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起初,我隻是裝作不知,欲令你祖父放鬆警惕,暗中積蓄力量,以圖反抗。”


    “然而時日流轉,你祖父對我防範並未稍減,反而更為嚴密。”


    “我雖暗中培植勢力,但在錦衣衛與東廠麵前,實不足掛齒,故我隻能繼續偽裝。”


    “隻是你不知,人有時偽裝久了,連自己都分辨不清,是否真的已看淡一切。”


    “隨著大明日益強盛,我複仇的念頭也漸行漸遠。”


    “直至你嶄露頭角,徹底消除了我心中的執著。”


    寧王轉向朱瞻墉,臉上洋溢著慈愛的笑:“可知在南昌的生活何等艱難,此地偏遠,人跡罕至,領地內的百姓總計不足十萬。”


    “我們一家人的日子,你難以想象,我堂堂親王竟要躬耕種菜,寧王府的仆人們,生活與尋常百姓無異。”


    “朝廷俸祿,我積攢下來另作他用,日子過得緊巴巴。”


    “直言不諱,那時我連給兒子做幾件體麵的衣裳都力有未逮。”


    “那時心中憋著一口氣,隻想將屈辱與憤怒,盡數報複到四哥身上。”


    “然而隨著你的崛起,派人來與寧王府合作,說實話,我當時並不願應允,但我們寧王府太貧瘠,而你又是四哥的孫子,不得不讓我對你的真實意圖反複思量。”


    “雖最終答應與你合作,但我始終有所防備,你寄來的書信,贈予的金銀,我未曾讓任何人觸碰。”


    “我怕有朝一日,四哥會借此生事。”


    “直至皇家錢莊與皇家商會兩次遇挫,我已做好了皇上找茬的準備,卻發現皇上並未責難寧王府。”


    “那時我方知,你是真心實意與我們做生意,想帶我們這些藩王過上好日子。”


    “也是那時,我才真正放下對你的戒備。”


    “不過那時我仍未改變初衷,仍想複仇,翻身。”


    “一麵利用你提供的財富,一麵積極參與你的生意,以求更多便利。”


    “真正讓我放棄報複的,便是……北疆之戰。”


    “北疆之戰,你以十萬龍騎軍,一舉拿下北疆,將其並入大明版圖,此戰,令我震撼。”


    “我身為寧王,本就是邊疆之王,與北疆勢力交鋒多次,北疆之強,我豈能不知?”


    “你悄無聲息地練就了如此無敵的十萬龍騎軍,這份能力,這份實力,非我所能及。”


    “龍騎軍現世那一刻,我心中所有念頭皆煙消雲散,我不得不承認,四哥有你這樣的孫子,是走了多大的運,若你是我孫子,如今這天下歸屬,還真未可知。”


    “隨後你的崛起,猶如耀眼的太陽,不僅發出熾熱的光芒,更……


    他不願揣測自家手足之情。


    皆是骨肉至親,他們雖各有瑕疵,但在朱瞻墉心中,皆是血濃於水的親人。兄弟鬩牆已是一場悲劇,難道還要重演數次?朱瞻墉心中滿是憂慮,不知兄弟間是否真有寧王所言之人。


    人心,乃世間最難揣摩之物。


    朱瞻墉微微搖頭,一時難以平複心緒。


    實則,他對幾位兄弟並非全無猜疑。


    在眾兄弟中,若論嫌疑,朱瞻墉認為唯有次子與五子,再者便是八子三人。


    次子與八子等三子,皆為庶出,欲成儲君,可能性微乎其微。


    除非他與五子相繼離世,庶子們方有出頭之日。


    五子對朱瞻墉的威脅最大。


    他逝後,五子方有繼位之可能。


    然而五子不過一介書生,且他與五子關係在眾兄弟中最為親近。


    他不信,五子會做出此等事。


    五子自幼在他眼前長大,性情品行皆佳。


    且朱瞻墉自認,對五子從未虧待半分。


    五子不至於為皇位置他於死地。


    至於次子,朱瞻墉微皺眉頭。


    他無法確信。


    因次子野心勃勃,雖在麵前極力掩飾,但朱瞻墉看在眼裏。


    對次子,他不能說放心,而是全然不在意。


    次子有何能耐,他心知肚明。


    即便次子有野心,他也足以壓製。


    而次子,心思尚未細膩至此,難以將勢力隱藏得如此深沉。


    至於八子等人,他更是不以為意,此三子或許心機暗藏。


    但三人之能力,實難入朱瞻墉之眼。


    其餘兄弟,好色者好色,尚武者尚武,嗜酒者嗜酒,皆非深思熟慮之人。


    朱瞻墉微微搖頭,驅散心頭雜念。


    隨後望向屋外,低語:“寧王,好個寧王,竟三言兩語令我疑心手足。


    哼!”


    朱瞻墉心中頗感不悅,對寧王的戒備更增。


    寧王離去後,又有幾位年長的王爺陸續前來,無一例外,皆是為求朱瞻墉釋放人質。


    幸而,所有來到鎮撫司昭獄的王爺,在見到朱瞻墉後,皆以好言相勸,鮮有人言語逼迫。


    朱瞻墉一麵點頭安撫諸位王爺,一麵暗思寧王之言。


    此刻,追根究底重要,還是穩紮穩打重要?


    若窮根究底,朱瞻墉有很大機會找出那位“公子”身份。


    此“公子”屢次加害於他,勢力深藏不露,實乃棘手之敵。


    若能提前除之,定能使朱瞻墉心生快意。


    隻是,寧王之言令朱瞻墉猶豫不決。


    萬一,寧王所言成真,“公子”果真是兄弟之一,他又該如何自處?須知,朱瞻基之事剛發生不久,那次雖是朱瞻基咎由自取,但此事對朱高熾與張氏的打擊,絕非表麵所見那般簡單。


    即便是他,亦未嚐好過多少。


    他已徹底失去一位兄長,難道還要再失其他兄弟?他如今身為太孫,論權勢,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如此境況下,若再逼死兄弟,即便父親朱高熾無異心,恐怕也會生出不善之念。


    反複權衡,朱瞻墉輕歎一聲。


    他決定適可而止,不再深究。


    其實事已至此,“公子”是誰對他已無威脅。


    加之這些藩王即將全部改封至中亞。


    大明勢力將迎來全新格局。


    一旦諸王離去,大明除中亞之外之地,將盡歸朝廷掌控。


    身為太孫的他,將有機會全麵拓展勢力。


    兄弟們將不再是威脅。


    而藩王一旦改封中亞,欲識破最深藏不露之人,朱瞻墉隻需靜觀其變即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被迫登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屹掌櫃寶祥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屹掌櫃寶祥先生並收藏大明:被迫登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