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基,荊州戶曹散吏,今年二十八歲,他這散吏也是家傳的職位。今年春天,他的父親,一位五十三歲的老吏辭去了任職。荊州戶曹從事便把他挑進了戶曹。
李漢基站在新村村民李禾的田壟上,眺望他家的田地。青黃色的麥穗沉甸甸的,似乎比他在其他郡縣看到的麥子結穀的更好些。
是那些水車的緣故?這村子臨近芳菊溪,用水車灌溉確實很方便。
“那些水車是誰做的?”李漢基問一旁沉默的老漢。
李禾抬起頭,眼神裏滿是茫然。不過,他聽到那個問題,眼睛裏的迷茫消失了,用輕快的語氣道:“水車啊,是馬先生帶人做出來的。”
“馬先生?”
“馬先生是世子從關中請迴來的人才。他會做水車。而且他做出來的水車可比我之前見過的好用多了。”
“原來這些水車是鄭勝的。他給你們用,收錢嗎?”李漢基用不經意的語氣問道。
李禾皺眉:“收錢?沒有。而且,這些水車並不歸屬於世子。是我們村子裏各家各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請馬先生打造的。”
“能給我仔細講講嗎?”李漢基頗有興致的追問。
“馬先生的墨坊,打造一架水車收三百錢工費。我們村造了二十三架水車,每戶出了五十九錢。大人如果要查,請去十七裏丘的墨坊,馬先生那裏的賬單有記錄。”
“馬先生的磨坊?馬先生還是磨麵的工匠?”李漢基驚奇道。
“不是磨麵的‘磨’,而是墨子的‘墨’。”李禾糾正道。
“墨坊。”李漢基沉思。
“大人,我們什麽時候丈量土地啊。”一名跟隨他的郡兵看著他始終在和老農閑聊,不禁急道。
李漢基看了他一眼:“李老漢的田,一共一百八十一畝。旁邊那戶鍾黃的地,是三十四畝。再往左,張全得的地,是一百六十九畝。韓道安那戶的地,一百七十一畝。鄭三裏的地,是一百九十畝。與順陽縣田畝賬本上記載的數目不差。走吧,下一片。”
郡兵驚愕,“大人,您還沒?”
“我一眼看過去,田畝的數量就看出來。”李漢基淡然道。
郡兵有些震驚。
“李老漢,我記得你家有三個丁男、三個丁女,本該授田三百畝,那些地呢?”
“地不夠啊。實授田和應授田的區別你不應該比我更明白嗎?”李禾反問。
“但這裏不是你們自己開墾出來的嗎?”
李禾皺了皺眉,覺得告訴他也沒關係:“因為我們現在的每畝地約產三石糧食。”
“三石?怎麽可能?”李漢基驚愕的很:“年成最好的麥田,最多也產糧不過兩石多,你們的田?”
“信不信由你。”李禾道。
李漢基看著那些麥田,感覺他說的大概差不了多少。
“不過,那可是三石糧啊。”李漢基繼續往前走,心裏默默盤算著,如果萬泉鎮的糧田都是這般長勢,鄭氏可以買到多少糧食。
李漢基想著他看到的契書,雖說是幾個月前剛剛簽好的契書,但也是寫得明明白白很是清楚。
那這賬其實沒什麽可查了。所有田地都在順陽縣記錄在案。
而該收的田賦也都收了。
他們來這裏,是為了查清楚鄭勝有沒有少報田地給官府。可他們查了這麽久,並沒有發現什麽缺漏。
那麽唯一能找麻煩的,就是那份村民們和鄭勝約定好的契書:鄭氏的優先購買糧食權了。
可這份約定,卻是對民戶有利。秋收季節,尋常糧商在購買民戶手裏的糧食時,有哪個是不往下壓價的?
但鄭勝以平價購入,實在是沒什麽好指摘的。
李漢基甚至覺得,鄭勝對這些民戶太好了。
他迴到了萬泉鎮。走在筆直、幹淨、寬闊的青石路上,想著這地方是鄭勝幾年間便做出來的。
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要是鄭勝做了荊州刺史,那荊州該是什麽樣的景象?
“不過,他還很年輕啊!”李漢基輕聲道。
他迴到戶曹佐所在的客棧。好幾個和他一樣的散吏都迴來了,大家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底的信息。
沒有問題。
夏侯觀環視眾人,歎了口氣:“居然找不到?那就看主薄大人那裏,可不可以查到點什麽吧!”
尚準很累。
作為清查鄭氏商坊的最大官員,他本是可以輕鬆些的。但他害怕鄭氏會有人賄賂他手下的官吏,從而隱瞞實情。
於是他親自出馬,從南向北依次清查。
尚準就像是一個參觀者般,開始了自己的旅程。
先是一片還在建設的工坊。據說是絲織布匹的作坊和做衣服的衣坊。
鄭氏還要擴張?尚準感覺有些奇怪。
這沒什麽好看的,於是他到了下一處。接下來是書坊。
尚準看著那些小字和銅框,和那些工匠熟練的操作,再次驚異:“原來是這樣印出來的啊!”
尚準查了賬本,發現這書坊卻是一直在虧損運作。
“但鄭勝建了藏書館啊。”
接下來是木坊,尚準想著那些坐起來很是舒適的木椅應該是出自此處了。
“那木椅雖坐著舒服,但坐姿不雅。”尚準心想,他並不喜歡坐木椅,因為坐在那木椅上,容易暴露某些私密的位置。他還多次批評過家裏的那幾個很喜歡木椅的年輕人。
“這生意居然賺了這麽多?”看了賬本,尚準才發現鄭氏的這生意現在做得有多大。
可惜,他沒有發現鄭氏有漏繳的情況。
再往北是紙坊。這是刺史叮囑他著重調查的地方。可是他查遍了整個工坊,絲毫沒發現這紙坊有什麽奇怪的秘密,賬單也是沒有疏漏。
尚準複查了三遍,沒有絲毫的發現。
天色晚了。
尚準對本次行動失去了信心。
第二天,他繼續向北,查看了養荊州駑馬的馬場;看了製造馬車的車坊;生產各式農具的鐵具坊;有一個古怪的、始終在畫圖的馬先生的墨坊以及生產煙花的煙花坊。
依舊是沒有問題。
最後一天,他到了十七裏丘的北麓,查看了酒坊;生產醋、醬等的味坊;那令醉香居聲名鵲起的清油生產地——油坊;將麥粒磨成粉,進而做成極好食物的麥坊以及生產磨具的石磨坊。
他把鄭氏商坊的所有賬單全部收在一起,再次仔細清查,還是一無所獲。鄭氏工坊的賬單清晰明了,並無錯漏。
李漢基站在新村村民李禾的田壟上,眺望他家的田地。青黃色的麥穗沉甸甸的,似乎比他在其他郡縣看到的麥子結穀的更好些。
是那些水車的緣故?這村子臨近芳菊溪,用水車灌溉確實很方便。
“那些水車是誰做的?”李漢基問一旁沉默的老漢。
李禾抬起頭,眼神裏滿是茫然。不過,他聽到那個問題,眼睛裏的迷茫消失了,用輕快的語氣道:“水車啊,是馬先生帶人做出來的。”
“馬先生?”
“馬先生是世子從關中請迴來的人才。他會做水車。而且他做出來的水車可比我之前見過的好用多了。”
“原來這些水車是鄭勝的。他給你們用,收錢嗎?”李漢基用不經意的語氣問道。
李禾皺眉:“收錢?沒有。而且,這些水車並不歸屬於世子。是我們村子裏各家各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請馬先生打造的。”
“能給我仔細講講嗎?”李漢基頗有興致的追問。
“馬先生的墨坊,打造一架水車收三百錢工費。我們村造了二十三架水車,每戶出了五十九錢。大人如果要查,請去十七裏丘的墨坊,馬先生那裏的賬單有記錄。”
“馬先生的磨坊?馬先生還是磨麵的工匠?”李漢基驚奇道。
“不是磨麵的‘磨’,而是墨子的‘墨’。”李禾糾正道。
“墨坊。”李漢基沉思。
“大人,我們什麽時候丈量土地啊。”一名跟隨他的郡兵看著他始終在和老農閑聊,不禁急道。
李漢基看了他一眼:“李老漢的田,一共一百八十一畝。旁邊那戶鍾黃的地,是三十四畝。再往左,張全得的地,是一百六十九畝。韓道安那戶的地,一百七十一畝。鄭三裏的地,是一百九十畝。與順陽縣田畝賬本上記載的數目不差。走吧,下一片。”
郡兵驚愕,“大人,您還沒?”
“我一眼看過去,田畝的數量就看出來。”李漢基淡然道。
郡兵有些震驚。
“李老漢,我記得你家有三個丁男、三個丁女,本該授田三百畝,那些地呢?”
“地不夠啊。實授田和應授田的區別你不應該比我更明白嗎?”李禾反問。
“但這裏不是你們自己開墾出來的嗎?”
李禾皺了皺眉,覺得告訴他也沒關係:“因為我們現在的每畝地約產三石糧食。”
“三石?怎麽可能?”李漢基驚愕的很:“年成最好的麥田,最多也產糧不過兩石多,你們的田?”
“信不信由你。”李禾道。
李漢基看著那些麥田,感覺他說的大概差不了多少。
“不過,那可是三石糧啊。”李漢基繼續往前走,心裏默默盤算著,如果萬泉鎮的糧田都是這般長勢,鄭氏可以買到多少糧食。
李漢基想著他看到的契書,雖說是幾個月前剛剛簽好的契書,但也是寫得明明白白很是清楚。
那這賬其實沒什麽可查了。所有田地都在順陽縣記錄在案。
而該收的田賦也都收了。
他們來這裏,是為了查清楚鄭勝有沒有少報田地給官府。可他們查了這麽久,並沒有發現什麽缺漏。
那麽唯一能找麻煩的,就是那份村民們和鄭勝約定好的契書:鄭氏的優先購買糧食權了。
可這份約定,卻是對民戶有利。秋收季節,尋常糧商在購買民戶手裏的糧食時,有哪個是不往下壓價的?
但鄭勝以平價購入,實在是沒什麽好指摘的。
李漢基甚至覺得,鄭勝對這些民戶太好了。
他迴到了萬泉鎮。走在筆直、幹淨、寬闊的青石路上,想著這地方是鄭勝幾年間便做出來的。
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要是鄭勝做了荊州刺史,那荊州該是什麽樣的景象?
“不過,他還很年輕啊!”李漢基輕聲道。
他迴到戶曹佐所在的客棧。好幾個和他一樣的散吏都迴來了,大家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底的信息。
沒有問題。
夏侯觀環視眾人,歎了口氣:“居然找不到?那就看主薄大人那裏,可不可以查到點什麽吧!”
尚準很累。
作為清查鄭氏商坊的最大官員,他本是可以輕鬆些的。但他害怕鄭氏會有人賄賂他手下的官吏,從而隱瞞實情。
於是他親自出馬,從南向北依次清查。
尚準就像是一個參觀者般,開始了自己的旅程。
先是一片還在建設的工坊。據說是絲織布匹的作坊和做衣服的衣坊。
鄭氏還要擴張?尚準感覺有些奇怪。
這沒什麽好看的,於是他到了下一處。接下來是書坊。
尚準看著那些小字和銅框,和那些工匠熟練的操作,再次驚異:“原來是這樣印出來的啊!”
尚準查了賬本,發現這書坊卻是一直在虧損運作。
“但鄭勝建了藏書館啊。”
接下來是木坊,尚準想著那些坐起來很是舒適的木椅應該是出自此處了。
“那木椅雖坐著舒服,但坐姿不雅。”尚準心想,他並不喜歡坐木椅,因為坐在那木椅上,容易暴露某些私密的位置。他還多次批評過家裏的那幾個很喜歡木椅的年輕人。
“這生意居然賺了這麽多?”看了賬本,尚準才發現鄭氏的這生意現在做得有多大。
可惜,他沒有發現鄭氏有漏繳的情況。
再往北是紙坊。這是刺史叮囑他著重調查的地方。可是他查遍了整個工坊,絲毫沒發現這紙坊有什麽奇怪的秘密,賬單也是沒有疏漏。
尚準複查了三遍,沒有絲毫的發現。
天色晚了。
尚準對本次行動失去了信心。
第二天,他繼續向北,查看了養荊州駑馬的馬場;看了製造馬車的車坊;生產各式農具的鐵具坊;有一個古怪的、始終在畫圖的馬先生的墨坊以及生產煙花的煙花坊。
依舊是沒有問題。
最後一天,他到了十七裏丘的北麓,查看了酒坊;生產醋、醬等的味坊;那令醉香居聲名鵲起的清油生產地——油坊;將麥粒磨成粉,進而做成極好食物的麥坊以及生產磨具的石磨坊。
他把鄭氏商坊的所有賬單全部收在一起,再次仔細清查,還是一無所獲。鄭氏工坊的賬單清晰明了,並無錯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