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我非相,乃攝也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有點時間,我給老祖宗們說說大明首輔張居正的故事。
嘉靖四年,在風景如畫的湖廣江陵,一位名叫張居正的嬰兒呱呱墜地。
自幼聰穎過人的他,在家族書香氛圍的熏陶下,展現出非凡的才華。
十二歲那年,張居正一舉考中秀才,被譽為“江陵神童”,成為當地佳話。】
朱棣斂去怒容,坐迴稍顯狼狽的龍椅上,‘秦姑娘真貼心。’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步入仕途,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初入仕途的他,並未急於嶄露頭角,而是選擇沉潛於書卷之中,廣泛結交朝中賢能之士,如徐階、高拱等。
這些經曆不僅讓他積累豐富的學識,更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翰林院任職期間,張居正逐漸嶄露頭角,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贏得了同僚們的尊敬。
嘉靖末年,嚴嵩專權,朝政腐敗,國家危在旦夕。
張居正雖身處低位,卻時刻關注時局。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駕崩,裕王朱載垕繼位,即隆慶皇帝。
隨著政治格局的變動,張居正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折。
隆慶元年,他被任命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正式進入內閣,參與機務。
這一時期,張居正與高拱等重臣並肩作戰,共同致力於國家的治理與改革。
隆慶六年,隆慶皇帝英年早逝,十歲的太子朱翊鈞繼位,即萬曆皇帝。
由於皇帝年幼,張居正與高拱等顧命大臣共同輔政。
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張居正憑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堅定的改革決心,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內閣首輔,獨掌大權。】
越聽越不是滋味,朱棣怎麽感覺這妥妥一個權臣的模樣。
【張居正的一生,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切關懷。
他留下了諸多振聾發聵的名言,“當大過之時,為大過之事,未免有剛過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傾而安國。”
他深知改革之路布滿荊棘,但為了國家的未來,他寧願承受一切指責與壓力,也要堅定不移地推行改革。
還有那句傳之千古的名言:“吾非相,乃攝也。”
在他看來,自己不僅是內閣首輔,更是國家的舵手,肩負著引領大明王朝走向中興的重任。】
洪武年間,朱元璋眼睛瞪大,‘好嘛!自己廢除宰相,他大明竟然出了個攝政首輔。’不過他也沒有過分生氣,皇帝年幼,國事何為?隻求這首輔不要像前朝宰相一般禍害大明就好。
【麵對大明王朝積重難返的局勢,張居正毅然決然地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史稱“張居正改革”。
這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對大明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張居正深知“治國之要,在於治吏”。
他推行考成法,對各級官員實行嚴格的績效考核製度,淘汰了一批庸官懶吏,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時間我查找下考成法和現代管理學資料,各位老祖宗們可以斟酌考慮。
他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通過開設經筵、編纂《帝鑒圖說》等方式,培養皇帝的治國才能,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吏治、吏治’,許多帝王仔細咀嚼這兩個字,當然嬴政不在此列,他大秦還沒到那時候。
但明清等靠近後世王朝的帝王卻深知其中難度,多少王朝都是在吏治的敗壞中慢慢走向毀滅。
【針對當時賦役製度混亂、百姓負擔沉重的現狀,張居正力排眾議,推行了“一條鞭法”。
此法將各種賦稅和徭役合並為一項,按畝征收銀兩,簡化了征收手續,減輕了百姓負擔。
同時,由於銀兩的統一征收和流通,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
咳咳咳,這裏其實可以參考清朝雍正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這個才是更厲害的。】
天幕之下,張居正點點頭深以為然,但雍正的政策更加難以推行,沒有強權根本無法實施。
看著這幾欲千瘡百孔的偌大江山,張居正陷入深深沉默之中。
【在軍事領域,張居正同樣展現出非凡的才能與遠見。
麵對北方蒙古和南方倭寇的侵擾,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邊防建設。
他重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人,整頓軍隊,提高戰鬥力。
戚繼光在薊鎮、遼東等地屢建奇功,不僅有效抵禦了蒙古騎兵的侵擾,還多次深入敵後實施打擊行動,極大地震懾了敵人。
這裏插個題外話,後來入主中原滿清的老祖宗努爾哈赤,原本就是李成梁養的一條狗,李成梁坐視惡犬壯大,反過頭狠狠咬在主人身上。
李成梁將軍,如果你還自認是一個漢人,不想讓漢家江山被他們荼毒,你該知道怎麽做。】
遼東,李成梁聽到這裏,喝到口中的酒水一口氣噴了出來。
“父親,這女真不能再留了,想想後世幾千萬的同胞,我們不能成為民族的罪人。”李如鬆眼睛通紅,看著父親字字如刀。
“爹知道,不過此事也不能草率,去喊主將來此議事。”思索片刻,李成梁緊握雙拳對李如鬆吩咐。
【言歸正傳,戚繼光與張居正的合作堪稱典範。
張居正深知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對他委以重任,並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戚繼光也不負眾望,他領導的戚家軍以英勇善戰、紀律嚴明著稱,多次大敗倭寇,保衛了沿海地區的安寧。
在戚繼光的軍事生涯中,張居正的支持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不僅在物資上給予戚繼光充分的保障,還在政治上為他掃除障礙,確保他能夠安心領兵作戰。
這種君臣之間的默契與信任,為大明王朝的邊防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經過張居正十年的勵精圖治和銳意改革,大明王朝呈現出一派中興氣象。
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國庫充盈;
吏治清明,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邊防鞏固,國家安全得到保障;
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這一時期被譽為“萬曆中興”,是大明王朝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輝煌時期。
在經濟方麵,“一條鞭法”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
百姓負擔減輕,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產量穩步增長。同時,商業貿易也呈現出繁榮景象,市場活躍,商品種類繁多。
在政治方麵,張居正通過整頓吏治和推行考成法等措施,淘汰了一批庸官懶吏,提高了行政效率。
他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官員和接班人。
這些措施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在軍事方麵,張居正重用名將戚繼光等人整頓軍隊、提高戰鬥力。
邊防鞏固、國家安全得到保障。戚繼光領導的戚家軍在多次戰役中大敗敵人、保衛了國家的安寧和尊嚴。
張居正以一己之力,為大明續命六十年。】
明宣宗年間,於謙站起身對虛空遙遙一拜,對這位永不可能謀麵卻能當成‘知己’的名臣。
【然張居正的一生並非完美無缺。
他生前權傾一時,樹敵眾多。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於家中,享年五十八歲。
他死後不久,萬曆皇帝便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
由於張居正在世時權力過大,引起了皇帝的不滿和猜忌;
一些政敵也趁機落井下石,對張居正進行攻擊和誹謗。
萬曆皇帝下詔剝奪了張居正的生前官爵和諡號,並抄沒其家產,不僅如此張居正死後還險些被開棺鞭屍。】
天幕之下,張居正搖頭苦笑,他何曾想不到此等結局,但為了大明何惜此身。
朱元璋、朱棣,甚至朱高熾、朱瞻基均怒目而視:‘混賬、混賬,該死的萬曆?真的不怕遺臭萬年?’
【曆史上的改革派真的沒什麽好下場,商鞅、吳起、王安石等莫不如此,可他們為了國家又何曾退縮,隻能說當權者和既得利益者的無恥甚至無能,浩瀚史書之上,又少得了誰的罪孽。】
【張居正改革的停止和家族的遭遇標誌著大明王朝中興時代的結束。
隨著改革的停滯和倒退,大明王朝的衰敗趨勢逐漸顯現。
萬曆中後期,皇帝長期怠政、朝政荒廢;
官員貪腐成風、吏治敗壞;邊患再起、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從此大明再也無力迴天,可以這麽說,隨著張居正的死,大明也已經亡了。
這已不是什麽明君能夠拯救,社會矛盾已經達到頂峰,距離爆發隻差一根導火索,而我隻希望取代大明的不是滿清也就足夠。】
嘉靖四年,在風景如畫的湖廣江陵,一位名叫張居正的嬰兒呱呱墜地。
自幼聰穎過人的他,在家族書香氛圍的熏陶下,展現出非凡的才華。
十二歲那年,張居正一舉考中秀才,被譽為“江陵神童”,成為當地佳話。】
朱棣斂去怒容,坐迴稍顯狼狽的龍椅上,‘秦姑娘真貼心。’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步入仕途,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初入仕途的他,並未急於嶄露頭角,而是選擇沉潛於書卷之中,廣泛結交朝中賢能之士,如徐階、高拱等。
這些經曆不僅讓他積累豐富的學識,更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翰林院任職期間,張居正逐漸嶄露頭角,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贏得了同僚們的尊敬。
嘉靖末年,嚴嵩專權,朝政腐敗,國家危在旦夕。
張居正雖身處低位,卻時刻關注時局。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駕崩,裕王朱載垕繼位,即隆慶皇帝。
隨著政治格局的變動,張居正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折。
隆慶元年,他被任命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正式進入內閣,參與機務。
這一時期,張居正與高拱等重臣並肩作戰,共同致力於國家的治理與改革。
隆慶六年,隆慶皇帝英年早逝,十歲的太子朱翊鈞繼位,即萬曆皇帝。
由於皇帝年幼,張居正與高拱等顧命大臣共同輔政。
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張居正憑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堅定的改革決心,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內閣首輔,獨掌大權。】
越聽越不是滋味,朱棣怎麽感覺這妥妥一個權臣的模樣。
【張居正的一生,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切關懷。
他留下了諸多振聾發聵的名言,“當大過之時,為大過之事,未免有剛過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傾而安國。”
他深知改革之路布滿荊棘,但為了國家的未來,他寧願承受一切指責與壓力,也要堅定不移地推行改革。
還有那句傳之千古的名言:“吾非相,乃攝也。”
在他看來,自己不僅是內閣首輔,更是國家的舵手,肩負著引領大明王朝走向中興的重任。】
洪武年間,朱元璋眼睛瞪大,‘好嘛!自己廢除宰相,他大明竟然出了個攝政首輔。’不過他也沒有過分生氣,皇帝年幼,國事何為?隻求這首輔不要像前朝宰相一般禍害大明就好。
【麵對大明王朝積重難返的局勢,張居正毅然決然地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史稱“張居正改革”。
這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對大明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張居正深知“治國之要,在於治吏”。
他推行考成法,對各級官員實行嚴格的績效考核製度,淘汰了一批庸官懶吏,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時間我查找下考成法和現代管理學資料,各位老祖宗們可以斟酌考慮。
他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通過開設經筵、編纂《帝鑒圖說》等方式,培養皇帝的治國才能,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吏治、吏治’,許多帝王仔細咀嚼這兩個字,當然嬴政不在此列,他大秦還沒到那時候。
但明清等靠近後世王朝的帝王卻深知其中難度,多少王朝都是在吏治的敗壞中慢慢走向毀滅。
【針對當時賦役製度混亂、百姓負擔沉重的現狀,張居正力排眾議,推行了“一條鞭法”。
此法將各種賦稅和徭役合並為一項,按畝征收銀兩,簡化了征收手續,減輕了百姓負擔。
同時,由於銀兩的統一征收和流通,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
咳咳咳,這裏其實可以參考清朝雍正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這個才是更厲害的。】
天幕之下,張居正點點頭深以為然,但雍正的政策更加難以推行,沒有強權根本無法實施。
看著這幾欲千瘡百孔的偌大江山,張居正陷入深深沉默之中。
【在軍事領域,張居正同樣展現出非凡的才能與遠見。
麵對北方蒙古和南方倭寇的侵擾,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邊防建設。
他重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人,整頓軍隊,提高戰鬥力。
戚繼光在薊鎮、遼東等地屢建奇功,不僅有效抵禦了蒙古騎兵的侵擾,還多次深入敵後實施打擊行動,極大地震懾了敵人。
這裏插個題外話,後來入主中原滿清的老祖宗努爾哈赤,原本就是李成梁養的一條狗,李成梁坐視惡犬壯大,反過頭狠狠咬在主人身上。
李成梁將軍,如果你還自認是一個漢人,不想讓漢家江山被他們荼毒,你該知道怎麽做。】
遼東,李成梁聽到這裏,喝到口中的酒水一口氣噴了出來。
“父親,這女真不能再留了,想想後世幾千萬的同胞,我們不能成為民族的罪人。”李如鬆眼睛通紅,看著父親字字如刀。
“爹知道,不過此事也不能草率,去喊主將來此議事。”思索片刻,李成梁緊握雙拳對李如鬆吩咐。
【言歸正傳,戚繼光與張居正的合作堪稱典範。
張居正深知戚繼光的軍事才能,對他委以重任,並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戚繼光也不負眾望,他領導的戚家軍以英勇善戰、紀律嚴明著稱,多次大敗倭寇,保衛了沿海地區的安寧。
在戚繼光的軍事生涯中,張居正的支持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不僅在物資上給予戚繼光充分的保障,還在政治上為他掃除障礙,確保他能夠安心領兵作戰。
這種君臣之間的默契與信任,為大明王朝的邊防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經過張居正十年的勵精圖治和銳意改革,大明王朝呈現出一派中興氣象。
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國庫充盈;
吏治清明,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邊防鞏固,國家安全得到保障;
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這一時期被譽為“萬曆中興”,是大明王朝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輝煌時期。
在經濟方麵,“一條鞭法”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
百姓負擔減輕,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產量穩步增長。同時,商業貿易也呈現出繁榮景象,市場活躍,商品種類繁多。
在政治方麵,張居正通過整頓吏治和推行考成法等措施,淘汰了一批庸官懶吏,提高了行政效率。
他重視人才培養和選拔,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官員和接班人。
這些措施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在軍事方麵,張居正重用名將戚繼光等人整頓軍隊、提高戰鬥力。
邊防鞏固、國家安全得到保障。戚繼光領導的戚家軍在多次戰役中大敗敵人、保衛了國家的安寧和尊嚴。
張居正以一己之力,為大明續命六十年。】
明宣宗年間,於謙站起身對虛空遙遙一拜,對這位永不可能謀麵卻能當成‘知己’的名臣。
【然張居正的一生並非完美無缺。
他生前權傾一時,樹敵眾多。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於家中,享年五十八歲。
他死後不久,萬曆皇帝便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
由於張居正在世時權力過大,引起了皇帝的不滿和猜忌;
一些政敵也趁機落井下石,對張居正進行攻擊和誹謗。
萬曆皇帝下詔剝奪了張居正的生前官爵和諡號,並抄沒其家產,不僅如此張居正死後還險些被開棺鞭屍。】
天幕之下,張居正搖頭苦笑,他何曾想不到此等結局,但為了大明何惜此身。
朱元璋、朱棣,甚至朱高熾、朱瞻基均怒目而視:‘混賬、混賬,該死的萬曆?真的不怕遺臭萬年?’
【曆史上的改革派真的沒什麽好下場,商鞅、吳起、王安石等莫不如此,可他們為了國家又何曾退縮,隻能說當權者和既得利益者的無恥甚至無能,浩瀚史書之上,又少得了誰的罪孽。】
【張居正改革的停止和家族的遭遇標誌著大明王朝中興時代的結束。
隨著改革的停滯和倒退,大明王朝的衰敗趨勢逐漸顯現。
萬曆中後期,皇帝長期怠政、朝政荒廢;
官員貪腐成風、吏治敗壞;邊患再起、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從此大明再也無力迴天,可以這麽說,隨著張居正的死,大明也已經亡了。
這已不是什麽明君能夠拯救,社會矛盾已經達到頂峰,距離爆發隻差一根導火索,而我隻希望取代大明的不是滿清也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