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笑泯恩仇
打不死我,皇叔幹脆讓我監國! 作者:孰土為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丞相府議事廳。
散朝後,古明來到丞相府,身邊還帶著轉承司司正董榮通。
丞相田疇很客氣地招唿太子上座,並叫仆人端上熱騰騰的雲霧茶。
“丞相盛情了!”太子拱手表示感謝。
“殿下客氣了!”田疇拱手迴禮。
既然太子都親自到丞相府拜訪了,心裏哪裏還有什麽芥蒂可言。
古道:丞相肚裏可撐船,一切盡在不言中。
兩個人相視一笑,所有的委屈、恩仇消失殆盡。
田疇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太子對於民夫生命的重視出乎他的意料。
看來太子是宅心仁厚、心懷天下的,值得追隨。
而且兩個人同樣都曾遭到壽帝的打壓,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又有種想要抱團取暖的需求。
而古明對於田疇這段時間被收迴權力後的表現很克製,並沒有作出太過火的事來。
就這些表現來說,田疇對於大晟朝來說還是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同樣遭受壽帝的打壓和羞辱,都淡然處之。
所以古明感到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這真是:世界上有一種默契,叫做惺惺相惜。
古明讓董榮通把詔令的草稿交予丞相過目,裏麵是關於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性文件。
田疇仔細看著,其中有一條,凡家庭中有參加興修水利的(開鑿運河也屬於大型水利工程),可以全部減免所有賦稅。
田疇點頭稱讚道:“這項政策很接地氣,畢竟家庭的主要勞力都來興修水利了,剩下老弱病殘的,就應該減免賦稅。”
對於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田疇也提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如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等。
古明對丞相的建議非常感謝,談了一些社會的現象,不知不覺已經中午。
丞相想留太子在府上用膳,太子巧妙地推辭了丞相的好意,便匆匆離開了。
在離開丞相府迴來的路上,古明感覺有幾個影子一閃而過,瞬間離開丞相府邸。還來不及反應過來,影子已消失不見。
“好快的輕功。這哪裏來的武林高手?”古明內心暗忖。
迴到太子府,李密便上前匯報。
“太子殿下,陛下並沒有離開皇宮。”
古明驚訝,這李密是不是轉向了,連這種秘密都透露給自己了。
當然,古明從意元體裏已經感知壽帝要在吹風軒裏閉關修煉。
吹風軒,位於皇城西邊壽脈原山坡下的避暑皇莊裏,離得道觀不到三十丈地。
此時的吹風軒,中間築有一處類似於亭子的土黃色圓形睡榻。
睡榻的四周設有西、東、北、南四個法壇,顏色各異,分別是白、青、黑、赤四種顏色。
南壇的南麵就是無疆塔,堆放火靈盒子的地方。
“陛下現在何處?”古明試探地問。
“正在趕往吹風軒的路上。”李密接著解釋,“適才我從皇宮趕來時,聽到詹郎中和陛下的對話才知道的。”
“太子殿下,您要注意一下,受陛下囑托,詹郎中會派人時刻注視您的一舉一動。”
“嗯,知道有多少暗哨嗎?”
“都是一些訓練有素的內侍,輕功了得,武功高強。”李密思索一下,“具體人數倒是沒有透露。”
“與你的功夫相比呢?”
“小的差遠了。”
古明聽到李密的迴答倒是挺實誠的。
隻是這小子這麽快就轉向投誠,敢情是自己近來的變強和求賢若渴,有種天下歸心的吸引力吧。
古明想到這裏,用意元體觀照了一下李密的思想深處,證實李密已無二心,但也絕沒有害任何人的惡意,包括對於老主顧壽帝。
古明迴想尚書台組建好以後,李密很守規矩,從來都沒有到尚書台去過,即使是尚書台的牆角下,他都不曾踏足。
看來李密是真的歸順了。
但如果照李密說的是真的,那剛剛去丞相府的事,和離開丞相府時自己看到的影子,想來壽帝已經知曉了。
本來壽帝是想用丞相來牽製一下自己,說好聽點是提醒和曆煉一下自己。
但現在我與丞相已經冰釋前嫌,壽帝就隻好派詹郎中來監視自己了。
想到這裏,不禁打了個冷顫。
剛剛有一個念頭,本想去太府看看自己的府兵和那些秘密軍隊。
現在想想,頓時感到後怕:真是步步驚心、如履薄冰啊。
看來這軍隊的事還是等政權穩穩掌握在自己手裏再說吧。
古明想,這段時間與自己人聯係的方式應該變一變了。
突然從腦海裏冒出兩個詞:“屏蔽”、“隱秘”。
古明拓寬思維,進而想到了具體的做法。
他在尚書台的周圍布滿了侍衛和影衛,嚴密監視任何可疑人物。
對於來尚書台遞交奏章的官員,每個人都必須出示腰牌並詳細登記。
而自己人來見他並商量事情,也是通過遞交奏章到尚書台的形式,這樣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古明還在尚書台辦公署最裏間,開了一道暗門,通往隔壁自己太子府裏的書房。
他將多層紙張製成蜂窩形狀的隔音板,安裝在四周牆麵和天花板上,增強其吸音效果,外麵的人一點都聽不到書房裏的聲音。
每逢有急事、大事,古明就把自己人召集在書房裏商議。
古明暗暗為自己的生活小妙招點讚。
轉眼間,製科考試第一階段的期限已到。
尚書台總共收到了一百零百位士子的策論,經初步遴選,剔出不符合“德先於智、行勝於言”基本原則的、舞弊賄賂的、癲狂罵娘的、字跡潦草的,剩下的五十八位,通過參詳司看詳、討論,還邀請了丞相親自帶隊的一幫博士進行評判取舍,最後確定了六個名額。
這六個人,基本上已經滿足這次製“長才”科的目的,有韜晦奇才、有傑出英才、有異等茂才、也有下筆成章者。
其中,數鍾新耿最得大家青睞,無論是文采、才情、書法、思辨能力都在其他人之上,在眾多的應科生中,表現出色,脫穎而出,有點鶴立雞群的味道。
古明暗暗為自己的慧眼識珠鼓掌。
散朝後,古明來到丞相府,身邊還帶著轉承司司正董榮通。
丞相田疇很客氣地招唿太子上座,並叫仆人端上熱騰騰的雲霧茶。
“丞相盛情了!”太子拱手表示感謝。
“殿下客氣了!”田疇拱手迴禮。
既然太子都親自到丞相府拜訪了,心裏哪裏還有什麽芥蒂可言。
古道:丞相肚裏可撐船,一切盡在不言中。
兩個人相視一笑,所有的委屈、恩仇消失殆盡。
田疇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太子對於民夫生命的重視出乎他的意料。
看來太子是宅心仁厚、心懷天下的,值得追隨。
而且兩個人同樣都曾遭到壽帝的打壓,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又有種想要抱團取暖的需求。
而古明對於田疇這段時間被收迴權力後的表現很克製,並沒有作出太過火的事來。
就這些表現來說,田疇對於大晟朝來說還是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同樣遭受壽帝的打壓和羞辱,都淡然處之。
所以古明感到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
這真是:世界上有一種默契,叫做惺惺相惜。
古明讓董榮通把詔令的草稿交予丞相過目,裏麵是關於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性文件。
田疇仔細看著,其中有一條,凡家庭中有參加興修水利的(開鑿運河也屬於大型水利工程),可以全部減免所有賦稅。
田疇點頭稱讚道:“這項政策很接地氣,畢竟家庭的主要勞力都來興修水利了,剩下老弱病殘的,就應該減免賦稅。”
對於鼓勵農業生產的政策,田疇也提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如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等。
古明對丞相的建議非常感謝,談了一些社會的現象,不知不覺已經中午。
丞相想留太子在府上用膳,太子巧妙地推辭了丞相的好意,便匆匆離開了。
在離開丞相府迴來的路上,古明感覺有幾個影子一閃而過,瞬間離開丞相府邸。還來不及反應過來,影子已消失不見。
“好快的輕功。這哪裏來的武林高手?”古明內心暗忖。
迴到太子府,李密便上前匯報。
“太子殿下,陛下並沒有離開皇宮。”
古明驚訝,這李密是不是轉向了,連這種秘密都透露給自己了。
當然,古明從意元體裏已經感知壽帝要在吹風軒裏閉關修煉。
吹風軒,位於皇城西邊壽脈原山坡下的避暑皇莊裏,離得道觀不到三十丈地。
此時的吹風軒,中間築有一處類似於亭子的土黃色圓形睡榻。
睡榻的四周設有西、東、北、南四個法壇,顏色各異,分別是白、青、黑、赤四種顏色。
南壇的南麵就是無疆塔,堆放火靈盒子的地方。
“陛下現在何處?”古明試探地問。
“正在趕往吹風軒的路上。”李密接著解釋,“適才我從皇宮趕來時,聽到詹郎中和陛下的對話才知道的。”
“太子殿下,您要注意一下,受陛下囑托,詹郎中會派人時刻注視您的一舉一動。”
“嗯,知道有多少暗哨嗎?”
“都是一些訓練有素的內侍,輕功了得,武功高強。”李密思索一下,“具體人數倒是沒有透露。”
“與你的功夫相比呢?”
“小的差遠了。”
古明聽到李密的迴答倒是挺實誠的。
隻是這小子這麽快就轉向投誠,敢情是自己近來的變強和求賢若渴,有種天下歸心的吸引力吧。
古明想到這裏,用意元體觀照了一下李密的思想深處,證實李密已無二心,但也絕沒有害任何人的惡意,包括對於老主顧壽帝。
古明迴想尚書台組建好以後,李密很守規矩,從來都沒有到尚書台去過,即使是尚書台的牆角下,他都不曾踏足。
看來李密是真的歸順了。
但如果照李密說的是真的,那剛剛去丞相府的事,和離開丞相府時自己看到的影子,想來壽帝已經知曉了。
本來壽帝是想用丞相來牽製一下自己,說好聽點是提醒和曆煉一下自己。
但現在我與丞相已經冰釋前嫌,壽帝就隻好派詹郎中來監視自己了。
想到這裏,不禁打了個冷顫。
剛剛有一個念頭,本想去太府看看自己的府兵和那些秘密軍隊。
現在想想,頓時感到後怕:真是步步驚心、如履薄冰啊。
看來這軍隊的事還是等政權穩穩掌握在自己手裏再說吧。
古明想,這段時間與自己人聯係的方式應該變一變了。
突然從腦海裏冒出兩個詞:“屏蔽”、“隱秘”。
古明拓寬思維,進而想到了具體的做法。
他在尚書台的周圍布滿了侍衛和影衛,嚴密監視任何可疑人物。
對於來尚書台遞交奏章的官員,每個人都必須出示腰牌並詳細登記。
而自己人來見他並商量事情,也是通過遞交奏章到尚書台的形式,這樣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古明還在尚書台辦公署最裏間,開了一道暗門,通往隔壁自己太子府裏的書房。
他將多層紙張製成蜂窩形狀的隔音板,安裝在四周牆麵和天花板上,增強其吸音效果,外麵的人一點都聽不到書房裏的聲音。
每逢有急事、大事,古明就把自己人召集在書房裏商議。
古明暗暗為自己的生活小妙招點讚。
轉眼間,製科考試第一階段的期限已到。
尚書台總共收到了一百零百位士子的策論,經初步遴選,剔出不符合“德先於智、行勝於言”基本原則的、舞弊賄賂的、癲狂罵娘的、字跡潦草的,剩下的五十八位,通過參詳司看詳、討論,還邀請了丞相親自帶隊的一幫博士進行評判取舍,最後確定了六個名額。
這六個人,基本上已經滿足這次製“長才”科的目的,有韜晦奇才、有傑出英才、有異等茂才、也有下筆成章者。
其中,數鍾新耿最得大家青睞,無論是文采、才情、書法、思辨能力都在其他人之上,在眾多的應科生中,表現出色,脫穎而出,有點鶴立雞群的味道。
古明暗暗為自己的慧眼識珠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