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集寨東麵三裏外的集體墓地上隨後多出了一批嶄新墳頭和幾十條石碑。石碑的習慣大約來源於遠古時期華夏部落,由於風吹日曬滄海桑田,原本墓地的具體位置可能很快就不容易辨認。而石頭作為純天然又堅固耐用的材質,最適合作為地標建築。以此長條大石就被放置於墓地之上,用來作為尋找墓地的線索,同時寄托後人的哀思。
後來隨著生產力發展又有了文字,人們就將墓主人生平的文字銘刻於其上,發展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石碑。
許多草原遊牧民族也有類似習慣,比如突厥人也有在墓地上立石人的習慣,趙宏覺得這說明突厥和華夏部落的淵源可能還不小,可能還是近親。
前世的考古說明五千年以前華夏諸部主要遊牧在黃河的上遊,大約今天的河湟穀地一代。估計後來在阿爾泰山興起的突厥人當時很可能也在那一帶生活。畢竟阿爾泰山和河湟穀地距離並不是太遙遠。華夏諸部既然能夠隨水草而居,沿黃河而下遊牧到黃土高原,進而掩有中原。那麽突厥人從河湟穀地遷移到阿爾泰山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此時突厥人還不知道正在哪個山溝溝裏建設科技強國呢,所以科技強國的他們和華夏的親緣關係暫時也不在趙宏的考慮範圍。
完成立碑,填土等一係列工作之後,保集寨的眾人依照當時的習慣,在墳旁種植鬆柏。數年之後這些幼小的鬆柏貪婪地吮吸著土壤中的甘露,在狂風暴雨的磨磷之下逐漸長高,最終成長為一顆顆蒼天大樹。
在保集寨各家忙完喪葬休息一段時間之後,整個還鄉團的壯丁被召集到一起開始進行一次軍事訓練。亭長對這個民兵組織進行了重新的編組,撤銷了不少的已經被打殘的建製,將殘餘人員補充進其他的建製。
趙宏這一什也是由原來那一伍擴編而來。李勇也被編入這一什,指揮作戰不力的他被貶為伍長。趙宏這一伍上次作戰隻戰損一人,帶上李勇的話其實隻是來了五個新兵,這在傷亡慘重的還鄉團裏可是獨一份的。
趙宏根據上次戰鬥的經驗,他這一什的壯丁每個人都裝備了一扇門板,平常訓練也主要是扛著門板跑來跑去,同時準備武器也是較短以利於貼身格鬥的武器。像前世很普通的水果刀顯然是裝備不起的,因為水果刀是鋼製的。落後的技術的條件下,這個時代的鋼可是靠上千次鍛打和淬火得到的,保集寨的壯丁肯定是買不起的。剩下的人將短小而厚重的生鐵柴刀,菜刀作為短刃的製式裝備,當然像曹鵬這樣有祖傳的繯首刀的人除外。
充分發揚保集寨的實事求是精神的情況下,趙宏的門板經驗被寨子裏的其他壯丁學得有模有樣,不少人家的門都被拆了,“門板”黨在保集寨這塊根據地開始生根發芽,逐漸發展起來。一時間訂製木門變得異常火爆,這也讓保集寨裏的木匠比如劉鬆悶聲發了一筆小財。
王老漢碩果僅存的兒子,王明被趙宏提拔為另一個伍長,而曹鵬和劉鬆也在這一伍裏。畢竟和不太熟悉的李勇相比,王老漢家和趙宏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任人唯賢的趙宏自然要考慮建立一支自己的嫡係以防止被別人架空,嫡係和外係的相互平衡也利於趙宏對他們的控製,當然這東西也就是趙宏私下裏能考慮的,明麵上自然不存在什麽“嫡係”“外係“之分,否則亭長大人給趙宏安個破壞保集寨人民團結的罪名,趙宏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
過去在社會主義溫暖懷抱的趙宏對大漢帝國的軍隊編製並不是很了解,倒是對人民解放軍的軍製比較了解,畢竟東漢王朝距離社會主義的時間跨度足以讓骨頭都朽了。但是趙宏經過來到封建王朝這麽長時間了,被腐朽落後的封建軍隊長期熏陶,身為什長的趙宏對這個時代的兵製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漢帝國的兵製大體是:大致是伍,什,隊,屯,曲,部,營七級,每伍轄五人,設伍長一名;每什轄二伍,共十人,設什長一名;每隊轄五什,共五十人一名,設都伯一名;每屯轄二隊,共一百人,設屯將一名;每曲轄五屯,共五百人,設曲長一名又稱牙門將;部轄二曲,共一千人,設千人督(都)牙將一名。
一般情況下每營轄五部,共五千人,設校尉一名。絕大多數營是駐屯地域或者榮譽稱號,大多數不是常規編製,類似於後世將幾個軍臨時組織在一起,組成某個兵團或者方麵軍,比如說趙宏前世徐蚌會戰中的“黃伯濤”兵團,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白俄羅斯”方麵軍。所以有時候兩部編組到一起也稱為營。
在五年前的黃巾之亂中,當時的皇帝趕忙編組了一部分部隊,比如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等五營將士,和左、右羽林軍一起拱衛首都雒陽。
而除了營以外,二五進製的番號大體是:以二進製的編組單位番號一般分“前,後”,或“左,右”。比如“左”隊,“右”隊。以五進製的編組單位“前”“後”“左”“右”“中”為番號,比如“左”屯,“右”屯,“中”屯
趙宏就覺得很奇怪,幹嘛要古人一致推崇二五的編製呢?指揮五支部隊的將領控製的部隊太多,畢竟這個時代還沒有無線電,用旗幟和傳令兵指揮的情況下顯的困難重重。指揮兩支部隊的將領則太過於少,兩支部隊倒是能指揮過來,不過將領的指揮才能在這一層肯定沒有充分利用。
在前世泡貼吧,論壇的時候趙宏一直都有這個疑問。到了東漢末年趙宏才發現發現,這個時代的人其實不少還是挺迷信的,有點崇拜自己的手腳。二五進製僅僅由於人有兩隻手,而每個手都有五個指頭的緣故。在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中,指揮軍隊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如臂屈使的程度,所以百戰名將往往帶著自己這種美好的願望,將軍隊設置為這種蹩腳的編製。
另一種緣故是這個時代的人算數很成問題,二五得十,十進製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計算軍隊總數。像後世一個班十二個人,這樣三三進製計算對古人來說就是個不小的挑戰,更不用說加上直轄的部隊了。
作為戰爭的紅利,趙宏不僅僅是升官,更贏得了了全寨的人尊敬。
在保集寨亭長秦晉的宣傳中,趙宏被塑造為:當然首先是在亭長大人的英明領導下,挫敗了井陘山反動派盜匪進攻的“戰鬥英雄”,同時趙宏在日常工作中也成為一個頂三個的“勞動模範”。很快在全寨掀起了耕戰學“趙宏”的運動。
作為保集寨人民心目中戰鬥英雄,自然是不能讓“高、大、全”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特別是英雄還麵臨著住房困難情況下。保集寨人民響應秦亭長和亭父的號召,在抱著為“大同”社會添磚加瓦的思想下,經過全體人民的齊心協力,趙宏的新房子很快蓋好了。
終於有自己的房子啦!正在王老漢家吃趙宏得知這個消息興奮地將陶琬往胡桌上一推,轉身就蹦出了王老漢的家,還沒有幾息的功夫就到了自己的新房門口。這時趙宏覺得腳有些不舒服的趙宏低頭一看,才發現布鞋不知道什麽時候跑掉了一隻,自己正光著腳丫子出現在一眾人的麵前。
“小宏,你到底還是個孩子啊!”秦亭長用著長者的語氣教訓道,伸出了手臂,用手指指趙宏的滿是塵土的腳丫。隨即他又無奈的搖搖頭,好久終於慢聲細語地說了出來:
“下次記得把鞋穿上。”
後來隨著生產力發展又有了文字,人們就將墓主人生平的文字銘刻於其上,發展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石碑。
許多草原遊牧民族也有類似習慣,比如突厥人也有在墓地上立石人的習慣,趙宏覺得這說明突厥和華夏部落的淵源可能還不小,可能還是近親。
前世的考古說明五千年以前華夏諸部主要遊牧在黃河的上遊,大約今天的河湟穀地一代。估計後來在阿爾泰山興起的突厥人當時很可能也在那一帶生活。畢竟阿爾泰山和河湟穀地距離並不是太遙遠。華夏諸部既然能夠隨水草而居,沿黃河而下遊牧到黃土高原,進而掩有中原。那麽突厥人從河湟穀地遷移到阿爾泰山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此時突厥人還不知道正在哪個山溝溝裏建設科技強國呢,所以科技強國的他們和華夏的親緣關係暫時也不在趙宏的考慮範圍。
完成立碑,填土等一係列工作之後,保集寨的眾人依照當時的習慣,在墳旁種植鬆柏。數年之後這些幼小的鬆柏貪婪地吮吸著土壤中的甘露,在狂風暴雨的磨磷之下逐漸長高,最終成長為一顆顆蒼天大樹。
在保集寨各家忙完喪葬休息一段時間之後,整個還鄉團的壯丁被召集到一起開始進行一次軍事訓練。亭長對這個民兵組織進行了重新的編組,撤銷了不少的已經被打殘的建製,將殘餘人員補充進其他的建製。
趙宏這一什也是由原來那一伍擴編而來。李勇也被編入這一什,指揮作戰不力的他被貶為伍長。趙宏這一伍上次作戰隻戰損一人,帶上李勇的話其實隻是來了五個新兵,這在傷亡慘重的還鄉團裏可是獨一份的。
趙宏根據上次戰鬥的經驗,他這一什的壯丁每個人都裝備了一扇門板,平常訓練也主要是扛著門板跑來跑去,同時準備武器也是較短以利於貼身格鬥的武器。像前世很普通的水果刀顯然是裝備不起的,因為水果刀是鋼製的。落後的技術的條件下,這個時代的鋼可是靠上千次鍛打和淬火得到的,保集寨的壯丁肯定是買不起的。剩下的人將短小而厚重的生鐵柴刀,菜刀作為短刃的製式裝備,當然像曹鵬這樣有祖傳的繯首刀的人除外。
充分發揚保集寨的實事求是精神的情況下,趙宏的門板經驗被寨子裏的其他壯丁學得有模有樣,不少人家的門都被拆了,“門板”黨在保集寨這塊根據地開始生根發芽,逐漸發展起來。一時間訂製木門變得異常火爆,這也讓保集寨裏的木匠比如劉鬆悶聲發了一筆小財。
王老漢碩果僅存的兒子,王明被趙宏提拔為另一個伍長,而曹鵬和劉鬆也在這一伍裏。畢竟和不太熟悉的李勇相比,王老漢家和趙宏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任人唯賢的趙宏自然要考慮建立一支自己的嫡係以防止被別人架空,嫡係和外係的相互平衡也利於趙宏對他們的控製,當然這東西也就是趙宏私下裏能考慮的,明麵上自然不存在什麽“嫡係”“外係“之分,否則亭長大人給趙宏安個破壞保集寨人民團結的罪名,趙宏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
過去在社會主義溫暖懷抱的趙宏對大漢帝國的軍隊編製並不是很了解,倒是對人民解放軍的軍製比較了解,畢竟東漢王朝距離社會主義的時間跨度足以讓骨頭都朽了。但是趙宏經過來到封建王朝這麽長時間了,被腐朽落後的封建軍隊長期熏陶,身為什長的趙宏對這個時代的兵製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漢帝國的兵製大體是:大致是伍,什,隊,屯,曲,部,營七級,每伍轄五人,設伍長一名;每什轄二伍,共十人,設什長一名;每隊轄五什,共五十人一名,設都伯一名;每屯轄二隊,共一百人,設屯將一名;每曲轄五屯,共五百人,設曲長一名又稱牙門將;部轄二曲,共一千人,設千人督(都)牙將一名。
一般情況下每營轄五部,共五千人,設校尉一名。絕大多數營是駐屯地域或者榮譽稱號,大多數不是常規編製,類似於後世將幾個軍臨時組織在一起,組成某個兵團或者方麵軍,比如說趙宏前世徐蚌會戰中的“黃伯濤”兵團,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白俄羅斯”方麵軍。所以有時候兩部編組到一起也稱為營。
在五年前的黃巾之亂中,當時的皇帝趕忙編組了一部分部隊,比如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等五營將士,和左、右羽林軍一起拱衛首都雒陽。
而除了營以外,二五進製的番號大體是:以二進製的編組單位番號一般分“前,後”,或“左,右”。比如“左”隊,“右”隊。以五進製的編組單位“前”“後”“左”“右”“中”為番號,比如“左”屯,“右”屯,“中”屯
趙宏就覺得很奇怪,幹嘛要古人一致推崇二五的編製呢?指揮五支部隊的將領控製的部隊太多,畢竟這個時代還沒有無線電,用旗幟和傳令兵指揮的情況下顯的困難重重。指揮兩支部隊的將領則太過於少,兩支部隊倒是能指揮過來,不過將領的指揮才能在這一層肯定沒有充分利用。
在前世泡貼吧,論壇的時候趙宏一直都有這個疑問。到了東漢末年趙宏才發現發現,這個時代的人其實不少還是挺迷信的,有點崇拜自己的手腳。二五進製僅僅由於人有兩隻手,而每個手都有五個指頭的緣故。在這個時代的價值觀中,指揮軍隊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如臂屈使的程度,所以百戰名將往往帶著自己這種美好的願望,將軍隊設置為這種蹩腳的編製。
另一種緣故是這個時代的人算數很成問題,二五得十,十進製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計算軍隊總數。像後世一個班十二個人,這樣三三進製計算對古人來說就是個不小的挑戰,更不用說加上直轄的部隊了。
作為戰爭的紅利,趙宏不僅僅是升官,更贏得了了全寨的人尊敬。
在保集寨亭長秦晉的宣傳中,趙宏被塑造為:當然首先是在亭長大人的英明領導下,挫敗了井陘山反動派盜匪進攻的“戰鬥英雄”,同時趙宏在日常工作中也成為一個頂三個的“勞動模範”。很快在全寨掀起了耕戰學“趙宏”的運動。
作為保集寨人民心目中戰鬥英雄,自然是不能讓“高、大、全”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特別是英雄還麵臨著住房困難情況下。保集寨人民響應秦亭長和亭父的號召,在抱著為“大同”社會添磚加瓦的思想下,經過全體人民的齊心協力,趙宏的新房子很快蓋好了。
終於有自己的房子啦!正在王老漢家吃趙宏得知這個消息興奮地將陶琬往胡桌上一推,轉身就蹦出了王老漢的家,還沒有幾息的功夫就到了自己的新房門口。這時趙宏覺得腳有些不舒服的趙宏低頭一看,才發現布鞋不知道什麽時候跑掉了一隻,自己正光著腳丫子出現在一眾人的麵前。
“小宏,你到底還是個孩子啊!”秦亭長用著長者的語氣教訓道,伸出了手臂,用手指指趙宏的滿是塵土的腳丫。隨即他又無奈的搖搖頭,好久終於慢聲細語地說了出來:
“下次記得把鞋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