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給我們留下了什麽


    第三十八章1月7日(1)


    以前按著勞動力的屬性把人分為三種類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另一種類型勞動力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他們是農民的後代,但是他們是在中國對農業土地政策實施三十年不變以後出生的,因此他們出生以後就沒有土地可分,成了沒有耕地可種的農民,除了一些地方根據耕地的收益能得到分紅之外,其實這一類人很多自出生那天起根本就不在乎自己有沒有耕地,甚至討厭把自己的命運跟土地捆綁在一起。最主要的是這一類人出生的時候世界早已換成了另一種樣子,工業的興起和繁盛使城市日益繁華起來。城市優越的生存條件使這類人不甘心在農村生活下去,社會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長對於物資的需求越來越大,工廠到處都在擴大生產,招用新的工人,城市建設也急需大量年輕力壯的青年,這批剛剛成長起來沒有土地的農民剛好補充了社會的空缺。他們介乎於農民和工人之間,遊走於農村和城市。他們的身份是農民,但是卻在城裏幹著跟工人一樣的活計,一個新的稱唿就這樣出現了,農民工,因為他們不屬於工廠裏的正式工人,不在城市人口的範圍之內,因此也叫他們臨時工。


    無論是農民工和臨時工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個討厭的稱唿。中國農村最大的症結就是落後,造成落後的根本原因是貧窮和無知。有人說改變一個人命運最捷徑的方式是從小就努力讀書,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中是很難做到的。教育首先最基本的要素是有好的學習環境,比如條件良好的教室,文化水平和專業能力很高的教師等等。當然這僅是最基本而不是最主要的,很多在農村生活過的後來成了農民工和臨時工的也許都有過那樣的經曆,農村的學校除了正常的節假日放假之外,還有農忙假,也就是春種、夏耘、秋收的時候家裏最缺人手的時學校裏放假讓孩子迴去幫忙種地。名義上是學生,關鍵的時刻頂得上半個或者一個勞動力,心裏一半裝著學習的事兒,一半裝著家裏的事兒。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同時也注定了他們的思維很難離開家的範疇。這樣的環境很少使孩子在學習上有多大的出息,從心理領悟不到學習的價值,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相反因為學習成績的落後倒成了一種負擔。絕不否認時有寒門出貴子的事情發生,但隻能是鳳毛麟角少有的想象,對於改變極大多數貧窮和無知的環境根本起不到一點的作用。


    事實證明,農民在土地裏付出的辛苦再多,莊家侍弄得再好,有限的產量不可能創造出無限的財富來。甚至有限的耕地已經養活不了農村不斷增長的人口。


    很多人也許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包括在這個國家土生土長生活過來的人,中國的人口這麽多中國社會的發展速度為什麽這麽快?帶著這樣的疑問,很多人也許都有過驚奇的發現。首先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有一個良好的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在和平時期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任何時候人心總是向好的方麵奮進的,貧窮的人向富裕的方麵努力,通過知識改變不了命運,那就隻有通過勞動來創造財富。對於勤於勞動和吃苦的人來說,勞動創造財富要比教育和學習知識更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更確切的說他們根本不可能通過知識獲得任何的財富,生存的環境隻能讓他們死心塌地的去吃苦、去勞動。事實證明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的確需要太多這樣沒有多少文化知識卻真打實鑿吃苦賣力,流血流汗的人。因此落到他們身上的工作是最苦、最累、最危險,甚至收入也是最少的,這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的地位最低,吃苦一度被世人鄙棄為無能的表現。


    隻有真正在苦難和貧困裏捶打過的靈魂才能找尋到高尚的階梯。


    誰都不可能忘記,在中國那個特殊的年份裏很多生活在城市裏的年輕的知識分子響應國家的號召有過一段特殊的經曆,下鄉到中國最貧困的農村中去。知情從此就成了永遠載入中國史冊的讓人尊敬的名字。之所以讓人們尊敬,是因為他們帶著剛剛進入人生美好年華的年齡和裝滿知識的頭腦離開了大城市的生活到了最貧困最落後的農村,他們明明知道那裏的生活填滿了苦難和艱辛,依然義無反顧的去了。長時間的勞動和苦難錘煉了他們的靈魂,有過那段經曆的人誰都不能否認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重新塑造了他們的靈魂,以至於對社會有了重新的認識和擔當。正因為他們經曆過苦難,才知道什麽叫苦難?苦難在這些有知識有思想的青年人的心裏得到了發酵,成了以後改變社會,改變在苦難中生活著人們當之無愧的骨幹。真正有思想有靈魂的人生是不會局限於愛情、家庭和婚姻的範疇,是要對社會有一定擔當的。正因為有這些對社會有擔當的人才使社會得到了急驟的發展和轉變。


    幾十年以後,社會發展的劇情又出現了新的轉變,大量失地和剩餘的農民湧向了城市,使城市急驟得到發展和興盛。社會發展的劇情跟生活娛樂裏麵的劇情是不一樣的,是沒有腳本的,突發的情節總是讓人始料不及的。


    有件事是不容社會忽視的,甚至每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的想到,真正改變我們家庭生活根本的因素是什麽?難道不是勤勞和吃苦嗎?不是他們沒有知識就不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他們沒有知識不完全是他們個人的原因,是因為生活沒有給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培養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改變命運趨向的根本原因,需要很久的時間才能改善的。更何況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他們是憑著腳踏實力的汗水幹出來的,盡管他們脫離了種地的命運,但他們為了生活付出的勞力和辛苦遠遠超出了在莊稼地裏麵的付出。不要說他們沒有為你們的生活起到作用,正是因為他們的辛苦和勞力改變了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才是你們的生活感到了幸福,才有了跟他們的比較。糧食隻能是維持生命體征存在的必需品,真正支配人們精神命運的是思想,思想才是真正決定和促進人們靈魂的糧食。


    不要說我們為這個社會做出了什麽貢獻,我們最應該做到的是,應該做好我們自己。


    我們的生活隨時都會有可能麵臨各種各樣的風暴,隻是這個風暴並不一定麵對的是全部或者是大部,有時是一少部分或者某個獨立的個體,就算不為社會去著想,去考慮,也要為自己的設身立命去考慮。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抗禦風暴來臨時的心理,隻有這樣我們個人的思想才不能太過於單純和無知。


    不知道農民工這個名詞是中國的專屬,還是世界其他國家也有過這樣的現象,不過無可爭議的是中國農民工的隊伍是世界上最大的。


    我們開頭的時候,曾說到過dd公司在安裝二號機組落煤鬥的時候,由於卷揚機指揮操作出現了故障,給印度人阿布造成了傷害,趙西海被新加坡的警察帶到警務室問詢,新加坡的警察第一次聽到農民工這個詞的時候,竟跟農場主聯係在了一起。當他知道這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人,一度感到驚奇,他不能相信居然有這麽一大批的中國的農民參與到技術含量很高的電力建設隊伍裏麵。之所以讓他產生懷疑,是他對中國農民不夠了解,且不說趙西海是沒有通過新加坡的培訓和考試來到新加坡的,很多來到新加坡的農民工是通過嚴格的考試合格才進來的,中國農民最大的長處就是勤勞和吃苦,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兩樣長處似乎沒有幹不成的事。在多少年的積累和實踐中,很多的農民工早已在行業範圍內練就了一手精湛的技藝。


    如果用探求人類良知的眼光去公平的看待問題,農民工除了需要得到社會的同情和關注之外,很多的行業如果離開了農民工,很快就處於癱瘓的狀態,農民工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他們得到的迴報卻是最少的,受到社會的歧視是最多的。這與他們的身份是農民有關。


    在這裏年齡最大的農民工就數馮天保,他的大兒子跟這裏大多數人的年齡差不多,並不是這裏大多數人的年齡都很年輕,主要是馮天保結婚的年齡比這些人都早,在這裏年齡較小的還沒有充足的實力找到另一半的時候,馮天保的二小子已經出生了。這也是他做男人感到最值得自豪的事,我那娘兒們是一分沒花自己找上門來的。至於他說的是不是真的?他的身上到底有什麽讓女人值得吸引的地方?還有他的娘們兒到底是個啥樣的女人?這裏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底細,不過人盡皆知他是有來頭的,論年齡,他比傅銘宇的年齡還要大七八歲,如果沒有一定的關係,像她這樣的年齡早已不再適合這個行業的用工標準了。正因為他在十五六年前離開農村來到dd公司就跟著傅銘宇幹活,傅銘宇那時候剛剛從電力學院畢業分配到dd公司。如果不是聽說傅銘宇是dd公司新加坡的項目經理,他已打算在家樂守田園安度晚年了。來到新加坡傅銘宇安排他管理工程場地的氧氣、乙炔。


    實際在這之前傅銘宇已經有三四年沒有見到馮天保了。


    兩個人見了麵第一句話的相互問候是,


    “你怎麽變得這樣的胖?”


    “你的頭發怎麽白的這樣的多?”


    再接著相互的迴答是,


    “坦然的生活過得久了,就容易使人發胖。”


    “操心越多,頭發就越容易變白。”


    再接著迴答的是,


    “人,吃苦受累慣了,離開吃苦受累未必是什麽好事?麵對著再好的食物胃口都失去了興趣。反倒吃點東西就容易身體發胖。”


    “習慣操勞的人,如果不幹點事業好像對生存就失去了意義。”


    兩個人的話雖然聽上去很簡單,但是各自都有種心裏的苦衷,一種是幸福裏的煩惱,一種是操勞裏的幸福。


    傅銘宇已經記不起上次馮天保是什麽時候離開dd公司的。不過馮天保記得很清楚。


    “咱們已經三年零兩個月沒有見麵了,如果不是有這次的機會也許咱們再也見不到麵了。我真的需要出來鍛煉鍛煉了,現在的農村已經不再是以前的農村了,春種、夏耘、秋收都讓機器把活幹了。人閑下來也不是啥好事,吃得少,容易發胖,還多病。”


    人們對於馮天保多一分敬重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年齡是這裏最大的,在dd公司員工欺負農民工的時候他是唯一敢於站出來頂撞他們的人,再就是他對那些來自城裏的dd公司員工的告誡使他們再也無話可說。


    “農民工怎麽了,哪一個農民工不比你們幹得多,你們會的手藝哪個農民工比你們差。農民工唯一不如你們的就是從小沒在城裏長大,生活的環境不如你們好,如果他們生在你們那樣的環境裏,也許人生就是另一種樣子。


    也許你們已經忘記了,但是你們的爹媽一定記得清清楚楚。那時候國家一度給有城鎮戶口的人享有吃國家糧的待遇,就憑著跟自己的爹媽沾光出生是城鎮人口的,沒有一寸耕地,不種一粒糧食,卻每個月旱澇保收從國家糧庫裏領到粗糧、細糧和糧油的供應。這些糧食哪裏來的?不用問都是來自農民耕種的田地。每年秋天農民收下來的糧食首先要選最好的糧食送到糧站交購糧,為了趕遠路到糧站排個早班,一夜都不能睡,為了使自己交的購糧由四個水減到三個水,還要拿出早已備好的自己從來都舍不得吃的稀罕糧食去到處打點托關係。還有在交購豬的時候,為了不使自家的購豬掉秤,把平時舍不得吃的棒子麵糊糊熬了滿滿的一大鍋來喂豬。


    ……


    沒有糧食吃了怎麽辦?挖野菜、吃樹皮、再苦的日子也不覺得苦,反倒人人的心裏覺得活著挺美的,因為在人人的心裏都活出了做人的尊嚴,做人的尊嚴完全不是物質所能收買和籠絡的。


    ……


    停止了交購糧,農業稅,特產稅開始了,除了交給國家的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稅費,比如教育附加費等等。古之今來,種地繳稅,天之常理,人們沒有一句怨言。


    ……


    農民怎麽了?農民哪一點比你們在社會的地位低了?還是在國家的發展中做出的貢獻少了?人到任何時候都要講一點社會公德,沒有社會公德的人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人才是讓人鄙視的,最沒出息的。


    ……


    人活著可以承受各種各樣的困苦,但絕不可接受名譽上的汙蔑和精神上的打擊。


    ……”


    這些事如果不是馮天保說出來,很多人已經忘記了,畢竟過去多少年了,很多城裏年輕的人都沒趕上那個時代,有的隻是經曆沒幾年就結束了,不過他說的這些事總是很容易就能讓人想了起來。人們之所以不跟馮天保在這方麵有一點的爭論,除了他說的話句句在理,讓聽了心服口服,最主要的是他說出了做人的道理,就像他說的沒有社會公德的人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人才是讓人鄙視的。


    馮天保在說到交購糧的時候,說到“托關係”三個字的時候,在人們的心理都有過切身的體驗和敏感的反應。


    實際給社會發展帶來危害最大的就是托關係,在人們生活裏最反對的也是托關係,它使社會公平失去了支點。每個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家庭在社會的關係,隻要有了足夠的關係,不可能辦成的事也變得可能,難以辦成的事也變得容易。相反沒有關係,容易辦成的事也變成難辦的事,難以辦成的事就更沒有任何的希望。


    盡管這些關係是國家的執政者決不願意看到的社會問題,想盡一切的辦法和措施出台政策遏製關係的發生,盡量使世界變得公平,說白了就是讓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最貧苦的人享有跟別人一樣的生存權力。當深入到社會最低層就會驚奇的發現社會的弊端是永遠都消除不盡的,這個弊端消除了,另一種弊端又出現了,另一種弊端的出現反倒對以前的弊端有著極強的抗禦性。就像人類永遠都消除不盡的疾病,國家的醫學科研人員剛剛攻破了一個困惑人類已久的醫學難題,又一個新的更難攻破的醫學難題又出現了。人類永遠在挑戰和被挑戰中生存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加坡的日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相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相華並收藏新加坡的日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