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執筆沉思,稍頃,筆下生花,“既然聖意如此,我便依其旨意迴書。
再行一次婚禮,亦非難事,至少家母定會喜形於色...”
書寫之際,他忽然停筆,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對了,若需迴長安舉行婚禮,你在那之前便不能有孕!”
建華忍俊不禁,輕笑道:“你這才想起此事啊!”
“我方才未曾深思...這該如何是好?”
“我不是說,你看著辦嘛。”
霍去病撓了撓頭,麵露難色,“醫中聖手,此事總該有法子吧?”
“...此事確實有些棘手。你們門中或許有湯藥或是針法,隻是怎好意思去問葉青師兄?若你無法解決,我隻好親自翻閱醫書了。”
霍去病一笑,迅速答複完聖上,便又拆開下一封信件。
他讀得很快,抬頭高興地對建華說道:“是太子的來信。你看,據兒越來越明白事理了,字也寫得越來越好了。”
建華道:“嗯,太子進德修業,日見其行,現在你可以真正地放心了。”
霍去病卻道:“我現在不放心的就是那個太子太傅石慶!此人雖以孝謹著稱,但似乎並無太多才能,不知能否教好據兒?”
建華不免有些好笑,又有些心疼,“你這個人啊,能不能少操點心!孝謹還不夠嗎?言忠信,行篤敬,這便是德行。”
霍去病道:“德行固然重要,但才能亦不可或缺。”
“或許他隻是敏於行而訥於言。”
“我覺得應該讓舅父多抽些時間教導據兒,他們性格相似,太子很適合跟隨舅父學習。”
建華道:“我看你是想念他們兩個了吧。”
“當然,我怎麽可能不想他們...”霍去病一邊繼續書寫,一邊微笑著說道:“據兒這孩子真有意思,每次信中都要問個問題。
現在他不再問舅父和我誰的騎術好了,你猜他這次問的是什麽?他問我最喜歡兵書中的哪句話。”
建華笑道:“估計同樣的問題他還要去問問大將軍,再比較比較你們二人的答案。你打算怎麽迴答他呢?”
霍去病沉吟片刻,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我打算告訴他,我最喜歡的是《孫子兵法》中的那句:‘兵者,詭道也。’”
“你覺得我應該如何迴答?”霍去病詢問,眼中帶著一絲期待。
“嗯,兵書我雖涉獵不多,但印象最深的話嘛,讓我想想看……”
建華輕撫下巴,沉思片刻,緩緩吟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是《司馬法》中的至理名言。
霍去病點頭讚許:“此言雖佳,但太子早已領悟此理。因此,我另選了一答,你看。”
說著,他便將迴信輕輕推至建華麵前。
建華凝神細看,隻見信箋上工整地書寫著一段《吳起兵法》:“魏武侯問曰:願聞陣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
吳起對曰: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陣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
建華點頭認同:“確是至理名言。”隨即幫助霍去病將信箋封好,置於一旁。
霍去病繼續翻閱桌上的信函和公文,又拆開一封,邊看邊說:“這是弟弟的來信。”
建華關切地問:“信中有何要事?”
霍去病瀏覽信件,答道:“家中並無大事,隻是他提到李天又與他恢複了交往,此事頗為意外。”
兩人對視一眼,心中充滿疑惑,暗自猜測李天態度轉變的原因。
建華道:“此事應非壞事,或許與聖上策立三王有關……舅父或許知曉內情,對了,有舅父的信麽?”
“暫無。舅父忙碌,少有閑暇寫信。不過此事他定會告知我,不久後應有書信到來。”
霍去病言畢,又拿起一封密封嚴密的信函,仔細拆開,聚精會神地閱讀。
待讀完後,抬頭問建華:“你猜這是誰的來信?”
建華搖頭:“信封如此嚴密,實難猜測。”
“此信之所以封得如此嚴密,是因為它需跋涉千裏。”
“莫非是張騫?”建華試探著問。
“正是。”霍去病的眼中閃過一絲驚喜。
建華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太好了,張騫是否即將歸來?”
霍去病輕輕搖頭,“他尚在烏孫,今年難以歸來。
烏孫國內紛爭未息,他的使命尚未完成。不過,他已遣副使抵達大宛與康居,且進展順利。”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欣慰。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在大宛發現了一種非凡的馬匹,其形態俊逸,能日行千裏,且其汗珠呈紅色,故稱為汗血馬。”
霍去病的眼中閃爍著對這神秘馬種的渴望。
建華驚訝地睜大了眼睛,“竟有如此神奇的寶馬!”
霍去病同樣對這寶馬充滿向往,邊迴信邊說:“張騫言大宛視汗血馬為國寶,不輕易外贈。
我已囑咐他,務必以金銀財寶換取數匹,待來年帶迴長安,讓我得以一睹其風采。”
他繼續處理桌上的公文,待才看到下一份時,眉頭卻微微皺起。
“此事需與你商議,匈奴五屬國再次獻女,我們應如何迴應?”
建華疑惑地問:“獻女?這是何意?”
“此乃匈奴風俗,臣服者向其主獻美女。昔日他們向單於獻女,自元狩三年起,便改向我們獻女,每國一人,共計五人,至今已是第四次。”
“是向我獻嗎?”
“自然,是我征服了他們,他們最畏懼的便是我。然而前三次我都婉拒了。
大前年我言未先獻陛下,不敢自受;前年言未先獻大將軍,不敢自受;去年言未有正式夫人,無人照管這些女子,故未接受。”
“陛下和大將軍接受了嗎?”
“皆已接受。”
建華心中五味雜陳,呆坐片刻,憤恨地說:“匈奴人真是無理取鬧!我們從未要求,他們卻自行提出,難道不知羞恥?”
霍去病解釋道:“你莫要將其與和親相提並論。
他們並無此等認識,亦無我們那般強烈的屈辱感。他們視獻女為表達敬畏之舉,並不覺羞恥。”
再行一次婚禮,亦非難事,至少家母定會喜形於色...”
書寫之際,他忽然停筆,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對了,若需迴長安舉行婚禮,你在那之前便不能有孕!”
建華忍俊不禁,輕笑道:“你這才想起此事啊!”
“我方才未曾深思...這該如何是好?”
“我不是說,你看著辦嘛。”
霍去病撓了撓頭,麵露難色,“醫中聖手,此事總該有法子吧?”
“...此事確實有些棘手。你們門中或許有湯藥或是針法,隻是怎好意思去問葉青師兄?若你無法解決,我隻好親自翻閱醫書了。”
霍去病一笑,迅速答複完聖上,便又拆開下一封信件。
他讀得很快,抬頭高興地對建華說道:“是太子的來信。你看,據兒越來越明白事理了,字也寫得越來越好了。”
建華道:“嗯,太子進德修業,日見其行,現在你可以真正地放心了。”
霍去病卻道:“我現在不放心的就是那個太子太傅石慶!此人雖以孝謹著稱,但似乎並無太多才能,不知能否教好據兒?”
建華不免有些好笑,又有些心疼,“你這個人啊,能不能少操點心!孝謹還不夠嗎?言忠信,行篤敬,這便是德行。”
霍去病道:“德行固然重要,但才能亦不可或缺。”
“或許他隻是敏於行而訥於言。”
“我覺得應該讓舅父多抽些時間教導據兒,他們性格相似,太子很適合跟隨舅父學習。”
建華道:“我看你是想念他們兩個了吧。”
“當然,我怎麽可能不想他們...”霍去病一邊繼續書寫,一邊微笑著說道:“據兒這孩子真有意思,每次信中都要問個問題。
現在他不再問舅父和我誰的騎術好了,你猜他這次問的是什麽?他問我最喜歡兵書中的哪句話。”
建華笑道:“估計同樣的問題他還要去問問大將軍,再比較比較你們二人的答案。你打算怎麽迴答他呢?”
霍去病沉吟片刻,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我打算告訴他,我最喜歡的是《孫子兵法》中的那句:‘兵者,詭道也。’”
“你覺得我應該如何迴答?”霍去病詢問,眼中帶著一絲期待。
“嗯,兵書我雖涉獵不多,但印象最深的話嘛,讓我想想看……”
建華輕撫下巴,沉思片刻,緩緩吟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是《司馬法》中的至理名言。
霍去病點頭讚許:“此言雖佳,但太子早已領悟此理。因此,我另選了一答,你看。”
說著,他便將迴信輕輕推至建華麵前。
建華凝神細看,隻見信箋上工整地書寫著一段《吳起兵法》:“魏武侯問曰:願聞陣必定、守必固、戰必勝之道。
吳起對曰:君能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則陣已定矣;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矣;百姓是吾君而非鄰國,則戰已勝矣。”
建華點頭認同:“確是至理名言。”隨即幫助霍去病將信箋封好,置於一旁。
霍去病繼續翻閱桌上的信函和公文,又拆開一封,邊看邊說:“這是弟弟的來信。”
建華關切地問:“信中有何要事?”
霍去病瀏覽信件,答道:“家中並無大事,隻是他提到李天又與他恢複了交往,此事頗為意外。”
兩人對視一眼,心中充滿疑惑,暗自猜測李天態度轉變的原因。
建華道:“此事應非壞事,或許與聖上策立三王有關……舅父或許知曉內情,對了,有舅父的信麽?”
“暫無。舅父忙碌,少有閑暇寫信。不過此事他定會告知我,不久後應有書信到來。”
霍去病言畢,又拿起一封密封嚴密的信函,仔細拆開,聚精會神地閱讀。
待讀完後,抬頭問建華:“你猜這是誰的來信?”
建華搖頭:“信封如此嚴密,實難猜測。”
“此信之所以封得如此嚴密,是因為它需跋涉千裏。”
“莫非是張騫?”建華試探著問。
“正是。”霍去病的眼中閃過一絲驚喜。
建華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太好了,張騫是否即將歸來?”
霍去病輕輕搖頭,“他尚在烏孫,今年難以歸來。
烏孫國內紛爭未息,他的使命尚未完成。不過,他已遣副使抵達大宛與康居,且進展順利。”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欣慰。
“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在大宛發現了一種非凡的馬匹,其形態俊逸,能日行千裏,且其汗珠呈紅色,故稱為汗血馬。”
霍去病的眼中閃爍著對這神秘馬種的渴望。
建華驚訝地睜大了眼睛,“竟有如此神奇的寶馬!”
霍去病同樣對這寶馬充滿向往,邊迴信邊說:“張騫言大宛視汗血馬為國寶,不輕易外贈。
我已囑咐他,務必以金銀財寶換取數匹,待來年帶迴長安,讓我得以一睹其風采。”
他繼續處理桌上的公文,待才看到下一份時,眉頭卻微微皺起。
“此事需與你商議,匈奴五屬國再次獻女,我們應如何迴應?”
建華疑惑地問:“獻女?這是何意?”
“此乃匈奴風俗,臣服者向其主獻美女。昔日他們向單於獻女,自元狩三年起,便改向我們獻女,每國一人,共計五人,至今已是第四次。”
“是向我獻嗎?”
“自然,是我征服了他們,他們最畏懼的便是我。然而前三次我都婉拒了。
大前年我言未先獻陛下,不敢自受;前年言未先獻大將軍,不敢自受;去年言未有正式夫人,無人照管這些女子,故未接受。”
“陛下和大將軍接受了嗎?”
“皆已接受。”
建華心中五味雜陳,呆坐片刻,憤恨地說:“匈奴人真是無理取鬧!我們從未要求,他們卻自行提出,難道不知羞恥?”
霍去病解釋道:“你莫要將其與和親相提並論。
他們並無此等認識,亦無我們那般強烈的屈辱感。他們視獻女為表達敬畏之舉,並不覺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