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此時,建文帝擔憂寧王投靠朱棣,故召寧王入京。
寧王尚未抵京,朱棣便放出消息,稱寧王已歸順於他,建文帝大怒,質問朱權,同時下令削去寧王所屬朵顏三衛。同年九月,建文帝命江陰侯吳高攻打永平,燕王前往救援。吳高退兵,朱棣便從小路直奔大寧,假稱因困境求援。
朱權邀朱棣單騎入城,朱棣深知朱權性格,毫不猶豫進城。入城後,朱棣握著朱權的手痛哭,訴說不得已起兵之由,請求他代寫奏章謝罪。
朱棣居留數日,朱權待之以誠,毫無防備之心。而大寧城外,北平精銳部隊埋伏城外,官兵漸次入城,暗中勾結三衛部長及守軍。
一切準備就緒後,朱棣告辭離去。朱權念兄弟情誼,至郊外設宴送行,朱棣的伏兵趁機而起,挾持朱權前往大寧城。隨後,朱棣一聲令下,三衛弓騎及守軍一唿而集,攻占大寧。
大寧守將朱鑒抵擋不住,力戰而亡。大寧城破,寧王府中的嬪妃世子皆被俘,大軍帶入鬆亭關,被請至北平,大寧城成為空城。
大勢已去,朱權無奈,隻能受老爺子脅迫起兵。朱權加入燕軍後,常為朱棣草擬檄文。朱棣為穩住朱權,許諾事成後平分天下。
然而,朱棣攻下南京即位後,對朱權的承諾隻字未提。朱權雖未奢望朱棣會分半壁江山,但封地總該有吧。封地之時,朱棣問朱權:“爾欲何處為封地?”
朱權不假思索:“蘇州!蘇州富饒之地,生活可安逸。”
朱棣卻道:“哎呀,蘇州乃京畿重地,豈非為難兄長乎?”
朱權無奈:“那錢塘也可,錢塘風景秀麗,非京畿之地,閑時可觀潮,亦佳。”
朱棣搖頭:“錢塘乃不祥之地,換個地方吧。”
此刻,朱權看出,這位四哥根本無意給他一塊宜居之地。然朱棣大勢已定,即便後悔,亦無濟於事。一番協商後,朱權被封至偏遠的南昌,且即便改封南昌,朱棣對他的監管從未放鬆。
朱權在南昌的日子頗為艱難,自他遷居至布政使司改建的王府,朱棣心中始終不安,常遣錦衣衛暗中查探,唯恐這位十七弟生出是非。
由此可見,朱棣對朱權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實則,朱瞻墉難以相信朱權對先帝毫無怨懟。
換作他人,恐怕皆會心懷不平。
弟弟信任兄長,然而兄長卻狠心坑害,任誰都會憤慨。
這些年,朱權修身養性,不問政事,專心修道,看似無欲無為,但私下是否有所圖謀,無人能斷定。
在大明朝眾多藩王中,手腕高強、實力雄厚且對先帝頗有微詞者,寧王朱權堪稱最可疑的一位。
朱瞻墉與這位十七叔公相見的機會實屬稀少,細數起來,從小到大,兩人相見不過四次,且均在幼年時期。
對於這位十七叔公,朱瞻墉的記憶已模糊不清。
雖在南京時,朱瞻墉也曾聯絡過這位叔公,但他通常很少露麵,大多由長子代為應對。
寧王府在皇家錢莊和皇家商會中亦有份子,且份額頗豐。
寧王府對朱瞻墉始終表示支持,但真相如何,唯有親見這位十七叔公,朱瞻墉方能下定論。
當朱瞻墉望見這位印象不深的寧王,仿若見到一位仙風道骨的得道高人。
這位十七叔公身著道袍,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之感。
朱瞻墉初見,竟誤以為他是哪家道觀走出的老道士。
見到寧王後,朱瞻墉頓感自己對這位叔公的了解實乃膚淺。
盡管這位叔公目前是他心中最大的疑慮,但從其給人的印象來看,朱瞻墉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
如此氣質之人,真會是藏於大明背後的黑手嗎?朱瞻墉無法確定,至少初次見麵的感覺告訴他,這位叔公並非深藏不露的角色。
最關鍵的是叔公的眼神,那分明是一位看破紅塵的智者。
見此,朱瞻墉不敢怠慢,連忙上前施禮。
麵對這位叔公,朱瞻墉的態度與麵對其他藩王截然不同。
僅論輩分,這位叔公便高出朱瞻墉兩輩,就連其父朱高熾在此人麵前也不敢有絲毫失敬。
“朱瞻墉拜見十七叔公。”
朱瞻墉向寧王微微行禮。
寧王淡然一笑,親切地抬手製止了他的禮節,笑道:“何必如此客氣,說起來,老夫小時候還抱過你,轉眼間,當初的小孩已長大成人,竟成了我大明的支柱,皇上真是有福氣啊。”
朱瞻墉謙遜笑道:“十七叔公過獎了,侄孫這點成就微不足道。想當年,叔公與祖父的時代,才是群雄並起的年代,叔公當年的赫赫威名,至今仍令人敬仰萬分。”
寧王微微搖頭:“我們那時哪有你的本事,你年紀輕輕便立下不朽功勳,平定北疆,征戰西域,為我大明開拓疆土何止數倍,這樣的戰績便是你祖宗爺爺也不敢說能超越。”
朱瞻墉汗顏道:“叔公切莫如此說,祖宗爺爺雄才大略,豈是我能比擬的。當年祖宗爺爺以一介布衣,曆經數十載艱辛,才成就了今日的大明,我這點微薄之功,不過是趁著大明盛世取得的。”
“若無祖宗爺爺為大明奠定根基,無爺的輝煌,哪有我的成就,這一點侄孫心中十分清楚。”
寧王朗聲笑道:“不錯,勝不驕,敗不餒,你確是大明無可爭議的繼承人,當年我輸給你的祖父,不冤啊。”
朱瞻墉笑道:“叔公說笑了,祖父對您可是敬重有加。”
寧王笑道:“這話你也信?我這四哥是什麽脾性,我還不清楚嗎?當年坑我時可毫不手軟啊。”
朱瞻墉尷尬一笑,對於寧王的話,他確實不便接茬,這是上一代的恩怨,他這個晚輩無權評價先輩間的愛恨情仇。
見朱瞻墉不接話,寧王也不再提及此事,轉向朱瞻墉問道:“此次我來,你可明白我的意圖?”
朱瞻墉望向寧王,輕聲道:“十七叔公是想讓我釋放那些郡王嗎?”
寧王尚未抵京,朱棣便放出消息,稱寧王已歸順於他,建文帝大怒,質問朱權,同時下令削去寧王所屬朵顏三衛。同年九月,建文帝命江陰侯吳高攻打永平,燕王前往救援。吳高退兵,朱棣便從小路直奔大寧,假稱因困境求援。
朱權邀朱棣單騎入城,朱棣深知朱權性格,毫不猶豫進城。入城後,朱棣握著朱權的手痛哭,訴說不得已起兵之由,請求他代寫奏章謝罪。
朱棣居留數日,朱權待之以誠,毫無防備之心。而大寧城外,北平精銳部隊埋伏城外,官兵漸次入城,暗中勾結三衛部長及守軍。
一切準備就緒後,朱棣告辭離去。朱權念兄弟情誼,至郊外設宴送行,朱棣的伏兵趁機而起,挾持朱權前往大寧城。隨後,朱棣一聲令下,三衛弓騎及守軍一唿而集,攻占大寧。
大寧守將朱鑒抵擋不住,力戰而亡。大寧城破,寧王府中的嬪妃世子皆被俘,大軍帶入鬆亭關,被請至北平,大寧城成為空城。
大勢已去,朱權無奈,隻能受老爺子脅迫起兵。朱權加入燕軍後,常為朱棣草擬檄文。朱棣為穩住朱權,許諾事成後平分天下。
然而,朱棣攻下南京即位後,對朱權的承諾隻字未提。朱權雖未奢望朱棣會分半壁江山,但封地總該有吧。封地之時,朱棣問朱權:“爾欲何處為封地?”
朱權不假思索:“蘇州!蘇州富饒之地,生活可安逸。”
朱棣卻道:“哎呀,蘇州乃京畿重地,豈非為難兄長乎?”
朱權無奈:“那錢塘也可,錢塘風景秀麗,非京畿之地,閑時可觀潮,亦佳。”
朱棣搖頭:“錢塘乃不祥之地,換個地方吧。”
此刻,朱權看出,這位四哥根本無意給他一塊宜居之地。然朱棣大勢已定,即便後悔,亦無濟於事。一番協商後,朱權被封至偏遠的南昌,且即便改封南昌,朱棣對他的監管從未放鬆。
朱權在南昌的日子頗為艱難,自他遷居至布政使司改建的王府,朱棣心中始終不安,常遣錦衣衛暗中查探,唯恐這位十七弟生出是非。
由此可見,朱棣對朱權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實則,朱瞻墉難以相信朱權對先帝毫無怨懟。
換作他人,恐怕皆會心懷不平。
弟弟信任兄長,然而兄長卻狠心坑害,任誰都會憤慨。
這些年,朱權修身養性,不問政事,專心修道,看似無欲無為,但私下是否有所圖謀,無人能斷定。
在大明朝眾多藩王中,手腕高強、實力雄厚且對先帝頗有微詞者,寧王朱權堪稱最可疑的一位。
朱瞻墉與這位十七叔公相見的機會實屬稀少,細數起來,從小到大,兩人相見不過四次,且均在幼年時期。
對於這位十七叔公,朱瞻墉的記憶已模糊不清。
雖在南京時,朱瞻墉也曾聯絡過這位叔公,但他通常很少露麵,大多由長子代為應對。
寧王府在皇家錢莊和皇家商會中亦有份子,且份額頗豐。
寧王府對朱瞻墉始終表示支持,但真相如何,唯有親見這位十七叔公,朱瞻墉方能下定論。
當朱瞻墉望見這位印象不深的寧王,仿若見到一位仙風道骨的得道高人。
這位十七叔公身著道袍,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之感。
朱瞻墉初見,竟誤以為他是哪家道觀走出的老道士。
見到寧王後,朱瞻墉頓感自己對這位叔公的了解實乃膚淺。
盡管這位叔公目前是他心中最大的疑慮,但從其給人的印象來看,朱瞻墉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
如此氣質之人,真會是藏於大明背後的黑手嗎?朱瞻墉無法確定,至少初次見麵的感覺告訴他,這位叔公並非深藏不露的角色。
最關鍵的是叔公的眼神,那分明是一位看破紅塵的智者。
見此,朱瞻墉不敢怠慢,連忙上前施禮。
麵對這位叔公,朱瞻墉的態度與麵對其他藩王截然不同。
僅論輩分,這位叔公便高出朱瞻墉兩輩,就連其父朱高熾在此人麵前也不敢有絲毫失敬。
“朱瞻墉拜見十七叔公。”
朱瞻墉向寧王微微行禮。
寧王淡然一笑,親切地抬手製止了他的禮節,笑道:“何必如此客氣,說起來,老夫小時候還抱過你,轉眼間,當初的小孩已長大成人,竟成了我大明的支柱,皇上真是有福氣啊。”
朱瞻墉謙遜笑道:“十七叔公過獎了,侄孫這點成就微不足道。想當年,叔公與祖父的時代,才是群雄並起的年代,叔公當年的赫赫威名,至今仍令人敬仰萬分。”
寧王微微搖頭:“我們那時哪有你的本事,你年紀輕輕便立下不朽功勳,平定北疆,征戰西域,為我大明開拓疆土何止數倍,這樣的戰績便是你祖宗爺爺也不敢說能超越。”
朱瞻墉汗顏道:“叔公切莫如此說,祖宗爺爺雄才大略,豈是我能比擬的。當年祖宗爺爺以一介布衣,曆經數十載艱辛,才成就了今日的大明,我這點微薄之功,不過是趁著大明盛世取得的。”
“若無祖宗爺爺為大明奠定根基,無爺的輝煌,哪有我的成就,這一點侄孫心中十分清楚。”
寧王朗聲笑道:“不錯,勝不驕,敗不餒,你確是大明無可爭議的繼承人,當年我輸給你的祖父,不冤啊。”
朱瞻墉笑道:“叔公說笑了,祖父對您可是敬重有加。”
寧王笑道:“這話你也信?我這四哥是什麽脾性,我還不清楚嗎?當年坑我時可毫不手軟啊。”
朱瞻墉尷尬一笑,對於寧王的話,他確實不便接茬,這是上一代的恩怨,他這個晚輩無權評價先輩間的愛恨情仇。
見朱瞻墉不接話,寧王也不再提及此事,轉向朱瞻墉問道:“此次我來,你可明白我的意圖?”
朱瞻墉望向寧王,輕聲道:“十七叔公是想讓我釋放那些郡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