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日後為官,無權無勢,也隻能被派往偏遠縣城,做個無人問津的小吏,一生功業止於此。
百姓欲出人頭地之難,唯有親曆者方知。
萬名儒生之中,實有親身經曆者。
有人聽朱瞻墉此言,深感共鳴。
此刻,臉色已變的太學生中,有人開口了。
“殿下,雖貴為太子,但你不可如此詆毀我們,你的政令本就有誤,否則楊溥閣老也不會召我們於午門前抗議。”
“我們僅是抗議,從未言逼宮之事,更無為難聖上之意。”
“至於廢黜太子,哼,此事我曾猶豫,如今看來,倒是個良策,如你這般剛愎自用,無視我等儒生的太子,非大明之福。”
“即便你立下赫赫戰功,亦不過匹夫之勇,治國仍需文人,你這般太子,隻配做兵卒,若真承繼皇位,非大明百姓之福。”
聞言,朱瞻墉首次動了真怒。
竟有人如此無視於他。
朱瞻墉嘴角勾起冷笑:“你站出來講!”
那發言的太學生毫無懼色,徑直站出:“站出來又如何?你雖為太子,又能拿我怎樣?”
朱瞻墉冷笑道:“來人!給我拿下!”
“遵命!”
朱瞻墉身旁,幾名侍衛立刻上前,左右夾擊,將那發言的太學生製住。
此舉令全場皆驚愕不已。
“你想做什麽!”
那太學生怒視朱瞻墉。
朱瞻墉冷笑:“眾人皆是成年人,言行需負責任。”
隨著朱瞻墉一聲令下,近萬禁軍如鐵壁合圍,刀光閃爍,直逼群儒。
“跪地抱首!”
“全體跪地抱首!”
“膽敢逃遁者,格殺勿論!”
禁軍們對朱瞻墉的命令毫不遲疑,其威望之高,自老皇駕崩後,無人能及,朱瞻墉若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禁軍對朱瞻墉的忠誠,遠超當今聖上朱高熾,即便是朱高熾本人,恐怕也未察覺此般情狀。
伴隨著禁軍的厲喝,近萬書生終於惶恐,未曾料到朱瞻墉竟真敢動真格。
“難道他不怕天下文人共討之?”書生們心驚膽戰地看著步步逼近的禁軍,肝膽俱顫。
平日裏安逸的書生們,哪見過這般陣仗?此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
“不想死的,快逃!”
書生們這才迴過神,有人欲奪路而逃。然而待他們欲逃之際,方知已無退路,近萬禁軍已將他們圍得水泄不通。
見逃生無望,有人高唿:“與他們拚了,他們不敢殺我們的,不敢殺!”
話音未落,慘叫聲起,一名書生被刀砍中,倒地血流汩汩。
此乃殺伐!頓時,近萬書生群情激憤。
“殺,殺伐了!”
“真,真的殺伐了!”
“不好,快逃,殺伐了,殺伐了啊!”
“快逃,禁軍殺伐了!”
場麵瞬間陷入混亂。
午門前,秩序大亂,書生們恐慌、緊張、懼怕。
他們未料朱瞻墉竟真敢下令對付如此多的人。
許多書生試圖逃跑,卻被禁軍團團圍住,無法衝破包圍。
而站在前列的太學生們徹底震驚。
他們渾身顫抖,恐懼地望向朱瞻墉。
“皇,皇太子,你,你別胡來,你若敢殺我們,朝廷必大亂!”
“對,對,皇太子殿下請冷靜,冷靜!”
“皇太子,今日你若真殺了我們,便是犯天下之大忌,屆時,你的皇太子之位難保,更會激起天下士子對朝廷的不滿。”
“皇太子殿下,三思,切莫衝動啊!”
太學生們驚恐地朝朱瞻墉唿喊,朱瞻墉卻視若無睹,冷聲道:“你們口口聲聲要廢黜我,卻讓我三思,豈不可笑?”
“罷了,不必廢話,現在給你們兩個選擇,要麽隨禁軍去鎮撫司交代清楚,要麽今日,我便血洗此地。”
“別跟我說廢話!做出選擇,再有人逃跑,格殺勿論!”
朱瞻墉殺意凜然的話語,讓所有書生和太學生皆不敢輕舉妄動。很快,有人乖乖跪地,不敢妄動分毫。
接著,一個接一個的書生紛紛跪地。
最後,近萬書生,包括領頭的太學生,皆選擇了跪地抱首。然而,仍有人不甘心地質問:
“皇太子殿下,你今日敢如此對待我們這些讀書人,可曾想過事後將麵臨何等局麵?”
朱瞻墉冷笑:“此事無需你們擔憂,無論麵對何事,我朱瞻墉一人承擔。”
“將他們全部帶走!”
禁軍毫不猶豫,上前威逼書生們前往鎮撫司大牢。待禁軍帶走所有人後,一護衛靠近朱瞻墉低聲道:“殿下,這些人全帶到鎮撫司,怕是容納不下,鎮撫司大牢似乎沒有那麽多位置。”
朱瞻墉瞥了護衛一眼,不悅道:“鎮撫司容不下,難道天牢還容不下萬人?”
“啊,屬下明白了。”
午門前,僅剩幾人,其中幾位是之前的護衛。他們押著怒氣衝衝的書生。
“你們想幹什麽,放開我!”
“你們想做什麽,我們很配合,也願意去鎮撫司,你們還想怎樣?”
“對啊,你們到底想怎樣?”
三人叫囂,朱瞻墉掃視三人,淡然道:“就他們三個?”
押解的護衛點頭:“就這三人,他們是挑起事端的始作俑者,也是煽動人群的。”
朱瞻墉微微點頭,瞥了三人一眼,毫無興趣,隻吩咐道:“重點看管,我要了解他們的一切。”
“遵命!”
“殿下,那些受傷的書生該如何處理?”
朱瞻墉抬眼看了一眼倒在血泊中的書生,看似重傷,實則無礙筋骨。
禁軍行動前,朱瞻墉已有所交代。
否則,近萬禁軍出動,手中握的就不會是刀,而是明晃晃的火槍。
如今皇城的禁軍與三年前已大不相同,皇城內外的禁軍幾乎人手一支火槍,且多是從邊軍和南京提拔而來,算是朱瞻墉的親信部隊。
不得不承認,這三年間,老皇對他的放權極大,三年時間,老皇幾乎隻做一件事,那就是為朱瞻墉鋪路。
朱瞻墉深知,以老皇的性子,如此放權,在過去是絕不可能的。
三年時間,在老皇的支持下,朱瞻墉掌握的實權之大,空前絕後。
百姓欲出人頭地之難,唯有親曆者方知。
萬名儒生之中,實有親身經曆者。
有人聽朱瞻墉此言,深感共鳴。
此刻,臉色已變的太學生中,有人開口了。
“殿下,雖貴為太子,但你不可如此詆毀我們,你的政令本就有誤,否則楊溥閣老也不會召我們於午門前抗議。”
“我們僅是抗議,從未言逼宮之事,更無為難聖上之意。”
“至於廢黜太子,哼,此事我曾猶豫,如今看來,倒是個良策,如你這般剛愎自用,無視我等儒生的太子,非大明之福。”
“即便你立下赫赫戰功,亦不過匹夫之勇,治國仍需文人,你這般太子,隻配做兵卒,若真承繼皇位,非大明百姓之福。”
聞言,朱瞻墉首次動了真怒。
竟有人如此無視於他。
朱瞻墉嘴角勾起冷笑:“你站出來講!”
那發言的太學生毫無懼色,徑直站出:“站出來又如何?你雖為太子,又能拿我怎樣?”
朱瞻墉冷笑道:“來人!給我拿下!”
“遵命!”
朱瞻墉身旁,幾名侍衛立刻上前,左右夾擊,將那發言的太學生製住。
此舉令全場皆驚愕不已。
“你想做什麽!”
那太學生怒視朱瞻墉。
朱瞻墉冷笑:“眾人皆是成年人,言行需負責任。”
隨著朱瞻墉一聲令下,近萬禁軍如鐵壁合圍,刀光閃爍,直逼群儒。
“跪地抱首!”
“全體跪地抱首!”
“膽敢逃遁者,格殺勿論!”
禁軍們對朱瞻墉的命令毫不遲疑,其威望之高,自老皇駕崩後,無人能及,朱瞻墉若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禁軍對朱瞻墉的忠誠,遠超當今聖上朱高熾,即便是朱高熾本人,恐怕也未察覺此般情狀。
伴隨著禁軍的厲喝,近萬書生終於惶恐,未曾料到朱瞻墉竟真敢動真格。
“難道他不怕天下文人共討之?”書生們心驚膽戰地看著步步逼近的禁軍,肝膽俱顫。
平日裏安逸的書生們,哪見過這般陣仗?此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
“不想死的,快逃!”
書生們這才迴過神,有人欲奪路而逃。然而待他們欲逃之際,方知已無退路,近萬禁軍已將他們圍得水泄不通。
見逃生無望,有人高唿:“與他們拚了,他們不敢殺我們的,不敢殺!”
話音未落,慘叫聲起,一名書生被刀砍中,倒地血流汩汩。
此乃殺伐!頓時,近萬書生群情激憤。
“殺,殺伐了!”
“真,真的殺伐了!”
“不好,快逃,殺伐了,殺伐了啊!”
“快逃,禁軍殺伐了!”
場麵瞬間陷入混亂。
午門前,秩序大亂,書生們恐慌、緊張、懼怕。
他們未料朱瞻墉竟真敢下令對付如此多的人。
許多書生試圖逃跑,卻被禁軍團團圍住,無法衝破包圍。
而站在前列的太學生們徹底震驚。
他們渾身顫抖,恐懼地望向朱瞻墉。
“皇,皇太子,你,你別胡來,你若敢殺我們,朝廷必大亂!”
“對,對,皇太子殿下請冷靜,冷靜!”
“皇太子,今日你若真殺了我們,便是犯天下之大忌,屆時,你的皇太子之位難保,更會激起天下士子對朝廷的不滿。”
“皇太子殿下,三思,切莫衝動啊!”
太學生們驚恐地朝朱瞻墉唿喊,朱瞻墉卻視若無睹,冷聲道:“你們口口聲聲要廢黜我,卻讓我三思,豈不可笑?”
“罷了,不必廢話,現在給你們兩個選擇,要麽隨禁軍去鎮撫司交代清楚,要麽今日,我便血洗此地。”
“別跟我說廢話!做出選擇,再有人逃跑,格殺勿論!”
朱瞻墉殺意凜然的話語,讓所有書生和太學生皆不敢輕舉妄動。很快,有人乖乖跪地,不敢妄動分毫。
接著,一個接一個的書生紛紛跪地。
最後,近萬書生,包括領頭的太學生,皆選擇了跪地抱首。然而,仍有人不甘心地質問:
“皇太子殿下,你今日敢如此對待我們這些讀書人,可曾想過事後將麵臨何等局麵?”
朱瞻墉冷笑:“此事無需你們擔憂,無論麵對何事,我朱瞻墉一人承擔。”
“將他們全部帶走!”
禁軍毫不猶豫,上前威逼書生們前往鎮撫司大牢。待禁軍帶走所有人後,一護衛靠近朱瞻墉低聲道:“殿下,這些人全帶到鎮撫司,怕是容納不下,鎮撫司大牢似乎沒有那麽多位置。”
朱瞻墉瞥了護衛一眼,不悅道:“鎮撫司容不下,難道天牢還容不下萬人?”
“啊,屬下明白了。”
午門前,僅剩幾人,其中幾位是之前的護衛。他們押著怒氣衝衝的書生。
“你們想幹什麽,放開我!”
“你們想做什麽,我們很配合,也願意去鎮撫司,你們還想怎樣?”
“對啊,你們到底想怎樣?”
三人叫囂,朱瞻墉掃視三人,淡然道:“就他們三個?”
押解的護衛點頭:“就這三人,他們是挑起事端的始作俑者,也是煽動人群的。”
朱瞻墉微微點頭,瞥了三人一眼,毫無興趣,隻吩咐道:“重點看管,我要了解他們的一切。”
“遵命!”
“殿下,那些受傷的書生該如何處理?”
朱瞻墉抬眼看了一眼倒在血泊中的書生,看似重傷,實則無礙筋骨。
禁軍行動前,朱瞻墉已有所交代。
否則,近萬禁軍出動,手中握的就不會是刀,而是明晃晃的火槍。
如今皇城的禁軍與三年前已大不相同,皇城內外的禁軍幾乎人手一支火槍,且多是從邊軍和南京提拔而來,算是朱瞻墉的親信部隊。
不得不承認,這三年間,老皇對他的放權極大,三年時間,老皇幾乎隻做一件事,那就是為朱瞻墉鋪路。
朱瞻墉深知,以老皇的性子,如此放權,在過去是絕不可能的。
三年時間,在老皇的支持下,朱瞻墉掌握的實權之大,空前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