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大權獨攬
我刷的短視頻通古代,古人看麻了 作者:黑瞳使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忠賢與自視甚高的東林黨不同,他從來不挑人,對於投靠的他的人,他是來者不拒。】
【東林黨不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進的,人渣敗類更是被拒之門外,於是魏忠賢成了他們的選擇,很短的時間內,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迅速壯大。】
【這引起了東林黨人的恐慌,他們決定率先發難,楊漣寫了一份奏折,列舉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其他東林黨人也紛紛寫下彈劾奏章,寄希望於朱由校。】
【然而他們忘了,魏忠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所有奏折都要經過他的手,看到這些奏折,魏忠賢嚇出一身冷汗,這要是讓皇帝知道還得了?】
【魏忠賢按下了奏折,帶著朱由校連日狂歡,讓大臣們沒有麵見皇帝的機會。】
【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開始了他的反擊,而他最大的倚仗就是朱由校的信任。】
【魏忠翻出了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三件舊案,歸罪於東林黨人,編造《點將錄》、《天鑒錄》等,把所有不聽話的官員紛紛列入名錄,當成東林黨人處理。】
【很快東林黨人的末日來了,魏忠賢先是關押了東林黨的智囊汪文言,隨後將楊漣、左光鬥等六君子迫害致死,一大批東林黨人被下獄,京師的東林黨人幾乎被肅清。】
【自此,朝政完全落入了閹黨之手,閹黨的爪牙遍布朝廷內外,民間也許有人不知道皇帝是誰,但九千歲的大名卻家喻戶曉,大小官吏無不為其設立生祠,用來取悅魏忠賢。】
漢靈帝時期。
漢靈帝宴飲正歡,酒過三巡微醺,看著光幕不屑一笑:“魏忠賢禍亂朝堂,這等逆臣死不足惜!萬幸我大漢沒有此等賊人!”
漢靈帝劉宏得意地掃視在場眾臣,神色傲然,一副快來誇我的樣子。
張讓一眼看出漢靈帝的心思,吹捧道:“那是,陛下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論功績,即便是堯舜也要遜色三分,哪是朱由校那昏君能比得上的,他給陛下提鞋都不配。”
“如此威勢,那些宵小之徒安敢造次,都是陛下的功勞!”
劉宏聞言,臉都擰成了菊花,指著張讓笑道:“你個死奴才嘴倒是甜,但也吹的太過了,朕如何能與堯舜比肩,朕也就勉強能和文景兩位先祖一比。”
大臣們聽聞此言,差點聽吐了,一個個愁容滿麵。
不是,陛下,國家都啥樣了,你沒點數麽?黃巾軍是平定了,但是各地起義依然不斷,形勢越演越烈。
心裏雖然這麽想,但是大臣們不敢說話,如今朝堂被十常侍把持,誰敢說壞話,怕不是腦袋不想要了。
諫議大夫劉陶偷偷抹眼淚,這一幕正好被劉宏看見了,劉宏心中不悅,朕吃的正開心呢,你哭上了,啥意思?這不是掃朕的興麽!
劉宏壓抑中心中的不悅,開口道:“劉陶,可是家中生了變故,若是有事,朕準許你先行退下。”
這就是變相下了逐客令了。
豈料劉陶不僅沒走反而哭的更大聲了:“臣是為大漢哭泣,天下已經危在旦夕,陛下竟然還想著尋歡做樂?”
此話一出,劉宏心裏的氣消了,反而一臉懵。
他一頭霧水,黃巾之亂不是早就平定了麽,怎麽又危在旦夕了。
“如今四海升平,何亂之有啊?”
劉宏問道。
張讓給同為十常侍的趙忠使了個眼色,後者會意:“劉陶,莫在這裏危言聳聽,擾了陛下的雅興!”
劉陶止住了哭聲,恨恨地掃向十常侍,指著趙忠嗬道:“就是你們這群奸人蒙蔽了陛下,明朝隻有魏忠賢一個九千歲,如今的大漢卻足足有十餘個!你們該死!”
劉陶又看向漢靈帝,哀痛道:“陛下,黃巾軍雖亡,但天下民不聊生,盜賊並起,比之黃巾軍還要嚴重的多!這些都拜這些閹人所賜!”
劉宏人都傻了,什麽東西?大漢要亡了,朕是個昏君?
劉陶的話簡直顛覆了劉宏的三觀,他一直呆在宮裏,聽到的見到的都是十常侍想讓他知道的,這讓他有些飄飄然,以文景二帝自比。
在他的視角裏,他平定了黃巾之亂,任用宦官打壓文臣力量,增強皇權,無疑是為中興之主,比之漢宣帝也不遑多讓。
現在你告訴朕,朕是昏君?開什麽玩笑!
十常侍急的冷汗都下來了,要是劉宏信了,他們的死期就到了。
然而就在張讓即將開口之際,一聲怒喝響徹大殿:“放肆!”
眾人看去,說話之人正是漢靈帝劉宏,隻見他臉色張紅,一臉怒容,眾人還從未見過他如此氣憤。
劉宏破防了,他不敢信,也不願意相信劉陶的話,他寧可當一個虛假的明君,也不願意被冠上昏庸的帽子。
劉宏顫顫巍巍地站起身,顫抖地指向劉陶:“你大膽,在這裏妖言惑眾,簡直是居心叵測,來人呐,把他給朕殺嘍!”
見甲士一瞬間沒有反應過來,劉宏更加憤怒了,大聲喝道:“愣著幹什麽!把他拖下去!朕不要見到他!!!”
“陛下!!!臣一心隻為大漢,臣死不足惜,陛下一定要誅殺張讓等人!”劉陶老淚縱橫,跪在地上,心中的痛苦難以言說。
劉陶終究被帶了下去,十常侍長舒了一口氣。
張讓洋洋得意,掃了一眼眾臣,眼中盡是警告之意,一眾大臣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
【東林黨不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進的,人渣敗類更是被拒之門外,於是魏忠賢成了他們的選擇,很短的時間內,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迅速壯大。】
【這引起了東林黨人的恐慌,他們決定率先發難,楊漣寫了一份奏折,列舉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其他東林黨人也紛紛寫下彈劾奏章,寄希望於朱由校。】
【然而他們忘了,魏忠賢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所有奏折都要經過他的手,看到這些奏折,魏忠賢嚇出一身冷汗,這要是讓皇帝知道還得了?】
【魏忠賢按下了奏折,帶著朱由校連日狂歡,讓大臣們沒有麵見皇帝的機會。】
【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開始了他的反擊,而他最大的倚仗就是朱由校的信任。】
【魏忠翻出了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三件舊案,歸罪於東林黨人,編造《點將錄》、《天鑒錄》等,把所有不聽話的官員紛紛列入名錄,當成東林黨人處理。】
【很快東林黨人的末日來了,魏忠賢先是關押了東林黨的智囊汪文言,隨後將楊漣、左光鬥等六君子迫害致死,一大批東林黨人被下獄,京師的東林黨人幾乎被肅清。】
【自此,朝政完全落入了閹黨之手,閹黨的爪牙遍布朝廷內外,民間也許有人不知道皇帝是誰,但九千歲的大名卻家喻戶曉,大小官吏無不為其設立生祠,用來取悅魏忠賢。】
漢靈帝時期。
漢靈帝宴飲正歡,酒過三巡微醺,看著光幕不屑一笑:“魏忠賢禍亂朝堂,這等逆臣死不足惜!萬幸我大漢沒有此等賊人!”
漢靈帝劉宏得意地掃視在場眾臣,神色傲然,一副快來誇我的樣子。
張讓一眼看出漢靈帝的心思,吹捧道:“那是,陛下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論功績,即便是堯舜也要遜色三分,哪是朱由校那昏君能比得上的,他給陛下提鞋都不配。”
“如此威勢,那些宵小之徒安敢造次,都是陛下的功勞!”
劉宏聞言,臉都擰成了菊花,指著張讓笑道:“你個死奴才嘴倒是甜,但也吹的太過了,朕如何能與堯舜比肩,朕也就勉強能和文景兩位先祖一比。”
大臣們聽聞此言,差點聽吐了,一個個愁容滿麵。
不是,陛下,國家都啥樣了,你沒點數麽?黃巾軍是平定了,但是各地起義依然不斷,形勢越演越烈。
心裏雖然這麽想,但是大臣們不敢說話,如今朝堂被十常侍把持,誰敢說壞話,怕不是腦袋不想要了。
諫議大夫劉陶偷偷抹眼淚,這一幕正好被劉宏看見了,劉宏心中不悅,朕吃的正開心呢,你哭上了,啥意思?這不是掃朕的興麽!
劉宏壓抑中心中的不悅,開口道:“劉陶,可是家中生了變故,若是有事,朕準許你先行退下。”
這就是變相下了逐客令了。
豈料劉陶不僅沒走反而哭的更大聲了:“臣是為大漢哭泣,天下已經危在旦夕,陛下竟然還想著尋歡做樂?”
此話一出,劉宏心裏的氣消了,反而一臉懵。
他一頭霧水,黃巾之亂不是早就平定了麽,怎麽又危在旦夕了。
“如今四海升平,何亂之有啊?”
劉宏問道。
張讓給同為十常侍的趙忠使了個眼色,後者會意:“劉陶,莫在這裏危言聳聽,擾了陛下的雅興!”
劉陶止住了哭聲,恨恨地掃向十常侍,指著趙忠嗬道:“就是你們這群奸人蒙蔽了陛下,明朝隻有魏忠賢一個九千歲,如今的大漢卻足足有十餘個!你們該死!”
劉陶又看向漢靈帝,哀痛道:“陛下,黃巾軍雖亡,但天下民不聊生,盜賊並起,比之黃巾軍還要嚴重的多!這些都拜這些閹人所賜!”
劉宏人都傻了,什麽東西?大漢要亡了,朕是個昏君?
劉陶的話簡直顛覆了劉宏的三觀,他一直呆在宮裏,聽到的見到的都是十常侍想讓他知道的,這讓他有些飄飄然,以文景二帝自比。
在他的視角裏,他平定了黃巾之亂,任用宦官打壓文臣力量,增強皇權,無疑是為中興之主,比之漢宣帝也不遑多讓。
現在你告訴朕,朕是昏君?開什麽玩笑!
十常侍急的冷汗都下來了,要是劉宏信了,他們的死期就到了。
然而就在張讓即將開口之際,一聲怒喝響徹大殿:“放肆!”
眾人看去,說話之人正是漢靈帝劉宏,隻見他臉色張紅,一臉怒容,眾人還從未見過他如此氣憤。
劉宏破防了,他不敢信,也不願意相信劉陶的話,他寧可當一個虛假的明君,也不願意被冠上昏庸的帽子。
劉宏顫顫巍巍地站起身,顫抖地指向劉陶:“你大膽,在這裏妖言惑眾,簡直是居心叵測,來人呐,把他給朕殺嘍!”
見甲士一瞬間沒有反應過來,劉宏更加憤怒了,大聲喝道:“愣著幹什麽!把他拖下去!朕不要見到他!!!”
“陛下!!!臣一心隻為大漢,臣死不足惜,陛下一定要誅殺張讓等人!”劉陶老淚縱橫,跪在地上,心中的痛苦難以言說。
劉陶終究被帶了下去,十常侍長舒了一口氣。
張讓洋洋得意,掃了一眼眾臣,眼中盡是警告之意,一眾大臣紛紛低下頭不敢直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