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糧食去哪了(三)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手拿屠刀的洪武大帝在位時都這個樣子,更別說其他人了。
唉,漢家還是太講文明,你看滿清不把這群玩意收拾得隻知道跪地磕頭。
自從那所謂得‘仁宣之治’後,三楊獨攬朝政,那場景已經可以想象。
大明文官是如何一步步做大的,隻能說洪武大帝還是失算了,費時費力廢除的丞相還是用別的名頭迴歸。
不是說丞相不好,治理一個國家隻靠皇帝肯定是不行的,不是人人都像洪武皇帝這樣‘卷’,丞相的作用還是毋庸置疑的。】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摩梭鎮紙的手微微一頓,‘丞相、丞相。’
【永樂皇帝沒有老爹的勤政,於是弄了個內閣幫他處理公文,一開始內閣隻是充當秘書的角色,但不是每個皇帝手裏都有刀,內閣也就開始變味。
到明中期,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沒有在翰林院工作經曆的不能入內閣當首輔,也不能擔任禮部、吏部的主要官員。
翰林院是宰相的儲備庫,明朝百分之九十的宰相擁有這一經曆。
《明史》記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
最為奇葩的是,翰林院庶吉士由首輔親自從新科進士中選拔,新科翰林的主要跟著宰相們學習治國理政三年。
翰林“畢業”後的職務,吏部無權過問,由宰相們直接安排。】
明永樂年間,朱棣看著胖大兒無奈歎氣,又瞅了眼混不吝的老二,無語凝噎。
這老大上台後文官肯定會做大,但是交給老二?朱棣打了個冷戰,還是算了,這玩意說不定成為楊廣第二。
【整個國家未來的首輔,甚至掌管國家人才選拔的禮部主官、掌管官員任免的吏部主官,都是首輔的門生。
王佐上奏,三楊大手一揮,拿走國家糧食大權之時,於謙已經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擔任山西、河南兩地巡撫五年之久。
如此大事,當天就通過並發出,怎麽樣好笑吧、兒戲吧,大明的政治有時候就是這樣匪夷所思。
名留千古、英明神武的於少保,對事關大明生死存亡的糧食大權為何保持沉默,也許真的以為大明官員清正廉潔能好好管理大明命脈?
但天下這麽多衛所,為何偏偏發生在‘三楊內定接班人’謙主政的河南?這就很耐人尋味。】
秦朝,嬴政不屑得撇撇嘴:“李斯,你說這是為何,之前的直播,這於謙可是拯救大明的功臣,為何會如此?”
李斯:你怕不是在點我?略微思索一會,拱手迴應:“陛下,那時於謙也許還年輕,懾於上官的壓力......”
好吧,實在編不下去了,但心中所想實在不敢說出口。
【就算貪汙是真事,但為什麽一個地方軍戶的貪汙,竟然要拿走全國糧食大權?
為何恰恰發生在三楊之一的楊榮老死,張太後身體也不行了的時候?
為何偏偏發生在朱祁鎮已經逐漸開始掌權的節骨眼上!
為什麽一件小事,引發了這麽大的後果,於謙卻沒有站出來?
千古於少保,兵部右侍郎、巡撫兩省的國家眾臣,在這種事關國家命脈之大事上竟然三緘其口。
要知道明朝各部差事,實際上都是左右侍郎管理。
許是於謙能力不足、看不到其中厲害吧!】
明宣宗年間,朱瞻基饒有興趣地看著三位內閣眾臣:“三位楊卿,你們說這是為何?”
楊榮和楊士奇不答,楊溥羞愧地低下頭。
【小皇帝即位,就立刻轉移糧食大權的歸屬。
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朱祁鎮逐漸掌權。
正統六年,於謙一封奏疏,使得文臣集團拿到了開倉放糧的權利。
正統六年,福建糧倉劃歸文官掌控。】
【是不是很有意思,時機也非常巧妙?
隻能說這麽大的事情,這可是全國糧食歸屬權地轉移,竟然沒有經過任何討論直接就轉移了。
不得不佩服明朝官員的辦事效率。
明朝的官可不是滿清的官,那些為了封駁皇帝旨意,可以幾百人一起挨板子,此事竟無一人反懟。
‘離譜’兩個字意思太小,裝不下這群人操作的奇葩。】
正在外巡撫的於謙呆呆看著天幕,之前說自己拯救大明很讓同僚羨慕一把,但此時為何他們的眼光如此怪異。
未來奪門之變自己應當是可以阻止,但為何無動於衷?是不是為今天之事而...............
【此事先說到這,迴到糧食問題。
正統年間,南京諸衛糧倉歲收糧食160餘萬石。
正統元年,定通州糧倉之名。
正統九年,太原上奏,當地一個倉庫,存糧九萬石!
正統十年,朱祁鎮裁撤臨清、德州、河西務三倉,各三分之一,通州倉設立。
朱祁鎮親政後,為何要集中運河沿線糧倉?為什麽要在京師之外建立規模最大的通州糧倉?
《英宗實錄》記載:時各倉閑,而京師、通(州)倉皆不足,故也!
也就是說朱祁鎮時期,明朝是不缺糧食的,京師附近,隻新建的通州糧倉就儲量九百萬石。】
‘謔~’其他朝代的皇帝們集體羨慕,尤其是靠前的王朝,他們是真的窮啊。
【有人統計過,英宗‘被俘’時明朝官倉儲量達到一千九百萬石。
土木堡之變前,蒙古是雙漢並立,也就是常說的瓦剌和韃靼。
當然還存在已投降永樂皇帝的朵顏三衛,不過隻能稱為殘部。
正統三年,英宗朝第一次北伐,韃靼阿台汗部幾乎被全殲,明軍打下亦集乃湖泊這個適合定居的草原要地,石亨提議在當地恢複屯衛治理。
但,又來了,三楊堅決反懟,此事作罷。
你們說搞笑不,不得不說明朝文官多奇葩,打下來的地盤而且是好地盤不是什麽可有可無之地,直接不要。】
漢武帝年間,劉徹不可思議的看著自家文官:“眾位愛卿,這、這、這明朝的官都是怎麽想的?”
竇嬰搖頭拱手:“陛下,如果駐軍,文官如何製霸朝堂?”
劉徹嗤笑:“嗬!製霸這個詞好,要是朕在,看誰........”嗯,看誰敢。
唉,漢家還是太講文明,你看滿清不把這群玩意收拾得隻知道跪地磕頭。
自從那所謂得‘仁宣之治’後,三楊獨攬朝政,那場景已經可以想象。
大明文官是如何一步步做大的,隻能說洪武大帝還是失算了,費時費力廢除的丞相還是用別的名頭迴歸。
不是說丞相不好,治理一個國家隻靠皇帝肯定是不行的,不是人人都像洪武皇帝這樣‘卷’,丞相的作用還是毋庸置疑的。】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摩梭鎮紙的手微微一頓,‘丞相、丞相。’
【永樂皇帝沒有老爹的勤政,於是弄了個內閣幫他處理公文,一開始內閣隻是充當秘書的角色,但不是每個皇帝手裏都有刀,內閣也就開始變味。
到明中期,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沒有在翰林院工作經曆的不能入內閣當首輔,也不能擔任禮部、吏部的主要官員。
翰林院是宰相的儲備庫,明朝百分之九十的宰相擁有這一經曆。
《明史》記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進之時,已群目為儲相。通計明一代宰輔一百七十餘人,由翰林者十九。
最為奇葩的是,翰林院庶吉士由首輔親自從新科進士中選拔,新科翰林的主要跟著宰相們學習治國理政三年。
翰林“畢業”後的職務,吏部無權過問,由宰相們直接安排。】
明永樂年間,朱棣看著胖大兒無奈歎氣,又瞅了眼混不吝的老二,無語凝噎。
這老大上台後文官肯定會做大,但是交給老二?朱棣打了個冷戰,還是算了,這玩意說不定成為楊廣第二。
【整個國家未來的首輔,甚至掌管國家人才選拔的禮部主官、掌管官員任免的吏部主官,都是首輔的門生。
王佐上奏,三楊大手一揮,拿走國家糧食大權之時,於謙已經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擔任山西、河南兩地巡撫五年之久。
如此大事,當天就通過並發出,怎麽樣好笑吧、兒戲吧,大明的政治有時候就是這樣匪夷所思。
名留千古、英明神武的於少保,對事關大明生死存亡的糧食大權為何保持沉默,也許真的以為大明官員清正廉潔能好好管理大明命脈?
但天下這麽多衛所,為何偏偏發生在‘三楊內定接班人’謙主政的河南?這就很耐人尋味。】
秦朝,嬴政不屑得撇撇嘴:“李斯,你說這是為何,之前的直播,這於謙可是拯救大明的功臣,為何會如此?”
李斯:你怕不是在點我?略微思索一會,拱手迴應:“陛下,那時於謙也許還年輕,懾於上官的壓力......”
好吧,實在編不下去了,但心中所想實在不敢說出口。
【就算貪汙是真事,但為什麽一個地方軍戶的貪汙,竟然要拿走全國糧食大權?
為何恰恰發生在三楊之一的楊榮老死,張太後身體也不行了的時候?
為何偏偏發生在朱祁鎮已經逐漸開始掌權的節骨眼上!
為什麽一件小事,引發了這麽大的後果,於謙卻沒有站出來?
千古於少保,兵部右侍郎、巡撫兩省的國家眾臣,在這種事關國家命脈之大事上竟然三緘其口。
要知道明朝各部差事,實際上都是左右侍郎管理。
許是於謙能力不足、看不到其中厲害吧!】
明宣宗年間,朱瞻基饒有興趣地看著三位內閣眾臣:“三位楊卿,你們說這是為何?”
楊榮和楊士奇不答,楊溥羞愧地低下頭。
【小皇帝即位,就立刻轉移糧食大權的歸屬。
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朱祁鎮逐漸掌權。
正統六年,於謙一封奏疏,使得文臣集團拿到了開倉放糧的權利。
正統六年,福建糧倉劃歸文官掌控。】
【是不是很有意思,時機也非常巧妙?
隻能說這麽大的事情,這可是全國糧食歸屬權地轉移,竟然沒有經過任何討論直接就轉移了。
不得不佩服明朝官員的辦事效率。
明朝的官可不是滿清的官,那些為了封駁皇帝旨意,可以幾百人一起挨板子,此事竟無一人反懟。
‘離譜’兩個字意思太小,裝不下這群人操作的奇葩。】
正在外巡撫的於謙呆呆看著天幕,之前說自己拯救大明很讓同僚羨慕一把,但此時為何他們的眼光如此怪異。
未來奪門之變自己應當是可以阻止,但為何無動於衷?是不是為今天之事而...............
【此事先說到這,迴到糧食問題。
正統年間,南京諸衛糧倉歲收糧食160餘萬石。
正統元年,定通州糧倉之名。
正統九年,太原上奏,當地一個倉庫,存糧九萬石!
正統十年,朱祁鎮裁撤臨清、德州、河西務三倉,各三分之一,通州倉設立。
朱祁鎮親政後,為何要集中運河沿線糧倉?為什麽要在京師之外建立規模最大的通州糧倉?
《英宗實錄》記載:時各倉閑,而京師、通(州)倉皆不足,故也!
也就是說朱祁鎮時期,明朝是不缺糧食的,京師附近,隻新建的通州糧倉就儲量九百萬石。】
‘謔~’其他朝代的皇帝們集體羨慕,尤其是靠前的王朝,他們是真的窮啊。
【有人統計過,英宗‘被俘’時明朝官倉儲量達到一千九百萬石。
土木堡之變前,蒙古是雙漢並立,也就是常說的瓦剌和韃靼。
當然還存在已投降永樂皇帝的朵顏三衛,不過隻能稱為殘部。
正統三年,英宗朝第一次北伐,韃靼阿台汗部幾乎被全殲,明軍打下亦集乃湖泊這個適合定居的草原要地,石亨提議在當地恢複屯衛治理。
但,又來了,三楊堅決反懟,此事作罷。
你們說搞笑不,不得不說明朝文官多奇葩,打下來的地盤而且是好地盤不是什麽可有可無之地,直接不要。】
漢武帝年間,劉徹不可思議的看著自家文官:“眾位愛卿,這、這、這明朝的官都是怎麽想的?”
竇嬰搖頭拱手:“陛下,如果駐軍,文官如何製霸朝堂?”
劉徹嗤笑:“嗬!製霸這個詞好,要是朕在,看誰........”嗯,看誰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