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異次元的平行大明世界裏,朱棣凝視著眼前的玉米田,眼中閃爍著銳利而興奮的光芒。
“畝產七八百乃至上千斤,你確定這不是在哄騙老夫?”他語氣嚴肅地問。
朱瞻墉笑眯眯地道:“我怎敢欺瞞家父大人呢,這玉米確實擁有如此驚人的產量。在南京城,孩兒已開辟了一百畝田地專用來種植玉米,並且此刻正是它們豐收之際。您若不信,不如隨我前往一觀便知。”
朱棣聽罷,輕輕點頭,思索片刻後,隨手摘下一個金黃飽滿的玉米棒,開口詢問:“此物名叫玉米,該如何食用?”
朱瞻墉迴答道:“玉米可煮可烤,待到午時,我會讓人準備一番,讓您老人家品嚐新鮮滋味。”
朱棣點點頭,手中握著玉米棒,揭開葉子仔細端詳,半晌才放下,忽然問道:“你手握這般寶物,為何早時不拿出來,偏要等我來到你的越王府才讓我見識,你心中還有沒有我大明江山?”
朱瞻墉連忙辯解:“父親大人誤會了,不是孩兒不願拿出來,實在是這玉米需要先在我大明的土地上培育一番,至少要讓它適應這裏的氣候土壤。直到最近,孩兒確認了玉米在這兒的確可以達到如此高產,才有底氣向您展示。若無實際產量作證,孩兒豈敢冒昧地帶給您看,您會相信嗎?”
朱棣聽後,略微皺眉,覺得朱瞻墉所言確有道理,即便此時,他對玉米的高產仍然心存疑慮。
“罷了,暫且信你。除了這玉米,還有什麽?”他追問。
朱瞻墉麵帶笑容道:“父親大人,請隨我來。”
隨後,他引領朱棣與一同前來的鐵三娘等人穿過金黃的玉米田,來到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田野。
朱瞻墉指向這片綠意盎然之地,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父親大人,這片土地上的作物,保證您猜不出一畝地能產出多少……”
朱棣瞥了眼這片綠色作物,全是低矮叢生的植物,不禁皺眉道:“少賣關子,這裏到底種的是什麽?”
朱瞻墉神秘一笑,並未立刻迴應,而是走入田間,隨意拉起一棵綠植,猛地一扯,隻見其根部粗大結實,呈土紅色,根莖之間相連,一株綠植下竟有四五條粗壯的根莖!
朱棣見到這一幕,不禁驚唿:“這是蘿卜嗎?”
朱瞻墉笑著搖頭:“非也,此乃番薯。這東西畝產可達三四千斤,更神奇的是,隻要適宜的地方,還可以實現一年兩熟!它隻需要吃上一兩個就能飽腹呢。”
朱棣聞聽此言,心中不由得一陣震撼:“當真?!這世上哪有畝產三四千斤的作物,還能一年兩熟的?你該不會是在戲耍我吧!”
朱瞻墉一臉認真地說:“我絕非開玩笑,父親大人請想,剛剛我拔出來的根莖有多少個,多重。王府內這片番薯地隻占半畝,若您不相信,我這就叫人把這些番薯全挖出來,我們再一一過秤,看孩兒是否有說謊。”
朱棣目光炯炯地盯著朱瞻墉,嚴肅地問:“你是認真的?”
朱瞻墉斬釘截鐵地迴答:“是的,非常認真。”
“那就叫人來稱!”朱棣的眼中閃爍著期待。
假使真如朱瞻墉所說,番薯畝產能達到三四千斤,那他將毫不猶豫地大力推廣種植。一旦大明全國都種上了番薯,大明江山便會穩固如磐石,再也不必擔憂旱災饑荒導致的軍隊缺糧和民間慘劇發生。
朱瞻墉果斷下令,很快,一座小山似的番薯堆出現在朱棣和朱瞻墉麵前。王府管家上前,恭恭敬敬地道:“殿下,這批番薯共重一千七百二十二斤三兩三兩八分。”
朱棣身形一頓,瞠目結舌:“你確定?”
“微臣不敢撒謊,分毫不差。”
朱棣眼珠子瞪得滾圓,死死地盯著眼前這座小山般的番薯堆,心中激動不已。事實上,在目睹所有番薯被挖掘出來的一刹那,他就已經相信了朱瞻墉的話。但當他聽到確切數據時,依然抑製不住內心的狂喜。
有了番薯,從此以後,大明再無需擔心缺糧問題,百姓也不會因災荒而被迫賣兒鬻女,易子而食。同時,大明的國力也將大幅提升至新的層次。
朱瞻墉瞥了眼興奮的老父,微笑道:“實際上,番薯還不是我種植園中最好的東西,還有一種作物,其價值不亞於番薯,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棣心中再度震動,眼前已有了驚人發現,居然還有比番薯更勝一籌的事物!他迫不及待地追問:“是什麽?比起番薯來,又是怎樣的一種作物?”
朱棣顯然已經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朱瞻墉迴應道:“那作物名為土豆,種植起來比番薯還要容易些,產量也相差無幾。雖然番薯種植相比普通作物稍顯簡單,但仍有一些限製,比如在水源不足或幹旱地區很難成活。”
“然而土豆卻無此困擾,即便是幹旱地區,雖然產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但卻決不會影響它的成熟。並且土豆在整個大明境內都能種植,沒有任何地域限製,比番薯更容易普及。”
朱棣的眼神愈發熾熱。
他知道,土豆加上番薯——這是他給大明帶來的雙重神器。隻要父親大人同意全力以赴地推廣種植,那麽許多大事,朱瞻墉便可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了。
“畝產七八百乃至上千斤,你確定這不是在哄騙老夫?”他語氣嚴肅地問。
朱瞻墉笑眯眯地道:“我怎敢欺瞞家父大人呢,這玉米確實擁有如此驚人的產量。在南京城,孩兒已開辟了一百畝田地專用來種植玉米,並且此刻正是它們豐收之際。您若不信,不如隨我前往一觀便知。”
朱棣聽罷,輕輕點頭,思索片刻後,隨手摘下一個金黃飽滿的玉米棒,開口詢問:“此物名叫玉米,該如何食用?”
朱瞻墉迴答道:“玉米可煮可烤,待到午時,我會讓人準備一番,讓您老人家品嚐新鮮滋味。”
朱棣點點頭,手中握著玉米棒,揭開葉子仔細端詳,半晌才放下,忽然問道:“你手握這般寶物,為何早時不拿出來,偏要等我來到你的越王府才讓我見識,你心中還有沒有我大明江山?”
朱瞻墉連忙辯解:“父親大人誤會了,不是孩兒不願拿出來,實在是這玉米需要先在我大明的土地上培育一番,至少要讓它適應這裏的氣候土壤。直到最近,孩兒確認了玉米在這兒的確可以達到如此高產,才有底氣向您展示。若無實際產量作證,孩兒豈敢冒昧地帶給您看,您會相信嗎?”
朱棣聽後,略微皺眉,覺得朱瞻墉所言確有道理,即便此時,他對玉米的高產仍然心存疑慮。
“罷了,暫且信你。除了這玉米,還有什麽?”他追問。
朱瞻墉麵帶笑容道:“父親大人,請隨我來。”
隨後,他引領朱棣與一同前來的鐵三娘等人穿過金黃的玉米田,來到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田野。
朱瞻墉指向這片綠意盎然之地,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父親大人,這片土地上的作物,保證您猜不出一畝地能產出多少……”
朱棣瞥了眼這片綠色作物,全是低矮叢生的植物,不禁皺眉道:“少賣關子,這裏到底種的是什麽?”
朱瞻墉神秘一笑,並未立刻迴應,而是走入田間,隨意拉起一棵綠植,猛地一扯,隻見其根部粗大結實,呈土紅色,根莖之間相連,一株綠植下竟有四五條粗壯的根莖!
朱棣見到這一幕,不禁驚唿:“這是蘿卜嗎?”
朱瞻墉笑著搖頭:“非也,此乃番薯。這東西畝產可達三四千斤,更神奇的是,隻要適宜的地方,還可以實現一年兩熟!它隻需要吃上一兩個就能飽腹呢。”
朱棣聞聽此言,心中不由得一陣震撼:“當真?!這世上哪有畝產三四千斤的作物,還能一年兩熟的?你該不會是在戲耍我吧!”
朱瞻墉一臉認真地說:“我絕非開玩笑,父親大人請想,剛剛我拔出來的根莖有多少個,多重。王府內這片番薯地隻占半畝,若您不相信,我這就叫人把這些番薯全挖出來,我們再一一過秤,看孩兒是否有說謊。”
朱棣目光炯炯地盯著朱瞻墉,嚴肅地問:“你是認真的?”
朱瞻墉斬釘截鐵地迴答:“是的,非常認真。”
“那就叫人來稱!”朱棣的眼中閃爍著期待。
假使真如朱瞻墉所說,番薯畝產能達到三四千斤,那他將毫不猶豫地大力推廣種植。一旦大明全國都種上了番薯,大明江山便會穩固如磐石,再也不必擔憂旱災饑荒導致的軍隊缺糧和民間慘劇發生。
朱瞻墉果斷下令,很快,一座小山似的番薯堆出現在朱棣和朱瞻墉麵前。王府管家上前,恭恭敬敬地道:“殿下,這批番薯共重一千七百二十二斤三兩三兩八分。”
朱棣身形一頓,瞠目結舌:“你確定?”
“微臣不敢撒謊,分毫不差。”
朱棣眼珠子瞪得滾圓,死死地盯著眼前這座小山般的番薯堆,心中激動不已。事實上,在目睹所有番薯被挖掘出來的一刹那,他就已經相信了朱瞻墉的話。但當他聽到確切數據時,依然抑製不住內心的狂喜。
有了番薯,從此以後,大明再無需擔心缺糧問題,百姓也不會因災荒而被迫賣兒鬻女,易子而食。同時,大明的國力也將大幅提升至新的層次。
朱瞻墉瞥了眼興奮的老父,微笑道:“實際上,番薯還不是我種植園中最好的東西,還有一種作物,其價值不亞於番薯,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棣心中再度震動,眼前已有了驚人發現,居然還有比番薯更勝一籌的事物!他迫不及待地追問:“是什麽?比起番薯來,又是怎樣的一種作物?”
朱棣顯然已經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朱瞻墉迴應道:“那作物名為土豆,種植起來比番薯還要容易些,產量也相差無幾。雖然番薯種植相比普通作物稍顯簡單,但仍有一些限製,比如在水源不足或幹旱地區很難成活。”
“然而土豆卻無此困擾,即便是幹旱地區,雖然產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但卻決不會影響它的成熟。並且土豆在整個大明境內都能種植,沒有任何地域限製,比番薯更容易普及。”
朱棣的眼神愈發熾熱。
他知道,土豆加上番薯——這是他給大明帶來的雙重神器。隻要父親大人同意全力以赴地推廣種植,那麽許多大事,朱瞻墉便可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