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解決其實簡單,關鍵在於朝中官員,少有人信此乃利國利民之舉。”
“隻是他們不知,此政已在南京先行實施,且成效頗佳。”
“南京近三百萬人口,無論男女,除了一些年邁者,其餘皆識字。不僅如此,南京產業之豐饒,父皇自是知曉。我們不僅培養了無數儲備官員,更有各行各業之人。”
“父皇,南京之潛力你也看到了。這些朝臣雖喧鬧,但若阻我新政推行,勿怪我手段無情。我敢保證,若他們真阻撓新政,即便大明官員盡數更換,我也並非不能。”
朱瞻墉之言令朱高熾無言以對。兒子有本事,口氣大得無邊,竟言換遍大明所有官員。
兒子可知大明有多少官員,又知他培養這些官員耗費了多少心血?真以為官員如蘿卜白菜,街頭巷尾隨處可見。
“罷了,說大話不怕舌頭打結。南京發展確可喜,但楊閣老等人所言,亦非危言聳聽。大明人人讀書,百姓不耕田,便無收入,無收入便無賦稅,無賦稅何以養官員,養軍?”
“更不必提私塾與請師之花費。國家與城市,豈可相提並論?”
“即便你信心滿滿,也需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懂嗎?”
朱高熾此言,頗有苦口婆心之意。
朱瞻墉點頭稱是。他豈會不知此理,否則,以他的強硬,怎會在朝堂上與官員們僵持至今。
“父皇放心,你看南京便知,全城幾乎人人讀書,但該耕田者仍在耕田,不願耕田者亦將土地交予他人承包。”
“如今,我們隻是給予百姓更多選擇,不像以往,百姓大多隻能耕田,甚至無力改變自身命運。”
“如今黎庶得以多元擇業,我大明各業皆有複興之兆,至關重要者,人才輩出,不僅限於仕途,商賈、工匠、農耕,各業皆有英傑。”
“吾不希冀大明淪為唯有讀書高之境,修學乃根基,由此根基孕育而出之才,方為真才。”
“至於人人躬耕,免稅免賦,此乃文臣臆想之談。”
朱瞻墉此言,令朱高熾微微頷首。
“但願爾之新政,果如爾所願。”
言至此,朱高熾忽道:“對了,中亞藩王之事,汝可聞知?”
朱瞻墉雙眸微眯,輕聲應道:“已知,先皇甫崩,便有人按捺不住,父,勿憂,中亞之事,兒心中有數,宵小之輩難掀風浪。”
朱高熾思忖片刻,道:“肅王稟報,寧王私會於他,此事如何看待?”
朱瞻墉微搖首道:“不必急躁,寧王與肅王皆為初代邊疆之王。”
“若有所圖,隻需靜觀其變,然在我看來,初代邊王反而是諸藩中最穩重者,心思慎密,不易妄動。”
“倒是那些……二代、三代親王郡王,似有蠢蠢欲動之勢。”
朱高熾心中一凜,驀然憶起先皇駕崩前所言。
心中頓時湧起不祥之感。
朱高熾心中陡然一沉。
先皇臨終之言,至今仍曆曆在目。
他一直自認是個幸運之人。
身患頑疾,卻承大明儲君之位,雖坐此位二十載,卻成為兄弟間嫉妒的對象。
娶妻雖管束稍嚴,但在大事上始終支持於他。
膝下兒女十餘,皆為人中翹楚。
長子雖令他失望,但其餘幾子展現出和睦的一麵。
尤為重要的是,他育有如朱瞻墉這般卓越之子。
朱高熾有時覺得,命運對他甚是眷顧,幾乎未曾費力便已勝券在握。
然而先皇臨終之語,卻在他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長子之鑒,他一直提防其他幾子對朱瞻墉心存異念。
朱高熾不願其他兒子步長子後塵。
先皇之言顯然是在警示他,其子中有人正踏上長子的老路!此情此景,朱高熾怎能不憂慮?
如今雖大明本土已無藩王,但遠在中亞的藩王,手中權柄較以往更為龐大。
如今的藩王,可謂兵權在握,權柄在手。
除糧食兵器掌控於朝廷,其餘皆可視為微型王國。
一旦動蕩,必是一場浩劫。
雖不至於波及大明本土,但損耗國力在所難免。
最重要的是,朱高熾懼怕,其他藩王郡王作亂,他尚可置之不理……
萬一其中有他的兒子參與其中,他朱高熾又該如何?難道要效仿先皇,斬殺親子嗎?在這方麵,朱高熾實難做到。
他沒有先皇朱棣那般鐵石心腸。
手心手背皆是肉,割舍之痛,錐心刺骨。
念及此,朱高熾望向朱瞻墉問道:“可知有哪些藩王涉事,你調查的那個‘公子’是否已露端倪?”
朱瞻墉聞言皺眉思索,答道:“尚不明朗,不過已有數個嫌疑,先觀察一陣,父毋憂,中亞難以掀起大浪,今日之大明非三年前,那些自視甚高的藩王自以為兵強馬壯,真要有所行動,我會教他們何為做人。”
朱高熾微微點頭,問道:“你幾位弟弟近況如何?”
朱高熾對自己的兒子們始終關切。
時常詢問他們的狀況。
雖可派人查探,但終究不及朱瞻墉消息靈通。
朱瞻墉聞言,臉上浮現一絲欣慰:“甚好,尤其是五弟,如今在中亞威震一方,無論是周邊藩王,還是西方諸國,聞其名皆顫抖,且此子爭氣,封地發展良好,甚至有所擴張。”
“雖為三代藩王,威名已可媲美初代英王。”
“其餘幾子亦過得不錯,不再渾噩度日,如今各有建樹,已揚名立萬。”
“父,有一事告知,聽後定會讓你暢快。”
朱高熾疑惑地看著朱瞻墉:“何事?”
朱瞻墉笑道:“六弟與二叔鬥了一場,二叔敗北。”
朱高熾大驚失色。
“何故!六弟與二弟動手,此子膽子太大了吧,無論如何,那也是他二叔,怎可如此無視尊長?”
朱瞻墉瞥了朱高熾一眼,不悅道:“父,六弟脾性你豈不知,此事二叔確有過錯,我認為六弟無錯,二叔至中亞後,倚仗戰功,橫行霸道,欺淩六弟已久,六弟隱忍三年,教訓二叔一次,我認為並無不妥。”
“隻是他們不知,此政已在南京先行實施,且成效頗佳。”
“南京近三百萬人口,無論男女,除了一些年邁者,其餘皆識字。不僅如此,南京產業之豐饒,父皇自是知曉。我們不僅培養了無數儲備官員,更有各行各業之人。”
“父皇,南京之潛力你也看到了。這些朝臣雖喧鬧,但若阻我新政推行,勿怪我手段無情。我敢保證,若他們真阻撓新政,即便大明官員盡數更換,我也並非不能。”
朱瞻墉之言令朱高熾無言以對。兒子有本事,口氣大得無邊,竟言換遍大明所有官員。
兒子可知大明有多少官員,又知他培養這些官員耗費了多少心血?真以為官員如蘿卜白菜,街頭巷尾隨處可見。
“罷了,說大話不怕舌頭打結。南京發展確可喜,但楊閣老等人所言,亦非危言聳聽。大明人人讀書,百姓不耕田,便無收入,無收入便無賦稅,無賦稅何以養官員,養軍?”
“更不必提私塾與請師之花費。國家與城市,豈可相提並論?”
“即便你信心滿滿,也需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懂嗎?”
朱高熾此言,頗有苦口婆心之意。
朱瞻墉點頭稱是。他豈會不知此理,否則,以他的強硬,怎會在朝堂上與官員們僵持至今。
“父皇放心,你看南京便知,全城幾乎人人讀書,但該耕田者仍在耕田,不願耕田者亦將土地交予他人承包。”
“如今,我們隻是給予百姓更多選擇,不像以往,百姓大多隻能耕田,甚至無力改變自身命運。”
“如今黎庶得以多元擇業,我大明各業皆有複興之兆,至關重要者,人才輩出,不僅限於仕途,商賈、工匠、農耕,各業皆有英傑。”
“吾不希冀大明淪為唯有讀書高之境,修學乃根基,由此根基孕育而出之才,方為真才。”
“至於人人躬耕,免稅免賦,此乃文臣臆想之談。”
朱瞻墉此言,令朱高熾微微頷首。
“但願爾之新政,果如爾所願。”
言至此,朱高熾忽道:“對了,中亞藩王之事,汝可聞知?”
朱瞻墉雙眸微眯,輕聲應道:“已知,先皇甫崩,便有人按捺不住,父,勿憂,中亞之事,兒心中有數,宵小之輩難掀風浪。”
朱高熾思忖片刻,道:“肅王稟報,寧王私會於他,此事如何看待?”
朱瞻墉微搖首道:“不必急躁,寧王與肅王皆為初代邊疆之王。”
“若有所圖,隻需靜觀其變,然在我看來,初代邊王反而是諸藩中最穩重者,心思慎密,不易妄動。”
“倒是那些……二代、三代親王郡王,似有蠢蠢欲動之勢。”
朱高熾心中一凜,驀然憶起先皇駕崩前所言。
心中頓時湧起不祥之感。
朱高熾心中陡然一沉。
先皇臨終之言,至今仍曆曆在目。
他一直自認是個幸運之人。
身患頑疾,卻承大明儲君之位,雖坐此位二十載,卻成為兄弟間嫉妒的對象。
娶妻雖管束稍嚴,但在大事上始終支持於他。
膝下兒女十餘,皆為人中翹楚。
長子雖令他失望,但其餘幾子展現出和睦的一麵。
尤為重要的是,他育有如朱瞻墉這般卓越之子。
朱高熾有時覺得,命運對他甚是眷顧,幾乎未曾費力便已勝券在握。
然而先皇臨終之語,卻在他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長子之鑒,他一直提防其他幾子對朱瞻墉心存異念。
朱高熾不願其他兒子步長子後塵。
先皇之言顯然是在警示他,其子中有人正踏上長子的老路!此情此景,朱高熾怎能不憂慮?
如今雖大明本土已無藩王,但遠在中亞的藩王,手中權柄較以往更為龐大。
如今的藩王,可謂兵權在握,權柄在手。
除糧食兵器掌控於朝廷,其餘皆可視為微型王國。
一旦動蕩,必是一場浩劫。
雖不至於波及大明本土,但損耗國力在所難免。
最重要的是,朱高熾懼怕,其他藩王郡王作亂,他尚可置之不理……
萬一其中有他的兒子參與其中,他朱高熾又該如何?難道要效仿先皇,斬殺親子嗎?在這方麵,朱高熾實難做到。
他沒有先皇朱棣那般鐵石心腸。
手心手背皆是肉,割舍之痛,錐心刺骨。
念及此,朱高熾望向朱瞻墉問道:“可知有哪些藩王涉事,你調查的那個‘公子’是否已露端倪?”
朱瞻墉聞言皺眉思索,答道:“尚不明朗,不過已有數個嫌疑,先觀察一陣,父毋憂,中亞難以掀起大浪,今日之大明非三年前,那些自視甚高的藩王自以為兵強馬壯,真要有所行動,我會教他們何為做人。”
朱高熾微微點頭,問道:“你幾位弟弟近況如何?”
朱高熾對自己的兒子們始終關切。
時常詢問他們的狀況。
雖可派人查探,但終究不及朱瞻墉消息靈通。
朱瞻墉聞言,臉上浮現一絲欣慰:“甚好,尤其是五弟,如今在中亞威震一方,無論是周邊藩王,還是西方諸國,聞其名皆顫抖,且此子爭氣,封地發展良好,甚至有所擴張。”
“雖為三代藩王,威名已可媲美初代英王。”
“其餘幾子亦過得不錯,不再渾噩度日,如今各有建樹,已揚名立萬。”
“父,有一事告知,聽後定會讓你暢快。”
朱高熾疑惑地看著朱瞻墉:“何事?”
朱瞻墉笑道:“六弟與二叔鬥了一場,二叔敗北。”
朱高熾大驚失色。
“何故!六弟與二弟動手,此子膽子太大了吧,無論如何,那也是他二叔,怎可如此無視尊長?”
朱瞻墉瞥了朱高熾一眼,不悅道:“父,六弟脾性你豈不知,此事二叔確有過錯,我認為六弟無錯,二叔至中亞後,倚仗戰功,橫行霸道,欺淩六弟已久,六弟隱忍三年,教訓二叔一次,我認為並無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