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玠和嚴可求分別試探徐溫心境,他們幾次提出過讓徐知訓替代徐知誥,徐溫都表示徐知誥孝順有能力,而徐知訓年紀輕能力不夠,不會更換。


    但是,兩個人心知肚明,年紀可以增長,能力也可以增強。


    徐知詢本人就想取代徐知誥成為吳國都城的輔政大臣。


    他理所當然的認為,我是徐溫的親生兒子,徐知誥隻是一個來我家討飯的,憑什麽要他掌權!


    其實隨著年紀越來越老,徐溫內心也想讓自己的親兒子繼承家業,於是就不斷給徐知詢加官進爵,培養他的勢力。


    徐知詢已經在徐溫的安排下,也一步步做到了行軍司馬、忠義節度使(遙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要職。


    徐溫還與還老將武昌節度使李簡結親,徐知詢娶了李簡的女兒。


    李簡可是楊行密起事的三十六英雄之一。


    他原本為楊行密的親將,當初孫儒屯兵廣陵,楊行密出兵被圍,李簡曾率敢死之士百人,救出了楊行密。


    後來在楊行密在軍中任重職。


    楊渥即位後,李簡與李遇等頗不平於徐溫。


    李遇被誅殺,而李簡卻位至武昌軍節度使。


    徐溫和李簡結親就是讓徐知訓在軍中有人支持,別忘了,連猛將王茂章都不是李簡的對手,在李簡出兵打他的時候,王茂章連同李簡照麵都不打則直接投奔了吳越王錢鐐。


    南吳武義元年(919),李簡又加封為鎮西大將軍兼侍中。


    李簡也知道徐溫的意圖,但他更看好徐知誥,所以李簡也不表態,隻是告訴女兒要多勸徐知詢恭良有禮。


    徐知誥告訴嚴可求與徐玠要穩住,相機而動,吳國天下他隨時都可以拿過來。


    但是,隻要徐溫在世,能不撕破臉皮最好。


    徐知詢此時正如周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可謂是事業家庭都如意。


    隻要他能養成氣候,再有些權謀手段,徐溫隨時就可以讓臨時工徐知誥給他騰出位子來。


    因此,徐知詢感覺自己火候差不多了,也自己提出來向父親請求成為繼承人。


    徐溫就等徐知詢自己提出來,如果沒有雄心壯誌,別人安排的又怎樣?掌控不了還不是聽別人安排?


    看看楊行密的幾個兒子就知道了,名正言順上了位,沒有權謀和根基腦袋還不是別人說了算。


    徐溫的猶豫和家裏內室也有關係。


    徐溫的夫人李夫人和陳夫人與徐知誥從小親近。


    一次,陳夫人就對徐溫說:“徐知誥是在我們貧窮時就收養了的,怎麽能夠富貴以後就拋棄他呢?這孩子你不是不了解他,為人忠厚仁義,對你特別孝順,萬一將來知詢不如人,如同楊家後代般那可怎麽辦呢?”


    這其實是徐溫最擔心的,徐知詢如果不爭氣還不如讓徐知誥接位。


    他在觀察,在等待徐知詢能讓他滿意的那一天的到來。


    徐知誥做了第二手準備,如果徐溫執意讓徐知詢接任他,也無妨,想讓徐知詢蹦噠,如果徐溫不死,那徐知詢也做不長久 有的是套路讓他鑽。


    跟徐知訓一樣,到時候再出事誰也很難預料。


    無論徐知詢怎樣折騰,徐知誥對付他易如反掌,到時候直接攤牌,徐溫再也不能阻擋住徐知誥前進的步伐了。


    他記得親生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誨,他是大唐李氏宗親,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好好習文練武。


    所以,徐知誥一直很刻苦,特別是那段顛簸要飯的經曆讓他刻骨銘心,他一定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哪怕不擇手段也好。


    如今,唐門勢力遍布全國,他也在吳國掌握了話語權,隻差一個最好的時機了,徐知誥怎麽會舍棄呢?


    吳國流傳著有個說法,說徐溫家要出個大人物,當然比徐溫的官職大得多,那毫無疑問就是皇帝了。


    這個說法來自於民間,再具體的就是徐溫有個兒子出生的時候天有異象,當時紅光滿天,百鳥報喜。


    當然這個孩子不是徐知詢,而是徐溫最小的兒子徐知諤,他的母親就是原來的風二十四,後來改名於美鳳。


    徐溫一直在悉心培養這個孩子,他比徐知誥小了十九歲,公元919年,小孩才12歲。


    其實徐溫心裏有三個方案,第一個方案就是等待徐知諤長到二十幾歲,如果能力可以,將大任交於他。


    這個徐知諤也很爭氣,他長得像他的母親,麵目清秀,性格溫和,待人有禮,不僅是讀書好,也練得一身好本事,所以不僅是徐溫寵愛他,就連徐府上下都很喜歡他。


    徐溫看著他的兒子一天天長大,越來越優秀,心中感到無比欣慰。


    他知道,隻要自己還活著,就能保護徐知諤,使他平安成長。


    而當徐知諤長大後,能夠承擔起責任時,他也就可以放心地離開了。


    因此,徐溫一直希望自己能長壽些,這樣才能看到徐知諤成年、成家,甚至成為一個出色的領袖。


    隻有這樣,他才能安心地離開人世,將家族的未來交給這位年輕有為的親兒子。


    之所以說是親兒子,徐溫也命人搞過什麽滴血認親,最後確認無疑是自個的孩子。


    之所以懷疑,是這個於美鳳原來曾經是徐知誥的侍女。


    徐知誥太風流,徐溫難免有些擔心什麽,但是,自從於美鳳被他藏匿到偏宅,徐知誥和她再也沒有見過麵。


    那是他徐溫以為的,徐知誥有一次在夜黑風高的一個日子裏和於美鳳有過一次纏綿……


    現在的於有鳳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徐知諤身上,這是她一生的依靠與希望。


    徐知誥從來沒有主動去看過徐知諤,隻是過年在府宅裏見他,他對徐知諤態度是很冷淡,並不是不喜,他過年給所有弟弟的禮物都一樣,從來沒有偏向。


    當然,那日徐知訓所擺的鴻門宴上提醒他的弟弟徐知諫自另當別論了。


    武義元年(919年),徐溫想稱王,於是以楊隆演的都統之職不足以節製地方鎮將為由,請楊隆演稱帝。


    楊隆演則拒絕稱帝,被尊為吳國王,改元建製。


    吳國由唐朝封國正式演變為獨立王國。


    徐溫被拜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封東海郡王,仍鎮升州。


    徐知誥以宰相居中輔政。


    武義二年(920年),楊隆演因長期受製於徐氏父子,抑鬱成疾,很快便病勢嚴重。


    徐溫自升州入朝,議立嗣君。


    有人建議他趁機取代楊氏,徐溫道:“我若有此意,早在當初誅殺張顥的時候就做了,何必等到今日。就算楊氏沒有男丁,有女亦當立之,有敢妄言者斬。”


    當時依次序應由楊隆演三弟楊蒙即位。但徐溫素與楊蒙不和,且不願意有年紀大的為君,乃越次而立其四弟楊溥。


    楊隆演病逝後楊溥繼任吳國王,他改升州為金陵府,徐溫則為金陵尹,(921年)楊進拜徐溫為太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唐晚來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睡夢羅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睡夢羅漢並收藏南唐晚來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