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給大家看看明朝糧食的變化,給老祖宗尤其是明朝皇帝們做個參考,看看文官們到底怎麽治理的國家。】


    【明朝時的農業水平,已經數倍於前。


    但是,明朝卻滅亡於財政破產,沒錢又沒糧,是不是感覺很怪異?】


    古人:農業水平高=沒錢沒糧??


    【明朝糧食價格穩定時間之長是曆史之最,從開國到萬曆晚年,長達二百五十年時間裏糧食始終穩定。


    開國時期一兩銀子三石到萬曆晚期的七千銀子一石,兩百多年糧價隻上漲一倍,可見整個大明並不缺糧食。


    嘉靖二年,南京旱災,米價1.3--1.4兩。


    嘉靖三十二年,大饑荒,米價2.2兩。


    就算萬曆十六年,黃河水災,脫了皮的米,也才2兩銀子一石;倉庫內的陳米,1.5--1.6兩銀子。


    這是災荒年間的米價。】


    天幕之下,曆朝曆代人們無不瞠目,這咋看也不像是很窮的大明啊。


    【但到崇禎年間,那情況簡直無法直視。


    崇禎十三年河南米價34兩,崇禎十四年山東米價154兩。


    而這中間,僅僅隔了五十年。】


    ‘謔~~~’天幕之下議論紛紛,怪不得明朝會滅亡,這麽高的糧價不得遍地烽火。


    【明朝農業發達,各地糧倉動輒就是十幾萬石以上的儲備,甚至數百萬石之巨!


    《明史》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儲糧十六萬石於臨清,以給訓練騎兵。


    而實際上,永樂之後臨清倉已經常年儲備糧食一百五十萬石。


    宣德六年,臨清倉再次擴建,足足可容納三百萬石。


    僅一個倉庫,就已超過元朝運河儲量總和,而且這僅僅建立在三十稅一的基礎上。】


    漢武帝年間,劉徹口水差點順著嘴角流出,“朕...朕...朕,明朝的皇帝們,你們把糧食分朕一半,什麽女真、什麽蒙古,朕全給你們滅了。”


    【《明史》記載,每當遇上災荒,調查屬實後,地方上奏請求減免稅收,朱家人沒有不同意的。


    雖然《明史》被清朝黑的不像樣子,都有這樣的記載:民不知兇荒,朝廷不知缺乏也!】


    明末,一群流民蜷縮在角落中呆呆看著天幕,淚水忍不住順著臉頰簌簌而下:“太祖、太宗,看看您的子民吧。”


    【明代漕運比元代更為發達,明政府成立了專門運糧的部隊,轄下運船有一萬一千多艘,官軍達十二萬人之巨。


    但是,這其中也養肥了無數蛀蟲,所以我還是建議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發展海運,後麵的皇帝盡力就好。


    畢竟這對你們來說難度有點大,尤其是中後期的皇帝,我怕你們會有性命之憂。】


    唐貞觀年間,再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李世民更加深刻理解後世文官的恐怖,這皇帝直接被文官死死拿捏了不是,這樣換成他,還不如死了算球。


    【但糧倉分散各地不易管轄,朱祁鎮開始改革:毀臨清、德州、河西務倉三分之一,改為京通倉。


    曆經景泰帝、成化帝三朝,運河四大糧倉-淮安的豐濟倉、徐州的廣運倉、德州的德州倉、臨清的臨清倉,就此成型。


    咳咳,天順算給朱祁鎮了,反正皇帝都是一個人。】


    【既然說起四大倉,就不得不提於謙的死因之一。


    在明孝宗朱佑樘之前,就有‘國積三年糧’的說法。


    但從這之後就變成‘國積兩年糧’,隆慶皇帝之後變成‘國積一年糧’,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糧倉中老鼠都不願光顧。


    而這個‘國積三年糧’,就是說明朝官方儲存的糧食足夠全國吃三年。】


    劉徹:來來來,給朕一半,別說蒙古和女真,那些什麽貪官,朕一並給你殺幹淨。


    【實際上明朝的每個強權皇帝,都屢屢要求儲糧。


    明朝的糧倉,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中央直轄糧倉,王府轄下糧倉,運河水次倉,地方官府糧倉,民間義倉,村裏社倉。


    成化年間,奏疏裏出現‘每裏積糧三百石’,甚至不乏‘積糧七百石者’。


    而明朝一裏隻有110戶,單單村裏的存糧就足夠全村人吃一年。


    弘治之前,記載中不乏:‘宣德六年,湖廣襄陽廣盈倉舊倉,積糧小麥三十餘萬石’,


    ‘正統三年,福建汀州見在倉,積糧33.2萬石’,


    ‘南京各衛倉,積糧四百五十萬石,每年軍俸糧僅七十五萬石,可支六年’,


    ‘景泰六年,衡州府廣盈倉積糧十四萬石,軍需五千石,可支二十八年’。


    至於地方遇上災荒,最常見的操作就是免除稅賦,更是讓開倉借貸。


    約定春種秋還者,或是免息,或是僅有一分息,甚至直接白送!


    諸如:洪武二十五年,賑濟陳州、原武等地,就是無償賑濟。


    永樂十年,萊州等地遭災,直接發放賑濟糧近六十萬石。


    永樂十一年,青州府水災,一樣直接不要災民歸還。


    朱祁鎮的正統六年,常州府的武進等縣遭災,也是直接不要歸還,至於官府施粥,更是常態。】


    朱元璋和朱棣還是不解,這與於謙的死到底有何關聯?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說說朱祁鎮這個人。】


    朱元璋、朱棣:這個小畜生,還拿出來說什麽。


    【正統年間,朱祁鎮要早海船準備開啟新的大航海,於是,咳咳,於是福建發生叛亂。


    朱祁鎮是怎麽解決的,他除了派兵平叛之外,還讓福建開倉放糧,約定借糧一石,還糧兩石五鬥。】


    宣德年間,朱瞻基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混賬、混賬,這與強盜何異!”


    【但是卻不限製歸還時間,就是說你啥時候還都行,不還了也無所謂。】


    朱瞻基看著群臣怪異的目光,嘴角微微扯了扯:“朕,朕是說這些叛逆。”


    群臣:嗯嗯,我們都懂,說的就是叛逆。


    【就看這一條,就能看出朱祁鎮的手腕。


    一邊打,一邊拉,這手段不低吧?


    不要說朱祁鎮小家子氣,或者說他沒看出來福建叛變的真相!


    再看看他再次登基後的操作,天順元年,河間等府三十萬人遭災,朱祁鎮直接發放近25萬石糧食,直接不要百姓歸還!


    福建叛亂,他想的不是全部殺光,而是用利益誘使百姓歸家。


    不限製歸還日期——這不是白給的麽!


    這不就是告訴老百姓——不要跟著他們造反了……就這一點,這足以看出,朱祁鎮是個講仁義的人。


    而那些鼓動百姓造反的都是誰,我想朱祁鎮心裏非常明白,就是那些靠海貿走私的士大夫們。


    這裏就有了個小疑問,這朱祁鎮不是一戰葬送大明精銳的昏君嗎?


    但曆史上的土木堡卻迷霧重重,有機會我找幾個分析文章給大家看看。】


    明朝四代明君感覺有些不可思議,就這麽個玩意難道還能洗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風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風刀客並收藏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