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如懿傳(完)
綜影視:從美過白月光的替身開始 作者:什錦果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皇後的冊封儀式結束之後,沈嫿就將宮務都交給了兒媳婦,微服私訪下江南去了。
不同於乾隆每次下江南都是車馬浩蕩,沈嫿隻帶著一隊暗衛輕裝簡行就出發了。
紫禁城裏四四方方的天空她早就看膩了,終於熬到了自己親兒子登基,她成為了天底下地位最尊貴的女人,玩兒的都有些樂不思蜀了。
一直到皇後生下了嫡長子,皇帝開啟第二次選秀時她才迴去。
皇上皇後共同主持選秀之事,所以將嫡長子托付給太後,沈嫿抱著孫子好好的享受了一番天倫之樂。
得知太後迴宮,後宮裏那些太妃們忙不迭的前來拜訪。
沈嫿完全能夠理解她們的心理,在十二阿哥去了之後,先帝尚未成年的孩子全都是公主。
而大清與蒙古世代聯姻,在先帝已逝的情況下,孩子就是太妃們唯一的依靠,自然希望公主出嫁後能夠離她們近一些。
如今除了純貴太妃有兒子將她接去王府中奉養,其他先帝時期的嬪妃都隻能居住在慈寧宮和壽康宮。
沈嫿見宮裏的住處已經十分擁擠,索性帶著幾個交好的太妃一起去了圓明園定居。
例如魏燕婉就成功的抱上了太後的大腿,得以在圓明園中擁有一個單獨的院落。
而像陸沐萍和陳婉茵這樣不做妖的妃子,也跟著過來,閑暇時還能在一起說說話打發時間。
“大家都羨慕純貴太妃有福氣,兒子把她接出宮去住,可是炩姐姐也不差,這麽多年,你一直照顧五阿哥,他也想接姐姐出宮奉養,姐姐怎麽沒答應呀?”
魏燕婉輕笑著搖了搖扇子,“五阿哥玉碟上的生母是慧賢皇貴妃,皇貴妃去了之後一直養在慈寧宮,雖然我對他時有關照,他也視我為養母,終究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我哪能接受這個好意呢?”
而且魏燕婉的心裏還有另一種考量:她跟五阿哥之間確實有一些母子情分,但畢竟不是親生母子。
與其用這些情份換她出宮過日子,還不如拿來幫助女兒。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有一個哥哥為自己的女兒撐腰,想必將來嫁人也能過得更好一些。
而且魏燕婉想到了此時正在院子裏熬湯等著她迴去喝的進忠,他是個太監,若是出宮了,兩個人恐怕就很難再見了。
她還那麽年輕,接下來的幾十年若是能有一個貼心人相伴,想來日子也不會太難熬。
沈嫿聽到她們閑聊時提起五阿哥,腦海中出現一個瘦弱的身影。
五阿哥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先帝憐惜他體弱,從不在功課上要求他做的有多好。
不過這個孩子是極聰明的,慧賢皇貴妃的早逝讓他變得極為敏感,處處小心謹慎,從不鬧事冒頭,顯得他在宮中存在感極弱。
想到永瑄登基之後,太皇太後就一日日衰弱下去的身體,沈嫿垂下了眸子。
五阿哥養在慈寧宮,經常與太皇太後同桌飲食,想來太皇太後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親手養大的阿哥會害了她。
天道好輪迴,慧賢皇貴妃死在太皇太後的手上,如今五阿哥不過是為生母報仇罷了。
說來也隻能怪太皇太後自己,為了不讓五阿哥與宮中的嬪妃親近,指使魏燕婉接近五阿哥,總是在他耳邊提起慧賢皇貴妃對他有多好。
太皇太後已經忘了,是她讓太醫給慧賢皇貴妃下藥,讓其體寒之症越來越重,最終玉減香消。
五阿哥正是拜她所賜,從尊貴的皇貴妃之子淪落成了沒有母親撫養的小可憐,他心中怎能不怨?
沈嫿搖搖頭散去腦海中的記憶,加入到了太妃們的討論之中。
“如今天下平定,蒙古的各個部落都對大清俯首稱臣,公主們都是哀家看著長大的,實在舍不得讓她們去偏遠之地受苦。”
“趁著現在還年輕,哀家跟皇帝商議著,準備派出使節團周遊列國,公主們每日被困在宮中,日子過得無聊乏味,不如隨之一起出行,權做是去留學開拓眼界了。”
此時的大清底層人民是封閉的,但是上層對國外的發展情形卻一直都有關注。
前段時間收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為帝的消息,這位女皇波瀾壯闊的一生才剛剛開始。
沈嫿雖然穿著一身保守的旗裝,一舉一動都體現出皇太後的尊貴,但她的內心卻不甘於此。
隻是現在的大清處於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最巔峰,沒有女性繼承人發展起來的土壤,底層的女性大多也隻負責生兒育女。
想到因為閉關鎖國而導致的國家衰落,沈嫿勸動了皇帝,放他的妹妹們出去看一看這個廣大的世界。
“咱們這輩子一半的時間在家中後宅,剩下的時間則是待在宮裏,連下江南遊玩,都隻能坐在船上隔水賞景,想想真是挺遺憾的!”
“咱們見識不到的東西,若是能讓孩子們看過之後迴來講給咱們聽,想來大家都會很開心的。”
雖然有人舍不得女兒,但是先帝去世之後,太妃們困守後宮的這幾年,日子都過的很平靜,猶如一片死水,泛不起一絲漣漪。
有幾個蒙古嬪妃帶頭,將女兒的性子養的猶如想要飛出巢穴的小鷹,去往更遠的天空享受自由。
剩下的人也不願意公主活得跟她們這些老太妃一樣,一輩子隻能在宮中和後宅裏打轉。
直到數年之後公主們返迴家鄉,一個個都找不迴當初循規蹈矩的淑女樣子。
見識過天空的雄鷹怎麽願意再把身軀縮迴到狹小的巢穴裏。
作為有大批護衛陪同的留學人士,她們從國外帶迴了各種先進的理論和技術,從上至下開啟了新時代的改革。
讓國家不至於衰落到一片混亂,然後從廢墟之中重建,沒有人知道他們躲過了一場多麽大的浩劫。
這種事情能不發生當然是不發生的好,苦難確實需要銘記,但是人生下來不是為了吃苦的。
能夠看著國家在微小的陣痛中發展的越來越好,沈嫿這一代人的功績也被永遠銘記在史書上。
不同於乾隆每次下江南都是車馬浩蕩,沈嫿隻帶著一隊暗衛輕裝簡行就出發了。
紫禁城裏四四方方的天空她早就看膩了,終於熬到了自己親兒子登基,她成為了天底下地位最尊貴的女人,玩兒的都有些樂不思蜀了。
一直到皇後生下了嫡長子,皇帝開啟第二次選秀時她才迴去。
皇上皇後共同主持選秀之事,所以將嫡長子托付給太後,沈嫿抱著孫子好好的享受了一番天倫之樂。
得知太後迴宮,後宮裏那些太妃們忙不迭的前來拜訪。
沈嫿完全能夠理解她們的心理,在十二阿哥去了之後,先帝尚未成年的孩子全都是公主。
而大清與蒙古世代聯姻,在先帝已逝的情況下,孩子就是太妃們唯一的依靠,自然希望公主出嫁後能夠離她們近一些。
如今除了純貴太妃有兒子將她接去王府中奉養,其他先帝時期的嬪妃都隻能居住在慈寧宮和壽康宮。
沈嫿見宮裏的住處已經十分擁擠,索性帶著幾個交好的太妃一起去了圓明園定居。
例如魏燕婉就成功的抱上了太後的大腿,得以在圓明園中擁有一個單獨的院落。
而像陸沐萍和陳婉茵這樣不做妖的妃子,也跟著過來,閑暇時還能在一起說說話打發時間。
“大家都羨慕純貴太妃有福氣,兒子把她接出宮去住,可是炩姐姐也不差,這麽多年,你一直照顧五阿哥,他也想接姐姐出宮奉養,姐姐怎麽沒答應呀?”
魏燕婉輕笑著搖了搖扇子,“五阿哥玉碟上的生母是慧賢皇貴妃,皇貴妃去了之後一直養在慈寧宮,雖然我對他時有關照,他也視我為養母,終究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我哪能接受這個好意呢?”
而且魏燕婉的心裏還有另一種考量:她跟五阿哥之間確實有一些母子情分,但畢竟不是親生母子。
與其用這些情份換她出宮過日子,還不如拿來幫助女兒。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有一個哥哥為自己的女兒撐腰,想必將來嫁人也能過得更好一些。
而且魏燕婉想到了此時正在院子裏熬湯等著她迴去喝的進忠,他是個太監,若是出宮了,兩個人恐怕就很難再見了。
她還那麽年輕,接下來的幾十年若是能有一個貼心人相伴,想來日子也不會太難熬。
沈嫿聽到她們閑聊時提起五阿哥,腦海中出現一個瘦弱的身影。
五阿哥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先帝憐惜他體弱,從不在功課上要求他做的有多好。
不過這個孩子是極聰明的,慧賢皇貴妃的早逝讓他變得極為敏感,處處小心謹慎,從不鬧事冒頭,顯得他在宮中存在感極弱。
想到永瑄登基之後,太皇太後就一日日衰弱下去的身體,沈嫿垂下了眸子。
五阿哥養在慈寧宮,經常與太皇太後同桌飲食,想來太皇太後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親手養大的阿哥會害了她。
天道好輪迴,慧賢皇貴妃死在太皇太後的手上,如今五阿哥不過是為生母報仇罷了。
說來也隻能怪太皇太後自己,為了不讓五阿哥與宮中的嬪妃親近,指使魏燕婉接近五阿哥,總是在他耳邊提起慧賢皇貴妃對他有多好。
太皇太後已經忘了,是她讓太醫給慧賢皇貴妃下藥,讓其體寒之症越來越重,最終玉減香消。
五阿哥正是拜她所賜,從尊貴的皇貴妃之子淪落成了沒有母親撫養的小可憐,他心中怎能不怨?
沈嫿搖搖頭散去腦海中的記憶,加入到了太妃們的討論之中。
“如今天下平定,蒙古的各個部落都對大清俯首稱臣,公主們都是哀家看著長大的,實在舍不得讓她們去偏遠之地受苦。”
“趁著現在還年輕,哀家跟皇帝商議著,準備派出使節團周遊列國,公主們每日被困在宮中,日子過得無聊乏味,不如隨之一起出行,權做是去留學開拓眼界了。”
此時的大清底層人民是封閉的,但是上層對國外的發展情形卻一直都有關注。
前段時間收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為帝的消息,這位女皇波瀾壯闊的一生才剛剛開始。
沈嫿雖然穿著一身保守的旗裝,一舉一動都體現出皇太後的尊貴,但她的內心卻不甘於此。
隻是現在的大清處於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最巔峰,沒有女性繼承人發展起來的土壤,底層的女性大多也隻負責生兒育女。
想到因為閉關鎖國而導致的國家衰落,沈嫿勸動了皇帝,放他的妹妹們出去看一看這個廣大的世界。
“咱們這輩子一半的時間在家中後宅,剩下的時間則是待在宮裏,連下江南遊玩,都隻能坐在船上隔水賞景,想想真是挺遺憾的!”
“咱們見識不到的東西,若是能讓孩子們看過之後迴來講給咱們聽,想來大家都會很開心的。”
雖然有人舍不得女兒,但是先帝去世之後,太妃們困守後宮的這幾年,日子都過的很平靜,猶如一片死水,泛不起一絲漣漪。
有幾個蒙古嬪妃帶頭,將女兒的性子養的猶如想要飛出巢穴的小鷹,去往更遠的天空享受自由。
剩下的人也不願意公主活得跟她們這些老太妃一樣,一輩子隻能在宮中和後宅裏打轉。
直到數年之後公主們返迴家鄉,一個個都找不迴當初循規蹈矩的淑女樣子。
見識過天空的雄鷹怎麽願意再把身軀縮迴到狹小的巢穴裏。
作為有大批護衛陪同的留學人士,她們從國外帶迴了各種先進的理論和技術,從上至下開啟了新時代的改革。
讓國家不至於衰落到一片混亂,然後從廢墟之中重建,沒有人知道他們躲過了一場多麽大的浩劫。
這種事情能不發生當然是不發生的好,苦難確實需要銘記,但是人生下來不是為了吃苦的。
能夠看著國家在微小的陣痛中發展的越來越好,沈嫿這一代人的功績也被永遠銘記在史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