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先帝自平定“七國之亂”後,便開始施行“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


    當今聖上更是頒布了推恩令,讓諸侯王把封地拆分傳給多個兒子,在一片皆大歡喜的表象之下,不動聲色地徹底解決了王國過大的這個問題。


    就拿梁王來說,曾經的梁國已被拆分成了五個小國,如今的梁王封地僅僅隻有十座城池,所以當下郡和王國已然完全是同級別的行政單位。


    故而霍去病提到“郡國”二字,既是因見到梁王而有所感,也是順勢對天子進行了一番奉承。


    此刻天子讓他當眾解釋,而梁王也在場,他自然無法將這層意思直白地說出來,實際上也用不著他明言,在場的眾人心裏都清楚得很。


    至於“士馬”,自然是指武士和戰馬,這沒什麽好解釋的。


    既然“郡國”不好解釋,“士馬”又無需解釋,霍去病就隻能重點對“羽林材”加以解釋了。


    “陛下,臣這句詩的意思是天下的兵馬十分精良。


    羽,指的是箭矢末端的羽毛,羽林,意味著箭多且密集。


    在漠北之戰的車懸陣中,那場麵真的是羽如林、箭如雨!材者,勇士也,羽林材是指我大漢威武之軍不僅憑借軍刀。


    更是通過戰陣和箭術來克敵製勝,這也是漢軍騎兵能夠獲勝的關鍵所在。”


    在劉徹的耳畔,隨著話語的流轉,漠北草原的遼闊景致仿佛被勾勒而出。


    猛行車中利箭如雨,旋刀隊列弦聲震天,一幅壯麗的戰爭畫卷徐徐展開。


    劉徹心馳神往,深吸一氣,滿意地點首微笑:“大司馬驃騎將軍,果真是恪盡職守。


    漠北一役,我軍雖大獲全勝,然匈奴未徹底臣服,備戰不可懈怠。


    接下來,願諸卿皆能如大司馬般,各抒己見,明責述職。”


    言罷,他的目光轉向了丞相李和。


    李和聞言,立刻正襟危坐,既然聖上要求“自述己事,自言己責”,他自當緊扣丞相之職,娓娓而談。


    作為朝中重臣,李和稍加思索,便展顏而道:“統領朝綱,治理萬民,實乃重任。”


    劉徹聞之,頷首稱善:“李丞相所言極是。”隨後,他的視線移向了衛青,“大將軍,願聞高論。”


    此刻,萬眾矚目,皆聚焦於衛青,霍去病亦是目不轉睛,心中暗忖:“陛下此番安排,深意難測。


    先前對太子流露出失望之色,如今又在削弱太子母舅之權,此中意圖,豈不昭然若揭?”


    衛青卻神色如常,他從容起立,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碧波蕩漾的昆明池水,直視遠方。


    在眾人屏息以待中,他沉聲而道:“和撫四方,安定邊疆,誠為不易。”


    此言一出,霍去病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地。


    舅舅此語,不僅立意高遠,更巧妙地避開了重複提及戰事,同時強調了天下尚未一統,政治安撫之重要,又隱晦地指出了軍事戰場的紛繁複雜。


    劉徹聽後,默然沉思片刻,似在品味這其中的深意。


    隨即,他展顏而笑,目光轉向了禦史大夫張糖。


    張糖在這片刻的等待中,已然成竹在胸。


    當輪到他發言時,他從容起身,侃侃而談:“執法嚴明,記錄詳盡,乃臣之職責所在。”


    劉徹聽罷,不禁莞爾。


    這寥寥數語,卻將張湯的冷酷與果決展現得淋漓盡致。


    禦史大夫張糖,以鐵麵無私的執法風格和犀利的文筆而著稱,常被人戲稱為“萬筆之吏”。


    他深諳法律條文,能夠嫻熟地操縱案件,其手段之高明,令人歎為觀止。


    今日,在禦前他自稱為“刀筆之吏”,這股倔強與狠絕,深得劉徹的讚賞。


    三公已經相繼展示了他們的詩句,接下來輪到了九卿。


    太常率先起身,吟詠道:“鍾鼓齊鳴奏雅詩。”


    宗正不甘示弱,接句:“宗室昌盛福祉滋。”隨後,衛尉鏗鏘有力地說道:“禁衛森嚴護龍旗。”


    緊接著,郎中令李峰高聲朗誦:“柏梁高聳領群才。”他們的詩句都符合規矩,劉徹聽後頻頻點頭,表示認可。


    隨著群臣的陸續接句,氣氛愈發熱烈。


    一句句佳句層出不窮,轉眼間便完成了二十六句的聯句,這場君臣間的聯句盛會也圓滿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柏梁台上的君臣們並未意識到,他們今日的即興聯句將在後世演變成一種獨特的詩體——“柏梁體”,並流傳千年。


    後人迴望這段曆史時,往往會感歎那是一個充滿傳奇與佳話的時代。


    時光荏苒,數百年後,劉徹為自己的精銳禁軍命名為“羽林騎”。


    關於“羽林”二字的涵義,除了被解釋為“如林之盛的羽翼,護衛國家”外。


    也有人將其解讀為箭矢尾羽的象征,這一解釋更為形象且富有戰鬥氣息,使人聯想到戰場上的英勇與榮耀。


    我們不禁想象,在命名這支軍隊時,劉徹是否迴想起了他曾鍾愛的那位將領?


    是否懷念起柏梁台上那次君臣共聚一堂、吟詩作對的歡樂時光?


    而“羽林軍”這一威名遠揚的軍隊稱號,又是否是對那段崢嶸歲月和英勇將領的永恆追憶?


    這些巧合與聯想,讓人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傳承。


    在朝堂的喧囂中,霍去病的心思卻遠在天邊。


    他無心深究今日詩句的深意,他的思緒全被皇帝今日的言行所占據。


    皇帝在眾目睽睽之下對太子的不滿顯露無遺,甚至不惜打壓太子的舅父,這無疑是對太子地位的動搖。


    儲君之位,本應穩如泰山,但一旦天子心有旁騖,便如同懸在一線。


    霍去病深知,一旦皇帝的意誌動搖,那些暗中湧動的勢力便會趁機而動,將局勢推向深淵。


    去年的暗流早已湧動,那些人的身份愈發清晰。


    隴西李氏,或許還有那些與他們聯姻的世家權貴,他們的利益與皇三子和皇四子緊密相連。


    霍去病一想到李峰,心中便湧起一股憂慮。


    李峰,這個即將成為家族領袖的青年,他真的能擺脫這場政治旋渦嗎?


    李峰,一個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的戰士,一旦迴到長安,卻不得不麵對家族和政治的雙重壓力。


    他能不為家族利益所動嗎?他能擺脫自己所屬集團的束縛嗎?


    作為郎中令,下一任族長,他的命運似乎早已注定。


    自從那場刻意上演的“衛霍分道”之後,霍去病便與大將軍府和太子漸行漸遠。


    但柏梁台上的一幕,卻讓他無法再保持沉默。


    他決定冒險進入內宮,名義上是拜見皇後,實則是為了與太子表弟相見。


    劉據見到久違的表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表兄,你為何總是不來看我?”


    霍去病心中一緊,卻還未開口,劉據又急切地追問:“還有,他們說我在柏梁台那天說錯了話。


    表兄,我是否真的說錯了?”


    霍去病深吸一口氣,他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係到太子的名譽,更關係到整個朝堂的風雲變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霍去病戰神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麵包小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麵包小子並收藏霍去病戰神記最新章節