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售賣薯片
小小街市早餐鋪,養家又致富 作者:青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即就有一個想法在冷芫腦中炸開,因此她便點頭。
“可以啊,那咱們明天就先做出一些,用油紙一包包的包好,給拿去鋪子裏售賣。”
張翠娘和冷愫喜出望外,連連應好。
待到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先送了冷懷冷蒼冷芪三人去了青山私塾讀書。
私塾裏中午管飯,得到晚上才能接他們。
冷芫怕私塾裏的飯菜不好吃,就將包好的薯片給他們拿了幾包。
還讓他們將東西,也分給夫子和同窗一起嚐嚐,畢竟是第一天上私塾,用美食來社交、是最好的破冰助力。
瞧著三人背著昨晚加急做出來的書包,進了私塾後,冷恂這才調轉了牛車,往食鋪而去。
剛一到食鋪、他們就跟著一起來上工的嬸子們,馬不停蹄的準備著早市要用的食材。
醬香餅,水煎包,韭菜盒子,小籠湯包,芙蓉卷等等,一通忙活下來後,陸陸續續的食客也上門了。
早市的忙碌依舊不止,食客也習慣了早飯在冷家小食鋪裏,熱熱鬧鬧的吃上一頓,不然這一天都會沒有精神。
趕時間的食客匆匆忙忙吃完就走,而慢悠悠的富貴閑人,美滋滋的享用完早飯後,便瞧見了擺放在櫃台上,那層層疊疊的油紙包。
“哎、小老板,這個是什麽,怎麽擺的這樣整齊啊?”
早市實在太忙了,打包翻桌率又快,鋪子裏的人都忙的腳不沾地,跟打仗似的,跟本就來不及介紹,這新上的麻辣薯片。
因此聽著有人問,冷芫慢半拍的才反應過來,食客詢問的是什麽。
“這個叫薯片,味道是麻麻辣辣又香香的,平常無論是用來下酒、還是當個零嘴吃,味道都是極好的!”
“哦~”
聽得如此、那人瞬間就來了興趣。
冷芫再接再厲,直接就拆了一包,遞過去讓他試試味道。
那人聳了聳鼻尖,瞬間被這種麻辣香吸引了全部注意力,拾起一片入口,直覺滿口酥香又有味。
“嗯、真香啊,好吃!”
那人瞪直了眼睛,立刻出聲詢問:“這一包多少錢?”
“六文一包、這裏麵的用量可都是頂頂好的食材。”
這個價錢,也是她和家裏人商量出來的價格,他們這小鋪子、本就走的薄利多銷的路子,價太高、怕是不太好賣。
而且這一包的用量,差不多還不到一個土豆的量,加上損耗的香料和油,利潤空間還是可行的。
而且這個薯片現在隻是試賣,若是真的大受歡迎,冷芫是要考慮著多做幾種零嘴,開一個零食鋪子的,定位中高檔、到時再慢慢將價格給提上去。
“六文一包,那這個價格不貴。”
那人本就有些小錢,吃過的零嘴也不在少數,卻獨獨沒有眼前這個味道好,因此一口氣就要了十包。
還說要是家裏人喜歡,下次買的會更多。
其他食客見他買的多,也紛紛好奇這個薯片味道究竟如何。
冷芫便把剛剛拆的那一包,也遞給他們試試味道,而後便是個個豎起了大拇指,直誇味道是真好。
不過薯片屬於零嘴兒,並不像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因此家裏不富裕的食客、即便再想吃,也不舍得花一頓正餐的錢,去買一包零嘴兒。
但富裕些的食客,手頭寬裕,覺得好吃買上一兩包帶迴家嚐嚐味道的。
而再大方些的食客、就像剛才那人,十包十幾包的買也是有的。
因此這一個早晨、鋪子裏準備好的薯片,將近賣出去了一半,估計剩下的等到待會兒的午市,也差不多能賣完。
見著嘩啦啦進賬的銅板,張翠娘和冷愫喜的合不攏嘴。
這薯片也不用費太大的事兒,提前一天炸好,用油紙包好,兩者兼顧,也不耽誤鋪子裏的生意,就能掙上不少銅板,這怎麽能令人不開心。
一家人開心過後,又開始為午市忙碌。
隻是後廚的菜還沒備好,就有人上門。
冷芫聽著動靜去看,竟是陶景村的陶老板。
“陶老板、您怎麽來了?”
她驚訝出聲,陶老板卻是笑嗬嗬的開口。
“冷姑娘、冒昧打擾,還望見諒啊!”
陶老板不是空手來的,他還帶來了不少各類精致的瓷器作禮。
冷芫一時摸不著頭腦,隻好將他請去了包廂。
“不知陶老板此次前來是有何事?”
她開門見山,陶老板也爽快。
“不滿冷姑娘,確有一事要請你幫忙。”
原是上次、陶老板帶著工人,將冷芫定的瓦罐湯爐子,送到鋪子裏後。
為表感謝冷芫就留了他們吃午飯,而他們自從吃過冷家小食鋪的飯菜後,就一直念念不忘。
陶老板在吃過飯食後,心裏當時就萌生了一個想法。
要是他們陶景村裏,也能開一家味道這麽好的食鋪就好了。
其實他們陶景村也不是沒有食鋪,奈何味道卻是差強人意,味道甚至還不如自家做的好吃呢。
若不是村裏人忙的,實在沒有做飯的時間,勉強去吃過一次兩次,平常幾乎都沒人去吃的。
但實話說他們陶景村,靠著家家戶戶都做著瓷器的生意,每家每戶都比一般的人家要富裕得多。
因此要是他們村裏能開一家,味道好,出餐快的鋪子,村裏人大多肯定都會選擇去鋪子裏吃,並不會差這些小錢的。
而且並不單是村裏人,往來的商隊也是一大商機。
就是奈何他們陶景村的人,做起瓷器皆是一把好手,若是開鋪子做飯菜,那便有些一言難進了。
冷芫聽後頗覺驚訝,卻又深知這是樁好營生。
一日三餐人人必不可少,現成的客流量,穩賺不賠的買賣啊、
就是這鋪子開起來是好開的,其他打雜的嬸子也好請,就是至關重要的大廚不好弄。
現在這間鋪子裏的大廚,是由她爹娘在掌,劉嬸子也在慢慢培養。
但若是再新開一家鋪子,大廚不夠、她爹娘也分不出三頭六臂。
若是培養、不是劉嬸子這樣知根知底的人選,她也信不過。
她不由得將自己的疑慮說出口,陶老板跟著皺眉思考了一會兒,給出了意見。
“可以啊,那咱們明天就先做出一些,用油紙一包包的包好,給拿去鋪子裏售賣。”
張翠娘和冷愫喜出望外,連連應好。
待到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先送了冷懷冷蒼冷芪三人去了青山私塾讀書。
私塾裏中午管飯,得到晚上才能接他們。
冷芫怕私塾裏的飯菜不好吃,就將包好的薯片給他們拿了幾包。
還讓他們將東西,也分給夫子和同窗一起嚐嚐,畢竟是第一天上私塾,用美食來社交、是最好的破冰助力。
瞧著三人背著昨晚加急做出來的書包,進了私塾後,冷恂這才調轉了牛車,往食鋪而去。
剛一到食鋪、他們就跟著一起來上工的嬸子們,馬不停蹄的準備著早市要用的食材。
醬香餅,水煎包,韭菜盒子,小籠湯包,芙蓉卷等等,一通忙活下來後,陸陸續續的食客也上門了。
早市的忙碌依舊不止,食客也習慣了早飯在冷家小食鋪裏,熱熱鬧鬧的吃上一頓,不然這一天都會沒有精神。
趕時間的食客匆匆忙忙吃完就走,而慢悠悠的富貴閑人,美滋滋的享用完早飯後,便瞧見了擺放在櫃台上,那層層疊疊的油紙包。
“哎、小老板,這個是什麽,怎麽擺的這樣整齊啊?”
早市實在太忙了,打包翻桌率又快,鋪子裏的人都忙的腳不沾地,跟打仗似的,跟本就來不及介紹,這新上的麻辣薯片。
因此聽著有人問,冷芫慢半拍的才反應過來,食客詢問的是什麽。
“這個叫薯片,味道是麻麻辣辣又香香的,平常無論是用來下酒、還是當個零嘴吃,味道都是極好的!”
“哦~”
聽得如此、那人瞬間就來了興趣。
冷芫再接再厲,直接就拆了一包,遞過去讓他試試味道。
那人聳了聳鼻尖,瞬間被這種麻辣香吸引了全部注意力,拾起一片入口,直覺滿口酥香又有味。
“嗯、真香啊,好吃!”
那人瞪直了眼睛,立刻出聲詢問:“這一包多少錢?”
“六文一包、這裏麵的用量可都是頂頂好的食材。”
這個價錢,也是她和家裏人商量出來的價格,他們這小鋪子、本就走的薄利多銷的路子,價太高、怕是不太好賣。
而且這一包的用量,差不多還不到一個土豆的量,加上損耗的香料和油,利潤空間還是可行的。
而且這個薯片現在隻是試賣,若是真的大受歡迎,冷芫是要考慮著多做幾種零嘴,開一個零食鋪子的,定位中高檔、到時再慢慢將價格給提上去。
“六文一包,那這個價格不貴。”
那人本就有些小錢,吃過的零嘴也不在少數,卻獨獨沒有眼前這個味道好,因此一口氣就要了十包。
還說要是家裏人喜歡,下次買的會更多。
其他食客見他買的多,也紛紛好奇這個薯片味道究竟如何。
冷芫便把剛剛拆的那一包,也遞給他們試試味道,而後便是個個豎起了大拇指,直誇味道是真好。
不過薯片屬於零嘴兒,並不像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因此家裏不富裕的食客、即便再想吃,也不舍得花一頓正餐的錢,去買一包零嘴兒。
但富裕些的食客,手頭寬裕,覺得好吃買上一兩包帶迴家嚐嚐味道的。
而再大方些的食客、就像剛才那人,十包十幾包的買也是有的。
因此這一個早晨、鋪子裏準備好的薯片,將近賣出去了一半,估計剩下的等到待會兒的午市,也差不多能賣完。
見著嘩啦啦進賬的銅板,張翠娘和冷愫喜的合不攏嘴。
這薯片也不用費太大的事兒,提前一天炸好,用油紙包好,兩者兼顧,也不耽誤鋪子裏的生意,就能掙上不少銅板,這怎麽能令人不開心。
一家人開心過後,又開始為午市忙碌。
隻是後廚的菜還沒備好,就有人上門。
冷芫聽著動靜去看,竟是陶景村的陶老板。
“陶老板、您怎麽來了?”
她驚訝出聲,陶老板卻是笑嗬嗬的開口。
“冷姑娘、冒昧打擾,還望見諒啊!”
陶老板不是空手來的,他還帶來了不少各類精致的瓷器作禮。
冷芫一時摸不著頭腦,隻好將他請去了包廂。
“不知陶老板此次前來是有何事?”
她開門見山,陶老板也爽快。
“不滿冷姑娘,確有一事要請你幫忙。”
原是上次、陶老板帶著工人,將冷芫定的瓦罐湯爐子,送到鋪子裏後。
為表感謝冷芫就留了他們吃午飯,而他們自從吃過冷家小食鋪的飯菜後,就一直念念不忘。
陶老板在吃過飯食後,心裏當時就萌生了一個想法。
要是他們陶景村裏,也能開一家味道這麽好的食鋪就好了。
其實他們陶景村也不是沒有食鋪,奈何味道卻是差強人意,味道甚至還不如自家做的好吃呢。
若不是村裏人忙的,實在沒有做飯的時間,勉強去吃過一次兩次,平常幾乎都沒人去吃的。
但實話說他們陶景村,靠著家家戶戶都做著瓷器的生意,每家每戶都比一般的人家要富裕得多。
因此要是他們村裏能開一家,味道好,出餐快的鋪子,村裏人大多肯定都會選擇去鋪子裏吃,並不會差這些小錢的。
而且並不單是村裏人,往來的商隊也是一大商機。
就是奈何他們陶景村的人,做起瓷器皆是一把好手,若是開鋪子做飯菜,那便有些一言難進了。
冷芫聽後頗覺驚訝,卻又深知這是樁好營生。
一日三餐人人必不可少,現成的客流量,穩賺不賠的買賣啊、
就是這鋪子開起來是好開的,其他打雜的嬸子也好請,就是至關重要的大廚不好弄。
現在這間鋪子裏的大廚,是由她爹娘在掌,劉嬸子也在慢慢培養。
但若是再新開一家鋪子,大廚不夠、她爹娘也分不出三頭六臂。
若是培養、不是劉嬸子這樣知根知底的人選,她也信不過。
她不由得將自己的疑慮說出口,陶老板跟著皺眉思考了一會兒,給出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