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他眼中的曆史人物-秦始皇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時代教員具有深沉的曆史情懷和濃烈的曆史人物情節,首先欣賞下他的詞。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天幕之下,文人雅士們競相抄錄著這首辭藻並不繁複華麗,卻洋溢著豪情萬丈的詞篇。
細細品讀之下,不禁令人瞬間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好一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真乃慷慨激昂,意氣風發之語!
老朱聽後直接破防,拉住馬皇後急切言道:“妹子,妹子,你來評評理,咱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哪一點比不上那趙匡胤,就憑他欺負孤兒寡母上位?”
馬皇後溫柔地握住丈夫那雙飽經風霜的大手,嘴角輕揚,一抹淺笑溫暖人心:“重八,隻要為了天下安寧,為了大明昌盛,那些虛名,又何須在意?”
宋朝,趙匡胤見自己與唐太宗並列,拍著龍椅扶手開懷大笑:“這話是哪裏說的?朕自知與太宗文皇帝相比還有些許不足的。”
“陛下結束五代十國戰亂,當得和太宗文皇帝並列,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群臣轟然跪拜恭賀,哪怕心裏有別的想法也不敢表露。
可能猜到某人會多想,秦淩雪趕緊補充。
【咳咳咳,朱元璋先生,這作詞也得押韻不是。】
話畢,朱元璋哈哈大笑:“哈哈哈,妹子,咱真想看看趙匡胤現在的表情。”
馬皇後翻了個白眼,也不知道剛剛是誰一副受到天大委屈的表情。
宋朝,大殿中爽朗的笑聲突然間凝固,空氣中彌漫起一絲尷尬。
看著跪拜恭賀的群臣,趙匡胤感覺臉上發燙,腳趾在大殿地磚上不安扭動,恨不得能摳出一個洞來鑽進去。
【教員讀史有個顯著特點,以曆史人物傳記為中心。
青年時代在給友人信中就提到:‘曆史者,觀往跡製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為急。
一朝代之久,欲振其綱而挈其目,莫妙覓其巨夫偉人。
巨夫偉人為一朝代之代表,將其前後當身之跡,一一求之至徹,於是而觀一代,皆此代表人之附屬品矣。’
在品讀曆史人物傳記時,會對曆史人物進行見解獨特的品評。
往往獨具慧眼,透過曆史人物的言行,抓住曆史人物身上最本質、最突出的東西,放言人之所不敢言。
這些品評與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個性特征和政治立場。
評價人物時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將人民至上的唯物主義貫徹始終,出發點和著眼點在於‘古為今用’,接下來我帶老祖宗們看看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
帝王將相們正襟危坐,雖然秦淩雪將其稱為‘教員’,僅一首詞就能看出其絕不是什麽普通人物,他們也很想知道後世偉人如何評價自己這些‘古人’。
【教員非常推崇秦始皇,主要著眼於其對中華民族統一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由此老祖宗們也能看出,我們後世評價帝王的標準。】
嬴政嘴角微微上揚,自從天幕直播開始以來,他大秦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農家肥料、戰馬三件套,甚至火藥都已經研製出來。
那些腐儒再也不叨逼叨什麽分封,扶蘇開始跟著他學習處理政務,相信這次他的功績將遠超曆史。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他很喜歡李白這幾句詩,尤其推崇始皇帝‘掃六合’的豐功偉績。
在接見外賓時曾言:
‘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
孔夫子是講空話的。
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
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製度如度量衡,有些製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
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勸君莫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秦始皇廣為後世詬病和痛罵的就是他的“焚坑事業”,即焚燒詩書、坑殺儒生。
這兩件事讓他背上了“千古暴君”的罪名。】
“暴君、暴君!!!後世何其不公也,那暴君怎能和聖人相提並論。”仍頑固不化的腐儒門隻能朝著天幕無能怒吼。
【始皇帝何其聰慧、眼界何其寬廣,對於腐儒聒噪的分封嗤之以鼻,另有方士欺騙,將無用之書焚毀、把違反禁令的460名諸生坑殺,要我說,幹得漂亮!!
可惜,扶蘇始終達不到始皇帝的高度,屬實可惜,如扶蘇有朱標的才識果敢,那大秦.......】
【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教員曾言:‘xxx同誌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曆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興。
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史學的傳統。
敢於站起來講話了,這才像個樣子。
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
可惜沒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當然,我也不讚成引秦始皇。秦始皇算什麽?】
嬴政眉頭微皺但並未發怒,總感覺其中話裏有話。
沒讓他多等,秦淩雪展顏一笑繼續說下去。
【他隻坑了四百六十個儒。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儒。】
嬴政攥緊毛筆,心下也是震驚,‘這敢情好,還是朕太慈悲了!’
淳於越等博士一個踉蹌差點栽倒在地,這後世也太狠了,四萬六千個儒生,好狠的心。
【在談及黃河流域的水利建設問題之時,他情不自禁想起秦始皇:‘齊桓公九合諸侯,訂立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
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
秦始皇是個好皇帝,焚書坑儒,實際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屬於孟夫子那一派的。
其實也沒有坑光,叔孫通就沒被殺嘛。’】
叔孫通:???你禮貌嗎???真的會謝。
【始皇帝處於新舊社會製度交替之際,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促使應該衰亡的社會製度加速衰亡,應該興盛的社會製度加速興盛,客觀作用是應該肯定的,簡單否定是不符合曆史唯物主義的。
處於奴隸製社會與封建社會交替之際,儒家卻想迴西周舊製,簡直就是開曆史倒車。
讚成秦始皇,不讚成儒家,主要原因是儒家是向後看,搞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強調現實發展;
儒家空話太多,而秦始皇有不可抹殺的政治實績。
他說: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建樹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仿佛一記重拳打在讀書人心裏,而帝王們無不拍手稱快,看那群腐儒不順眼很久了,就得這麽罵他們。
【當然,對始皇帝也不是全盤肯定的,始終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立場,對始皇帝後期的錯誤有著清醒認知。
追求長生、無節製征發民力等錯誤還是加以批評,當然,古代皇帝們誰沒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功績誰都無法抹殺。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聽得多了,嬴政早已心如止水,前段時間就吩咐與民休息,對於宮殿、皇陵等工程也都放緩,這次大秦肯定不會二世而亡。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天幕之下,文人雅士們競相抄錄著這首辭藻並不繁複華麗,卻洋溢著豪情萬丈的詞篇。
細細品讀之下,不禁令人瞬間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好一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真乃慷慨激昂,意氣風發之語!
老朱聽後直接破防,拉住馬皇後急切言道:“妹子,妹子,你來評評理,咱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哪一點比不上那趙匡胤,就憑他欺負孤兒寡母上位?”
馬皇後溫柔地握住丈夫那雙飽經風霜的大手,嘴角輕揚,一抹淺笑溫暖人心:“重八,隻要為了天下安寧,為了大明昌盛,那些虛名,又何須在意?”
宋朝,趙匡胤見自己與唐太宗並列,拍著龍椅扶手開懷大笑:“這話是哪裏說的?朕自知與太宗文皇帝相比還有些許不足的。”
“陛下結束五代十國戰亂,當得和太宗文皇帝並列,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群臣轟然跪拜恭賀,哪怕心裏有別的想法也不敢表露。
可能猜到某人會多想,秦淩雪趕緊補充。
【咳咳咳,朱元璋先生,這作詞也得押韻不是。】
話畢,朱元璋哈哈大笑:“哈哈哈,妹子,咱真想看看趙匡胤現在的表情。”
馬皇後翻了個白眼,也不知道剛剛是誰一副受到天大委屈的表情。
宋朝,大殿中爽朗的笑聲突然間凝固,空氣中彌漫起一絲尷尬。
看著跪拜恭賀的群臣,趙匡胤感覺臉上發燙,腳趾在大殿地磚上不安扭動,恨不得能摳出一個洞來鑽進去。
【教員讀史有個顯著特點,以曆史人物傳記為中心。
青年時代在給友人信中就提到:‘曆史者,觀往跡製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為急。
一朝代之久,欲振其綱而挈其目,莫妙覓其巨夫偉人。
巨夫偉人為一朝代之代表,將其前後當身之跡,一一求之至徹,於是而觀一代,皆此代表人之附屬品矣。’
在品讀曆史人物傳記時,會對曆史人物進行見解獨特的品評。
往往獨具慧眼,透過曆史人物的言行,抓住曆史人物身上最本質、最突出的東西,放言人之所不敢言。
這些品評與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個性特征和政治立場。
評價人物時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用辯證的方法看待問題,將人民至上的唯物主義貫徹始終,出發點和著眼點在於‘古為今用’,接下來我帶老祖宗們看看他對曆史人物的評價。】
帝王將相們正襟危坐,雖然秦淩雪將其稱為‘教員’,僅一首詞就能看出其絕不是什麽普通人物,他們也很想知道後世偉人如何評價自己這些‘古人’。
【教員非常推崇秦始皇,主要著眼於其對中華民族統一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由此老祖宗們也能看出,我們後世評價帝王的標準。】
嬴政嘴角微微上揚,自從天幕直播開始以來,他大秦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農家肥料、戰馬三件套,甚至火藥都已經研製出來。
那些腐儒再也不叨逼叨什麽分封,扶蘇開始跟著他學習處理政務,相信這次他的功績將遠超曆史。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他很喜歡李白這幾句詩,尤其推崇始皇帝‘掃六合’的豐功偉績。
在接見外賓時曾言:
‘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
孔夫子是講空話的。
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
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製度如度量衡,有些製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
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勸君莫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秦始皇廣為後世詬病和痛罵的就是他的“焚坑事業”,即焚燒詩書、坑殺儒生。
這兩件事讓他背上了“千古暴君”的罪名。】
“暴君、暴君!!!後世何其不公也,那暴君怎能和聖人相提並論。”仍頑固不化的腐儒門隻能朝著天幕無能怒吼。
【始皇帝何其聰慧、眼界何其寬廣,對於腐儒聒噪的分封嗤之以鼻,另有方士欺騙,將無用之書焚毀、把違反禁令的460名諸生坑殺,要我說,幹得漂亮!!
可惜,扶蘇始終達不到始皇帝的高度,屬實可惜,如扶蘇有朱標的才識果敢,那大秦.......】
【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教員曾言:‘xxx同誌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曆史研究必須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興。
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實證明厚今薄古是史學的傳統。
敢於站起來講話了,這才像個樣子。
文章引用了司馬遷、司馬光……
可惜沒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張‘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當然,我也不讚成引秦始皇。秦始皇算什麽?】
嬴政眉頭微皺但並未發怒,總感覺其中話裏有話。
沒讓他多等,秦淩雪展顏一笑繼續說下去。
【他隻坑了四百六十個儒。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儒。】
嬴政攥緊毛筆,心下也是震驚,‘這敢情好,還是朕太慈悲了!’
淳於越等博士一個踉蹌差點栽倒在地,這後世也太狠了,四萬六千個儒生,好狠的心。
【在談及黃河流域的水利建設問題之時,他情不自禁想起秦始皇:‘齊桓公九合諸侯,訂立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
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
秦始皇是個好皇帝,焚書坑儒,實際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屬於孟夫子那一派的。
其實也沒有坑光,叔孫通就沒被殺嘛。’】
叔孫通:???你禮貌嗎???真的會謝。
【始皇帝處於新舊社會製度交替之際,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促使應該衰亡的社會製度加速衰亡,應該興盛的社會製度加速興盛,客觀作用是應該肯定的,簡單否定是不符合曆史唯物主義的。
處於奴隸製社會與封建社會交替之際,儒家卻想迴西周舊製,簡直就是開曆史倒車。
讚成秦始皇,不讚成儒家,主要原因是儒家是向後看,搞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強調現實發展;
儒家空話太多,而秦始皇有不可抹殺的政治實績。
他說: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建樹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仿佛一記重拳打在讀書人心裏,而帝王們無不拍手稱快,看那群腐儒不順眼很久了,就得這麽罵他們。
【當然,對始皇帝也不是全盤肯定的,始終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立場,對始皇帝後期的錯誤有著清醒認知。
追求長生、無節製征發民力等錯誤還是加以批評,當然,古代皇帝們誰沒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功績誰都無法抹殺。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聽得多了,嬴政早已心如止水,前段時間就吩咐與民休息,對於宮殿、皇陵等工程也都放緩,這次大秦肯定不會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