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迅速瀏覽而過,又翻向後幾頁,大同小異。


    杜長蘭合上冊子,繼續朝後去,越往後走,光線愈暗,冊子也逐漸泛黃。


    嘉樂三年……嘉樂六年……


    杜長蘭眉頭微擰,又隨即抽閱幾本,皆是嘉帝剛登基那幾年的事。他立刻棄了書架,朝旁邊去。


    他扭身的一剎那,屋外日光大盛,明亮耀眼的光透過窗格灑落,餘暉映出一截八成新的寶藍色。


    杜長蘭眯了眯眼,蹲下,從第一層書櫃密密麻麻的陳舊冊子中,精準抽出那本嶄新文書。


    他翻開一看,嘉樂二十七年......


    杜長蘭捏住書頁的指骨一緊,算算時間,是上任知州初初上任的頭年。


    他一覽而過,屋外日輝仍盛,但他的周身卻縈繞一股冷冽的森然之氣,那雙總是含情帶笑的眼沒有一絲溫度。


    原來如此,竟是如此。


    勸課農桑。


    重徭厚賦,巧立名目。


    春耕秋收之際,田間正是要人,官府卻在此時徵收壯丁,或修建官道,或修繕城牆,田間焉能有收成?


    百姓過不下去,另尋他計。但進城先有入城費剮一層,其後賣菜便有賣菜錢,賣竹簍交竹簍錢,賣木雕有木雕錢,更甚者,城外村民進工做活計,辛苦一日掙得血汗錢,還得交一筆茶水錢。


    因著壯丁進城,增加不安因素,衙差維護治安,排查費力。因此這茶水錢是孝敬給衙役的。


    杜長蘭給氣笑了,怪道是他在城中看見來往行人體麵,他還當是覃州山好水好,吏治清明,百姓無憂。誰知竟是一州官吏將底層百姓都排除在外。


    目所不見,便是世間不存。


    好一個假做富庶安樂覃州地,實乃吞人地獄。


    杜長蘭吐出一口惡氣,正欲將冊子揣入懷中,忽聞屋外腳步匆匆,他神情一凜,立刻將手中冊子撫平,歸放原處,而後幾個閃身朝裏……


    吱呀一聲輕響,屋門從外麵推開。大片日光灑進,映出空中泥塵紛飛。


    來人很是謹慎,一人在門口望風,一人迅速在府房巡察,愈往裏光線愈暗,那人取出火摺子吹燃,舉著燭火四下查看,連最裏的角落也沒放過。


    杜長蘭四肢並用似壁虎扒著屋樑,後背虛靠書架頂層,藉此掩去他的身形。


    幾個瞬息,對方在杜長蘭方才待過的地方駐足,蹲下一番尋摸,將那本八成新寶藍皮冊子忙忙揣入懷中。


    杜長蘭眸光一沉,忽的,對方起身朝窗邊去,杜長蘭瞳孔微縮。


    遭了,他進來後忘了給窗戶重新落鎖,不能叫書吏靠近。


    杜長蘭騰出右手,從腰帶扣裏取出一枚杏仁,曲指一彈,靜謐的府房倏地一聲異響。


    「怎麽迴事?」望風的書吏忙不迭進屋,與府房內的書吏匯合。


    「在那邊。」二人渾身緊繃朝聲源去,然而來迴尋摸數遍,別說人,連隻老鼠都沒瞧見。


    兩人狐疑:「不可能啊,方才你我二人都聽到聲響了。」


    正一籌莫展之際,一人道:「這是什麽?」他撅著屁股,在角落裏摸出一顆杏仁。


    兩人麵麵相覷:「不會是這玩意兒吧?」


    另一人道:「估摸是誰把杏仁放在架子上,方才被風吹落。」


    兩人一邊說著一邊關上門離去,杜長蘭闔上眼,並未卸下力氣,心中數道:「5、4、3......1。」


    府房屋門被大力踹開,兩個書吏如虎狼沖入,在屋內大肆搜索。


    然而除了被震起的灰塵,屋內空空如也。


    兩人這才作罷:「原來真是我們多疑了。」


    兩人陸陸續續離去,杜長蘭又等了一會子,實在手足泛酸,這才落下。


    他又在府房內搜尋,隻尋著零星痕跡,而後他從窗躍出,以刀片卡著窗縫重新落鎖。


    杜長蘭迴去時,辛菱幾乎在瞬間迎上來,眼淚汪汪:「大人,您可算迴來了。小的扮演您的時候,真是度息如年,像有一百根針在屁股底下戳我。」


    杜長蘭麵皮抽抽。


    辛菱小心翼翼換下官服,雙手呈上,杜長蘭換衣時,問:「期間可有人來過?」


    辛菱道:「鄭同知來過。他隔著屏風模模糊糊看了個人影。莫護衛代為問答。」


    他揉了揉臉,「小的當時都如一塊布扯緊了,背著屏風不敢動分毫。」


    莫十七找不到說話的機會,嘴巴開開合合,急得不行。


    杜長蘭抬手止住辛菱的話頭,對莫十七溫和笑道:「十七想說什麽。」


    莫十七:「大人,您查到了什麽?」


    杜長蘭臉上的笑意斂了,「一些醃臢東西。」


    他係上腰帶:「明日本官叫上一幹人去周邊巡查,看鄭同知他們給本官怎麽個說辭。」


    莫十七眼睛一亮,「我也去!!」


    有了目標,莫十七迫切希望明日早些到來。她卻不知有的人,卻盼著時間慢些走。


    城外三十裏外的花娘子村,芳娘就著舊盆裏的微弱猩火清點銀錢,銅板敲擊著老舊桌麵,發出沉悶的響聲。


    少頃,她將銅板串好,嘆了一口氣,對上幾雙擔憂畏怯的目光。


    大郎遲疑道:「娘,銀錢不夠賦稅對不對。」


    他們家的地早被勸稻改桑,可本地蠶種和桑葉不行,養不出好蠶,自然賣不上價。秋收時衙差還要照舊收稅,征徭役,他爹受不得這個氣,與衙差起了衝突,打傷了人,一跑了之,留下他們孤兒寡母。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舉養崽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金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金三並收藏科舉養崽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