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域僅有一妻並未納妾,夫婦二人共育有二子三女,長女已遠嫁他鄉,兩個兒子尚未娶妻。


    他本人身負秀才功名,平日裏多是在家讀書,除了靠“庇田”賺取微薄銀兩外,就是先人留下的一間鋪麵聊以維持生計。


    然而,他一直認為若非多年前因其父在會試放榜那日猝然離世,他又何至於因家中瑣事誤了讀書,至今還隻是個秀才。


    此刻的鄭秋域心如刀絞,後悔聽從了媳婦的建議,鋌而走險將鄭無送入俞府,從而招致今日覆頂之災。


    鄭家的日子雖算不得捉襟見肘,但也可謂是緊巴巴地過活,尤其因庇田之事終日惶恐不安,唯恐官府哪一日找上門來追究此事。


    但若僅靠著那間鋪子維係生計,一家幾口連個奴婢都使喚不上。


    寒冬臘月,井水刺骨,打水的地方還那麽遠,非得把人凍壞了不可。


    即便如此,一家幾口也隻有一個奴婢可以使喚,直到兩年多前,生活才有了變化。


    那時,一個陌生男子突然登門造訪,提出願出每月八兩紋銀,請求將他的孩子寄養在鄭家,並要求不僅要照顧好這孩子,還要將其送往學塾求學。


    除了那孩子的束修與日常用度,其餘銀兩悉數作為鄭秋域照料孩子的酬勞。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好事,他不敢貿然應承,遂與媳婦商量。


    鄭秋域家的認為此事並無難處,堂堂一個秀才教養孩子綽綽有餘,這樣就能將那八兩銀子盡數歸入囊中。


    然而,那陌生男子卻堅持將孩子必須送至正經學塾,受學問高的先生教誨。


    即便如此,夫婦倆還是咬牙接下了這樁差事。


    日複一日,那陌生人逐漸淡出視線,僅隔半月將四兩紋銀準時送到約定之處,而鄭秋域的媳婦卻日益貪婪。


    想到,便做。


    這時夫婦二人便商量,若能借助俞老爺這層關係,讓鄭無入府,並送往俞氏族學讀書,那每月所得的八兩銀錢便都是他們的。


    如此一來,少一個人吃用也能多給兒子攢些娶媳婦的資本,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昆山俞氏素來大度,對於些許零星銀兩自不會過於計較。


    此前常聽說跟俞府沾親的孤兒寡母投靠俞府得以庇護的事。也正因如此,夫婦二人心生一計,這便有了鄭秋域親妹子的事。


    其實,鄭秋域確有一親妹子,可惜十多年前便死的不光彩,這事隻有他們一家知道,對外則謊稱失蹤。


    自鄭無到鄭家那日起,街坊的流言是真的,可給妹子賃了一處二進小院的事卻是假的。


    隻需指一處地點,再花些小錢將左鄰右舍打點一番,待俞三爺前來查探時,所見所聞皆是鄭秋域夫婦想讓其知道的。


    因這件事,鄭秋域偶爾還沾沾自喜,隻覺俞家老三也太好騙了。


    然而好景不長,自鄭無被送走之後,僅僅過了四五個月光景,那個當初送來鄭無並承諾每月付銀之人竟突然中斷了酬金供應。


    夫婦倆又不敢將鄭無要迴來,將鄭無要迴來俞家那邊可就說不通了,況且就算要迴鄭無,那人仍拒付銀兩又該如何應對?


    鄭秋域內心還盤算著,若能有幸高中舉人,便再求上俞府門庭,求俞老爺援手疏通關係,謀得一官半職,否則單憑舉人的身份想要得到任用,恐怕還需漫漫長日等待,也可能終其一生都等不到。


    直至今日,鄭秋域才深感懊悔莫及,若早知如此,還不如留下鄭無,至少每月都能攢一點。


    聽著鄭秋域的一番敘述,俞老爺心頭怒火漸起,卻又深知自己身體狀況已不堪激憤,隻能輕呷一口茶水,竭力保持平和地問道:“你並非山野莽夫,與那人來往了那麽久,怎會連對方的身份、住處都未曾查明?”


    鄭秋域麵露苦澀,連連搖頭道:“小侄曾數度尾隨於他,奈何始終未能摸清其行蹤。後來見這人還算實誠,久而久之便放鬆了警惕,未曾想他竟突然銷聲匿跡,無影無蹤......”


    聽鄭秋域又竭力辯解多時,俞老爺心頭徒增疲倦與無奈,原本打算將鄭無召迴府中詳加盤問,倘若真如眾人所揣測的那樣,那便該怎麽辦就怎麽辦。


    然而此刻,鄭秋域所言讓鄭無的身份愈發神秘莫測,猶如雲遮霧罩,難以捉摸。


    “帶他下去,好好審。”


    俞老爺在離去之前僅留下這短短幾個字,字雖不多分量卻不輕,代表著鄭家與俞家之間從此劃清界限。


    除了審鄭秋域,還要查鄭秋域口中的那個人和鄭無,決不能讓俞家三爺就這麽白白沒了。


    兩日來,俞修未曾安寢片刻,正當他欲闔目稍作休憩之際,卻有消息傳來耳畔。


    當初派去詳查九疑家中細枝末節的人迴來了。


    短短二十來日竟已歸返,實出乎俞修意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九疑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知小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知小元並收藏九疑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