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大明太監團二
開局:老祖宗們集體震驚 作者:清風刀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五名-王振
王振本為落第秀才略通經書,後為教官中舉人,傳聞他自閹入宮。
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愛,被授為東宮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鎮,被稱為王伴伴。
宣德十年英宗即位,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他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英宗以重典治國,但因英宗祖母張太皇太後及閣臣“三楊”等齊心輔政,故而不能幹預政事。
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後病逝,“三楊”亦相繼老死,王振於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
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專權八年,被英宗稱為先生。
公卿大臣稱之為翁父,爭相攀附。
正統十四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力勸英宗親征。
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行至土木堡時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殺死。
朱祁鈺下令將王振家族一律處斬,並籍沒其家產。
天順元年,英宗複辟後,下詔為王振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師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靈。】
這下朱元璋不淡定了,一腳踹翻禦案,“混賬!混賬!”
【第四名-汪直
汪直初為昭德宮內侍,侍候憲宗寵妃萬氏,後升任禦馬監太監。
成化十三年正月,東廠外另置西廠,由汪直任提督,專門在南北兩京偵輯異己並對民間的秘密結社進行鎮壓。
作為憲宗寵用的心腹,汪直提督西廠後羅織大獄,逮捕大臣,製造冤案,致使朝野大嘩。
後被大臣們聯名罷官,汪直還職禦馬監。
成化十四年,汪直巡撫遼東,挾其私黨,隨意手撻守令。
次年,又巡視大同、宣府,欲圖立邊功自固,卻激諸部起而報複。
成化十七年,汪直為監軍,三度抗擊入寇大同、宣府的亦思馬因部,取得黑石崖大捷,穩定邊秩。
成化十八年二月,受命總鎮大同、宣府,專鎮大同。
後多次遭到彈劾,最終被罷職奪俸,黜為閑人。
此後,史書上就未見有關於汪直的記載了,隻說他“竟良死”。
汪直作為明朝宦官專權的代表人物,其擅權和為害遠不及王振、劉瑾和魏忠賢。
汪直在巡邊的數年中,總的來說,啟釁之事少,平邊之事多,說明汪直對當時邊地秩序的相對穩定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並表現出一定的軍事才能。此外,汪直也為健全明朝的科舉製度,提出過重要建議。
總的來說,汪直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且忠於皇帝,不朋不黨,急於立功,偶爾會小案大辦。
他除了皇帝的命令,誰的臉色也不看,敢於挑戰文官和宦官集團,被各方勢力所不容。
而且汪直是一個有將才的人,也願意為國盡忠,長期監軍戍邊,並多次取得很不錯的戰績。
但在政治上卻有很大的缺陷,所謂的政治,是追求平衡與圓滑,汪直一味的挑戰官場和政壇的穩固局麵,導致朝政不穩,百官人心惶惶,勢必會引來其它敵對勢力的不滿,他們團結一致,將汪直趕出權力的圈子,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所以汪直是一個業務能力很強,軍事能力頗強。但是政治能力很低,以至於四麵樹敵的這麽一位頗有作為太監。】
【第三名-魏忠賢
魏忠賢是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原名李進忠,出身於市井無賴,父母為街頭雜耍藝人或小手工業者,好賭成性,曾賣掉自己的女兒作為賭債。
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
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朱由校即位,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由於明熹宗沉迷木工,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麵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麵。
但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
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以及善於把握動蕩時局的“能人”來獨當一麵。
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
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借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
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崇禎驀然一驚,臉色發白、嘴唇顫抖:“王伴伴,快去、快去............”
不等崇禎將後麵話語說完,王承恩快速離去,也許這次不會再走向原本曆史。
【第二名-劉瑾
弘治年間,劉瑾犯罪,被赦免後侍奉太子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命劉瑾執掌鍾鼓司,與其他7名受寵太監合稱“八虎”,他居首位。
劉瑾弄出各種花樣供朱厚照消遣,深得朱厚照寵幸,很快便升至內官監掌印太監,正德元年初,他又受命掌控京師三大營之一的“三千營”。
此外,劉瑾還借皇帝之名圈占了三百多處皇莊。
這些做法引起了朝臣們的警惕,劉瑾不斷受到彈劾,但不僅毫發無損,還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在外廷以大學士焦芳為爪牙,大肆迫害曾反對他的朝臣。
自正德二年起,劉瑾開始掌控文武百官的升降和任免,百官見他紛紛跪拜,貪汙不計其數,權勢炙手可熱,被時人稱為“立皇帝”,而朱厚照則被稱為“坐皇帝”,寓意掌握大權的人是劉瑾而非朱厚照。
據傳劉瑾相信術士餘曰明之言,以為自己的侄子劉二漢會當皇帝,便私藏兵甲。
由於他樹敵太多,導致“八虎”另一成員張永與朝臣楊一清聯手合作,於正德五年平息寧夏安化王之亂後呈上被劉瑾隱匿的安化王檄文,其中提到劉瑾圖謀不軌,劉瑾遂被逮捕,在抄家過程中發現了兵甲、玉璽和藏著匕首的扇子,坐實其謀逆罪狀。
八月二十五日,劉瑾被淩遲處死。】
剛剛即位的朱厚照看著跪在身前的劉瑾有些唏噓,“劉伴伴,你這讓朕該如何對你?”
冷汗從額頭滴滴落下打濕了身前的地麵,劉瑾不敢求饒,他知道自此之後自己就算不死也再無法掌控權柄。
王振本為落第秀才略通經書,後為教官中舉人,傳聞他自閹入宮。
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愛,被授為東宮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鎮,被稱為王伴伴。
宣德十年英宗即位,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他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英宗以重典治國,但因英宗祖母張太皇太後及閣臣“三楊”等齊心輔政,故而不能幹預政事。
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後病逝,“三楊”亦相繼老死,王振於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
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專權八年,被英宗稱為先生。
公卿大臣稱之為翁父,爭相攀附。
正統十四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力勸英宗親征。
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行至土木堡時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殺死。
朱祁鈺下令將王振家族一律處斬,並籍沒其家產。
天順元年,英宗複辟後,下詔為王振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在京師智化寺北院建旌忠祠,以祭祀亡靈。】
這下朱元璋不淡定了,一腳踹翻禦案,“混賬!混賬!”
【第四名-汪直
汪直初為昭德宮內侍,侍候憲宗寵妃萬氏,後升任禦馬監太監。
成化十三年正月,東廠外另置西廠,由汪直任提督,專門在南北兩京偵輯異己並對民間的秘密結社進行鎮壓。
作為憲宗寵用的心腹,汪直提督西廠後羅織大獄,逮捕大臣,製造冤案,致使朝野大嘩。
後被大臣們聯名罷官,汪直還職禦馬監。
成化十四年,汪直巡撫遼東,挾其私黨,隨意手撻守令。
次年,又巡視大同、宣府,欲圖立邊功自固,卻激諸部起而報複。
成化十七年,汪直為監軍,三度抗擊入寇大同、宣府的亦思馬因部,取得黑石崖大捷,穩定邊秩。
成化十八年二月,受命總鎮大同、宣府,專鎮大同。
後多次遭到彈劾,最終被罷職奪俸,黜為閑人。
此後,史書上就未見有關於汪直的記載了,隻說他“竟良死”。
汪直作為明朝宦官專權的代表人物,其擅權和為害遠不及王振、劉瑾和魏忠賢。
汪直在巡邊的數年中,總的來說,啟釁之事少,平邊之事多,說明汪直對當時邊地秩序的相對穩定確實起過積極的作用,並表現出一定的軍事才能。此外,汪直也為健全明朝的科舉製度,提出過重要建議。
總的來說,汪直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且忠於皇帝,不朋不黨,急於立功,偶爾會小案大辦。
他除了皇帝的命令,誰的臉色也不看,敢於挑戰文官和宦官集團,被各方勢力所不容。
而且汪直是一個有將才的人,也願意為國盡忠,長期監軍戍邊,並多次取得很不錯的戰績。
但在政治上卻有很大的缺陷,所謂的政治,是追求平衡與圓滑,汪直一味的挑戰官場和政壇的穩固局麵,導致朝政不穩,百官人心惶惶,勢必會引來其它敵對勢力的不滿,他們團結一致,將汪直趕出權力的圈子,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所以汪直是一個業務能力很強,軍事能力頗強。但是政治能力很低,以至於四麵樹敵的這麽一位頗有作為太監。】
【第三名-魏忠賢
魏忠賢是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原名李進忠,出身於市井無賴,父母為街頭雜耍藝人或小手工業者,好賭成性,曾賣掉自己的女兒作為賭債。
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
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朱由校即位,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由於明熹宗沉迷木工,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明熹宗臨死前曾專門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朱由校在生命最後時刻對魏忠賢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固然摻雜著個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方麵的清醒和果決,尤其是在維護大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關鍵問題上。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麵。
但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
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即位的時候,海內難民揭竿四起、關外清兵虎視眈眈,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處理軍國大事經驗,以及善於把握動蕩時局的“能人”來獨當一麵。
雖然無法扭轉國勢日衰、積重難返的敗亡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坍塌崩潰。
但崇禎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借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幡然醒悟的同時,無力迴天的崇禎在精神上徹底崩潰了。
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肯定,也是對自己17年執政生涯的全盤否定。】
崇禎驀然一驚,臉色發白、嘴唇顫抖:“王伴伴,快去、快去............”
不等崇禎將後麵話語說完,王承恩快速離去,也許這次不會再走向原本曆史。
【第二名-劉瑾
弘治年間,劉瑾犯罪,被赦免後侍奉太子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命劉瑾執掌鍾鼓司,與其他7名受寵太監合稱“八虎”,他居首位。
劉瑾弄出各種花樣供朱厚照消遣,深得朱厚照寵幸,很快便升至內官監掌印太監,正德元年初,他又受命掌控京師三大營之一的“三千營”。
此外,劉瑾還借皇帝之名圈占了三百多處皇莊。
這些做法引起了朝臣們的警惕,劉瑾不斷受到彈劾,但不僅毫發無損,還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在外廷以大學士焦芳為爪牙,大肆迫害曾反對他的朝臣。
自正德二年起,劉瑾開始掌控文武百官的升降和任免,百官見他紛紛跪拜,貪汙不計其數,權勢炙手可熱,被時人稱為“立皇帝”,而朱厚照則被稱為“坐皇帝”,寓意掌握大權的人是劉瑾而非朱厚照。
據傳劉瑾相信術士餘曰明之言,以為自己的侄子劉二漢會當皇帝,便私藏兵甲。
由於他樹敵太多,導致“八虎”另一成員張永與朝臣楊一清聯手合作,於正德五年平息寧夏安化王之亂後呈上被劉瑾隱匿的安化王檄文,其中提到劉瑾圖謀不軌,劉瑾遂被逮捕,在抄家過程中發現了兵甲、玉璽和藏著匕首的扇子,坐實其謀逆罪狀。
八月二十五日,劉瑾被淩遲處死。】
剛剛即位的朱厚照看著跪在身前的劉瑾有些唏噓,“劉伴伴,你這讓朕該如何對你?”
冷汗從額頭滴滴落下打濕了身前的地麵,劉瑾不敢求饒,他知道自此之後自己就算不死也再無法掌控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