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弘書聽完,對鄭勝的才智更加滿意。
這時,第八箭也射完了。
“一號位,八環,總六十六環;二號位,九環,總六十九環;三號位,七環,總五十八環,四號位,九環,總六十四環。甲組一號、二號,晉級複賽。”
“複賽?這是什麽意思?”馬弘書問道。
“因為參加固定靶比賽的人比較多,大概有四五十人。人太多了,所以不能像浮動靶那樣隻進行一場比試,那樣耗時太長。所以就分成了初賽、複賽、終賽三輪,兩天進行。今天初賽,明天上午複賽、下午終賽。”
馬弘書點點頭,他靜靜思考著這種模式的優劣。
和馬弘書聊了一會兒,鄭勝還有其他要忙的事,他告辭離開。
馬弘書繼續看新一個小組的四個少年進行箭試。
馬弘書發現,今天箭試的少年們,水準有高有低,有的發揮穩定,箭箭都在八九環以上,但有的射出六七環也是常有的事情。
他想到鄭勝說的話,有四五十人參加,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人都參加了。馬弘書覺得鄭勝的虎衛營少年們參加比試的積極性挺高的。
這是為什麽呢?是少年之間的爭強好勝?還是這其中有他不知道的隱秘?
這時突然一個道士打扮的人擠到他身邊,興致盎然地看著場上的比試。還不時地點點頭。
馬弘書立刻想到這人的來曆:他不就是老張說過的、和他一起出現在路上的另一個麻煩,那個方士嗎?
不過,馬弘書對他並無惡感,對來人行了個見麵禮,繼續來看比賽。
但方士先生很會順著杆子往上爬,“小兄弟,你好。如你所見,我是來自析城山的元方士,我看你麵相,推算易理而知,你最近諸事不順啊!”元方士突然詫異地抬高語調,更是把諸事不順四個說得字極重。
但這一套騙不了馬弘書,他細細一想,覺得這道士湊上來肯定是別有用意。他的事稍微一打聽,所謂的諸事不順就很清楚了,何必說看他麵相、推算易理呢?
“先生來自析城山?看先生的神姿,我還以為你來自於後澗穀呢?”馬弘書不動聲色地說道。
元方士笑臉僵住,“後澗穀?你竟然知道後澗穀?”
“我是司州人,聽說過後澗穀。”馬弘書道。
“司州人?你就是那位馬士子?”元方士認清了這人的身份,卻感覺自己是個傻子。
他隻看見了鄭勝和馬弘書相談甚歡,還以為是什麽重要人物。這兩天,他在青竹嶺轉悠了很久,收獲卻不多。
他問那些少年們鄭勝的事,少年們說起鄭勝來,大都會說鄭勝是如何好、如何厲害。問家丁們,他們卻對鄭勝知之甚少。問村民,村民們也對鄭勝一頓猛誇。
今天,他終於看到一個一副儒生打扮的正常點的人,鄭勝和他交談良久,這人和鄭勝說起話來,自然而平靜。
他判斷這人不是鄭勝的屬下,是朋友嗎?似乎是個好的突破口?
所以,他就上來搭話了。誰曾想,這人卻是那天和他一起來到青竹嶺的馬士子。
元方士不禁懊惱自己的莽撞行動。既然這人也剛來兩天,對鄭勝自然也是毫不了解的了。
行動失敗,元方士又假裝看了會兒箭試,借故匆匆離去。
馬弘書看著方士的背影,皺著眉頭細思。
天師道的人為何會來了鄭勝這裏?鄭勝怎麽惹上了他們?
看來青竹嶺這熱鬧的底下,也有不為人知的暗流在湧動啊!
馬弘書看完箭試,在迴自己住處的路上。碰到那天見過一麵的黃客,他皺著眉頭從東邊走來,馬弘書等在原地,和他見禮。
誰知,黃客像是在思考一件很難的事情,完全沒有注意到在路旁的馬弘書。
黃客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徑直走過去。
馬弘書啞然無言。
青竹嶺熱鬧,百裏外的南陽城這兩天因為順陽大王的到來,也熱鬧非凡。
雖然離順陽隻有百裏之遙了,但順陽王卻停下了腳步,暫時停留在南陽。一方麵,是因為到順陽的最後一段路,不太好走,司馬暢憂慮太妃的身體,決定等到天氣暖和後,再去順陽。
同時,到來南陽,他也要接見一批來求見的荊州的官員、氏族家主族長們,畢竟大家以後就是“鄰居”,總要先熟悉一下。
所以,順陽王明確表態,這個年節要在南陽過,和大家一起守歲過年後。南陽郡守何毅緊張地安排著郡裏的準備工作。就連已經是七旬老人的南陽主薄趙同,這兩天也要忙著加班。
這天他好容易有空閑時間迴到家裏,看到如期而至的賓客,他歎了口氣:“子清,你來的很準時啊!”
“我當然要按時來,不然主薄大人肯定還想把事情繼續往下拖延。”鄭泯緩緩道。
趙同疲倦地坐下來,“我當然不會拖延此事。但夏漢真也說了,這幾天,要見大王的人實在太多,不好在這個時候為你引薦,他總會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說上話的。”
“好。”鄭泯緩緩點頭,“那我就靜候佳音了。”
趙同送走鄭泯,坐在椅子上想了想,迴到書房寫了張便簽,揮手招來一名親信的屬下,“送去古明裏陳家。”
另一邊,鄭泯迴了鄭宅,他有些煩惱。
這兩天他細細地想過了。其實真的不用這麽急,鄭勝在長大,但他難道沒有努力?
三十歲的一縣之長,他已經做得很好了。畢竟他的父親鄭坦現如今也才是郡守之職。等他到了那個年紀,郡守之上的官職,他也可能做到的。
鄭勝是有不凡的資質,但畢竟和他相差了將近二十年,整整一輩。鄭勝對他的威脅真的很小。
但是,已經沒辦法了,事情既然走到了這一步,隻能繼續走下去。
不過,順陽王來三天了,他所托的人還是沒有辦法讓他能見一麵司馬暢。而順陽那邊,鄭勝卻一直沒有什麽動作,這令他驚疑不定,生怕鄭勝是在醞釀什麽大動作。
諸事不順,鄭泯坐下來,拿起桌子上那本記載了司馬暢平常言行舉止的小冊子,很少,很薄。
但也隻能得到這些了,畢竟他也沒有料到一位原本受封在關中的大王會改封來了荊州。倉促之間他拿到的,隻有這些粗略的記載。
他既然打算要搏一把,謀求一個更高的起點,他就要好好地準備了。
這位順陽王的喜好忌諱、有沒有什麽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他都需要仔細地研究一下。
順陽王司馬暢,字玄舒,是已故扶風武王嫡長子,常貴鄉公景元元年(注:260年)出生,為人頗有其父之風,寬厚待人、體恤鄉民。做了十幾年的王子,一直深受王國百姓喜愛。
此外,作為兄長,愛護兄弟。作為兒子,孝敬父母。作為嗣王,寬待王國的官員。
很常理、很規矩的宗室檔案。
鄭泯皺著眉頭看著司馬暢這十幾年間的作風,相比於其他宗室,司馬駿一家,毫無疑問更加優秀些。
司馬駿是宗室中聲望數一數二的,他的兒子當然也不差,這兩代大王不僅政績好,自身修養也不差,鄭泯沒有翻到他們有追求物欲、窮奢極侈的記錄。
他想拿鄭氏積攢的財富去打動司馬暢,看來是不怎麽靠譜的。能分出部分利益給那位管家,請其為他引薦,就是最好的情況了。
但,鄭泯不信邪地繼續翻看。終於他還是發現了什麽,他把這幾條信息單獨地提取出來看。
“鹹寧四年,駿選扶風池陽孟初為王子文學……”
“鹹寧五年,暢預置郿成國渠台南亭田莊,孟初切諫,暢從之。”
“太康二年,駿更選美陽人扶風大儒宋遷為王子傅、漢中人趙闡為友、京兆杜陵人毛甘為文學。”
“六年十月,宋遷、毛甘請王子暢行駿之令,親耕王子十畝田。暢以為善。”
“十一月,宋遷複諫言曰,‘大王久病,王子憂疾而夜不能寐,唯有親隨可見。王子當侍奉左右,明孝以令大王知心耳。’暢從之。”
“七年十月,暢嗣扶風王爵位。毛甘私下言於暢曰:‘先王孝行宣文、重農愛民,宗室之望也。大王嗣位,未有賢行,聲名不彰,而坐擁扶風大國,宗室之內必有不平者。王之幼弟歆,清謹持道、先王最愛之,大王若能仿前漢之例,推恩割封國土與之,必得孝悌之名也,此乃失小得大之事也。’暢欣然從之。”
鄭泯笑笑,再拿起另一份名單,這是司馬暢隨行的親從官員:傅太原晉陽人王旻、友漢中人趙闡、文學滎陽人馬新,常侍聞喜人裴種善、鄴人韓貴,舍人濟南著人解周、扶風陳倉人仇讚……
“毛甘、宋遷、孟初這些司馬駿為他選的人都不見了,隻留下一個趙闡。他們難道都另有重任?還是因為,”鄭泯又把目光迴轉到前麵的那疊紙上,“相比於這三人,趙闡更加聽話?”
鄭泯突然理解了司馬暢,作為司馬駿的嗣子,他必須是一個“好人”,聽從諫言這是最基本的規矩,為此他可以違背自己的意誌、去做一些他並不情願的事,比如不買田莊、去侍奉久病的父親、推恩幼弟自己的封土。
但在後麵,他會怎麽處置那些讓他這樣做的人,誰又知道呢?
這時,第八箭也射完了。
“一號位,八環,總六十六環;二號位,九環,總六十九環;三號位,七環,總五十八環,四號位,九環,總六十四環。甲組一號、二號,晉級複賽。”
“複賽?這是什麽意思?”馬弘書問道。
“因為參加固定靶比賽的人比較多,大概有四五十人。人太多了,所以不能像浮動靶那樣隻進行一場比試,那樣耗時太長。所以就分成了初賽、複賽、終賽三輪,兩天進行。今天初賽,明天上午複賽、下午終賽。”
馬弘書點點頭,他靜靜思考著這種模式的優劣。
和馬弘書聊了一會兒,鄭勝還有其他要忙的事,他告辭離開。
馬弘書繼續看新一個小組的四個少年進行箭試。
馬弘書發現,今天箭試的少年們,水準有高有低,有的發揮穩定,箭箭都在八九環以上,但有的射出六七環也是常有的事情。
他想到鄭勝說的話,有四五十人參加,也就是說將近一半的人都參加了。馬弘書覺得鄭勝的虎衛營少年們參加比試的積極性挺高的。
這是為什麽呢?是少年之間的爭強好勝?還是這其中有他不知道的隱秘?
這時突然一個道士打扮的人擠到他身邊,興致盎然地看著場上的比試。還不時地點點頭。
馬弘書立刻想到這人的來曆:他不就是老張說過的、和他一起出現在路上的另一個麻煩,那個方士嗎?
不過,馬弘書對他並無惡感,對來人行了個見麵禮,繼續來看比賽。
但方士先生很會順著杆子往上爬,“小兄弟,你好。如你所見,我是來自析城山的元方士,我看你麵相,推算易理而知,你最近諸事不順啊!”元方士突然詫異地抬高語調,更是把諸事不順四個說得字極重。
但這一套騙不了馬弘書,他細細一想,覺得這道士湊上來肯定是別有用意。他的事稍微一打聽,所謂的諸事不順就很清楚了,何必說看他麵相、推算易理呢?
“先生來自析城山?看先生的神姿,我還以為你來自於後澗穀呢?”馬弘書不動聲色地說道。
元方士笑臉僵住,“後澗穀?你竟然知道後澗穀?”
“我是司州人,聽說過後澗穀。”馬弘書道。
“司州人?你就是那位馬士子?”元方士認清了這人的身份,卻感覺自己是個傻子。
他隻看見了鄭勝和馬弘書相談甚歡,還以為是什麽重要人物。這兩天,他在青竹嶺轉悠了很久,收獲卻不多。
他問那些少年們鄭勝的事,少年們說起鄭勝來,大都會說鄭勝是如何好、如何厲害。問家丁們,他們卻對鄭勝知之甚少。問村民,村民們也對鄭勝一頓猛誇。
今天,他終於看到一個一副儒生打扮的正常點的人,鄭勝和他交談良久,這人和鄭勝說起話來,自然而平靜。
他判斷這人不是鄭勝的屬下,是朋友嗎?似乎是個好的突破口?
所以,他就上來搭話了。誰曾想,這人卻是那天和他一起來到青竹嶺的馬士子。
元方士不禁懊惱自己的莽撞行動。既然這人也剛來兩天,對鄭勝自然也是毫不了解的了。
行動失敗,元方士又假裝看了會兒箭試,借故匆匆離去。
馬弘書看著方士的背影,皺著眉頭細思。
天師道的人為何會來了鄭勝這裏?鄭勝怎麽惹上了他們?
看來青竹嶺這熱鬧的底下,也有不為人知的暗流在湧動啊!
馬弘書看完箭試,在迴自己住處的路上。碰到那天見過一麵的黃客,他皺著眉頭從東邊走來,馬弘書等在原地,和他見禮。
誰知,黃客像是在思考一件很難的事情,完全沒有注意到在路旁的馬弘書。
黃客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徑直走過去。
馬弘書啞然無言。
青竹嶺熱鬧,百裏外的南陽城這兩天因為順陽大王的到來,也熱鬧非凡。
雖然離順陽隻有百裏之遙了,但順陽王卻停下了腳步,暫時停留在南陽。一方麵,是因為到順陽的最後一段路,不太好走,司馬暢憂慮太妃的身體,決定等到天氣暖和後,再去順陽。
同時,到來南陽,他也要接見一批來求見的荊州的官員、氏族家主族長們,畢竟大家以後就是“鄰居”,總要先熟悉一下。
所以,順陽王明確表態,這個年節要在南陽過,和大家一起守歲過年後。南陽郡守何毅緊張地安排著郡裏的準備工作。就連已經是七旬老人的南陽主薄趙同,這兩天也要忙著加班。
這天他好容易有空閑時間迴到家裏,看到如期而至的賓客,他歎了口氣:“子清,你來的很準時啊!”
“我當然要按時來,不然主薄大人肯定還想把事情繼續往下拖延。”鄭泯緩緩道。
趙同疲倦地坐下來,“我當然不會拖延此事。但夏漢真也說了,這幾天,要見大王的人實在太多,不好在這個時候為你引薦,他總會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說上話的。”
“好。”鄭泯緩緩點頭,“那我就靜候佳音了。”
趙同送走鄭泯,坐在椅子上想了想,迴到書房寫了張便簽,揮手招來一名親信的屬下,“送去古明裏陳家。”
另一邊,鄭泯迴了鄭宅,他有些煩惱。
這兩天他細細地想過了。其實真的不用這麽急,鄭勝在長大,但他難道沒有努力?
三十歲的一縣之長,他已經做得很好了。畢竟他的父親鄭坦現如今也才是郡守之職。等他到了那個年紀,郡守之上的官職,他也可能做到的。
鄭勝是有不凡的資質,但畢竟和他相差了將近二十年,整整一輩。鄭勝對他的威脅真的很小。
但是,已經沒辦法了,事情既然走到了這一步,隻能繼續走下去。
不過,順陽王來三天了,他所托的人還是沒有辦法讓他能見一麵司馬暢。而順陽那邊,鄭勝卻一直沒有什麽動作,這令他驚疑不定,生怕鄭勝是在醞釀什麽大動作。
諸事不順,鄭泯坐下來,拿起桌子上那本記載了司馬暢平常言行舉止的小冊子,很少,很薄。
但也隻能得到這些了,畢竟他也沒有料到一位原本受封在關中的大王會改封來了荊州。倉促之間他拿到的,隻有這些粗略的記載。
他既然打算要搏一把,謀求一個更高的起點,他就要好好地準備了。
這位順陽王的喜好忌諱、有沒有什麽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他都需要仔細地研究一下。
順陽王司馬暢,字玄舒,是已故扶風武王嫡長子,常貴鄉公景元元年(注:260年)出生,為人頗有其父之風,寬厚待人、體恤鄉民。做了十幾年的王子,一直深受王國百姓喜愛。
此外,作為兄長,愛護兄弟。作為兒子,孝敬父母。作為嗣王,寬待王國的官員。
很常理、很規矩的宗室檔案。
鄭泯皺著眉頭看著司馬暢這十幾年間的作風,相比於其他宗室,司馬駿一家,毫無疑問更加優秀些。
司馬駿是宗室中聲望數一數二的,他的兒子當然也不差,這兩代大王不僅政績好,自身修養也不差,鄭泯沒有翻到他們有追求物欲、窮奢極侈的記錄。
他想拿鄭氏積攢的財富去打動司馬暢,看來是不怎麽靠譜的。能分出部分利益給那位管家,請其為他引薦,就是最好的情況了。
但,鄭泯不信邪地繼續翻看。終於他還是發現了什麽,他把這幾條信息單獨地提取出來看。
“鹹寧四年,駿選扶風池陽孟初為王子文學……”
“鹹寧五年,暢預置郿成國渠台南亭田莊,孟初切諫,暢從之。”
“太康二年,駿更選美陽人扶風大儒宋遷為王子傅、漢中人趙闡為友、京兆杜陵人毛甘為文學。”
“六年十月,宋遷、毛甘請王子暢行駿之令,親耕王子十畝田。暢以為善。”
“十一月,宋遷複諫言曰,‘大王久病,王子憂疾而夜不能寐,唯有親隨可見。王子當侍奉左右,明孝以令大王知心耳。’暢從之。”
“七年十月,暢嗣扶風王爵位。毛甘私下言於暢曰:‘先王孝行宣文、重農愛民,宗室之望也。大王嗣位,未有賢行,聲名不彰,而坐擁扶風大國,宗室之內必有不平者。王之幼弟歆,清謹持道、先王最愛之,大王若能仿前漢之例,推恩割封國土與之,必得孝悌之名也,此乃失小得大之事也。’暢欣然從之。”
鄭泯笑笑,再拿起另一份名單,這是司馬暢隨行的親從官員:傅太原晉陽人王旻、友漢中人趙闡、文學滎陽人馬新,常侍聞喜人裴種善、鄴人韓貴,舍人濟南著人解周、扶風陳倉人仇讚……
“毛甘、宋遷、孟初這些司馬駿為他選的人都不見了,隻留下一個趙闡。他們難道都另有重任?還是因為,”鄭泯又把目光迴轉到前麵的那疊紙上,“相比於這三人,趙闡更加聽話?”
鄭泯突然理解了司馬暢,作為司馬駿的嗣子,他必須是一個“好人”,聽從諫言這是最基本的規矩,為此他可以違背自己的意誌、去做一些他並不情願的事,比如不買田莊、去侍奉久病的父親、推恩幼弟自己的封土。
但在後麵,他會怎麽處置那些讓他這樣做的人,誰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