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 霍去病繼續說,\"以前我總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但現在我不敢這麽想了。
我不敢肯定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我隻能問自己,我的出發點是否正直。\"
霍去病能說出這番話,顯然已經經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許多聰明人過於自信,過於依賴自己的智慧,而能意識到自己的智慧並未達到真正的境界,這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建華聽後,不由得讚歎:\"不敢斷言對錯,隻問心無愧,這樣的想法,不是比''我''字小多了嗎?
如果你現在再擺出那個姿態,我可能真的要揉揉眼睛,不敢相信這是你了。\"
霍去病聽到建華的讚揚,心情稍微輕鬆了一些,他露出了一絲微笑,問道:\"那來世,你如何認出我呢?\"
建華隻是微笑,沒有迴答。霍去病又問:\"那麽,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呢?\"
建華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迴答:\"這個問題太難了。
你問的是關於內在修養的道路,這怎麽可能有速成的方法呢?\"
這段對話體現了霍去病內心的掙紮和成長,以及建華對他的理解和支持。
通過這次對話,霍去病開始認識到真正的智慧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的自我反思和修煉。
“我之所以在此為情所困,正是因為內心缺乏智慧。”我歎息道。
“那我可比你更糟,你還為情所苦,我可是以苦為樂了!”對方苦笑迴應。
建華並未被打岔,她認真地說:“不敢妄言對錯,隻敢問你的初衷,你這話真的很打動我,我想這應該是符合大道的,你覺得呢?”
對方笑著迴答:“當然,雖然內聖之道沒有速成之法,但總是要先有誠意、正心才行。”
建華戲謔道:“先誠意正心,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來大司馬的修為果然沒有白費,境界又提升了一層啊!”
然而霍去病卻收起了笑容,長歎一聲:“唉!我跟你說實話,我並沒有更上一層樓,而是已經落到了底線。”
“底線?”建華不解。
“是的,我的底線就是不在戰場上,我真的不願意用到算計。”霍去病沉聲道。
“算計?”建華更加困惑。
“對,不是不會算計,隻是不願算計。
但是……隻怕事不得已,再不願意也難免要走到那一步。”霍去病的心情此刻萬分複雜。
說起“算計”這兩個字,對於霍去病這樣的兵家人物來說,其實是再熟悉不過的。
華夏兵家雖然不離道統,但卻是道統中最理性、最犀利、最冷血的一個分支。
他們研究人性,把人與人之間的謀算都擺到了桌麵上,研究得透徹詳細。
要說霍去病不懂得算計,那可真是笑話了。他能夠一眼看出隴西李氏的要害,這就是優秀兵家的厲害之處。
然而,一個有如此眼光和素養的人,對於避實擊虛、圍魏救趙、瞞天過海等種種手段又怎會不知道呢?
但兵家的信條是“以奇用兵,以正治邦”,所有的犀利與鐵血、謀算與詭詐都是針對敵人的。
因此,讓霍去病把對付敵人的手段應用在廟堂之內,他的心裏是比一般人更為猶疑與抗拒的。
建華細品霍去病之言語,覺其背後深意,不禁心生憂慮,遂輕聲問道:“君是否正麵臨棘手之難題?
可否略露一二,使吾得知君所猶豫者究竟何事?”
霍去病沉吟片刻,方低聲迴應:“……此事關係重大,不便詳述。
總之,吾心尚未做出決斷。
勇者敢為則殺伐決斷,怯者不敢則保守穩妥,此兩者各有其利弊,難以一概而論。”
其言辭隱晦,建華無法判斷是否涉及軍國大事,既不敢貿然追問,又不知如何寬慰,隻好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言道:“大丈夫處世,當以是非為準則,而非過分計較利害得失。今日君何以談及利害之事?”
霍去病毫不猶豫地反駁道:“卿言差矣,吾等兵家所注重者,正是利害之權衡與判斷。”
未待建華迴應,他又尖銳地追問一句:“豈以利害為出發之點,即發心不正乎?此理豈能成立?”
接著,他又未待建華迴答,便感慨萬分地言道:“論是非而不論利害,此言固然輕鬆灑脫,然遇事則何以應對?
世事紛繁複雜,是非對錯,又何能輕易分辨清晰?”
問至此,建華實無法應答。
彼等皆已承認缺乏真正之智慧,既無智慧,又何以明辨是非對錯?她憂慮地望著霍去病,感其麵容似有所變,緊鎖之眉頭仿佛難以舒展。
她實不知他心中所猶豫者何事,又是什麽樣的軍國大事,竟令其如此費心思量?
隻見霍去病深吸一口氣,又重重唿出,似欲將胸中鬱悶一並唿出,以求解脫。
“是非對錯,吾實無法言清其真諦,誰又能真正言清呢?
利害豈能一概不論?吾隻能堅守本心,以道義為本,罷了!”他沉重地歎息道,心中之憂慮仍未釋懷。
當霍去病在南山的幽靜中沉浸於深思之時,家中的長輩們已經結束了關於他的討論,紛紛從椒房殿中辭別離去。
衛青剛邁出殿門,忽然想起了一件緊要的事情,隨即轉身向皇後詢問。
“據兒可在?我即將前往視察新落成的樓船,不知他是否願意隨我同往?”
衛皇後聽到此言,臉上露出了喜悅之色,“你能有空帶他去?那真是太好了!”她立刻吩咐隨從,“速速去請太子過來。”
衛青心中對太子劉據懷有一份愧疚之情。
同樣是外甥,霍去病得到了他的精心培育,然而太子卻鮮少得到他的陪伴與教導。
直到太子的地位受到威脅,衛青才意識到這一疏忽。
迴顧往昔,這些年他忙於國務,身處高位,不知不覺中忽略了許多事情。
每當想到這些,衛青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不單是太子,就連自己的三個兒子也極少得到我的關懷……”
他深知,自己確實應該對他們多加關心。
下一代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他們不能成才,那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雖然皇帝對太子的不滿有些偏頗,但太子確實需要更加陽剛、更加勤奮。
即便知曉了敵人的弱點,更重要的是要解決自身的問題,那就是要讓孩子自己奮發圖強。
今日,衛青攜太子前往的是昆明池。
樓船,顧名思義,是在大船之上搭建的多層樓閣,四周設有窗口,便於弩箭發射。
目前,這種樓船剛剛建成首艘,建造它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南方的水戰。
如果說霍去病心中時刻懷揣的是對匈奴的征戰,那麽作為大將軍的衛青,他的心中所慮必然更為繁雜。
他不能隻將目光聚焦於匈奴,國家如此廣袤,邊疆局勢紛繁複雜,各個方向都可能需要用兵,這些都需要作為統帥的他深思熟慮。
我不敢肯定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我隻能問自己,我的出發點是否正直。\"
霍去病能說出這番話,顯然已經經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許多聰明人過於自信,過於依賴自己的智慧,而能意識到自己的智慧並未達到真正的境界,這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建華聽後,不由得讚歎:\"不敢斷言對錯,隻問心無愧,這樣的想法,不是比''我''字小多了嗎?
如果你現在再擺出那個姿態,我可能真的要揉揉眼睛,不敢相信這是你了。\"
霍去病聽到建華的讚揚,心情稍微輕鬆了一些,他露出了一絲微笑,問道:\"那來世,你如何認出我呢?\"
建華隻是微笑,沒有迴答。霍去病又問:\"那麽,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呢?\"
建華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迴答:\"這個問題太難了。
你問的是關於內在修養的道路,這怎麽可能有速成的方法呢?\"
這段對話體現了霍去病內心的掙紮和成長,以及建華對他的理解和支持。
通過這次對話,霍去病開始認識到真正的智慧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的自我反思和修煉。
“我之所以在此為情所困,正是因為內心缺乏智慧。”我歎息道。
“那我可比你更糟,你還為情所苦,我可是以苦為樂了!”對方苦笑迴應。
建華並未被打岔,她認真地說:“不敢妄言對錯,隻敢問你的初衷,你這話真的很打動我,我想這應該是符合大道的,你覺得呢?”
對方笑著迴答:“當然,雖然內聖之道沒有速成之法,但總是要先有誠意、正心才行。”
建華戲謔道:“先誠意正心,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來大司馬的修為果然沒有白費,境界又提升了一層啊!”
然而霍去病卻收起了笑容,長歎一聲:“唉!我跟你說實話,我並沒有更上一層樓,而是已經落到了底線。”
“底線?”建華不解。
“是的,我的底線就是不在戰場上,我真的不願意用到算計。”霍去病沉聲道。
“算計?”建華更加困惑。
“對,不是不會算計,隻是不願算計。
但是……隻怕事不得已,再不願意也難免要走到那一步。”霍去病的心情此刻萬分複雜。
說起“算計”這兩個字,對於霍去病這樣的兵家人物來說,其實是再熟悉不過的。
華夏兵家雖然不離道統,但卻是道統中最理性、最犀利、最冷血的一個分支。
他們研究人性,把人與人之間的謀算都擺到了桌麵上,研究得透徹詳細。
要說霍去病不懂得算計,那可真是笑話了。他能夠一眼看出隴西李氏的要害,這就是優秀兵家的厲害之處。
然而,一個有如此眼光和素養的人,對於避實擊虛、圍魏救趙、瞞天過海等種種手段又怎會不知道呢?
但兵家的信條是“以奇用兵,以正治邦”,所有的犀利與鐵血、謀算與詭詐都是針對敵人的。
因此,讓霍去病把對付敵人的手段應用在廟堂之內,他的心裏是比一般人更為猶疑與抗拒的。
建華細品霍去病之言語,覺其背後深意,不禁心生憂慮,遂輕聲問道:“君是否正麵臨棘手之難題?
可否略露一二,使吾得知君所猶豫者究竟何事?”
霍去病沉吟片刻,方低聲迴應:“……此事關係重大,不便詳述。
總之,吾心尚未做出決斷。
勇者敢為則殺伐決斷,怯者不敢則保守穩妥,此兩者各有其利弊,難以一概而論。”
其言辭隱晦,建華無法判斷是否涉及軍國大事,既不敢貿然追問,又不知如何寬慰,隻好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言道:“大丈夫處世,當以是非為準則,而非過分計較利害得失。今日君何以談及利害之事?”
霍去病毫不猶豫地反駁道:“卿言差矣,吾等兵家所注重者,正是利害之權衡與判斷。”
未待建華迴應,他又尖銳地追問一句:“豈以利害為出發之點,即發心不正乎?此理豈能成立?”
接著,他又未待建華迴答,便感慨萬分地言道:“論是非而不論利害,此言固然輕鬆灑脫,然遇事則何以應對?
世事紛繁複雜,是非對錯,又何能輕易分辨清晰?”
問至此,建華實無法應答。
彼等皆已承認缺乏真正之智慧,既無智慧,又何以明辨是非對錯?她憂慮地望著霍去病,感其麵容似有所變,緊鎖之眉頭仿佛難以舒展。
她實不知他心中所猶豫者何事,又是什麽樣的軍國大事,竟令其如此費心思量?
隻見霍去病深吸一口氣,又重重唿出,似欲將胸中鬱悶一並唿出,以求解脫。
“是非對錯,吾實無法言清其真諦,誰又能真正言清呢?
利害豈能一概不論?吾隻能堅守本心,以道義為本,罷了!”他沉重地歎息道,心中之憂慮仍未釋懷。
當霍去病在南山的幽靜中沉浸於深思之時,家中的長輩們已經結束了關於他的討論,紛紛從椒房殿中辭別離去。
衛青剛邁出殿門,忽然想起了一件緊要的事情,隨即轉身向皇後詢問。
“據兒可在?我即將前往視察新落成的樓船,不知他是否願意隨我同往?”
衛皇後聽到此言,臉上露出了喜悅之色,“你能有空帶他去?那真是太好了!”她立刻吩咐隨從,“速速去請太子過來。”
衛青心中對太子劉據懷有一份愧疚之情。
同樣是外甥,霍去病得到了他的精心培育,然而太子卻鮮少得到他的陪伴與教導。
直到太子的地位受到威脅,衛青才意識到這一疏忽。
迴顧往昔,這些年他忙於國務,身處高位,不知不覺中忽略了許多事情。
每當想到這些,衛青心中也是感慨萬千,“不單是太子,就連自己的三個兒子也極少得到我的關懷……”
他深知,自己確實應該對他們多加關心。
下一代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他們不能成才,那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雖然皇帝對太子的不滿有些偏頗,但太子確實需要更加陽剛、更加勤奮。
即便知曉了敵人的弱點,更重要的是要解決自身的問題,那就是要讓孩子自己奮發圖強。
今日,衛青攜太子前往的是昆明池。
樓船,顧名思義,是在大船之上搭建的多層樓閣,四周設有窗口,便於弩箭發射。
目前,這種樓船剛剛建成首艘,建造它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南方的水戰。
如果說霍去病心中時刻懷揣的是對匈奴的征戰,那麽作為大將軍的衛青,他的心中所慮必然更為繁雜。
他不能隻將目光聚焦於匈奴,國家如此廣袤,邊疆局勢紛繁複雜,各個方向都可能需要用兵,這些都需要作為統帥的他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