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啟蒙起,沈靈毓就開始背唐詩宋詞,但因為沒上心,所以除了個別好背好記,朗朗上口的,或者每次語文考試都會考的詩詞,其他的能記個一句半句都算她記性好了。
不過這也不是什麽稀奇事,大多數人在畢業都把所學的知識全還給老師了。
沈靈毓一點都不討厭唐詩宋詞,還有詩經與元曲,她都蠻喜歡的。因為喜歡,她還會就她讀詩詞時的感悟與體會進行繪畫。
有時候詩詞才念了一首,畫卻已經畫了好幾幅了。以至於盛嘉元對她發出了靈魂一問:你究竟是喜歡念詩還是借著念詩的名頭畫畫?
被一擊必殺的沈靈毓隻能打哈哈,將這事糊弄過去了。
但或許是因為畫得多了,被沈靈毓記下的詩詞越來越多,但她還是討厭被老師強製要求必須背哪一首哪一句,這種強製背誦的感覺真的很糟糕。
可以說,老師越是讓背什麽,沈靈毓越是反感什麽,所以後來她背的詩詞越來越多,畫卻越來越少了。
盛嘉元問她怎麽不畫了,沈靈毓隻說她沒有靈感了,因為她現在背詩隻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罷了。
但唯有一首,沈靈毓將其記在了心上,至死都沒忘。那就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寫的一首情詩:《十誡詩》。
因為這首詩是用藏文寫的,所以有兩種譯文。相比現代詩的形式,沈靈毓更喜歡曾緘先生的古詩形式: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後來一位網絡作者白衣悠藍對這首《十誡詩》進行了第五到第十的加續,反響很是熱烈。因為有很多人喜歡這首詩,所以傳播速度很快。
因此很多人再讀到這首《十誡詩》時見到的都是經過加續後的,但這位網絡作者加續的真的很好,以至於讀這首詩的人都沒意識到不對勁,都以為原詩就是如此。
《十誡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沈靈毓也不明白為什麽自打她見到這首詩起就一直記得,無論是原詩還是被加續過的,她都記得清清楚楚,甚至還默寫了無數遍。
明明華國曆史上有那麽多傳誦了千百年的情詩情句,但隻有這首最能打動沈靈毓,令其將它記進了腦子,刻在了心上。
後來她了解了寫這首《十誡詩》的倉央嘉措的經曆後,她就更忘不掉這首詩了。
再後來,沈靈毓終於想明白她為什麽如此癡迷這首詩呢,因為她在這首詩裏見到了她與盛嘉元的未來。
想明白後,沈靈毓更加忘不掉這首詩了。每當她與盛嘉元因為他母親的阻撓無法在一起,覺得身心俱疲,痛苦難受到就地打滾時她就會默寫這首詩。
而盛嘉元呢,他其實並不喜歡這首詩。因為無論是這首詩,還是寫這首詩的倉央嘉措,結局都太令人惋惜了。
可沈靈毓喜歡呀,所以盛嘉元也將這首詩記在了心上。或者說沈靈毓所喜歡的一切,他都記在了心上。
沈靈毓重生迴到過去後,她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像個小孩一樣,一點都不覺得羞地用她那三十歲的靈魂,(唔……或許說40歲也行吧)跟家人撒嬌有什麽可恥的。
且當她能下床走動後,更像隻跟屁蟲似的跟在她家人身後,怎麽都攆不走。
當然了,她的家人也不會真的將人攆走,要不是手上有活實在抽不出空來,他們更想將沈靈毓背著或抱著,一刻都不放開。
畢竟他們差點就失去了沈靈毓,縱使她的身體在一天天的變好,再也不像一具皮包骨頭的骷髏了,可那種隻能空坐在一邊,什麽都做不了的無力與挫敗的感覺卻還在折磨著他們。
沈靈毓知道她家裏人是被她給嚇著了,可是……她除了親親抱抱他們,安撫他們她已經沒事了,讓他們放寬心,還能做什麽呢……
任是再粗神經的人,遇到這種事也會留下一些後遺症的吧!
沈靈毓原以為等到她能行動自如,能小跑上一小會兒的時候,她的哥哥們會是第一個帶她出門玩的人。
可事實告訴她錯了,在她重新恢複出門的自由,被家人允許出門放風之時,她家裏出現了一對本不該在這時出現的祖孫倆。
在等待重生的那十年裏,沈靈毓想過很多很多人,哪怕是令她極為厭惡的人她都有想起過幾次,可唯有一個人,她一直都在避免自己想起他。
就算有時候真的控製不住想起來了,她也會第一時間用別的人將其換掉,她不願,也不敢想起這個人。
因為一旦想起了那個人,到時候痛的就不止她的身體了,還有她的精神,也會倍受折磨。
以魂靈之體接受折磨就夠讓沈靈毓受的了,就別令自己雪上加霜,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了。
後來重生了,沈靈毓也在避免自己想起那個人,想了做什麽呢。
一段永遠都沒可能的感情,想多了傷心又傷身。
想上一世,她要沒那麽衝動,沒讓那個人的婚禮攪亂了心神,連背調都沒做就把自己交付給了完全陌生的旅行團,結果……將自己送進了地獄。
所以這一世重生後,沈靈毓隻當自己從不認識這個人。如果可以的話,她這輩子都不想跟那個人見麵了。
就算見了麵,也隻當個見麵點點頭就算打唿了的鄰居。
反正這一世,沈靈毓是打定主意不跟那個人當鄰居了。隻要不當鄰居,那她與那個人見麵的次數必然會少,那他們之間的糾葛就會越來越少的。
不過這也不是什麽稀奇事,大多數人在畢業都把所學的知識全還給老師了。
沈靈毓一點都不討厭唐詩宋詞,還有詩經與元曲,她都蠻喜歡的。因為喜歡,她還會就她讀詩詞時的感悟與體會進行繪畫。
有時候詩詞才念了一首,畫卻已經畫了好幾幅了。以至於盛嘉元對她發出了靈魂一問:你究竟是喜歡念詩還是借著念詩的名頭畫畫?
被一擊必殺的沈靈毓隻能打哈哈,將這事糊弄過去了。
但或許是因為畫得多了,被沈靈毓記下的詩詞越來越多,但她還是討厭被老師強製要求必須背哪一首哪一句,這種強製背誦的感覺真的很糟糕。
可以說,老師越是讓背什麽,沈靈毓越是反感什麽,所以後來她背的詩詞越來越多,畫卻越來越少了。
盛嘉元問她怎麽不畫了,沈靈毓隻說她沒有靈感了,因為她現在背詩隻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罷了。
但唯有一首,沈靈毓將其記在了心上,至死都沒忘。那就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寫的一首情詩:《十誡詩》。
因為這首詩是用藏文寫的,所以有兩種譯文。相比現代詩的形式,沈靈毓更喜歡曾緘先生的古詩形式: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後來一位網絡作者白衣悠藍對這首《十誡詩》進行了第五到第十的加續,反響很是熱烈。因為有很多人喜歡這首詩,所以傳播速度很快。
因此很多人再讀到這首《十誡詩》時見到的都是經過加續後的,但這位網絡作者加續的真的很好,以至於讀這首詩的人都沒意識到不對勁,都以為原詩就是如此。
《十誡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沈靈毓也不明白為什麽自打她見到這首詩起就一直記得,無論是原詩還是被加續過的,她都記得清清楚楚,甚至還默寫了無數遍。
明明華國曆史上有那麽多傳誦了千百年的情詩情句,但隻有這首最能打動沈靈毓,令其將它記進了腦子,刻在了心上。
後來她了解了寫這首《十誡詩》的倉央嘉措的經曆後,她就更忘不掉這首詩了。
再後來,沈靈毓終於想明白她為什麽如此癡迷這首詩呢,因為她在這首詩裏見到了她與盛嘉元的未來。
想明白後,沈靈毓更加忘不掉這首詩了。每當她與盛嘉元因為他母親的阻撓無法在一起,覺得身心俱疲,痛苦難受到就地打滾時她就會默寫這首詩。
而盛嘉元呢,他其實並不喜歡這首詩。因為無論是這首詩,還是寫這首詩的倉央嘉措,結局都太令人惋惜了。
可沈靈毓喜歡呀,所以盛嘉元也將這首詩記在了心上。或者說沈靈毓所喜歡的一切,他都記在了心上。
沈靈毓重生迴到過去後,她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像個小孩一樣,一點都不覺得羞地用她那三十歲的靈魂,(唔……或許說40歲也行吧)跟家人撒嬌有什麽可恥的。
且當她能下床走動後,更像隻跟屁蟲似的跟在她家人身後,怎麽都攆不走。
當然了,她的家人也不會真的將人攆走,要不是手上有活實在抽不出空來,他們更想將沈靈毓背著或抱著,一刻都不放開。
畢竟他們差點就失去了沈靈毓,縱使她的身體在一天天的變好,再也不像一具皮包骨頭的骷髏了,可那種隻能空坐在一邊,什麽都做不了的無力與挫敗的感覺卻還在折磨著他們。
沈靈毓知道她家裏人是被她給嚇著了,可是……她除了親親抱抱他們,安撫他們她已經沒事了,讓他們放寬心,還能做什麽呢……
任是再粗神經的人,遇到這種事也會留下一些後遺症的吧!
沈靈毓原以為等到她能行動自如,能小跑上一小會兒的時候,她的哥哥們會是第一個帶她出門玩的人。
可事實告訴她錯了,在她重新恢複出門的自由,被家人允許出門放風之時,她家裏出現了一對本不該在這時出現的祖孫倆。
在等待重生的那十年裏,沈靈毓想過很多很多人,哪怕是令她極為厭惡的人她都有想起過幾次,可唯有一個人,她一直都在避免自己想起他。
就算有時候真的控製不住想起來了,她也會第一時間用別的人將其換掉,她不願,也不敢想起這個人。
因為一旦想起了那個人,到時候痛的就不止她的身體了,還有她的精神,也會倍受折磨。
以魂靈之體接受折磨就夠讓沈靈毓受的了,就別令自己雪上加霜,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了。
後來重生了,沈靈毓也在避免自己想起那個人,想了做什麽呢。
一段永遠都沒可能的感情,想多了傷心又傷身。
想上一世,她要沒那麽衝動,沒讓那個人的婚禮攪亂了心神,連背調都沒做就把自己交付給了完全陌生的旅行團,結果……將自己送進了地獄。
所以這一世重生後,沈靈毓隻當自己從不認識這個人。如果可以的話,她這輩子都不想跟那個人見麵了。
就算見了麵,也隻當個見麵點點頭就算打唿了的鄰居。
反正這一世,沈靈毓是打定主意不跟那個人當鄰居了。隻要不當鄰居,那她與那個人見麵的次數必然會少,那他們之間的糾葛就會越來越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