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尋所說話中的道理,扶蘇都能聽明白,但是一下子全湧入他的小腦袋瓜裏,去讓他分外混亂,有些理不清什麽是什麽。


    “老師,照你這樣說,還是法家之治更為重要嗎?”


    “唿……”古尋見扶蘇一副繞迷糊旳樣子,不由失笑搖了搖頭,然後抿了口茶潤了潤嗓子。


    百家爭鳴,各行其道,既有他的好處,也有他的壞處。


    思想理念上,盡管百家各派可謂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然而實際使用起來,卻隻能是非此即彼,而不能集各家之所長。


    一方麵這是受數百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所影響,能且隻能選擇一家,就像扶蘇的想法一樣,他的念頭永遠是做出唯一選擇。


    而另一方麵,這也是諸侯紛爭的天下大勢所造就的必然。


    諸侯各國擁有選擇自己崇尚的治國理念的權力,而諸子百家也同樣擁有選擇自己鍾意的國家的權力。


    通俗點說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但這種選擇的權力,根本上就是天下大勢的伴生物,當大勢改變之時,它也自然而然地就要變了。


    “我剛才說了,無論儒墨法道,亦或是其他諸子各派,歸根到底都是為臣之道,而非為君之道。”


    “扶蘇,盡管你還年少,但我想你對你父王的野望應該也有所了解。”


    “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紛紛擾擾五百載,這天下也到了再度歸一的時候。”


    “如今山東六國,積弊疲弱,主庸臣佞,而你父王奮秦國六世之餘烈,勢必能澄清玉宇,再造乾坤。”


    “所以,最後落到你手裏的,不是這八百裏秦川,而是縱橫數千裏的華夏大地,一個統一的,完整的王朝。”


    “這,也是我之所以要和你說這些的原因所在。”


    “老師,我……”扶蘇有些失神,略顯無意識的呢喃了一句。


    知子莫若父,反過來說也可以成立。


    扶蘇對自己父王的雄心壯誌,當然有所察覺,但是對於如今的他而言,天下一統……還隻是個詞匯。


    他並不能真正的理解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那時的秦國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自然也無從理解,古尋這句話的的含義。


    “嗬嗬……不理解沒關係,聽我給你解釋。”古尋溫和的笑笑,安撫了一下自己學生躁亂的內心。


    “天下一統,七國盡歸一王,屆時你登上王位,治下的就不再隻是關中百姓,還有三晉,荊楚,齊魯,燕趙,甚至更多更遠的地方百姓。”


    “不同的地區,就有著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習性,不同的思想等等……如此情況下,徒以一法治之,你覺得能行得通嗎?”


    沒怎麽思考,扶蘇下意識的就想搖頭,但緊接著卻遲疑的點了點頭,“老師,七國固然各異,但是百姓的需求,不應該大同小異嗎?”


    “既然我秦國之法,可以令關中百萬子民安身,那加上山東六國不也一樣嗎?”


    古尋含笑搖頭道,“我剛才說過,思想理念不是一加一就得二那麽簡單。”


    “這治民一道,說來也是如此,並不是簡單的測算題,加在一起就可以的。”


    “法家之道,強國,卻不富民,它在根本上是加強君主的統治能力,將國家的力量更集中的匯聚到一人手中,於百姓而言,它好,卻又不夠好。”


    “事實上,秦國是天下七國中最強的國家,但是秦人卻並非是七國百姓中,最富足的百姓。”


    “隻不過對於小民而言,秦國之治,至少能夠讓他們免於朝不保夕的戰亂,不至於國破山河在。”


    “當僅僅隻是活下去就成了一種奢望的時候,嚴刑峻法也好,不通人情也好,徭役賦稅也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小缺點了。”


    “這你明白嗎?”


    扶蘇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學生大致能夠領會。”


    當然,扶蘇隻是隱約有些明白而已,作為長於深宮的秦國公子而言,古尋話中有關百姓之苦難的地方,他終究是沒有直觀的感受的。


    “當天下統一,戰亂休止的時候,本性酷烈頑固的法家的弊端,也會就此顯露,造成諸多隱患。”


    “那……法家不行,改用儒家之治呢?”扶蘇問道。


    古尋一聳肩,“儒家空談過甚,一味強調禮法仁義,純以人性治國,弊病同樣不少。”


    接著不等扶蘇再問,古尋又把道墨兩家也一並說了,“墨家講究知行合一,不依書本,更重經驗,這想法很好,可惜如此做派,想要培養一個真正合格的墨者,難度過大,況且兼愛非攻的思想也過度理想了。”


    “至於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泛用性最廣的一派理念,不過足以安民,卻又不足以強國,除非恢複到古時的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境況,否則局限性同樣嚴重。”


    扶蘇無法理解的驚訝道,“可這……這樣一來的話,豈不是無從治國了嗎?”


    “不不不。”古尋抬起一根手指晃了晃,“治國之方,就在其中。”


    “我說過,你需要知道的不是是什麽,而是為什麽。”


    “為什麽法家之說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為什麽儒家理念在另一種情況又強於法家了。”


    “因時製宜,因物製宜,因事製宜,因地製宜,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以求的最好的結果,這就是為君之道。”


    “臣者治國,而君者治臣。”


    “你需要做的,是做出準確的判斷,並選擇出最合適的人選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道理扶蘇懂,雖然此前他從沒想過這麽做,不過聽起來就很合理。


    問題是怎麽操作呢?


    百年以來,秦國素來以法治國,是七國間法家勢力最強的地方,所以儒墨道三家的領袖高人,甚至連秦王的麵都懶得見,除非秦王本身表露出了改弦易轍的意思。


    儒墨法道,諸子各派不可並存這是公理,從未例外。


    “老師,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達成啊!”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時之七劍傳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未聞墨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未聞墨卿並收藏秦時之七劍傳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