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沈州老宅
四合院:開局西跨院,不差錢! 作者:仰望星空的青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末,陳安還特意去山裏拜訪了幾個熟悉的獵戶家庭。
這些獵戶生活在山腳下,靠山吃山,他們手中的獵物和臘肉是陳安心心念念的美味。
陳安或是用票證換取,或是直接購買,從獵戶手中得到了一些珍貴的食材。
陳安每次都會對得到的物資進行分類整理。
那些不便隨身攜帶的物品,他都暗中存放在儲物空間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物資已經占據了2立方的儲物空間。
......
周一的清晨,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滿房間。陳安忙碌地收拾著行李,他準備今天出發迴沈州。
衣物、鞋子、床單被罩、被褥、書籍筆記、洗漱用品,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被他精心分類打包。
兩年的時間裏,陳安在不知不覺中積攢了不少家當。
衣物和被褥尤其多,分夏、冬兩套,以適應不同季節的需求。
這些物品被他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常用的將被帶到四九城,有兩大包,另一部分則準備今天帶迴沈州老宅,也是兩大包。
現金、糧票等貴重物品已經被他放入了儲物空間,確保旅途中的安全。
至於那些無法帶走的麵盆、暖水瓶等日常用品,陳安決定送給有需要的同事。
好在,陳安沒有開火,沒有鍋碗瓢盆、糧油米麵這些,不然還得頭疼。
行李有些多,坐公交車不太方便。
於是,陳安攔下了一輛人力三輪車,花了3毛錢,連人帶行李送到車站。
(為不引人懷疑,儲物空間僅用於重要事項或非公開場合,日常行為能少用則少用)
車夫很健談,他現在是是國營單位經營的人力三輪車公司的一名工人,
由單位發工資,按照公司統一規定的收費標準進行收費,並開具收據。
費用按區段收費,
首個區段內統一收費0.15元,超過一段以上時,自第二段起,每增加一段增收0.05元;
區段都是公司統一劃分好的。
如果包車按計時計算,
首個小時0.7元,超過一小時者,自第二小時起,每個小時0.5元。
如果有行李,30kg以下不收費,30kg以上,加收40%;
如果是雨天用車,也會加收20%;
如果是夜間用車,市內晚11點半至5,郊區晚6點至5點,會加收30-50%。
......
現在火車的速度隻有七八十公裏每小時,逢站必停,走走停停。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旅程,火車終於抵達了沈州。
火車到站已經中午1點了,午飯,陳安是在火車上吃的。
這年代在在列車、火車站站台上用餐、買食品是不要糧票的。
不過餐車點餐的價格要比飯店和食堂貴三分之一到一倍。
比如雞蛋湯食堂售價0.08元、飯店售價0.12元,而餐車售價0.2元;
迴鍋肉食堂0.3元,飯店0.35元,餐車售價0.5元。
當然也有比較實惠的,像燒餅、麻餅、麵包、鋁飯盒蓋澆飯。
燒餅5分錢一個,起層帶圈,點心般好吃。
麻餅0.3元一包,一包六塊,合5分錢一塊,和副食品商店價格一樣。
麵包0.15或0.2元一個。
蓋澆飯0.3元,鋁飯盒裝的,菜裏有蓮花白炒肉絲,有葷有素,油汪汪的非常好吃。
這年月,列車上出售的東西備受歡迎,大家都喜歡在車上搶購食材,買麻餅、燒餅、蓋澆飯,主要是不用糧票。
鋁飯盒蓋澆飯是最受歡迎,餐廳服務員還在過道上就被擁擠的旅客搶購一空,有些人還會把那種小鋁飯盒都順走。
陳安也搶到了一些,10個燒餅0.5元,3包麻餅0.9元,鋁飯盒蓋澆飯0.3元,一共花了1.7元。
將燒餅、麻餅放起來,鼓鼓囊囊的一兜子,準備迴家再吃。
後來,陳安看蓋澆飯不夠,又去餐廳點了一份迴鍋肉,0.5元。
從沈州站出來,陳安在車站旁的一家副食店又選購了一些糕點後,
沒有停留片刻,直接打了一輛人力三輪車,直奔闊別兩年的老宅。
沈州的老宅是陳安爺爺置辦的。
陳家祖上原是中原人,八十多年前因“闖關東”的浪潮來到了東北,開始了世代務農的生活。
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和艱苦奮鬥,終於在沈北郊縣的陳家村置辦下了200畝的良田。
當年的東北,與今日截然不同。匪患嚴重,社會動蕩不安。
“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沒無常......”
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家先輩們移居至此,麵對陌生危險的環境,他們開墾荒田、做工打漁,困難重重。
但正是這股不屈不撓的精神,讓陳家在東北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
“闖關東”的曆史高潮時期,源自八十多年前中原地區爆發的“丁戊奇荒”。
山河四省一帶遭遇大旱,約有1000多萬人餓死,大批災民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湧入東北。
因為路途遙遠且充滿未知,所以被稱為“闖關東”。
到了陳安父親陳海這一輩,陳海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考入了沈州大學。
為了讓家族擺脫世代務農的身份,實現家族的跨越,陳安爺爺毅然決然地置辦了這套三進的大宅院。
這套宅子幾乎耗盡了家裏的積蓄,甚至差點賣掉了家中的田地。
老宅一進院臨街,是倒座房,有6個房間。中間兩個房間前後均有開門,可作鋪麵、庫房和宿舍之用。
二進院則是正房3間、耳房3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南角是廚房,西南角是廁所。
三進院則是後罩樓,為二層建築,每層有7個房間。
目前,老宅是由師伯一家負責日常照料。
師伯家就在隔壁,是一套獨立的兩進宅院。
老宅一進院租給了沈州保和堂使用。
沈州保和堂在合營前,
醫館僅有八人,包括一名醫師(師伯)、三名醫生(徒弟)、一名藥工、一名司藥員和兩名夥計學徒。
這三名徒弟不僅要學習醫術,還要協助醫館的日常管理,包括人事考核、賬房結算、監看售藥以及采購藥材等工作。
司藥員則需要熟悉藥理和藥物,按藥方抓藥、量藥、取藥。
藥工則在師伯的指導下將藥房中藥材進一步加工、炮製,製成成品的丸散膏丹和湯劑飲片。
這些獵戶生活在山腳下,靠山吃山,他們手中的獵物和臘肉是陳安心心念念的美味。
陳安或是用票證換取,或是直接購買,從獵戶手中得到了一些珍貴的食材。
陳安每次都會對得到的物資進行分類整理。
那些不便隨身攜帶的物品,他都暗中存放在儲物空間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物資已經占據了2立方的儲物空間。
......
周一的清晨,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滿房間。陳安忙碌地收拾著行李,他準備今天出發迴沈州。
衣物、鞋子、床單被罩、被褥、書籍筆記、洗漱用品,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被他精心分類打包。
兩年的時間裏,陳安在不知不覺中積攢了不少家當。
衣物和被褥尤其多,分夏、冬兩套,以適應不同季節的需求。
這些物品被他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常用的將被帶到四九城,有兩大包,另一部分則準備今天帶迴沈州老宅,也是兩大包。
現金、糧票等貴重物品已經被他放入了儲物空間,確保旅途中的安全。
至於那些無法帶走的麵盆、暖水瓶等日常用品,陳安決定送給有需要的同事。
好在,陳安沒有開火,沒有鍋碗瓢盆、糧油米麵這些,不然還得頭疼。
行李有些多,坐公交車不太方便。
於是,陳安攔下了一輛人力三輪車,花了3毛錢,連人帶行李送到車站。
(為不引人懷疑,儲物空間僅用於重要事項或非公開場合,日常行為能少用則少用)
車夫很健談,他現在是是國營單位經營的人力三輪車公司的一名工人,
由單位發工資,按照公司統一規定的收費標準進行收費,並開具收據。
費用按區段收費,
首個區段內統一收費0.15元,超過一段以上時,自第二段起,每增加一段增收0.05元;
區段都是公司統一劃分好的。
如果包車按計時計算,
首個小時0.7元,超過一小時者,自第二小時起,每個小時0.5元。
如果有行李,30kg以下不收費,30kg以上,加收40%;
如果是雨天用車,也會加收20%;
如果是夜間用車,市內晚11點半至5,郊區晚6點至5點,會加收30-50%。
......
現在火車的速度隻有七八十公裏每小時,逢站必停,走走停停。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旅程,火車終於抵達了沈州。
火車到站已經中午1點了,午飯,陳安是在火車上吃的。
這年代在在列車、火車站站台上用餐、買食品是不要糧票的。
不過餐車點餐的價格要比飯店和食堂貴三分之一到一倍。
比如雞蛋湯食堂售價0.08元、飯店售價0.12元,而餐車售價0.2元;
迴鍋肉食堂0.3元,飯店0.35元,餐車售價0.5元。
當然也有比較實惠的,像燒餅、麻餅、麵包、鋁飯盒蓋澆飯。
燒餅5分錢一個,起層帶圈,點心般好吃。
麻餅0.3元一包,一包六塊,合5分錢一塊,和副食品商店價格一樣。
麵包0.15或0.2元一個。
蓋澆飯0.3元,鋁飯盒裝的,菜裏有蓮花白炒肉絲,有葷有素,油汪汪的非常好吃。
這年月,列車上出售的東西備受歡迎,大家都喜歡在車上搶購食材,買麻餅、燒餅、蓋澆飯,主要是不用糧票。
鋁飯盒蓋澆飯是最受歡迎,餐廳服務員還在過道上就被擁擠的旅客搶購一空,有些人還會把那種小鋁飯盒都順走。
陳安也搶到了一些,10個燒餅0.5元,3包麻餅0.9元,鋁飯盒蓋澆飯0.3元,一共花了1.7元。
將燒餅、麻餅放起來,鼓鼓囊囊的一兜子,準備迴家再吃。
後來,陳安看蓋澆飯不夠,又去餐廳點了一份迴鍋肉,0.5元。
從沈州站出來,陳安在車站旁的一家副食店又選購了一些糕點後,
沒有停留片刻,直接打了一輛人力三輪車,直奔闊別兩年的老宅。
沈州的老宅是陳安爺爺置辦的。
陳家祖上原是中原人,八十多年前因“闖關東”的浪潮來到了東北,開始了世代務農的生活。
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和艱苦奮鬥,終於在沈北郊縣的陳家村置辦下了200畝的良田。
當年的東北,與今日截然不同。匪患嚴重,社會動蕩不安。
“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沒無常......”
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家先輩們移居至此,麵對陌生危險的環境,他們開墾荒田、做工打漁,困難重重。
但正是這股不屈不撓的精神,讓陳家在東北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
“闖關東”的曆史高潮時期,源自八十多年前中原地區爆發的“丁戊奇荒”。
山河四省一帶遭遇大旱,約有1000多萬人餓死,大批災民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湧入東北。
因為路途遙遠且充滿未知,所以被稱為“闖關東”。
到了陳安父親陳海這一輩,陳海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考入了沈州大學。
為了讓家族擺脫世代務農的身份,實現家族的跨越,陳安爺爺毅然決然地置辦了這套三進的大宅院。
這套宅子幾乎耗盡了家裏的積蓄,甚至差點賣掉了家中的田地。
老宅一進院臨街,是倒座房,有6個房間。中間兩個房間前後均有開門,可作鋪麵、庫房和宿舍之用。
二進院則是正房3間、耳房3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南角是廚房,西南角是廁所。
三進院則是後罩樓,為二層建築,每層有7個房間。
目前,老宅是由師伯一家負責日常照料。
師伯家就在隔壁,是一套獨立的兩進宅院。
老宅一進院租給了沈州保和堂使用。
沈州保和堂在合營前,
醫館僅有八人,包括一名醫師(師伯)、三名醫生(徒弟)、一名藥工、一名司藥員和兩名夥計學徒。
這三名徒弟不僅要學習醫術,還要協助醫館的日常管理,包括人事考核、賬房結算、監看售藥以及采購藥材等工作。
司藥員則需要熟悉藥理和藥物,按藥方抓藥、量藥、取藥。
藥工則在師伯的指導下將藥房中藥材進一步加工、炮製,製成成品的丸散膏丹和湯劑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