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12月1日(3)


    曆史給我們留下了什麽


    第八章12月1日(3)


    跟所有的母親一樣,隻要兒子一離開自己的身邊幾乎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入到對兒子的思念中,那個隆冬的時節裏趙玉蘭最大的心事定格在對兒子的思念上。每天晚上,天老早就黑了下來,她也老早的吃完了晚飯,關嚴了屋門,以防外麵的冷風偷偷地跑到屋裏奪走屋裏不多的熱量。坐在燒得還算暖和的土坯炕上,她老早的把所有的家務做好不是因為隆冬季節氣候的寒冷,也不是因為天比以前時候黑的早了。特別是拿起不管多大年齡的女人如今都很少有人再幹的針線活,把過時的在人家眼裏早已扔掉的她卻還在好好保存的舊衣服拿出來縫補,縫補的目的不是用來再一次能派上用場,而是為了使自己一流的女工手藝不至於徹底荒廢,同時也是為了使自己焦躁的心裏在有點營生可幹得到稍稍的平息。當擺在她身邊的手機鈴聲響起來的時候,所有的事都徹底的放下總是以極快的速度拿起了手機,知道情理的人都會明白她是在等待唯一的兒子給她打過電話來。除了兒子還沒有其他任何人在這個時間段攪擾過她。因此每次接通電話的時候總是直接稱唿兒子的小名,從沒有錯過。為了保證跟母親及時的通話,兒子離開家的時候給她買了一部功能簡單使用方便的老年人用的手機。


    不過,沒有多久,一個讓她以前隻是想想,認為絕不可能跟她家有緣的女人給她買來了一部智能手機,而且耐心細致的教會她怎樣跟兒子視頻通話。事實上這個女人的出現,她的生活從此徹底的發生了改變。從那時起她似乎才想起自己的年齡還不到六十歲,按著現代人的壽命遠遠沒有達到老年人的程度,她徹底又迴到了這個年代五十幾歲女人該有的精神狀態,變得年輕起來。以遠見卓識的思維開始思考眼前發生的每一件事。老婦人想到,這個女人難道真的有可能像幾十年以前的她,以一個少婦人的身份在這個家裏出現嗎?她絕不會嫌棄她已經結過一次婚,而且還帶著一個四歲的女兒。即使這樣能把她娶進家門也是夢寐難求的事。她很想從這部手機裏麵找到可能出現的答案。


    當那個她認為可能成為這個家裏少婦人的女人把一部價值幾千塊錢的手機送到她的手裏時,她簡直受寵若驚。在她的生活經曆中還從來沒有過這麽貴重的花銷過。


    “這麽好的手機一定很貴吧?”


    “不很貴,不到五千。”


    “那就是說四千多,或者說接近五千塊錢。”算起賬來老婦人的頭腦是從來不糊塗的。


    “這麽貴重的物品我怎麽好說收下就收下呢?”老婦人已經想好了,一定以兩倍的價值禮還給這個她平時想都不敢想的女人。多少年下來,家裏總算還有些積蓄,都是為了給兒子娶媳婦用的。


    “不是我給你買的,是你兒子托我給你買的。”


    “你是說,是達兒讓你給我買的。”


    “除了他還有誰?”


    “這小子,太不會過日子了,怎麽能讓你買這麽貴重的手機呢,那部手機是他剛離開家時新買的。”


    當老婦人以一種責怪的口氣跟兒子說起這件事的時候,誰知那邊的兒子卻是一片茫然。他從沒有讓誰給自己的母親買過手機,更沒有給除了自己的母親以外的任何一個人女人寄過錢。好在他變得很機智,怕說漏了嘴,沒有急於迴答母親的問話。而是用一句“以前的那部手機不能視頻通話的話搪塞了過去。”


    這樣一來更能確定了她跟他的關係。她這樣做的目的算是對他的圈套嗎?不,他絕不認為這是什麽圈套,因為他為了她不知付出過多少癡情妄想,甚至認為自己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獲得她垂青的芳心。一個難以啟齒,很不體麵的人生終極目標,即使這輩子不能跟他在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哪怕死後彼此相鄰埋葬在一起也是一種幸福,這一切在看似不可能的妄想中有可能變成現實的時候,他還有什麽可說的呢?


    每天隻有兒子能給她打過電話,她是打不過去的,為了每天都知道自己母親的身體和生活狀況,即使有時候時間不固定,加班很晚才迴到住宿營地,兒子也一定給母親打迴一個電話,知道母親在惦記他。實際每天如果不接到兒子的電話母親根本不可能在夜裏安心睡得下覺。每天保證至少一次通話,是兒子從新加坡打來的電話比在國內通話的費用高不了多少。


    新加坡在楊林鎮人們的心裏,是一個不知用什麽話來形容才算好的地方。同樣讓蘇方達的母親疑惑不解的是,兒子剛離開家沒幾個月怎麽就有兩個女人跟她家相近了起來。難道是兒子去了新加坡的緣故,難道在人們的心裏出了國就像做起了國外的華僑一樣。這樣的想法連她自己也不相信,更別說比她年輕比她精明的女人會糊塗到連這點事都看不出來,自己的兒子在哪都是一個沒有多大出息的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在找不出任何理由的情況下,老婦人甚至胡思亂想到一個荒唐到像小孩子講故事一樣的想法,是不是楊林鎮的人們聽說了什麽,或者說發現了什麽,在她家的院子裏埋著什麽寶藏,不過她並沒有發現什麽可疑的人打她家院子裏的主意。要說她們什麽都不圖,純粹是衝著他們的家,衝著他兒子做人的坦誠去的,更是讓她不能相信的。


    有人說,小說裏的主人公應該是一個要長相有長相,要地位有地位的,能唿風喚雨的人。不過生活裏這樣的人絕不是主流,隻有那些最平庸的人,特別是在社會發展的初起階段,依然在貧窮泥潭裏紮掙的人們。正因為他們有著極強的堅韌性、抗壓性、耐貧性,更有力的支撐著社會的平穩、和諧和安定。這樣的人從根本上來說是可敬的。


    趙玉蘭原本是福安一帶出名的家境富裕趙家財主最小的女兒,富貴的身份並沒有給她帶來一點富貴的命運,在一個到處充滿陽光的下午,以前感覺難以活得下去的窮苦人正以無比高興的心情享受著陽光帶來的溫暖和光明,盡管他們在物質的需求上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但是所有人們的心情和精神狀態再也見不到以前的那種困苦無奈的表情。她,曾經趙家最小的女兒卻沒有因趙家是財主而給她帶來一點幸福,卻在人們一片高興和歡笑中連結婚是咋迴事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被她的母親做主嫁給了一個比她大二十多歲一個叫蘇維誠的男人,那時候她母親告訴她,隻有嫁給最窮的人以後才能有好日子過。她的確是嫁給了楊林鎮最窮的人,但是卻從來沒有過上一天像她母親說的好日子。沒辦法隻好把這一切歸結於命運。命運這東西太多時候隻能讓人對它無奈地說上一句,“沒辦法,這都是命!”她不明白在她步入人生老年的時候,難道命運還會讓她再一次出現始料不及的變化,難道這一次的變化跟以前是截然不同的,她無法想象得到。


    ***


    日夜不息奔湧的河流不知流去了多少歲月,擊起了多少驚濤駭浪。沒有人能說得清一條條河流到底製造過多少亂子。“職司憂悄悄,郡國訴嗷嗷”,七百四十一年一個跟所有疾苦難民生存處境的一樣人,目睹河水泛溢災難的場景。之所以被後人稱之為人間詩聖,盡管他沒有能力挽狂瀾於既倒,但是他以後人難以企及的精妙言辭,把人間的疾苦刻骨銘心的記述了下來,使後人清楚明白的知道了這個民族經曆了怎樣的生存曆程。他飽嚐了太多的人間苦難,深深的體會到人們生存的艱難。


    河水泛溢,人間悲慘的場麵不堪想象。河流越大製造的亂子也越大。人們並沒有因為河流帶來災難而遠離。同樣不能說得清一條條的河流給人們帶來了多少財富。大麵積澆灌的土壤,河流的澆灌不僅僅使土壤變得肥沃,草木更其蒼翠,所有的生命力在有限的更替期更顯活躍。養育的兒女熱血沸騰,男人更加的強壯,女人更加的嬌嬈,多少英雄的壯舉在伴隨著咆哮的河流不斷地奏響著人世間驚心動魄的樂章。河流、血液永無止息奔流的生命源源,孕育出的不僅僅是代代相傳的生命,還有天地間日新月異絢麗的壯彩。那些用熱血和生命來謳歌世間大美的英雄,他們的心胸和眼界是何其的長遠,難道他們早已看到未來的前景是無可限量的,早已看到這片土地終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確認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堅定的信仰,不可磨滅的意誌,不管山洪怎樣的肆虐,即使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也要扞衛家園的領土。正是因為無數英雄的激勵,這片土地的兒女才更加的勤謹,吃苦,他們沒有辜負先人的希望,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過去的曆史。這片土地到底曾經發生過什麽?又經曆了怎樣變化?人們心理都清清楚楚,人們用冷靜的頭腦來應對世間發生的一切,不是說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更大的洪流,而是人們以更加團結、強大的力量使一次次的洪流在抗拒中遁去了險情。更多的人們在快樂平安的生活中,甚至不知道自己生存的家園經曆了一場場有可能變成一片澤國的災難。


    時代不喜歡那些華而不實的豪言壯語,隻想憑著腳踏實地真打實鑿的努力來改變著生活。改變著世界。在世界麵前,一切個人的力量都顯得極其的渺小,唯有團結起來形成統一的力量才變得無比的強大,唯有在強大的力量下不斷的努力,才能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圖景。


    打開地圖不難看到構建起這片遼闊土地的是一條條曲曲彎彎像藍色脈管一樣的河流,藍色的脈管越粗壯滋養出來的土地就越加的肥美,綠植覆蓋就越加的濃厚,人們的生活就越加的富足。沙漠和戈壁缺少河流的擾動,始終保持著一片人跡罕少踏入的淨土,那裏不能提供人們生存必需的水源、食物,以及蒸煮食物的柴薪。沒有水源的滋養,各種演繹死亡的恐怖成全了生命禁區。除了風在挪動石子和沙粒,幾千年幾萬年還是一個樣子。


    水源越是充沛,植被越是繁茂,人們的活動就越是繁密。人為的、天然的交織在一起的各種各樣的故事和事故層出不斷。柴薪盛積是容易引發火災的根本,河流不暢是水患多發的症結。人們不會因為有可能發生水患災難而遠離浩大的河流,根源是河流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好處遠遠大於它的災難。同樣水患災難後的地貌並沒有變得蕭條,而是變得更加的牢固和富強,更加彰顯人們性格的堅韌、精神的不屈。人們生存離不開水火,現實生活中最容易給人們帶來危害的莫過於水患和火災。遠古的時候,鯀用堵塞的方式治水,水勢越漲,水患越大,災害越深。禹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道,天下順昌,民心和樂。水亦民也,治水又何嚐不是興國利民之道。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華夏大地之所以把流量最大,流經麵積最廣的兩條河稱之為母親河,原因是兩河流域承載太多人口數量的生存。


    一個永恆不變的道理,人的生命是依靠水穀來生存的,水穀豐盛的地方才能養育更多人的生命,人們長久聚居的地方才能形成文化和文明。水源豐盛的地方才能促發植被的繁茂,繁茂的植被是生物群體眾生的家園,人類不過是憑著優先進化的大腦成為眾生群體裏的一個特殊獨立的群體。同樣的道理,在人類這個特殊的群體裏才智超群的人又稱為其中的佼佼者。成為主宰世界萬物的領軍人。


    在這個如同晨雞喚醒人們勤奮勞作的巨大的版圖上,兩條河流流域形成的文化和文明幾乎成了華夏文明和文化的基礎和構架。並不能說這兩條河流給世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帶來的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有時候耍起性子來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會把人們攪得叫苦連天,因此人們對於兩河流域的治理從來就沒停止過,時代的興衰更替,從禹王治水,又曆經幾千年的封建帝製,沒有哪一個時代的百姓活得像今天這樣的安然,最主要的是人口的數量出現了超前的龐大,能讓所有的人都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同樣沒有哪個時代做到像今天這樣。人口數量急劇的增長,人們生活水平普遍的提高,在人們酒足飯飽品味幸福滋味的時候,最應該好好的想一想曆史留給這個時代領路人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留下的局麵又是何等的支離破碎,貧困、饑餓、寒冷、無知、落後、疾病、內憂外患幾乎所有的災難都跳了出來考驗著這支隊伍。短短的幾十年裏,這支隊伍帶領兩河流域的人們並不僅僅是馴服這兩條野馬,而是讓它們拉起和承載人們奔向幸福生活的馬車。把汛雨季節各大支流匯聚的洪峰在舉世睹目震驚世界的大壩工程進行的截流,除了利用水位落差產生的水壓進行發電,蓄積水源保障更多人口基本生活用水,在幹旱和枯水季節有序的排放為下遊的農田補充灌溉,使因幹旱造成絕收的農田獲得任何時代都不可能想到和做到的豐收景象。巨大脈狀的河流,到處滋潤著豐收的農田和菜園,跟幾十年比起來已經達到蒼老或者過世的年紀如今還在健康地活著,紅潤的臉龐心裏好像從來就沒想到世上還有死亡那檔子事兒。


    在人人都是攝影家的年代裏,輕輕按下手機快門把心目中最精彩最壯觀的景象記錄下來,留給自己或者更多的人相互傳看。其實真正能稱得上藝術的是畫家通過畫筆描摹出來的具有寫真意義的圖畫,不知有多少畫家想把眼前的景象描摹成具有曆史意義的傳承之作的名畫,最終他們的想法總是一次又一次被打消。非這個時代缺少大手筆的畫家來描摹眼前壯觀的圖景,是不斷轉變的時代讓他們拿捏不準該用什麽樣的構思才能突出時代的主題感,在他們確認最理想構思的畫卷還沒有完成的時候,神奇的變化以至於使即將完稿的畫卷不得不停止或放棄了手中的畫筆。他們抱著自己的構思不能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來創意的,事實等他們即將要完成自己認為再滿意不過的傑作的時候,眼前再一次呈現的圖景又遠遠超出了他們當初的構思,他們把這歸結為中國新時代的發展速度,當你看到眼前有無數的民工,隻是為了維持自己和家人基本的生存,用雙手和汗水在中國大地這塊巨大的畫布上,夜以繼日的把設計師和建築師手裏意向的圖景變成實實在在宏偉的建築物的時候,就什麽都明白了,什麽話都沒有了。更何況那些沒有揭開的伏筆下麵還會出現怎樣的驚奇更是讓人難以料想。似乎誰想要在這方麵動心思其結果準是敗筆。


    河流,跟遠古時代一樣咆哮不止的河流,河床還是過去的河床,變得比以前更加的堅固了,水流比以前的時候安靜多了,把過去那種因咆哮而發泄心中憤怒和呐喊的強音,變成了一曲讓人們聽在心裏感覺是為幸福歡唱的永不休止的頌歌。多少詩人、作曲家、歌唱家把小橋流水,大江奔騰舒發成是時代幸福的旋律。


    中國早已不再是過去時候的中國,整個麵貌全然改變。改革開放以後不知有多少中國人走出了國門,不知有多少外國人來到了中國,進出國門早已不再是身份的象征,中國企業不知承攬了多少國際大工程,大量的農民工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紛紛湧出了國門。走出國門的人們沒有一個外國人在乎他們的名字,也沒有人在乎他們在國內的職務和地位,統統給了一個平等的稱唿,中國人。這些統稱黃帝的子孫,除了有相近膚色,崇尚的顏色也同樣是黃色,黃色代表的是尊貴,脫掉綠色妝衣的銀杏樹,頓時披上一身金黃,被稱為中國的國樹。幾千年的封建禮教,黃色的衣飾絕不是普通百姓想穿戴就能穿戴的,是皇家的象征。封建社會遠去了,代表皇家尊貴的禮教也不算數了,平等自由的人們想穿戴什麽顏色的衣飾就穿戴什麽顏色的衣飾,全憑自己的喜好。


    ***


    一個地方能不能宜居的首要條件是看這個地方水源是不是充沛,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需要。被中國人稱為兩大母親河的河流因其水的流量,氣候和地理位置不同使兩河流域發生了根本的差異,地下河的長江水流量大,流經地域氣候溫暖,除了植被繁茂,更重要的是為運輸的便捷提供了絕佳的條件,成為經濟發展的黃金水道。跟長江比起來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明顯地失去了優勢,河水流量相對較小,經過黃土高原裹挾著大量泥沙使河床變高,流經地域冬季是多寒地帶,地理位置和氣候跟流經地域一樣有著極大落差,形成的壺口瀑布除了給人們帶來一飽眼福震撼的景觀,沒有實質性的經濟利用價值。冬季在流經的下遊地帶由於寒冷幾乎凝聚成了一條綿延幾千裏的巨大冰川,徹底失去了奔騰磅礴的氣勢,就連頑童與老農也敢大著膽子毫無顧忌的觸碰這條處於冬眠期的巨蟒,在寬坦的冰麵上滑跑競逐,趕著牛車卷著旱煙悠閑地在冰川上來往穿行,夏季因河水阻攔繞道過橋的汽車差不多在半年的枯水期和冰凍期從河床上直接穿過。


    同樣在關外,也有人叫口裏,有一條綿延上千公裏的遼河,流域麵積裏有一條被稱之為西遼河的支流,很多的人把這裏統稱為關外的某地或者口外的某地,那也隻能是沒有到過關外和口外的人一種偏見的叫法,當他們真正以一個地理考察員的身份過了山海關或者張家口才知道關外和口外幅員之遼闊,物豐之富足。如果沒有這等地理優勢的存在,沒有豐富的水草又哪裏會養育出殺伐勇猛彪悍,出沒神速的蒙、滿馬隊騎兵。又哪裏會有在中國曆史上被蒙、滿兩個少數民族先後統治近五百年之久的元、清兩代封建王朝。


    西遼河的支流流域除了連延的山峰,幾乎都是厚厚的黑土地,時而也會出現一片片的黃土原野,也許受到黑土地的滋養,黃土的原野也一樣的肥壯,據說在元、清時代這裏都是八旗兵養馬的牧場。因為這裏終究沒有留下一點曆史可以考證的文物來證實這一說法,因此也隻能算作是一種傳說。跟傳說不同的真實版本這裏曾經密密麻麻長滿了楊樹,因此人們叫它楊林。自從有了第一戶人家的炊煙在這裏升起,接著就是第二戶,第三戶,來這裏落戶的人越來越多,自從有人在這裏落戶楊林的繁殖速度與人口的數量出現了明顯的逆差,來這裏居住的人越多,楊林麵積減少的數量就越大。當這裏的人口達到了三四百戶七八百人口的時候,這裏的楊林變成了楊林鎮,不過幾乎再也看不到大麵積的楊林了。最先在這裏居住的那一代人他們的口袋裏裝滿了選擇在這裏落戶各種的理由。正因為這裏的土壤肥壯地勢偏高,又加上到處布滿的楊林,像慈愛的老媽媽守護著自己的兒女一樣牢牢地把持著水土,即使西遼河再怎麽狂野肆虐也奈何不了人們生活的安寧。隨著人們在這裏居住的年月越久,這樣的說法也就越來越像一個傳說,就像說這裏曾是元、清八旗兵的養馬場的傳說一樣。不要說是西遼河的狂野和肆虐,人們是多麽的希望有一條四季不停的水流在自己的居住地流過,也算是給自己的童年對家鄉留下一些美好的記憶。相反幹枯的河道布滿了大大小小形狀不一顏色不同堅硬的石頭,盡管對這些石頭的來曆那些曾為楊林鎮留下傳說的老人也給過明確的說法,都是以往的河水從別的地方衝擊下來的,到底有多大的水流能衝擊出這麽多的石塊。傳說固然是傳說。楊林鎮的人剛好借著這些石塊砌地基蓋房子。甚至有的人幹脆把房子蓋到了河道上。盡管政府一再的出麵幹涉人們的私搭亂建,人們也總是想盡一切的措施來對付政府的幹涉。最主要的是人們再也不相信西遼河河水肆虐的傳說。連年不斷的幹旱幾乎讓楊林鎮的地下水都越來越少了。人們隨意地把垃圾胡亂地堆放在河道上,那些不明原因死掉的家禽,家畜也都扔在了這裏。總是有一股臭氣熏天的氣味從這裏散發出來,又飄散出去。人們開始把這裏視為不祥之地,隻要沒有發生太大的災難,人們是不會把到處亂建,隨便亂扔垃圾的習慣當成什麽大事來看待。


    今天,眼前看到的一排排整齊的紅磚紅瓦的建築是楊林鎮經過改造以後的樣子,改造以前的楊林鎮就像打夯機打夯一樣被深深地埋在地底下了。人們再也不敢掉以輕心才在記憶裏越加夯得堅實。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那次慘痛的教訓,楊林鎮又將會發展成個什麽樣子。因此一切的災難都是事出有因的,一切的災難都是源於在這裏定居的人太多了,人太多了倒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人們毫無理智的隨心所欲,任意妄為。大麵積的楊林被當做做飯和取暖的柴薪被砍伐,被砍伐過的楊林變成了農田,毫無秩序的建築、隨心所欲的垃圾堆放,如果沒有一場災難帶來教訓,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會把楊林鎮糟蹋成什麽樣子才算終止,因此那場災難的發生絕不是偶然。


    被哭聲、叫喊聲攪亂成一團的人間悲劇在人們的恐慌和束手無策中開始上演了。在人們認為這一切來得太過於突然了,實際掌管人間命運之神早已給足了人們覺悟或者悔過的機會。隻是人們從來就沒有把可能會發生的災難當成一迴事,或者當成了不可能發生來看待了。楊林鎮的人們平安的日子過得太久了,早已把西遼河河水肆虐的傳說給忘掉了。盡管楊林鎮的人們把這次的災難推到了接連幾天不斷的大雨上,但是僅憑楊林鎮的大雨還不能給這裏帶來多大的災難,至於西遼河的上遊到底下了多大的雨,又有多少河流趕過來湊熱鬧就不得而知了。總之楊林鎮就像一個小小的木桶一下子灌進了滿滿的一大缸水。糟爛腐朽的木桶一下子被衝擊得七零八落。


    “救命啊!快跑啊!活命要緊!”這些毫無節製隨意妄為的人們拚命地掙脫被死神挽住的衣袖,就連平時最頑劣的孩子這時候也嚇慌了手腳,失去了童趣而哭爹叫娘。


    “完了!完了!這下全完了!”平時最有主見的人眼看著河水衝進了院子,爬上了屋頂也束手無策。


    狂野肆虐的河水突然出現在了楊林鎮,就像把猛獸圈禁在了自家的院子裏找不到出路,自己又沒有一點辦法來製伏,隻好任憑猛獸的破壞和肆虐。淤積的河水幾乎把處在略有凸坡上麵楊林鎮給淹沒了。其實這隻是人們毫無科學根據的錯覺,按地理位置來說,楊林鎮遠遠低於離得最近的福安城裏的地勢,很多時候不是隻有站在高處才能看到低處,站在低處也能看到高處,要看自己在怎樣的距離和怎樣的角度。這場以前從來沒有上演過的人間悲劇在楊林鎮上演了,盡管每個人都不想把自己變成這場悲劇裏的主角,但是真正的悲劇上演的時候完全由不得自己個人的主張。人們這才想起以前的留下的絕不是傳說。河水散去幸免於難的家禽,家畜成群的死亡。這一次楊林鎮的人們真的害怕了,害怕人也會像家禽、家畜一樣的下場。隻有相信政府了,真得感謝政府了,如果沒有政府也許就再也不會有楊林鎮的存在了。


    政府不但清理了河道,還把所有的住戶進行了統一的規劃,蓋起了一排排一棟棟清一色的紅磚紅瓦房,並把地基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加高夯實。建出了一條條的街道,栽上了槐樹,安上了路燈。擺上了一個個的垃圾箱。在楊林鎮的最後的一次改造後。村裏最前邊的一戶成了蘇維誠的家,盡管這是楊林鎮院落最大的一戶,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的家安在這裏,這裏曾是西遼河漲水最先光顧水淹最深的地方。盡管西遼河的水道已經疏通,並修建了牢固的提壩,但是人們還是不相信這裏的安全是可靠的。災難的觸角總是最先接摸到伸手就能抓到的地方。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這裏曾經是楊林鎮走集體的時候圈養牲畜的地方。盡管改造後這裏準備留給楊林鎮人口最多的人家,跟第二大的院落比起來還要大上一倍,但是人口最多的人家莊林寧可選擇比這小上一倍的最後麵的院落也不願把家安在這裏。不過他出主意說把這裏的院落留給蘇維誠家是最合適的。蘇維誠常年的到處撿廢品收廢品,別人家的院裏總是長著綠綠的蔬菜,唯有他家的院裏總是堆滿了破破爛爛的廢品,人人又都不願意跟他做鄰居。


    原本留給莊林家的住房,既然莊林甘心讓出,別人也沒有什麽可說的。隻是很多人覺得,這麽寬敞的院落讓給了蘇維誠,實在是讓他撿了個大便宜。又一想他的家庭生計,讓他撿點便宜也不算什麽。弱者總該是得到人們同情的。


    老實巴交的蘇維誠高高的個子,削瘦的臉上天生就像刻滿了皺紋,蓬亂的頭發就像秋天被風刮起的原野裏的枯草落在了上麵。從他的頭發還有身上穿的衣服就知道楊林鎮的井水幹枯到了什麽程度,他已經忘記上一次的洗涮是在什麽時候。盡管他的臉上總是帶著一絲的笑意,但是人們從他的笑意裏卻看不到一點讓他開心的地方。盡管人們從他走路沒有一點力氣慢悠悠的樣子,甘心承認他的身體裏一定掩藏著嚴重的疾病,但是人們又從來沒有看到過他因為生病的緣故在炕上躺過一天。


    還是讓“聖人”自己來說說他對這次改造後住戶安排的看法吧。人們對蘇維誠給予“聖人”這個說法除了對他的調侃。再有人們對於“聖人”說辭總是那樣的似懂非懂,事實證明“聖人”說過話又總在不經意間得到驗證。確切地說,人們有時真的從心裏把他當成了“聖人”一樣來看待。因為他說過的話有時候會像“聖人”一樣,結果證實總是很靈驗。盡管當時人們根本沒拿他的話當迴事,但事實擺在眼前的時候,人們才確認不是瘋人說瞎話。


    這一天的蘇維誠不但穿了一身像春天綠草一樣新鮮的衣服,頭發也剪得短短的,就連滿臉的皺紋都疏散了,這家夥原來長相還是蠻不錯的。人們都靜靜地等待著聽到他的說法。


    “會好的。”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從他的嘴裏說出的依然還是這三個字。這倒讓人們實在難以猜測他心裏究竟是怎樣的想法了。難道他對這樣的分配感到不滿嗎?再看時,他已經邁著步子朝著他新家的方向走去了。


    人們不知道到底是什麽自信在支撐著他,總是讓他認為“會好的”。當年他跟著母親來到楊林鎮的時候連一個能夠讓他們居住的所謂的窩棚都沒有,他那時跟母親說了一句,“會好的,”。等到他到了該娶親年齡的時候,揭不開鍋的貧窮局麵一點也沒得到改善,他家的窘困不能支撐再有第三個人活得下去,他又說了一句“會好的”,結果一個比他年輕二十幾歲大財主家的姑娘嫁給了他。在河水泛濫人人都在為逃命搶奪財產驚慌不知所錯的時候,他又說了一句,“會好的”。事實證明這一切的變化的結果正如蘇維誠所說的那樣“會好的”。


    楊林鎮的人們確信他不是在說瘋話。在他最後一次搬進改造好的新家的時候,他還是在說著那句話,讓人們不可理解的是他是在對眼前的處境感到不夠滿足,還是對以後更好的變化存在著向往就不得而知了。


    蘇維誠很晚的時候才娶到媳婦,福安趙姓財主家的一個姑娘,他娘給他張羅的,在這個世界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也許從來都沒有發生過把貧苦人視為最親近的人,最需要關心、幫助和解放的人,甚至把貧窮視為一種精神財富的怪異現象,而且是越貧窮就越光榮。中國共產黨給窮人帶來了翻身的機會,土改給中國的窮人帶來了好運。可得好好的整整那些依靠剝削得來財富的有錢人了,讓他們也嚐嚐窮人過苦難日子的滋味。對於趙玉蘭來說根本就沒感受過富足給他帶來的幸福,她沾了祖上的光,倒是讓她跟著窮人飽嚐了貧窮給她帶來的艱難。不過,話又說迴來,難道打倒土豪分田地,讓貧苦農奴的解放不應該嗎?讓那些土豪財主們跟普通貧苦農奴過著一樣的生活有什麽不合理嗎?如果說那些被推翻的依靠殘酷剝削而過著驕奢淫逸生活的人主值得同情和可憐,那麽人類生存的平等又何在?


    趙玉蘭在經受貧窮生活的過程中,也算讓她得到了一種幸福的安慰,這種幸福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比獲得更多物質上的富足更重要,不知有多少女人沒有得到這種真正的幸福而在物質富足的家庭遭受比貧窮還要艱難的苦痛。那就是她遇到一個好男人。好男人擁有的財富不一定比別的男人多,擁有財富多的男人未必一定是好男人。


    老實人總有一個讓人看不起的老實的想法,蘇維誠總覺得自己的這一生最對不起的人是自己的媳婦,不是憑著自己的本事讓她心甘情願的嫁給了自己,她嫁給自己完全是人生沒辦法的選擇。為了給她帶來幸福的生活,他覺得他應該永不停歇的努力拚搏下去。至於到底什麽才是幸福他也不知道,幸福也許就是他所說的“會好的,”至於會好到什麽程度或者最終的結局是什麽連他也說不好。


    ***


    改造後的楊林鎮除了人們生存環境得到了改善,其它的一切都還在延續著以往的生存模式,不過夜晚站在楊林鎮的高坡上卻能清楚的看到福安城裏夜晚如火的燈光,還有燈光照耀下美麗的夜景,十幾年的時間裏福安就像從沒有多大見識的小姑娘變成了風姿倬麗的美女,城市建設需要大量體格健壯的年輕人,城市優越的生存條件同樣吸引著大量的年輕人,盡管鄉村的環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跟城市比起來還是差得太遠了,幹淨的街道,繁華富麗商場和大廈,時髦漂亮的服裝,隻要是跟美因素有關的幾乎都集中在城市,城市越大美的因素就越突出越廣泛。年輕人精力旺盛,思想活泛,怎麽甘心把自己窩在寂寞冷清的鄉村,紛紛湧進了城市。楊林鎮是福安最近的城鄉結合部,大多數人把謀生的途徑選擇在了福安。


    冬天的福安總像被一團厚厚的濃霧籠罩著,不過這濃霧跟水汽沒有一點關係。是城市人取暖做飯形成的濃煙,在氣溫較低空氣流通緩慢的早晚形成了一團濃濃的煙霧。這些煙霧可把那些上了一點年紀的老人們給害慘了,隻要一沾上就會引發不停地咳嗽。減少煙霧最好的辦法,除非讓圍繞著福安周圍大麵積棚戶區的居民不再引火做飯,冬季不再生火取暖。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他們已經生活得夠苦了,怎還能讓這些得不到生存改善的人們擔上這麽大的罪責。因此徹底改變這種局麵是擺在福安政府眼前最頭疼的大事,不要說是福安市,北方大多數的城市又何嚐不是這個局麵。城市越大這樣的現象就越加的尤為嚴重。沒有辦法,更多的福安老人把晨練的方向都定在了楊林鎮,盡管那裏的楊林沒有了,改造後的西遼河河堤種滿了比楊林還要珍貴的樺樹,更讓人們不可想到的是在這裏種下的梧桐樹和銀杏樹也大麵積的成活了下來,成活率一點也不比移栽過來的原產地差。好像這裏的林木對於城裏的煙霧有極強的化解作用,到了這裏空氣頓時就變得清爽了起來。


    福安過來晨練的老人經常把終點選擇在蘇維誠家院外的槐樹下,如果他們懷著好奇的心裏向這個用柳樹枝子圍擋起來的院子張望的時候,一定不難知道從裏麵傳出的稀裏嘩啦,叮叮當當的聲音是蘇維誠在給前一天收撿來的廢品進行精心的分類。紙質品,塑料質品,鐵質品,每一個大類又分成若幹不同的小類,就像商店裏的理貨員把所有的商品進行分類一樣,等待顧客光顧的時候出售起來就一目了然方便多了。蘇維誠這樣做除了是在等待著顧客來的時候更加的方便,再就是把所有的廢品分類越精細廢舊利用率就越高,作為原材料再次變成新產品的產能就越高,對於蘇維誠來說賣的價錢也越高。


    這些跑來晨練的老人們,日子久了連他們都沒有想到之所以對這裏產生了好感,完全不是這裏改造以後幹淨整潔的水泥街道,也不是在街道兩邊種植下的槐樹。而是守在村邊的這一家的院落,院落外麵柳樹枝子圍起的柵欄,柵欄裏麵堆滿的舊家具,舊的生活日用品。這些東西在年輕人們的心裏是一錢不值的舊物廢物。但在他們的心裏曾經是多麽珍貴的物件,就像親人一樣伴隨著他們生活過多少年,當初哪怕僅僅是為了得到其中的一件物件曾經犯過多大的心思,就像自己的女人給自己填了寶寶一樣的珍貴,盡管到頭來不過都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物件。在蘇維誠的眼裏是在叮叮當當的敲打分解著這些舊家具,但在他們的眼裏這叮叮當當的聲音就是自己鬧哄哄一生的過程。等到自己再也不能鬧哄的時候就像這些舊家具一樣變得一錢不值了。如果能變成一粒能夠肥壯土地的微塵,給萬物生長帶來有用的養分算是最大的造化了。如果變成了一團臭氣,非但沒有世界帶來一點用的價值,相反帶來了害處,把原本清好的環境都給汙染了……


    這些來自福安城裏晨練的老人有時候看到蘇維誠用那種伯樂相馬一樣的眼神在看著那堆舊物在分辨哪些是能用的,哪些是不能用的時候,會主動地跟他打招唿,也跟著叫他一聲“聖人”(他們已經知道楊林鎮的人們為什麽會給他起了這麽一個讓人可敬的名字)。他們同樣對他卻沒有一點調侃的意思,他們曾經為福安的大霧跟他抱怨過,沒想到他給他們的迴答是“會好的”,自信的力量讓他們明白事實正如他說的那樣。


    不過蘇維誠的自信的好運並沒有伴隨著他一直走下去。等到那些福安城裏晨練的老人抱著好奇的心裏去打聽,已經好久沒有聽到來自這個柵欄院子裏的叮叮當當的聲音的時候,才知道被楊林鎮人們眼裏稱之為“聖人”已經駕鶴西去了,蘇維誠的意外事故給楊林鎮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讓蘇方達沒有想到的是,在莊玉玲即將出嫁成為別人的妻子的時候,留給自己的忠告居然是讓自己放棄收廢品的行業,並且拿自己父親的死把這一行業看成是多麽沒出息。


    的確,如果蘇維誠當年不是在幹著收撿廢品的行業也許不會那麽早的死去,即使死去也不會是那樣的死法。


    那是一個生滿鐵鏽的鐵疙瘩,如果帶著鐵鏽賣給那些專門收鐵貨的商販一定會壓價的,當然蘇維誠帶著好奇的心理也很想知道這個鐵家夥到底是個什麽東西,他就拿來了大錘準備把它砸碎。誰知道這個鐵家夥反抗給他的是爆炸。後來,根據遺留下來的殘片,福安防爆技術部門鑒定,是一枚日本侵略海連灣時遺留下來的炮彈,盡管年歲久遠爆炸的威力遠遠的縮減到了最小的程度,但是當年能把一個村莊徹底毀滅的炮彈來說,蘇維誠居然用這種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處理,除了搭上自己的生命,再就是給楊林鎮很多人家的玻璃震得粉碎,這樣的災難對這顆炮彈的製造者來說算是最客氣結果。


    ***


    夏天留給夜晚的時間已經達到最短的時候了,為了成全人們在最短的時間裏有一個好的睡眠,夜晚的楊林鎮開始的時候還偶爾傳出孩子們的吵鬧聲,吱吱嚀嚀的狗叫聲,沒一會兒就像調皮的孩子貿然闖進了熟睡著母親的房間,立時就乖順得躡手躡腳被一片寧靜給裹住了。


    這是莊玉玲離開楊林鎮最後的一個夜晚,明天她的身份將徹底的改變了。蘇方達不明白為什麽她會在這個夜晚到來的時候找到他,跟她說了那些話。夜晚的寧靜安撫不了他平靜的睡去,他甚至不用猜測,從沒有聽到母親熟睡時總是伴隨著時有時無微弱的鼾聲裏知道母親同樣也沒有睡去。這樣的夜晚在他的記憶裏是不可能忘記的,他的思維無論在任何方麵都有可能顯得木訥、遲鈍,唯有在這件事上卻獨有顯得敏感,他確定她對他是懷有好感的,這種好感還不足以打動和說服她跟自己相伴人生,在以後的路途中一路走下去。他缺少她想要的東西,或者說自己給不了她想要的東西,那是什麽?不錯,那就是幸福,確切的說是,是財富,足以支撐給人生帶來幸福的財富。人人都在努力、拚命、甚至不管付出任何代價都在追求的理想中的財富和幸福。


    “達兒,別想那麽多了,不管今天咋樣都已經結束了。明天的事就明天再去想吧,再說明天又是個啥樣子誰又能說得準呢?”


    “娘,我沒有想那麽多,是老鼠太鬧騰了。”其實這天夜裏根本沒有一點老鼠的動靜,家裏的那隻小白貓已經長大了,知道主人把它留下來的職責。小白貓從別人家抱來的時候,塊頭比老鼠還小,盡管它憑著叫聲使老鼠感到震懾,卻沒有一點天生克星所具有的真正的本事,老鼠依然無視它的存在,依然照樣的猖獗。有一天小白貓再也忍耐不下這種猖獗給它帶來的屈辱,一下子就再也聽不到老鼠出沒的聲音了。其實小白貓在蘇方達跟他娘之間比他們都要睡得安然,蘇方達的心裏卻比老鼠的鬧騰還要感到心神不安。


    楊林鎮跟福安離的很近,以至於僅有的土地都種上了蔬菜,夏天這裏是福安的露天菜園,冬天大棚裏的蔬菜一點也不比夏天的少,這裏的菜農每天隻要稍稍的起個早,管保讓福安的市民在早市上買到應有盡有的蔬菜。蘇方達的心裏跟楊林鎮大多數人們的想法是一樣的,這裏跟以前比起來一切都發生了不可想象的變化,但是為什麽人們越來越覺得這裏不好了,年輕人都湧進了城裏,楊林鎮大多數的人又都是去了福安。福安在蘇方達小的時候還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城市,為什麽好像做了一個夢,過了一個夜晚一下子就變成了富人居住的天國,到處都是新建的高樓,還有更多的高樓正在建設過程中,大片的棚戶區被一點點延展的城市給吞噬。人們再也不用為生火做飯、冬天取暖到處彌漫的煙霧嗆得唿吸困難而犯愁了。這樣的局麵即使那些依然晨練的老人,也不再認為當年蘇維誠的話有多麽先見之明,因為在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隨時都在發生著讓人們意想不到的變化。


    這一切的變化對於蘇方達來說好像沒有一點的關係,盡管他跟別的孩子一樣到上學的時候一起跟著去上學,放學的時候跟著母親一起去把那些從福安城裏撿來的廢品進行分類。老實、誠懇、勤奮、沒有一點使他脫離過好孩子生活的軌跡。但是在他的成長軌跡裏並沒有給他留下多少歡樂的記憶。


    為了收到更多的廢品,有時一天要跑上好幾趟福安,對於福安所有角落熟悉的程度甚至比規劃師還要清晰明了。越是這樣在他的心裏跟福安距離就越來越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加坡的日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相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相華並收藏新加坡的日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