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三國同人] 三國郭嘉成長日記 作者:這個懶人沒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01章
關於怎樣幫助韓暨,郭嘉和荀彧商議了一下細節。
韓暨是南陽郡人士,按照朝廷的法度,需要南陽太守出麵舉薦他為孝廉。南陽郡目前一部分在劉表治下,一部分在曹操治下。所以,現在有兩位南陽太守,一個是劉表的人,另一個是留守宛城的趙雲。
趙雲為人忠義,為官清廉。從來都不肯參與官員之間的互捧,這種互捧屬於官場惡習,就是相互聯姻的幾個士族,甲舉薦乙做官,乙舉薦丙做官,丙舉薦丁做官,丁再舉薦甲的優秀子侄做官,就這樣一代一代循環交替下去,大家共富貴,榮辱與共,休戚相關。
這就是察舉製的缺陷之一,也是汝潁名士長期占據著官場半邊天的原因之一。滿朝冠帶遙相望,多是書院舊同窗。
就連荀彧這麽有原則的世家公子,王佐之才,也不能免俗。不過他舉薦的人,譬如郭嘉、戲誌才、荀攸、鍾繇、陳群、杜襲等等,都非常稱職。
後世有人覺得荀彧隻舉薦士族階層,局限性很強,怎麽說呢?其實這年頭還沒有出現印刷術什麽的,官學和士大夫開設的私學也不是黔首百姓能夠入學的地方。書籍傳播全靠手抄、人才儲備基本都在士族。
普通百姓讀不起書,也沒有門路上學,關鍵是求學也沒用,負責察舉人才的官員連世家大族都應付不過來,哪有空去關心一個黔首識不識字?所以,這是一個時代的局限性,荀彧已經做得很好了。
這種大族之間相互提攜的陋習,也直接導致:袁紹、袁術和曹操這些諸侯,都擁有一個汝潁名士智囊團。沒辦法,就是喜歡買一贈一,拖拽出仕。
趙雲看不慣這種風氣,他擔任南陽太守之後,已經有不少南陽大族盯上舉孝廉的名額,想把他拉入互捧的小圈子。可惜趙子龍一身是膽,威逼也好,利誘也罷,對他一點作用都沒有。
這也是荀彧要找郭嘉幫忙的原因,韓暨能不能擠進今年春天的孝廉名冊,關鍵還要看趙雲怎麽選擇。
趙雲非常敬重郭嘉。不過尊重都是互相的,郭嘉並沒有打算仗著他舉薦過趙雲,就要求趙雲做這做那,甚至違背處世的原則。
如果郭嘉沒記錯,這個韓暨應該是一個難得的務實型人才,史書上記載:這個人後來改進了冶鐵技術,歷經三朝,官至曹魏的司徒。臨終遺言要求薄葬,避免勞民傷財,十分體恤百姓。
郭嘉寫了一封書信,把韓暨的事跡簡要地附在末尾,讓趙雲不必拘束,把韓暨和南陽郡的孝子、廉吏放在一起比較,擇優舉薦。
南陽郡的人口超過四十萬,一年有兩個孝廉名額。
如果真有兩個比韓大叔更優秀、且正待步入仕途的人,郭嘉也不介意讓韓大叔再晚上一兩年出仕。辛十娘的年紀還小,遲一些嫁人更好。以時下的醫療條件,十五六歲的少女嫁人,萬一懷上孩子,生產過程相當危險。
正月十三,郭嘉去向郭禧辭行,準備返迴許都。
亂世中求存不易,事事都得謹慎。一人獲罪,連累全族的男丁被免去官職、或者被誅連的事,也屢見不鮮。
郭禧為家族的安危各種操心,前不久,族中有個不肖子弟打著郭嘉、郭圖的名號鑽營謀利,被他給拾掇了。
聽說處罰得極重,連腿都打斷。效果也是立竿見影,其他族人都老老實實在家耕讀。
剛巧新年祭祖,遷居太原陽曲的郭氏嫡係也紛紛迴來掃墓。郭禧閑居無事,又開始發掘族中有潛力的少年郎,據他觀察,最出眾的應該是郭淮、郭鎮兄弟。
郭嘉就遠遠地見過郭淮一次,還是九年前,祭祖的時候。郭氏嫡係和分出去兩百年的旁枝,自然沒什麽來往。據說福伯查閱了幾個時辰的族譜,眼睛都看花了,才勉強排出郭淮比郭嘉整整矮上一輩。
郭淮的父親郭縕擔任雁門太守,大漢群雄割據,臣服了十來年的羌人再次叛亂,趁火打劫。郭縕兵力不足,苦苦支撐,拚命死守雁門關,耗退了羌人,卻因為沒有及時治療箭傷,卒於任上。年僅四十二歲。
郭淮作為長子,撐起家業的同時,研習兵法,勤練武藝,立誌將來要掃平羌亂。他是家族重點培養的嫡係子弟,和郭鴻一樣,成年以後是要舉孝廉的,不過估計要走智將路線。
考慮到郭淮今年十九歲,即將加冠,郭禧打算給他賜字,又有點拿不定主意,問郭嘉:「伯濟、伯益、這兩個字,哪個更好?」
郭嘉:伯益這個字,相當拉風。伯益輔佐大禹治水,堪稱一代良相。伯益還頗有地理人文情懷,據說他將治水時的見聞一點一點記錄下來,內容包括山川地理、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經過後人的整理增刪續寫,形成《山海經》的最初版本。
問題是史書上記載:郭淮,字伯濟,太原人。
郭嘉躊躇了一下:「字『伯濟』吧,好聽。」
郭禧仍然不想捨棄另一個字,手撫長須:「恩,那郭淮就字伯濟。伯益也是一個極好的表字,預留給小奕兒,將來小奕兒加冠的時候,不管老夫還在不在,都用這個字。」
郭嘉:「……」
他懂,糟老頭給郭淮和郭奕取相近的字,是希望拉近他和郭淮的關係。
郭嘉:「呸,說什麽在不在,伯父老當益壯,將來我孫兒行冠禮,也要伯父來做主。」
關於怎樣幫助韓暨,郭嘉和荀彧商議了一下細節。
韓暨是南陽郡人士,按照朝廷的法度,需要南陽太守出麵舉薦他為孝廉。南陽郡目前一部分在劉表治下,一部分在曹操治下。所以,現在有兩位南陽太守,一個是劉表的人,另一個是留守宛城的趙雲。
趙雲為人忠義,為官清廉。從來都不肯參與官員之間的互捧,這種互捧屬於官場惡習,就是相互聯姻的幾個士族,甲舉薦乙做官,乙舉薦丙做官,丙舉薦丁做官,丁再舉薦甲的優秀子侄做官,就這樣一代一代循環交替下去,大家共富貴,榮辱與共,休戚相關。
這就是察舉製的缺陷之一,也是汝潁名士長期占據著官場半邊天的原因之一。滿朝冠帶遙相望,多是書院舊同窗。
就連荀彧這麽有原則的世家公子,王佐之才,也不能免俗。不過他舉薦的人,譬如郭嘉、戲誌才、荀攸、鍾繇、陳群、杜襲等等,都非常稱職。
後世有人覺得荀彧隻舉薦士族階層,局限性很強,怎麽說呢?其實這年頭還沒有出現印刷術什麽的,官學和士大夫開設的私學也不是黔首百姓能夠入學的地方。書籍傳播全靠手抄、人才儲備基本都在士族。
普通百姓讀不起書,也沒有門路上學,關鍵是求學也沒用,負責察舉人才的官員連世家大族都應付不過來,哪有空去關心一個黔首識不識字?所以,這是一個時代的局限性,荀彧已經做得很好了。
這種大族之間相互提攜的陋習,也直接導致:袁紹、袁術和曹操這些諸侯,都擁有一個汝潁名士智囊團。沒辦法,就是喜歡買一贈一,拖拽出仕。
趙雲看不慣這種風氣,他擔任南陽太守之後,已經有不少南陽大族盯上舉孝廉的名額,想把他拉入互捧的小圈子。可惜趙子龍一身是膽,威逼也好,利誘也罷,對他一點作用都沒有。
這也是荀彧要找郭嘉幫忙的原因,韓暨能不能擠進今年春天的孝廉名冊,關鍵還要看趙雲怎麽選擇。
趙雲非常敬重郭嘉。不過尊重都是互相的,郭嘉並沒有打算仗著他舉薦過趙雲,就要求趙雲做這做那,甚至違背處世的原則。
如果郭嘉沒記錯,這個韓暨應該是一個難得的務實型人才,史書上記載:這個人後來改進了冶鐵技術,歷經三朝,官至曹魏的司徒。臨終遺言要求薄葬,避免勞民傷財,十分體恤百姓。
郭嘉寫了一封書信,把韓暨的事跡簡要地附在末尾,讓趙雲不必拘束,把韓暨和南陽郡的孝子、廉吏放在一起比較,擇優舉薦。
南陽郡的人口超過四十萬,一年有兩個孝廉名額。
如果真有兩個比韓大叔更優秀、且正待步入仕途的人,郭嘉也不介意讓韓大叔再晚上一兩年出仕。辛十娘的年紀還小,遲一些嫁人更好。以時下的醫療條件,十五六歲的少女嫁人,萬一懷上孩子,生產過程相當危險。
正月十三,郭嘉去向郭禧辭行,準備返迴許都。
亂世中求存不易,事事都得謹慎。一人獲罪,連累全族的男丁被免去官職、或者被誅連的事,也屢見不鮮。
郭禧為家族的安危各種操心,前不久,族中有個不肖子弟打著郭嘉、郭圖的名號鑽營謀利,被他給拾掇了。
聽說處罰得極重,連腿都打斷。效果也是立竿見影,其他族人都老老實實在家耕讀。
剛巧新年祭祖,遷居太原陽曲的郭氏嫡係也紛紛迴來掃墓。郭禧閑居無事,又開始發掘族中有潛力的少年郎,據他觀察,最出眾的應該是郭淮、郭鎮兄弟。
郭嘉就遠遠地見過郭淮一次,還是九年前,祭祖的時候。郭氏嫡係和分出去兩百年的旁枝,自然沒什麽來往。據說福伯查閱了幾個時辰的族譜,眼睛都看花了,才勉強排出郭淮比郭嘉整整矮上一輩。
郭淮的父親郭縕擔任雁門太守,大漢群雄割據,臣服了十來年的羌人再次叛亂,趁火打劫。郭縕兵力不足,苦苦支撐,拚命死守雁門關,耗退了羌人,卻因為沒有及時治療箭傷,卒於任上。年僅四十二歲。
郭淮作為長子,撐起家業的同時,研習兵法,勤練武藝,立誌將來要掃平羌亂。他是家族重點培養的嫡係子弟,和郭鴻一樣,成年以後是要舉孝廉的,不過估計要走智將路線。
考慮到郭淮今年十九歲,即將加冠,郭禧打算給他賜字,又有點拿不定主意,問郭嘉:「伯濟、伯益、這兩個字,哪個更好?」
郭嘉:伯益這個字,相當拉風。伯益輔佐大禹治水,堪稱一代良相。伯益還頗有地理人文情懷,據說他將治水時的見聞一點一點記錄下來,內容包括山川地理、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經過後人的整理增刪續寫,形成《山海經》的最初版本。
問題是史書上記載:郭淮,字伯濟,太原人。
郭嘉躊躇了一下:「字『伯濟』吧,好聽。」
郭禧仍然不想捨棄另一個字,手撫長須:「恩,那郭淮就字伯濟。伯益也是一個極好的表字,預留給小奕兒,將來小奕兒加冠的時候,不管老夫還在不在,都用這個字。」
郭嘉:「……」
他懂,糟老頭給郭淮和郭奕取相近的字,是希望拉近他和郭淮的關係。
郭嘉:「呸,說什麽在不在,伯父老當益壯,將來我孫兒行冠禮,也要伯父來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