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朔方郡初置之際,阿克蘇便作為首位將領統兵於此。
他率領士卒,修複了早年修築的要塞,初步構建了郡城之基,更從關東之地遷來十萬貧民,墾荒拓土,使得此郡漸露雛形。
兩年前,崤山以東遭受水災,朝廷遂向五原郡與朔方郡南部遷徙七十餘萬饑民。
為他們劃分田地,供給口糧衣物,並借予種子農具,助其安居樂業,人口因此而大增。
朔方郡初建之時,便著手進行三項浩大工程:築城、修渠、複長城。
全郡共築十座縣城,多沿黃河之畔分布,郡城之規模更是宏大,規劃有四門八街三十二坊,至今尚未完全竣工。
修渠之舉,旨在引黃河之水灌溉田地,此工程曆時三年,用工數萬人,現已頗具規模。
至於複長城之事,則是在黃河北麵之陰山之上,沿秦代長城之原址進行修複,實為一項費時費力之工程。
霍去病到來之後,除卻練兵之事,亦需時常巡視此三項工程。
朔方作為邊郡,雖人口不多,然地域遼闊,東西長達五百餘裏,南北寬約六七百裏。
即便騎乘快馬,巡視一圈亦需十餘日之久。
然則,正是這種風塵仆仆的巡視生活,使他得以時常忘卻流放之苦。
因為此時的他,已尋得新的興趣與追求,那便是防守之道。
昔日麵對匈奴之侵擾,他常思如何進攻,如今形勢逆轉,他開始思考如何守衛這片廣袤之土。
作為一名擅長“攻”之將領,他開始琢磨“守”之道亦不足為奇。
因華夏兵家之根本思想,一直便是積極防禦。
華夏道統倡導反對擴張稱霸,而兵家亦不離道統。
老子雲“兵者兇器也”,孫武雲“非危不戰”,皆主張“慎戰”。
然慎戰並非不戰,積極防禦亦非僅依賴長城之被動防守,而是包含反擊與進攻之防禦策略。
曆史早已證明,僅靠長城無法有效抵禦匈奴之侵襲。
而今,經過衛青與霍去病多次大規模之反攻,已使得匈奴“漠南無王庭”。
因此,此時研究如何加強邊境之防守,正可謂恰逢其時,亦是優秀兵家自然而然之思考方向。
霍去病憶起年少之時,便對前代名臣晁錯深感欽佩。
晁錯雖為文人,卻堪稱抗擊匈奴之先鋒。
其提出的“募兵製”,創立了職業軍隊之製度,極大地提升了漢軍的戰鬥力,對後世影響甚深。
除此之外,晁錯還有一項重要的主張,那便是“軍屯戍邊”。
霍去病記得自己當年在天祿閣翻閱檔案時,曾讀到過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實塞疏》,印象極為深刻。
這兩疏之核心思想,便是讓士兵攜帶家眷,從而藏兵於民、取食於本地,實乃深謀遠慮之舉。
相較於曆史悠久的“移民實邊”,“軍屯戍邊”無疑是一個嶄新的觀念。
迴溯至秦朝,邊關尚靠征發士卒輪流守衛。
守衛者臨行時,家人相送,牽衣痛哭,一片悲慘景象。
及至邊關,尚未待上一兩年充分熟悉邊事,便已到了輪換之時。
而一旦亂世降臨,這種做法的弊端便更為凸顯。
如秦末之時,北方邊境的數十萬守衛紛紛離散,以至於河套平原從此被匈奴人占據。
更有甚者,陳勝吳廣的起義造反,起因不過是九百名趕往漁陽邊關的守衛,在半路上鬧事。
這一鬧,竟將秦朝的天下都給鬧沒了,實乃可悲可歎之事。
對於霍去病而言,這些防禦方麵的做法和主張雖是他年少時便已知的,但當時的他畢竟沒有直觀感受。
後來連年征戰,也無暇認真思考。
直至今日,他親自在邊關上奔波勞碌,才算有了切身體會。
這些日子以來,他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漸漸地也形成了自己的心得。
周圍的人常常見他若有所思地東張西望,即便迴到了朔方城裏,也是半夜不眠,趴在案上寫寫畫畫,不知在搗鼓些什麽。
或許,他正在為自己的邊防之策而苦思冥想吧。
在日複一日的奔波中,邊關的秋季悄然降臨,帶來了絲絲涼意和無盡的思緒。
這一日,霍去病自西邊的高闕塞巡視歸來,已近朔方城。
時值暮色降臨,一行人加速趕路,沉默無言,唯有馬蹄敲擊地麵與風卷旗幟之聲交織迴響,奏出一曲行旅之歌。
就在此刻,左側某處忽傳“咖”之一響,霍去病對此聲極為敏感,深知其為弓弦振動之音!
僅憑此聲,他便能斷定,此弓必為硬弓無疑,其力可穿雲裂石。
他驟然轉頭,目光所向,正是弦響之處。
頭尚未完全轉定,眼角餘光已瞥見一支箭矢,正疾速向他飛來,猶如流星劃破夜空!
此箭所瞄,乃他心腹之要地,躲避極為不易!拔刀已是無暇,且今日他雖身著戎裝,卻僅披皮甲而已,難以抵禦此等利箭。
說時遲那時快,他毫不猶豫,迅速後仰,身軀幾近平躺於鞍上,展現出他過人的反應與身手。
與此同時,那箭嗖然掠過,貼身而過,卻射中了右側一馬之頸,那馬兒頓時悲鳴一聲,倒在地上。
所幸人未受傷,全賴他這當機立斷之鐵板橋動作。
否則,僅憑此皮甲,受傷在所難免,甚或重傷難愈,後果不堪設想。
此時,第二箭已發,然此短暫間隔,已足夠他拔刀應對。
此類偷襲,一擊不中,後續之箭便意義大減,猶如失去了銳氣的猛虎。
目力所及,左側數十丈外,唯有一大石可供藏匿,刺客必伏於此,伺機而動。
親兵們立刻分為兩組,一組守護霍去病,如銅牆鐵壁;另一組則從大石兩側包抄而上,猶如猛虎下山。
此等動作,皆訓練有素,無需霍去病臨陣指揮。
然他仍提醒一句:“是射雕者!大家保持距離!”他的聲音冷靜而堅定,透露出他對敵人的了解與警惕。
的確,若非射雕者,弦聲何以如此響亮?又怎能從如此遙遠之地射得如此精準?
這射雕者必定是匈奴人中的佼佼者,才能有此等技藝。
包圍圈迅速形成,羽箭紛紛射向大石之後。
刺客僅一人,卻展現出驚人的箭術與勇氣。然而,他很快便中箭倒地,痛苦掙紮。
親兵們停在箭上前,將其活捉,猶如捕獲了一隻猛獸。
此人乃匈奴人,受傷被俘後,垂頭不語,顯得極為沮喪。
然觀其身旁那張非同尋常之大弓,便知此人確是草原上的射雕者無疑。
那弓身黝黑如鐵,弦緊如滿月,透露出一種不凡的氣息。
射雕者,匈奴人中之神射手也。
“弓射雕”曆來為草原民族之英雄佳話,令人敬畏三分。
而今,這位射雕者卻落入了霍去病的手中,成為了他的階下囚。
他率領士卒,修複了早年修築的要塞,初步構建了郡城之基,更從關東之地遷來十萬貧民,墾荒拓土,使得此郡漸露雛形。
兩年前,崤山以東遭受水災,朝廷遂向五原郡與朔方郡南部遷徙七十餘萬饑民。
為他們劃分田地,供給口糧衣物,並借予種子農具,助其安居樂業,人口因此而大增。
朔方郡初建之時,便著手進行三項浩大工程:築城、修渠、複長城。
全郡共築十座縣城,多沿黃河之畔分布,郡城之規模更是宏大,規劃有四門八街三十二坊,至今尚未完全竣工。
修渠之舉,旨在引黃河之水灌溉田地,此工程曆時三年,用工數萬人,現已頗具規模。
至於複長城之事,則是在黃河北麵之陰山之上,沿秦代長城之原址進行修複,實為一項費時費力之工程。
霍去病到來之後,除卻練兵之事,亦需時常巡視此三項工程。
朔方作為邊郡,雖人口不多,然地域遼闊,東西長達五百餘裏,南北寬約六七百裏。
即便騎乘快馬,巡視一圈亦需十餘日之久。
然則,正是這種風塵仆仆的巡視生活,使他得以時常忘卻流放之苦。
因為此時的他,已尋得新的興趣與追求,那便是防守之道。
昔日麵對匈奴之侵擾,他常思如何進攻,如今形勢逆轉,他開始思考如何守衛這片廣袤之土。
作為一名擅長“攻”之將領,他開始琢磨“守”之道亦不足為奇。
因華夏兵家之根本思想,一直便是積極防禦。
華夏道統倡導反對擴張稱霸,而兵家亦不離道統。
老子雲“兵者兇器也”,孫武雲“非危不戰”,皆主張“慎戰”。
然慎戰並非不戰,積極防禦亦非僅依賴長城之被動防守,而是包含反擊與進攻之防禦策略。
曆史早已證明,僅靠長城無法有效抵禦匈奴之侵襲。
而今,經過衛青與霍去病多次大規模之反攻,已使得匈奴“漠南無王庭”。
因此,此時研究如何加強邊境之防守,正可謂恰逢其時,亦是優秀兵家自然而然之思考方向。
霍去病憶起年少之時,便對前代名臣晁錯深感欽佩。
晁錯雖為文人,卻堪稱抗擊匈奴之先鋒。
其提出的“募兵製”,創立了職業軍隊之製度,極大地提升了漢軍的戰鬥力,對後世影響甚深。
除此之外,晁錯還有一項重要的主張,那便是“軍屯戍邊”。
霍去病記得自己當年在天祿閣翻閱檔案時,曾讀到過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實塞疏》,印象極為深刻。
這兩疏之核心思想,便是讓士兵攜帶家眷,從而藏兵於民、取食於本地,實乃深謀遠慮之舉。
相較於曆史悠久的“移民實邊”,“軍屯戍邊”無疑是一個嶄新的觀念。
迴溯至秦朝,邊關尚靠征發士卒輪流守衛。
守衛者臨行時,家人相送,牽衣痛哭,一片悲慘景象。
及至邊關,尚未待上一兩年充分熟悉邊事,便已到了輪換之時。
而一旦亂世降臨,這種做法的弊端便更為凸顯。
如秦末之時,北方邊境的數十萬守衛紛紛離散,以至於河套平原從此被匈奴人占據。
更有甚者,陳勝吳廣的起義造反,起因不過是九百名趕往漁陽邊關的守衛,在半路上鬧事。
這一鬧,竟將秦朝的天下都給鬧沒了,實乃可悲可歎之事。
對於霍去病而言,這些防禦方麵的做法和主張雖是他年少時便已知的,但當時的他畢竟沒有直觀感受。
後來連年征戰,也無暇認真思考。
直至今日,他親自在邊關上奔波勞碌,才算有了切身體會。
這些日子以來,他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漸漸地也形成了自己的心得。
周圍的人常常見他若有所思地東張西望,即便迴到了朔方城裏,也是半夜不眠,趴在案上寫寫畫畫,不知在搗鼓些什麽。
或許,他正在為自己的邊防之策而苦思冥想吧。
在日複一日的奔波中,邊關的秋季悄然降臨,帶來了絲絲涼意和無盡的思緒。
這一日,霍去病自西邊的高闕塞巡視歸來,已近朔方城。
時值暮色降臨,一行人加速趕路,沉默無言,唯有馬蹄敲擊地麵與風卷旗幟之聲交織迴響,奏出一曲行旅之歌。
就在此刻,左側某處忽傳“咖”之一響,霍去病對此聲極為敏感,深知其為弓弦振動之音!
僅憑此聲,他便能斷定,此弓必為硬弓無疑,其力可穿雲裂石。
他驟然轉頭,目光所向,正是弦響之處。
頭尚未完全轉定,眼角餘光已瞥見一支箭矢,正疾速向他飛來,猶如流星劃破夜空!
此箭所瞄,乃他心腹之要地,躲避極為不易!拔刀已是無暇,且今日他雖身著戎裝,卻僅披皮甲而已,難以抵禦此等利箭。
說時遲那時快,他毫不猶豫,迅速後仰,身軀幾近平躺於鞍上,展現出他過人的反應與身手。
與此同時,那箭嗖然掠過,貼身而過,卻射中了右側一馬之頸,那馬兒頓時悲鳴一聲,倒在地上。
所幸人未受傷,全賴他這當機立斷之鐵板橋動作。
否則,僅憑此皮甲,受傷在所難免,甚或重傷難愈,後果不堪設想。
此時,第二箭已發,然此短暫間隔,已足夠他拔刀應對。
此類偷襲,一擊不中,後續之箭便意義大減,猶如失去了銳氣的猛虎。
目力所及,左側數十丈外,唯有一大石可供藏匿,刺客必伏於此,伺機而動。
親兵們立刻分為兩組,一組守護霍去病,如銅牆鐵壁;另一組則從大石兩側包抄而上,猶如猛虎下山。
此等動作,皆訓練有素,無需霍去病臨陣指揮。
然他仍提醒一句:“是射雕者!大家保持距離!”他的聲音冷靜而堅定,透露出他對敵人的了解與警惕。
的確,若非射雕者,弦聲何以如此響亮?又怎能從如此遙遠之地射得如此精準?
這射雕者必定是匈奴人中的佼佼者,才能有此等技藝。
包圍圈迅速形成,羽箭紛紛射向大石之後。
刺客僅一人,卻展現出驚人的箭術與勇氣。然而,他很快便中箭倒地,痛苦掙紮。
親兵們停在箭上前,將其活捉,猶如捕獲了一隻猛獸。
此人乃匈奴人,受傷被俘後,垂頭不語,顯得極為沮喪。
然觀其身旁那張非同尋常之大弓,便知此人確是草原上的射雕者無疑。
那弓身黝黑如鐵,弦緊如滿月,透露出一種不凡的氣息。
射雕者,匈奴人中之神射手也。
“弓射雕”曆來為草原民族之英雄佳話,令人敬畏三分。
而今,這位射雕者卻落入了霍去病的手中,成為了他的階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