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保和堂
四合院:開局西跨院,不差錢! 作者:仰望星空的青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凡和林惜點頭應允,這兩天的事情,讓他們看清了院子裏某些人的真麵目。
至於四合院的其他住戶,現在見到陳安都唯恐避之不及,隻在偶爾碰麵時點頭示意。
現在,陳安可是四合院裏的第一狠人!
畢竟,他剛來四合院就毫發無損的教訓了賈張氏、賈東旭、何雨柱,還把三人和二大爺一起送了進去!
這樣的狠人,誰還敢輕易招惹?
......
走在去公交車站的路上,陳安不時地打量著周圍的景象。
這裏的胡同保留著獨特的風貌,曆史的厚重感和年代感撲麵而來,讓陳安覺得這個年代也有著它獨特的美好之處。
心裏感歎:這年代雖然落後點,但曆史感可是滿滿的,就像一本翻不完的老照片集。
“二哥,我想吃冰棍。”陳凡突然指著路邊的一個方向說道。
陳安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隻見一個中年人站在一個帶輪的大木箱旁,木箱上麵蓋著厚厚的棉被,箱子上寫著“北冰洋冰棍”幾個字。
木箱周圍圍著三五個半大的孩子,他們拿著皺巴巴的分錢,爭相購買著冰棍。
“想吃?那我們就去買。”
陳安帶著兩人走到了中年人麵前,笑著問道:
“同誌,這裏都有些什麽口味的冰棍?”
在這個年代,“同誌”是最萬能的稱唿,無論認不認識,喊一聲同誌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中年人迅速迴答道:
“二分錢一支的是老冰棍,三分錢的有香蕉的、蘋果的、桔子的、楊梅的、酸梅的;
五分錢的有小豆的、奶油的、紅果的、伊拉克棗的。”
“那就拿三個五分錢的吧。”
陳安一聽,立馬拍板,然後低頭問陳凡和林惜:
“小凡、惜惜,你們兩個想要什麽口味的?”
“我要奶油的!”陳凡迫不及待地說道。
“我,我要一個紅果的。”林惜有些害羞地小聲迴答。
“同誌,給我兩個奶油的,一個紅果的。這是錢。”
陳安拿出一角五分錢遞給中年人。
中年人接過錢,迅速從木箱裏拿出三個冰棍:
“給,兩個奶油的,一個紅果的。”
陳安接過冰棍,分別遞給陳凡和林惜一人一個,然後自己也揭開包裝紙,站在旁邊吃了起來。
在這個純真的年代,冰棍的滋味仿佛能穿越時光,直接抵達味蕾。
它沒有後世那些花哨的添加劑和複雜的工藝,卻擁有最純粹的味道——奶香濃鬱,冰涼爽口。
夏日炎炎,咬上一口,那甜蜜蜜、涼絲絲的滋味,就如同清泉一般,
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比後世的網紅冰淇淋還要過癮!
大夏天的午後,陳安帶著陳凡和林惜,享受著這難得的清涼。
陳安一邊品嚐著美味的奶油冰棍,一邊與路邊的中年商販交談:
“同誌,您這兒是副食店的流動售賣點?這冰棍生意如何?看起來挺受歡迎的。”
這會兒剛好不忙,中年人抬頭看了陳安一眼,見他帶著孩子,不像是市場管理人員,便放鬆了警惕,坦誠地迴答道:
“哪是啊,我隻是個流動商販,靠賣冰棍補貼家用。
今年三月才辦了證,不然副食店不給進貨,生意嘛,也就勉強糊口。”
陳安聽後,微微點頭,表示理解。
他向中年人打了聲招唿,轉身帶著兩孩子向公交車站走去。
不久後,三人轉一趟車來到前門公交車站。
又等了十幾分鍾,一輛上白下紅、紅白相間的老式公交車緩緩駛來,這是這個年代的標誌之一。
公交車很快停在站點,車門一開,陳安三人就上了車。
售票員見三人上車,趕緊喊道:
“上車買票啦,沒票的請買票!”
陳安趕緊讓讓陳凡和林惜先坐下,然後走過去買票:
“請問到石景多少錢?”
“每人兩毛錢。”售票員迴答道。
陳安付了錢,拿到三張車票,便坐了下來。
現在公交車的票價是按照距離來算的,分為5分、1毛、1毛5分和2毛四檔,
一般4公裏內為5分,超過15公裏就是全程票價2毛,確實非常劃算。
然而,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往往舍不得花錢坐車。
公交車上的乘客並不多,大家都安靜地坐著,享受著這難得的出行時光。
公交車開動起來,就像一頭老破牛似的,沿途站點,走走停停。
不過,陳安也不著急,反正時間充裕,就當是欣賞沿途的風景了。
經過一個小時的顛簸,公交車終於到了石景舊城。
下車後,陳凡像個脫韁的野馬似的在前麵帶路,陳安和林惜緊隨其後。
他們對這個地方並不陌生,因為陳安和陳凡都是在這裏長大的,而林惜也在這裏住了近兩年。
很快,三人來到了保和堂醫館。
保和堂源於陳安外祖父開設的中醫館,現在分為沈州保和堂和四九城保和堂。
35年的時候,外祖父帶著兒女徒弟從中原逃難至沈州。
為維持生計,便重操舊業開了保和堂中醫館,醫館鋪麵是租的陳家老宅一進院臨街的幾個房間。
醫館以診脈治病為主,售賣中藥為輔,包括自製的丸散膏丹、湯劑飲片。
陳安的外祖父,是一位醫術高超的中醫師,育有一兒一女,並培養了兩位醫術精湛的徒弟。
大徒弟是師伯蕭安邦,兒子是陳安大舅周衛國,女兒是陳安母親周詩涵,小徒弟是師叔周天成。
隨著兒女徒弟們醫術日益精湛,外祖父便沒有再額外招聘夥計,而是將陳家沈州老宅的一進院整個租下,作為醫館和家宅。
六間房子中,兩間作為店鋪,一間外祖父居住,一間給兒子,一間給女兒,剩下的一間則是兩個徒弟的住所。
後來,陳安的父親大學暑期返家和母親因緣際會,一見鍾情,迅速成婚並育有子女。
師伯成家後,在老宅隔壁購置了一個兩進的院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保和堂逐漸擴大了經營規模。
外祖父、舅舅、師叔也都搬到了老宅的三進院居住。
一進院的六間房子中,四間作為店鋪,一間用作藥房,剩下的一間作為宿舍供員工居住。
醫館的業務模式變成了診脈治病和售賣中藥相結合的方式,加大了自製的丸散膏丹、湯劑飲片的售賣。
所需中藥材大部分都是外購藥材店鋪炮製好的成品,隻有少量的秘方所需的中藥材是自己加工炮製的。
再後來,時事巨變,戰爭爆發,祖父去世,父親參軍,戰爭勝利,外祖父意外去世......
外祖父過世後,沈州保和堂由大舅、師伯、母親、師叔接手。48年,大舅、父親、母親、師叔均參加了入關支援建設,師伯留守沈州保和堂。
至於四合院的其他住戶,現在見到陳安都唯恐避之不及,隻在偶爾碰麵時點頭示意。
現在,陳安可是四合院裏的第一狠人!
畢竟,他剛來四合院就毫發無損的教訓了賈張氏、賈東旭、何雨柱,還把三人和二大爺一起送了進去!
這樣的狠人,誰還敢輕易招惹?
......
走在去公交車站的路上,陳安不時地打量著周圍的景象。
這裏的胡同保留著獨特的風貌,曆史的厚重感和年代感撲麵而來,讓陳安覺得這個年代也有著它獨特的美好之處。
心裏感歎:這年代雖然落後點,但曆史感可是滿滿的,就像一本翻不完的老照片集。
“二哥,我想吃冰棍。”陳凡突然指著路邊的一個方向說道。
陳安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隻見一個中年人站在一個帶輪的大木箱旁,木箱上麵蓋著厚厚的棉被,箱子上寫著“北冰洋冰棍”幾個字。
木箱周圍圍著三五個半大的孩子,他們拿著皺巴巴的分錢,爭相購買著冰棍。
“想吃?那我們就去買。”
陳安帶著兩人走到了中年人麵前,笑著問道:
“同誌,這裏都有些什麽口味的冰棍?”
在這個年代,“同誌”是最萬能的稱唿,無論認不認識,喊一聲同誌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中年人迅速迴答道:
“二分錢一支的是老冰棍,三分錢的有香蕉的、蘋果的、桔子的、楊梅的、酸梅的;
五分錢的有小豆的、奶油的、紅果的、伊拉克棗的。”
“那就拿三個五分錢的吧。”
陳安一聽,立馬拍板,然後低頭問陳凡和林惜:
“小凡、惜惜,你們兩個想要什麽口味的?”
“我要奶油的!”陳凡迫不及待地說道。
“我,我要一個紅果的。”林惜有些害羞地小聲迴答。
“同誌,給我兩個奶油的,一個紅果的。這是錢。”
陳安拿出一角五分錢遞給中年人。
中年人接過錢,迅速從木箱裏拿出三個冰棍:
“給,兩個奶油的,一個紅果的。”
陳安接過冰棍,分別遞給陳凡和林惜一人一個,然後自己也揭開包裝紙,站在旁邊吃了起來。
在這個純真的年代,冰棍的滋味仿佛能穿越時光,直接抵達味蕾。
它沒有後世那些花哨的添加劑和複雜的工藝,卻擁有最純粹的味道——奶香濃鬱,冰涼爽口。
夏日炎炎,咬上一口,那甜蜜蜜、涼絲絲的滋味,就如同清泉一般,
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比後世的網紅冰淇淋還要過癮!
大夏天的午後,陳安帶著陳凡和林惜,享受著這難得的清涼。
陳安一邊品嚐著美味的奶油冰棍,一邊與路邊的中年商販交談:
“同誌,您這兒是副食店的流動售賣點?這冰棍生意如何?看起來挺受歡迎的。”
這會兒剛好不忙,中年人抬頭看了陳安一眼,見他帶著孩子,不像是市場管理人員,便放鬆了警惕,坦誠地迴答道:
“哪是啊,我隻是個流動商販,靠賣冰棍補貼家用。
今年三月才辦了證,不然副食店不給進貨,生意嘛,也就勉強糊口。”
陳安聽後,微微點頭,表示理解。
他向中年人打了聲招唿,轉身帶著兩孩子向公交車站走去。
不久後,三人轉一趟車來到前門公交車站。
又等了十幾分鍾,一輛上白下紅、紅白相間的老式公交車緩緩駛來,這是這個年代的標誌之一。
公交車很快停在站點,車門一開,陳安三人就上了車。
售票員見三人上車,趕緊喊道:
“上車買票啦,沒票的請買票!”
陳安趕緊讓讓陳凡和林惜先坐下,然後走過去買票:
“請問到石景多少錢?”
“每人兩毛錢。”售票員迴答道。
陳安付了錢,拿到三張車票,便坐了下來。
現在公交車的票價是按照距離來算的,分為5分、1毛、1毛5分和2毛四檔,
一般4公裏內為5分,超過15公裏就是全程票價2毛,確實非常劃算。
然而,在這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往往舍不得花錢坐車。
公交車上的乘客並不多,大家都安靜地坐著,享受著這難得的出行時光。
公交車開動起來,就像一頭老破牛似的,沿途站點,走走停停。
不過,陳安也不著急,反正時間充裕,就當是欣賞沿途的風景了。
經過一個小時的顛簸,公交車終於到了石景舊城。
下車後,陳凡像個脫韁的野馬似的在前麵帶路,陳安和林惜緊隨其後。
他們對這個地方並不陌生,因為陳安和陳凡都是在這裏長大的,而林惜也在這裏住了近兩年。
很快,三人來到了保和堂醫館。
保和堂源於陳安外祖父開設的中醫館,現在分為沈州保和堂和四九城保和堂。
35年的時候,外祖父帶著兒女徒弟從中原逃難至沈州。
為維持生計,便重操舊業開了保和堂中醫館,醫館鋪麵是租的陳家老宅一進院臨街的幾個房間。
醫館以診脈治病為主,售賣中藥為輔,包括自製的丸散膏丹、湯劑飲片。
陳安的外祖父,是一位醫術高超的中醫師,育有一兒一女,並培養了兩位醫術精湛的徒弟。
大徒弟是師伯蕭安邦,兒子是陳安大舅周衛國,女兒是陳安母親周詩涵,小徒弟是師叔周天成。
隨著兒女徒弟們醫術日益精湛,外祖父便沒有再額外招聘夥計,而是將陳家沈州老宅的一進院整個租下,作為醫館和家宅。
六間房子中,兩間作為店鋪,一間外祖父居住,一間給兒子,一間給女兒,剩下的一間則是兩個徒弟的住所。
後來,陳安的父親大學暑期返家和母親因緣際會,一見鍾情,迅速成婚並育有子女。
師伯成家後,在老宅隔壁購置了一個兩進的院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保和堂逐漸擴大了經營規模。
外祖父、舅舅、師叔也都搬到了老宅的三進院居住。
一進院的六間房子中,四間作為店鋪,一間用作藥房,剩下的一間作為宿舍供員工居住。
醫館的業務模式變成了診脈治病和售賣中藥相結合的方式,加大了自製的丸散膏丹、湯劑飲片的售賣。
所需中藥材大部分都是外購藥材店鋪炮製好的成品,隻有少量的秘方所需的中藥材是自己加工炮製的。
再後來,時事巨變,戰爭爆發,祖父去世,父親參軍,戰爭勝利,外祖父意外去世......
外祖父過世後,沈州保和堂由大舅、師伯、母親、師叔接手。48年,大舅、父親、母親、師叔均參加了入關支援建設,師伯留守沈州保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