蔡府。”
說完又向周檢詳細說明明日拜師流程,並告訴他注意事項。
周檢認真聆聽著對方對於明日拜師流程的詳細說明,以確保自己在儀式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到盡善盡美。拜師儀式不僅是對師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態度的體現,因此對於每一個細節都不敢掉以輕心。
蔡知書今年已經有二百多歲,在正一界屬於高壽之人。他的境界更是驚人,已經進入儒家準聖境界後期,離聖人境界僅一步之遙。在越國乃至整個正一界的儒家修煉體係中,蔡知書無疑是最為強大的一位戰力。
蔡知書一生安貧樂道,他從不屑於讓世俗的紛擾侵擾他的內心。悟得大道後,便與唯一的兒子一同隱居於山林之中。然而,數十年的歲月過去,蔡知書的兒子因為未曾修行,終究在家中病逝。這個事件成為蔡知書生活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當朝的丞相左先行,看準了這個時機,深知蔡知書的才華與品德,他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請得蔡知書出山。而出山之後的蔡知書,一心一意專注於修煉文學經文,以及教書育人,致力於壯大儒家學派,而對於朝廷的紛爭,他卻選擇了充耳不聞。
蔡知書有弟子無數,但這些年能被他收為內門弟子的人僅有當朝翰林院的翰林學士莫甘來,如今再收弟子周檢必定引起皇城轟動。
七月十五,戚百威帶上周檢,備好了文房四寶、束修(即十條幹肉)等拜師用品,整頓一番後,便出門直往蔡府走去。
待到蔡府,隻見蔡府中門大開,迎接貴賓的到來。
門前站有一個身著青色寬鬆袍子的青年人,他頭戴白色圓巾,腳穿清灰圓頭厚底鞋履,一身裝扮簡潔,雖然透露出一種優雅,但是這位先生的神情卻頗為煩悶,隻見他眉頭緊鎖,微抿的薄唇更顯刻薄。
待周檢等人走近大門,這士子打扮的人便向戚百威拱手問候,隨即看向周檢,眼神盡是桀驁,說道:“想必你就是蔡老師新收的弟子周檢吧,我乃你師兄莫甘來。”
“遵老師囑咐,特意在此恭候各位。”嘴裏說著卻毫無要帶領周檢進門的意思。
戚百威敏銳地察覺到對方並未前來迎接自己,而且似乎心情不佳,為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插曲,當即緩解場麵氣氛道:“莫賢侄,想必在此久候多時,你我快快進屋,免得讓蔡大家和各位親友久等。”
戚百威的話語中明麵上充滿了關心,卻旨在讓莫甘來明白今天日子的重要性,希望莫甘來不要起事端。
莫甘來聽到戚百威如此說,也不好當著眾人麵前拂了他的麵子,便帶著眾人往前院走去。
蔡府與戚府,前者相較後者顯得多有不及,若將戚府形容為富麗堂皇,那麽蔡府則更像是一座樸實的官邸。
周檢在廂房休整了片刻,丫鬟便將他帶往前廳開始行拜師禮。
來到前廳,見座位上坐滿了各個賓客,蔡知書熱情地拉著周檢的手,一一向他們介紹了在座的各位來賓。
今日前來觀禮的人,不僅有當朝宰相左先行,各部尚書、侍郎等官員還有儒家各學派的代表人物齊聚一堂,長公主也親自蒞臨。周檢逐個向各位長輩行禮。
今日這場觀禮的陣容堪稱豪華,可見蔡知書的地位與實力。
隨著拜師禮的正式開始,各位賓客紛紛落座,戚百威代表周檢的長輩,先行一拜,以表敬意,周檢接著行三拜九叩大禮,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和感謝。
接著向老師敬茶,寓意師生情誼深厚。蔡知書飲茶後,將茶杯放置於桌子上,表示接受學生的敬意。
戚百威將準備好的禮品獻給蔡知書,蔡知書接受禮品,並把準備好的書籍、文具等物品迴贈給周檢,寓意傳授知識、啟迪智慧。
周檢接過蔡知書遞給的書籍,不經意一看,上麵赫然寫著《儒經注釋》《春秋要義》。
周圍的人無不倒吸一口涼氣,《儒經注釋》主要是對儒學經義的講解,內容大部分人都知道,也不至於讓眾人驚異。
然而《春秋要義》可是儒學門人奉為圭臬的經典。這部著作匯集了儒家聖人的終身心血,據說在儒聖離世後,他將此書傳授給了門徒亞聖。亞聖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曆經數代傳承,最終落至蔡知書手中。
蔡知書今日將《春秋要義》傳授給周檢,這一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引人深思。
周檢是真的具備卓越的才華與氣運?亦或意味著他將成為儒家學說的未來翹楚?
此時周圍人議論紛紛,而周檢的便宜師兄莫甘來卻咬碎了牙齒,自他拜師以來,日日侍奉老師,幾乎做到了無微不至,曾幾次對蔡知書旁敲側擊,蔡知書也沒有把《春秋要義》傳授給他,如今這位剛收的師弟卻拿到了他畢生所想得到的東西
他心裏在呐喊,自己到底算什麽?心中嫉妒之情油然而生。
蔡知書向眾人微微擺手,示意眾人靜默,隨後拿起一把戒尺,輕輕敲擊跪拜在地上的周檢,鄭重地說:“今日,我儒門蔡知書代表儒聖收納周檢為儒家門人。自此刻起,你當秉承儒家精神,弘揚道義,致力於傳承儒家文化。”
周檢感覺仿佛有一束溫暖的光照在身上,刹那就感覺醍醐灌頂一般,靈台清明,心誌堅定。
這就到士子境了?
進入儒家門,成為儒家人,就代表著成為士人。
做完儀式後,蔡知書向眾人致辭,表達對周檢期許。
待整個拜師禮結束,時間都快到了傍晚。蔡知書便讓前來賓客留下共進晚宴。
周檢感激地點點頭,道:“多謝戚老爺關懷。”
戚百威滿意地點點頭,道:“很好,你既然已經明白,那就準備一下吧。七月十五那天,我會親自和你一同前往蔡府。”
說完又向周檢詳細說明明日拜師流程,並告訴他注意事項。
周檢認真聆聽著對方對於明日拜師流程的詳細說明,以確保自己在儀式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到盡善盡美。拜師儀式不僅是對師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態度的體現,因此對於每一個細節都不敢掉以輕心。
蔡知書今年已經有二百多歲,在正一界屬於高壽之人。他的境界更是驚人,已經進入儒家準聖境界後期,離聖人境界僅一步之遙。在越國乃至整個正一界的儒家修煉體係中,蔡知書無疑是最為強大的一位戰力。
蔡知書一生安貧樂道,他從不屑於讓世俗的紛擾侵擾他的內心。悟得大道後,便與唯一的兒子一同隱居於山林之中。然而,數十年的歲月過去,蔡知書的兒子因為未曾修行,終究在家中病逝。這個事件成為蔡知書生活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當朝的丞相左先行,看準了這個時機,深知蔡知書的才華與品德,他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請得蔡知書出山。而出山之後的蔡知書,一心一意專注於修煉文學經文,以及教書育人,致力於壯大儒家學派,而對於朝廷的紛爭,他卻選擇了充耳不聞。
蔡知書有弟子無數,但這些年能被他收為內門弟子的人僅有當朝翰林院的翰林學士莫甘來,如今再收弟子周檢必定引起皇城轟動。
七月十五,戚百威帶上周檢,備好了文房四寶、束修(即十條幹肉)等拜師用品,整頓一番後,便出門直往蔡府走去。
待到蔡府,隻見蔡府中門大開,迎接貴賓的到來。
門前站有一個身著青色寬鬆袍子的青年人,他頭戴白色圓巾,腳穿清灰圓頭厚底鞋履,一身裝扮簡潔,雖然透露出一種優雅,但是這位先生的神情卻頗為煩悶,隻見他眉頭緊鎖,微抿的薄唇更顯刻薄。
待周檢等人走近大門,這士子打扮的人便向戚百威拱手問候,隨即看向周檢,眼神盡是桀驁,說道:“想必你就是蔡老師新收的弟子周檢吧,我乃你師兄莫甘來。”
“遵老師囑咐,特意在此恭候各位。”嘴裏說著卻毫無要帶領周檢進門的意思。
戚百威敏銳地察覺到對方並未前來迎接自己,而且似乎心情不佳,為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插曲,當即緩解場麵氣氛道:“莫賢侄,想必在此久候多時,你我快快進屋,免得讓蔡大家和各位親友久等。”
戚百威的話語中明麵上充滿了關心,卻旨在讓莫甘來明白今天日子的重要性,希望莫甘來不要起事端。
莫甘來聽到戚百威如此說,也不好當著眾人麵前拂了他的麵子,便帶著眾人往前院走去。
蔡府與戚府,前者相較後者顯得多有不及,若將戚府形容為富麗堂皇,那麽蔡府則更像是一座樸實的官邸。
周檢在廂房休整了片刻,丫鬟便將他帶往前廳開始行拜師禮。
來到前廳,見座位上坐滿了各個賓客,蔡知書熱情地拉著周檢的手,一一向他們介紹了在座的各位來賓。
今日前來觀禮的人,不僅有當朝宰相左先行,各部尚書、侍郎等官員還有儒家各學派的代表人物齊聚一堂,長公主也親自蒞臨。周檢逐個向各位長輩行禮。
今日這場觀禮的陣容堪稱豪華,可見蔡知書的地位與實力。
隨著拜師禮的正式開始,各位賓客紛紛落座,戚百威代表周檢的長輩,先行一拜,以表敬意,周檢接著行三拜九叩大禮,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和感謝。
接著向老師敬茶,寓意師生情誼深厚。蔡知書飲茶後,將茶杯放置於桌子上,表示接受學生的敬意。
戚百威將準備好的禮品獻給蔡知書,蔡知書接受禮品,並把準備好的書籍、文具等物品迴贈給周檢,寓意傳授知識、啟迪智慧。
周檢接過蔡知書遞給的書籍,不經意一看,上麵赫然寫著《儒經注釋》《春秋要義》。
周圍的人無不倒吸一口涼氣,《儒經注釋》主要是對儒學經義的講解,內容大部分人都知道,也不至於讓眾人驚異。
然而《春秋要義》可是儒學門人奉為圭臬的經典。這部著作匯集了儒家聖人的終身心血,據說在儒聖離世後,他將此書傳授給了門徒亞聖。亞聖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曆經數代傳承,最終落至蔡知書手中。
蔡知書今日將《春秋要義》傳授給周檢,這一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引人深思。
周檢是真的具備卓越的才華與氣運?亦或意味著他將成為儒家學說的未來翹楚?
此時周圍人議論紛紛,而周檢的便宜師兄莫甘來卻咬碎了牙齒,自他拜師以來,日日侍奉老師,幾乎做到了無微不至,曾幾次對蔡知書旁敲側擊,蔡知書也沒有把《春秋要義》傳授給他,如今這位剛收的師弟卻拿到了他畢生所想得到的東西
他心裏在呐喊,自己到底算什麽?心中嫉妒之情油然而生。
蔡知書向眾人微微擺手,示意眾人靜默,隨後拿起一把戒尺,輕輕敲擊跪拜在地上的周檢,鄭重地說:“今日,我儒門蔡知書代表儒聖收納周檢為儒家門人。自此刻起,你當秉承儒家精神,弘揚道義,致力於傳承儒家文化。”
周檢感覺仿佛有一束溫暖的光照在身上,刹那就感覺醍醐灌頂一般,靈台清明,心誌堅定。
這就到士子境了?
進入儒家門,成為儒家人,就代表著成為士人。
做完儀式後,蔡知書向眾人致辭,表達對周檢期許。
待整個拜師禮結束,時間都快到了傍晚。蔡知書便讓前來賓客留下共進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